《绝密档案》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绝密档案》是一部由Gavin Rothery执导,西奥·詹姆斯 / 斯塔西·马汀 / 罗娜·迈特拉主演的一部科幻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绝密档案》观后感(一):其实男主女主都没死
是机构为隔离科学家促使其生产人工智能以及移植人脑工程的设局.也就是表面的反转 其实有一种开放性结尾可能性.以上.(没有办法我就是语言很精练 但是字数不够不让发表)摊手摊手摊手 个人打分7.5吧 不算烂片 引发伦理思考就有意思的 摊手摊手摊手(没有办法我就是语言很精练 但是字数不够不让发表)
《绝密档案》观后感(二):。。。
男主应该是肉体虽死但灵魂被限制在一个基地里,他才是一代的人工智能只不过没有身体,身处环境是一堆数据模拟出来的,他被人当做了科学实验的小白鼠,他将机器人与人类的灵魂合二为一了,而利用男主的人想让他有序的为自己工作而设立了很多规则以达到可控的目的,那个箱子两次打开男主就得死,男主踩了红线也就代表他会被终结,最后的结局是男主万万没想到的,在他的世界观里自己是真实活着的。这些虚幻的故事情节就是绝密档案不被外界所知。
《绝密档案》观后感(三):还不错
提奥·詹姆斯加盟[绝密档案](Archive,暂译)。该片是[月球]的概念设计者加文·罗瑟里的导演处女作。故事设置在近未来,提奥饰演的科学家,创造出一款与人类十分接近的机器人,他的科研成果背后,却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摩天大楼]摄影师劳里·罗斯将为本片掌镜。提奥·詹姆斯加盟[绝密档案](Archive,暂译)。该片是[月球]的概念设计者加文·罗瑟里的导演处女作。故事设置在近未来,提奥饰演的科学家,创造出一款与人类十分接近的机器人,他的科研成果背后,却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摩天大楼]摄影师劳里·罗斯将为本片掌镜。
《绝密档案》观后感(四):东北大乱炖很好吃,就是生蚝放的有点(有剧透)
先吐槽一下,你这个“人工知能”是个啥东西?都2020年了,有些片子仍然保持着对中文一知半解的态度。既然不专业就不要搞这些。何苦浪费经费。
这是一部科幻片,也是一部伦理片。
本片的剧情分“三条线”:
主线/明线:男女主的爱情,在虚拟世界的发展。为此男主做了诸多"上载新生"的研究。
主线:上载新生研究所产生的伦理过程。
暗线:利用男主获得研究数据的商业竞争。
满分10分,给6分吧,太对不起它的创意,给8分吧,着实没那么成熟。给7分,可惜豆瓣不让。
鼓励一下,给4星吧。——写完又翻回来,表示还是3星吧。
先说说优点:
软科幻的框架下,提出两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A.当人工智能在不同的理解高度,是否有着平等关系和权力。如何界定。
B.当技术打到可以临时/永久把自己上载,那会带来什么样的现实问题。
关于A
01,02,03分别是不同的智能高度,男主似乎把它们当作家人。而实际上,无论哪个高度的智能,根本上在男主眼里只是工具。01已经完成了使命,没有更多的利用价值。02也完成了使命,但还可以工作,还可以贡献双腿。而03是最后的成品,可以完美的被overwrite。男主看似投入了感情,实际上即便每一代有了人的意识,仍然是毫无人权。
反观现代AI的发展,显然还是雏形。那当AI发展到什么时候,什么标准后,才会赋予人权,才会从“工具”的角色转变为“智能生命”的角色。标准靠前,则可能阻碍发展;标准滞后,那么人类社会可能遭到极大风险,比如02没选择自杀而选择了报复。
关于B
美剧《上载新生》(蚁人保罗·路德主演,推荐)以喜剧的方式调侃了永久上载后带来的社会、家庭等问题。而本片的故事背景即为此,虽然并非永久。而因此产生的伦理问题,其实本片并未涉及。
总体上看,影片还是有一些自己的想法,特别是对于02、03号和男主之间微妙的关系。
再说说缺点:
不少处女座的通病:想法很多,恨不得一鸣惊人豪夺奥斯卡,现实很残酷,开错了车道,往金酸梅奖走了走。
本片设置了一个伦理背景,讲了另一种伦理故事,还嵌套了一个商业战争的大世界背景。如果讲好了,那就是一个新的诺兰。
可惜即新颖,又在影片中渲染深刻的AI平权的伦理问题,并不是导演关注的最终问题。导演最主要关注的上传伦理以碎片的形式穿插在影片里,以最后的反转告终。为了不显枯燥,插入了商业之战的微小戏份。在中国历史上,对此行为有个深刻的成语:“买椟还珠”。
所谓三条叙事线,完全没用的就是暗线,因为只是为了增加观影负担,而没有在影片结构上设计完整。也许是因为影片时间太短?而推动影片的爱情主线——臃肿。
影片在视觉上,描述了一个赛博朋克时代和虚幻的死亡梦境。(不愿意这么写,但导演TM就是要沾点这个边,你说气不气,就问你屌不屌?)。可是你就算搞个平行世界,你的故事主题也乱啊。
总结:
影片其实还是有点料的,就如没吃过木瓜炖雪蛤,摆在面前总要尝尝。但是不要报着太大希望,毕竟它实际端上了一盘西瓜和木瓜炖雪梨和雪蛤还有一碟辣酱。
《绝密档案》观后感(五):黄金团队打造的科幻片,怎么就没人看?!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
公号ID:ttyingtan
作者:大表妹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片导演加文·罗瑟里曾担任科幻片《月球》的艺术概念设计师。 《月球》曾被《洛杉矶时报》形容为一部能和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比肩的作品。 豆瓣超21万人打分,好于95%的科幻片,评分甚至高于科幻神作《银翼杀手》。
《月球》(2009)剧照两位主演西奥·詹姆斯和斯塔西·马汀也是冉冉升起的演艺新星。 西奥·詹姆斯主演过热门IP《分歧者》系列,是当下英国炙手可热的小生。 被国内影迷赠以“汀妹”外号的斯塔西·马汀曾出演过《女性瘾者》。 她去年担任了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委,是电影节历史上第一位90后女评委。
第一次听到片名,表妹以为是战争类的谍战片。 等看完才知道,此档案非彼档案。 这份档案里装载的,是男主乔治的欲望和爱。 乔治是一个没有社交生活的“宅男”,每日只和机器打交道。 他正在创造一款与人类十分接近的机器人,最新模型已准备就绪,随时都可以投入使用。 但在他的科研成果背后,却藏着不可告人的目的。
男主乔治乔治拥有三款智能机器人——J1、J2、J3。 这三款机器人具有极其鲜明的特点。 J1的意识只能达到5、6岁孩童的水平。 她是最单纯的一个机器人,像一个还未完全开发的小孩,不争不抢,本分听话,平日最爱做的事情就是看动画片。 但由于未能完全开发,所以她移动时笨拙缓慢,并不像一个智能机器人。
J2的意识达到了15、16岁。 她像一个青春叛逆的高中生,有着极强的学习和工作能力,也有着强烈的妒忌心。 当她得知乔治创造了J3时,她的反应有些激烈,害怕乔治不再需要自己。 她质问乔治为什么不让自己去工作室帮忙,乔治以为她会觉得这样的工作很无趣。 J2有些失落地说:“我以为我们是一个团队。”
J3对于乔治来说是较为完美的存在。 她的意识能力达到成年人的水平,并且拥有着姣好的外貌和温柔的性格。 陪着乔治聊天、跳舞,还会和他一起吃早饭。 三个机器人处于三个不同的智能高度,对于信息的接受和传递也有着不同的能力。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不同,男主的生活逐渐走向了失控...
如果让表妹为这部电影打上关键词,第一个词是野心。 和以往观众所看到的廉价科幻片有所不同,导演在匈牙利的森林中搭建了一个实景的拍摄基地。
制作团队在匈牙利搭建的实景尽管这是一部导演处女作,但其筹备时间长达9年。 加文·罗瑟里一直希望能够制作一部属于自己的科幻片。
导演加文·罗瑟里监工实景的搭建导演在采访中提到了自己是一个科幻迷+漫画迷,本片的部分创作灵感也是来自于那些经典的科幻作品。 不难发现,《绝密档案》中一些布景和道具的设计确实有致敬的元素。 首先是J3的设计,在还未成人类形态时,J3的躯壳设计与电影《机械姬》中女机器人颇为相似。
上图:《机械姬》(2014)中的女机器人Ava下图:《绝密档案》中的J3另一个致敬则是电影中加入了些许的赛博朋克风。 赛博朋克有这么几个经典的视觉元素:夜景、霓虹、雨天、烟雾、巨幅广告。 最具有代表性的电影就是《银翼杀手》和《银翼杀手2049》。 当乔治驱车前往某处与公司负责人对话时,赛博朋克风影像和电影《银翼杀手》产生了微妙的联系。
上图:《银翼杀手2049》(2017)下图:《绝密档案》《银翼杀手》的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喜欢在室内戏中运用缥缈的香烟,以此来构图。 本片也设置了烟雾的运用,向这部经典科幻作品致敬。
上图:《银翼杀手》(1982)下图:《绝密档案》当然,作为《月球》的艺设师,加文·罗瑟里也不忘在这部电影中复刻一把《月球》的设计。 例如基地设置,使用了和《月球》一样的多边形分层设计。
上图:《月球》(2009)下图:《绝密档案》导演在采访中表达了自己对电影大师库布里克的崇拜和喜爱。 尤其是《闪灵》和《2001:太空漫游》这两部,是本片概念设计的重要源泉。 像是镜头的调动,以及男主乔治身着的红色外套,都是向《2001:太空漫游》致敬。
以下内容涉及轻微剧透
本片的第二个关键词是创造与毁灭。 导演最初希望围绕“爱与死”构建一个故事,最终他创造了一个关于“替代与嫉妒”的故事。 “绝密档案”中储存的,是乔治亡妻的意识。 在某人死亡后,他的意识会被上传到一个载体中存档,来缓解亲属的丧亲之痛。 但乔治并不满足于此,他无法接受妻子离开的事实,于是决定将妻子的意识上传到机器人身上。 简单来说,就是用妻子的意识+机器人的躯体,让妻子“死而复生”。
乔治和妻子遭遇车祸乔治通过影像记录来怀念妻子妻子的声音、说话方式通过数据传输的方式植入到J3的脑中乔治是创造者,同时也是毁灭者。 他不满足于J1和J2,因为她们无法达到乔治所期待的状态。 于是乔治盗用公司的研究数据,制造了J3,一个几乎完美且具有人类形态、意识的机器人。 但乔治从来没有告诉过她们三个,自己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将亡妻的意识移植到她们身上。
妻子的声音、说话方式通过数据传输的方式植入到J3的脑中乔治深知如何讨好这些机器人,几句花言巧语就能把她们吃定。 他告诉J2你对我很重要,你很独特。 转头却截走了J2的双腿,将其换置到J3的躯壳上。
乔治从来没有想过,J2对于情感的认知已超越机器人层面。 他待J2如机器,J2待他如亲人。 J2会吃醋,看到乔治关心J1时会有小脾气。 J2会关心,冒着恶劣天气都要陪乔治上山修理电路。 J2会观察着乔治的一举一动,会躲在门后偷看他如何创造J3。
J2对乔治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感和情感,但对于乔治而言,J2和其他机器人一样,不过是替代品。 他可以创作一个J2,就能够创造J3、J4,甚至J5、J6,直到他创造一个能够达到自己要求的机器人为止。 J3的诞生让J2觉得自己被冷落,被放弃,尤其是在失去双腿后,J2更是感受到了巨大的心理落差。 J2晕倒在基地,乔治上前询问,J2告诉乔治自己并不好。 乔治说:“我没有看到损伤。” J2失落地说:“并不代表我没事。”
被遗忘的J1,被冷落的J2,和被宠幸的J3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J1只有孩童的意识,并不能理解这种遗忘的意义。 但是已经具有成熟意识的J2知道,不管自己做什么,也不能挽回乔治了。 当乔治和J3在家中愉悦起舞时,J2选择了投湖自杀,一步步走进冰冷深渊。
乔治创造了J1、J2和J3,但也造成了她们精神上的以及物理上的毁灭。 那么问题来了,乔治这样的“渣男”行为对于机器人来说公平吗? 创造机器人并为其赋予人类的意识,目的是将其作为替代品,这样的行为是否尊重机器人? 当机器人拥有了独立的意识,那么它还能被称之为“机器人”吗?或是将其定义为一个新的物种? 而我们人类,又该如何对待这些拥有意识的“它们”? 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带出了本片的第三个关键词:思考。
电影中,乔治想方设法将亡妻的意识转移到J3身上,希望亡妻能以这种方式“起死回生”。 假若试验成功,J3将拥有人类的意识、外貌、行为方式,那J3就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为人类服务的机器人。 J3不需要承担大负荷的工作量,因为她的主人乔治对她的期待就是代替自己的妻子。 那么J3是否是乔治的亲人呢? J3又是否应该被赋予和人类一样的权利呢?又是否可以享受人类应有的社会待遇呢?
其次,创造时间早于J3的J1和J2又算是什么呢? 尽管她们并不具有完善的意识,却也有着自己的价值。 J1的实验失败让乔治能够更好的创作其他机器人,J2贡献了数据和双腿,却也成了一桩毁灭式的悲剧。 拥有部分人类意识的J2拥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感,她能够感知到身边事物的变化,也能感受到乔治对自己的冷落。 到后来被截去了双腿,也是一种贡献,燃烧自己成就乔治。 表妹也想送给J2一句歌词:如果这就是爱情,本来就不公平。 J2投湖自杀这个情节也暗藏深意,表面上是一款被抛弃的机器人的自生自灭,实际上是作为人类的乔治对于生命的敬畏坠入黑暗。
死后的J2只有一个盒子意识转移这种情况目前看来有些前卫,毕竟科技还未能达到这般高度。 但当下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部分机器人通过学习进化,变得越来越像人类。 理解人类的沟通方式并迅速给出反应,或是在围棋大战中击败世界顶尖棋手,又或是敏锐分析人类语言并表达出喜怒哀乐的情绪。 科幻片中也经常能够看到具有独立意识的机器人,像是《西部世界》里逃离反抗的园区服务机器人、《人工智能》中的机器人男孩大卫、《星际穿越》中风趣幽默的机器人等等。
《人工智能》剧照这些机器人会产生多样的情绪,也会拥有复杂难测的性格。 会说谎、会使用暴力、会掩饰自己,甚至会对人类产生一定的危机。 人类是否应该将这些具有意识的机器人视为新生命、新物种呢? 而“它们”又会如何看待人类呢?造物主?亲人?还是敌人? 到最后,人类和机器人到底是谁在研究谁? 人类与具有意识的机器人之间的关系也将会成为未来科技业最为重要的话题之一。
《西部世界》剧照1940年,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法律》,目的是为了保护人类而对机器人强行实施三条规定。
一、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看到人类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 二、在不违反第一定律的前提下,机器人必须绝对服从人类给与的任何命令; 三、在不违反第一法律和第二法律的前提下,机器人必须尽力保护自己。2016年,英国正式颁布机器人道德标准,比《机器人法律》更加严苛。 其中有一条则是明确要求机器人的设计不应使其具有欺骗性,机器特性必须保持透明。 这不仅是对机器人的要求,也是对人类的要求,不再让人类误以为机器人有情感和意识。 机器人只是机器,而人类是人类,不应该将人类的情感强行投射到机器人身上。 人类和机器人应始终有一条分界线,这既是对人类的保护,也是对机器人的保护。 万万不能像电影《我,机器人》那样,让机器人具备了自我进化的能力,进而误解了《机器人法律》,转化成整个人类的“机械公敌”。
电影《我,机器人》对《机器人法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电影所带来的有关伦理的思考是未来科技业必不可少的。 人类总是在期待更多新奇的创造,都希望深爱的人能够一直陪伴在身边,哪怕是以机器人的形式。 但有一点要记住:机器人不可以替代人类,即便是设计的再完美无瑕,始终是机器。 未来人工智能会进行到什么阶段,表妹也不敢断言,毕竟科技发展速度之快已超乎我们的想象。 但就目前来看,如果控制不好人类与机器人之间的关系,一旦越界,就很有可能面临和电影中乔治一样的问题。
产生妒忌心的J2人类会成为新生命、新物种的创造者,但同时人类也不该成为毁灭者。 就像乔治,他是J2的创造者,却也将J2推向了死亡的深渊。 每一种创造都应该有其存在的意义,每一种创造也不该轻易就被抛弃、被毁灭。 电影始终是艺术性的创作,想要找到关于科技的正确答案有些难度。 但我们可以借由剧情去假设、思考未来人工智能行业可能存在的问题,对科学怀有敬畏之心。 同时也应充满想象力和探索未知的能力,以开放的态度去讨论存在于科学当中的伦理问题。 相比起华丽布景和夺目的视觉特效,这些或许才是科幻电影最大的魅力吧!
文/大表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