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要月亮》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我要月亮》读后感摘抄

2020-07-29 23:0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要月亮》读后感摘抄

  《我要月亮》是一本由[意] 安德列 • 瓦伦特(Andrea Valente)/文 著作低音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0.00元,页数:16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我要月亮》读后感(一):月亮和老电影

  

如果有人在20 世纪初时游览巴黎—一定要在世纪之初—他将在剧院中度过一个怪诞的夜晚,各个剧院中正上演着时的新奇事物:电影。极富魅力引人入胜、令人着迷。他还可能电影史著名画面之一—也许可称得上是最著名的一幕—一个月亮,只有月亮,她担任了女主角。

一枚炮弹击中了月亮的眼睛

当时是1902 年,电影作为艺术仅仅诞生七年胶片还是黑白的,如果想要彩色胶片,只能一格一格地人工上色。巴黎人乔治梅里是电影先驱之一,他小时候一定阅读过儒勒 • 凡尔纳的小说,他非常喜爱以至于根据它们制作了一部电影。

事实上,这部电影只有10分钟,因为在那时电影只有一卷胶片的长度,不过这时间足够主角发射月球上、游览一圈然后再返回了。黑胶片里的月亮显得更加苍白了,它是一演员覆盖着打散奶油的脸,对比我们今天的特效,真是令人忍俊不禁

不过,想要独具魅力吗?月亮是毋庸置疑选择

额外提示:有时电影会改编自一部书,不过这部电影更甚,《月球旅行记》改编出处有三部小说之多:其中两部是儒勒 • 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和《环绕月球》,还有一部是赫伯特 • 乔治 • 威尔斯的《月球上最早的人类》。如果感兴趣的话,你也可以一读这几部书,它们仍具冒险故事的魅力,不过要读完它们需要的可就不止10 分钟了……

又过了二十几年,在1929 年,奥地利导演弗里茨 • 朗在他的电影中将一位女性送上了月球,以至于电影的名字就叫作《月里嫦娥》。

我们经常沉浸在科幻小说的世界中,不过大银幕上的技术渐渐已经变得越来越写实。可惜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至少直到今天,还没有一位女性登上过月球……

  《我要月亮》读后感(二):儒勒·凡尔纳的月亮

  

类似阿波罗11 号登陆月球的情节也曾在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中出现过。儒勒 • 凡尔纳笔下的机组人员既不是二人也不是四人,而也是三个人:因倍 • 巴比康、米歇尔 • 阿尔当和尼却尔船长。不过这本书是1865年出版的,比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航天任务早了100 多年……

他们三人坐在一枚巨大的炮弹中,由一座超级大炮发射出去,所使用的发射弹药科学家们叫作硝化纤维素,而诗人们则称之为火棉。

火棉这个词美极了,应该更经常地被人们挂在嘴边,比如说月光皎洁的夜幕下,当你向恋人递上一朵花时……

直线飞行用了97小时13分钟,也就是四天多一点儿,这再一次押中了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和柯林斯1 实际飞行的时间,他们是三个人,既不是二人也不是四人。

所选择的发射地点是佛罗里达州的坦帕市,而NASA 的发射基地也是在佛罗里达州,在卡纳维拉尔角,两者仅仅相距210千米。无论是在书中还是在实际任务中,回程时飞船都降落在了太平洋上。这一切只是巧合吗?

科幻小说之父儒勒 • 凡尔纳当然不能带我们去登月,但他凭借鹅毛笔和想象力,用故事为科学们指引了道路。他们被小说所吸引,在计划自己的事业时也会或多或少地参照情节。

额外提示:为了脱离环地运行轨道,我们需要一个大于10千米/秒(每秒!)的速度,用这个速度沿直线飞行大约十多个小时后我们就能到达月球。但是在脱离环地运行轨道之后发动机会关闭,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速度会开始下降,直到距离月球约60,000 千米的地方,地球和月球的引力相等时,速度才停止下降。此时,由于月球引力的作用,速度重新开始增加,直至进入环月运行轨道。考虑到速度的变化以及月球自身也在移动(我们假设的直线变成了曲线),因此从地球到月球的旅途大约需要三四天的时间,从月球返回地球时也同样如此。儒勒 • 凡尔纳的小说再一次预言了现实。

  《我要月亮》读后感(三):《我要月亮》:为孩子奉上精彩绝伦的月亮科普与人文畅想

  从孩提时起,对月亮就不自觉的好奇,面对孩童纯真而好奇的眼神,父母们最常说起的是嫦娥奔月的故事。伴着深入人的神话故事,再看月亮时,似乎真能看到嫦娥姐姐还有玉兔在上面。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盆。”天上那轮真实的月亮,究竟有着怎样的奥秘?半信半疑的神话故事背后,依然忍不住想要去了解月亮真实的一面。在纪念人类登月50周年之际,《我要月亮》是一本很好的科普绘本献礼,对比枯燥的科普读物,《我要月亮》内容全面、详实,插画精美,是一本颜值与实力兼具的高质量绘本。 《我要月亮》的作者是安德利•瓦伦特和翁贝托•圭多尼。安德利•瓦伦特曾两次荣获意大利儿童文学界最负盛名的“安徒生奖”教育类图书奖、最佳插画作者奖,翁贝托•圭多尼则是意大利宇航员、天体物理学家、科学普及者、作家,曾两次进入太空,1996年试验意大利研制的绳系卫星,2001年成为登上国际空间站的欧洲第一人,并曾在意大利国家广播电视台开办专题,每日向观众普及天空知识。 两个作者可谓双剑合璧,安德利•瓦伦特扎实的绘画基础,使得插图生动传神,既能用浪漫主义笔触再现神话故事、诗歌、文学作品中的月球,色彩浓烈,构图奔放,又能用现实主义笔触严谨的展现月球的面貌。翁贝托•圭多尼扎实的月球知识基础,则使得该书的科普内容极其严谨详实,极具可读性。 《我要月亮》绘本中,内容分为三个板块:月亮神话、月亮科学、月亮冒险,内容循序渐进,为孩子奉上精彩绝伦的月亮科普与人文畅想。《月亮神话》章节中讲述了诸多异彩纷呈的月亮故事,内容十分开阔发散,穿插电影、音乐、绘画、舞蹈、体育、文学、机械等多领域中月球的相关知识,引人遐想、引发孩子对月亮的喜爱和对知识的好奇。《月亮科学》章节中讲述了月亮的起源、与地球的距离、月食与日食、月球的表面等月球的科普知识,带领孩子逐渐了解月亮。《月亮冒险》章节中则讲述了人类登上月球的历史,带领孩子畅想在月亮上生活的神奇世界,漫步月球、在地球上开车、在月球上装电梯是怎样的场景呢?读完全书,原本陌生而又神秘的月球是那么的亲切、不再遥远。此外,文中不时穿插着“小问答”,为阅读再添了一种趣味性。 《我要月亮》是一本无论大人、小孩都非常适合的科普绘本,让我们畅想在月球的世界里,一起探索吧!

  《我要月亮》读后感(四):孩子学习科普没什么用?答案并非你想的那样,多维度学习大有用处

  

抱着八个月的娃,嘴里念叨着古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唐代诗人李白的这首《静夜思》当中月亮代表的是一种思念。关于月亮有很多的引申,比如古诗,成语等等。”八个月的娃儿瞪大眼睛看着我,似懂非懂。

我在想如若我的孩子现在已经会完整表达,那么她一定会追问我,月亮的引申还有哪些?我能回答上来的也只有嫦娥奔月的故事,肚子里的这点墨水根本招架不住她的各种追问。

前段时间朋友送了绘本《我要月亮》极大的满足了我的需求,拿到这本书,本以为是一本枯燥的理论科普绘本,然而翻开之后我才发现自己想错了,《我要月亮》真的是集颜值与知识一体的高质量绘本,绘本内容全面,绘画精美对于孩子和大人而言都很容易阅读。

《我要月亮》是为了纪念人类登月50周年,意大利“安徒生奖”年度插画作者、教育类图书奖获得者、天体物理学家、代表欧洲初次登上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共同为孩子奉上精彩绝伦的月亮科普与人文畅想。

专业背书

面向幼儿的文学作品,素材的亲近性非常重要。其中的故事必须能让孩子们理解。无论是多么优秀的作品,如果远离孩子们的生活,令孩子们无法理解,那他们就不会感兴趣。故事,能够明白才有趣。

绘本作为孩子阅读的切入口,对于孩子后期阅读兴趣的培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希望孩子汲取到的知识幽默风趣的同时具备一定的专业性,尤其是科普类的绘本。

《我要月亮》绘本由意大利人文、科学领域的专业作者共同撰写,安德列·瓦伦特曾获意大利儿童文学界久负盛名的“安徒生奖”教育类图书奖、年度插画作者奖,在《我要月亮》绘本中以月亮为主题创作了三篇童话故事:可爱有趣的寓言故事--奶酪月亮、充满童话色彩而又专业的行星介绍--不一样的行星、月球居民对地球的“一探究竟”--地球上的月球居民。

作者翁贝托·圭多尼对于太空有着丰富的知识储备,他1996年进入太空试验绳系卫星、2001年代表欧洲初次登上国际空间站,常年通过广播、电视向意大利民众普及太空知识。

苏茜·扎内拉画风温暖,着色大胆,能非常好的抓住读者的心理,看绘画一眼就会心生喜欢。

内容递进

科普类书籍对于年纪稍微小一点的孩子而言,阅读起来会比较费劲,优质的作者在进行绘本设置时会根据读者的特点进行设计。

《我要月亮》内容设计就非常巧妙,作者将绘本内容分为三个板块,从故事逐渐进入专业领域。

月亮的神秘让人不禁一探究竟:从迈出地球的第一只小狗莱卡,到漫步月球的阿波罗号宇航员,月球是载人航天的第一个目标,也将成为迈向更远太空的中转站。月亮的神秘也成就了人类无限幻想:世界各地的尊贵神明与奇妙传说由此诞生;大师们将月亮融到乐曲、诗歌里;它也成就了电影、绘画等众多领域中的伟大梦想家。

月亮神话:在故事与畅想中吸引孩子对月亮的喜爱

关于月亮有太多的内容,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嫦娥奔月故事,在《月亮神话》这一章节中,我们能了解到的还有:

激发写作灵感的月亮。比如诗人但丁的《神曲》、卡多维科·阿里奥斯托的《疯狂的奥兰多》。

以月球为主题数不胜数的电影,1929年,奥地利导演弗里茨·朗在在他的电影《月亮嫦娥》中将一位女性送上了月球,之后的电影也在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设定。

关于月亮的音乐。1983年迈克尔·杰克逊在庆祝摩城唱片成立25周年时,他表演的舞步看起来像在重力更小的月球上,因此得名“月球漫步”。以月亮为主题的歌曲非常丰富,比如《看那月亮》《在月光下跳舞》...

关于月亮的绘画。大画家 梵高有一副非常有名的油画《星月夜》,大面积的蓝黄色彩生动地描绘了充满运动和变化的星空。整个画面被一股汹涌、动荡的蓝绿色激流所吞噬,旋转、躁动、卷曲的星云使夜空变得异常活跃。

关于月亮的故事,嫦娥奔月的故事算是最经典的代表了,除此以外还有古希腊的神话中的月亮女神,古巴比伦中的月亮神...

月球科学的普及:逐步了解月球知识

月亮究竟从何而来?那里是否有生命?它的出现引发了地球上哪些奇特的现象?人类如何通过它了解上亿年前地球的形成,又如何借助它开启了探索宇宙的大门?

在月球科学篇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月球的诞生、大小 变换的原因、月食的形成、月球的重力、月球上的撞击坑、月谷和月球山脉的命名及分布...

月亮永远不会变成浅蓝色,也不会变成深蓝色,但天文学家会使用“蓝月亮”这个术语表示一个月内出现两次满月的情况,这种情况时有发生:第一次满月出现在月初的几天、第二次满月出现在月末的几天时,第二次满月就被称作蓝月亮。

诸多异彩纷呈的月亮历史与畅想,和孩子一起进行更多有趣的月球探险。

了解月球知识有用吗?

可能很多人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要花这么多钱买这本绘本?为什么要学习月球知识?

竞争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下,急功近利的我们总想着让孩子看“能增加知识的书”“讲道理的书”“一学就会的书”,但我们首先要明白的就是孩子的天性是玩,别因为“强求孩子读不喜欢的书”而让孩子逐渐对阅读产生反感心理,孩子喜欢的书、寓教于乐的高质量书籍才是真正的好书籍。

聪明的家长看到看问题总是很全面的,《我要月亮》不仅仅只是科普绘本,绘本中的衍生话题发散孩子思维,梦幻插画激发孩子想想。

以月亮为主题却不止于月亮:梳理月亮人文、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还穿插着电影、音乐、绘画、舞蹈、体育、文学、机械等多领域延伸;章节中还有众多衍生话题与小问答让阅读感更加跳跃活泼,锻炼孩子的发散思维。

大量梦幻插图激发孩子对月球的畅想:射向月球的载人炮弹、未来月球上的运动会会场……插画师根据文字内容精心绘制每一节配图,每一页都将带给孩子无与伦比的视觉震撼体验。

对于幼儿来说,绘本里呈现的世界是鲜活的,他们会直接当做现实来接受。这种体验并不会就此结束,一定还会出现在孩子的生活中。最多见的就是被运用在游戏里。总之,只要孩子有兴趣,就能把世界变成任何样子。想象力可以决定一切。

同样是孩子,同样是写作,差异就在于孩子笔下的描写,拥有想象力孩子笔下的创作有趣、童真、想象丰富:

月亮住在银河里,有时候弯着小手指,有时候露着白屁股 月亮住在银河里,有时候不在家,是去表哥家玩了 月亮住在银河里,和一个叫嫦娥的姐姐,住在一起 月亮住在银河里,住在一起的,还有一个叫吴刚的哥哥 月亮住在银河里,嫦娥姐姐养一只白兔,吴刚哥哥经常砍挂树 银河里还有好多鱼吧,有好多孩子玩游戏吧

为孩子的想象插上腾飞的翅膀,让我们一起开始亲子阅读吧。

  《我要月亮》读后感(五):听说登月是美国的骗局?来看意大利宇航员兼天体物理学家怎么说

  

关于阿波罗登月,这些年来阴谋论一直没停过。甚至有人专门写了书,挖掘了登月录像的蛛丝马迹,试图证明美国政府在造假——当年科技发展水平不足以完成登月这么大的工程。

这些阴谋论是真是假,有道理吗?

直到今天,我读了《我要月亮》这本科普绘本,才豁然开朗。

《我要月亮》这本书的作者阵容非常不一般。作者安德列 • 瓦伦特是意大利著名的作家、插画家,两次获得意大利的安徒生奖。而翁贝托 • 圭多尼是意大利宇航员、天体物理学家、科普作家,他是欧洲第一个登上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讲月球科普和登月那些事儿,翁贝托再合适不过了。

《我要月亮》这本书分为三大单元:

l 月亮神话,讲历史上与月亮有关的人文知识;

l 月球科学,一个完整的关于月球的科普;

l 月球冒险,讲述了人类探索月球的全过程。

从博古通今、充满艺术气息的讲述,过渡到精彩而扎实的科普,整本书读完酣畅淋漓。

关于月亮的一切

《我要月亮》这本书的丰富程度完全超过了一半的儿童绘本或青少年读物。这不是一本读一遍就能把内容了然于心的书。这本书更像是为读者打开了一扇大门,窥见穿越时空、自古至今人类对月亮所有的思考、爱慕、探索。

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萨戈拉猜想,太阳是一个炙热的天体,月亮只是一团岩石——它们才不是什么天神。哲学家因渎神的罪名而被审判。——可他说的可比神话传说更接近事实呀!

在希腊神话中,赫利俄斯是太阳神,塞勒涅是月亮神,掌管狩猎的女神阿尔忒弥斯出现在上弦月,夜晚与亡灵之神赫卡忒出现在下弦月……

l 科幻

如果你和我一样,对希腊神话不感兴趣,不如读一下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球》描述了一个大胆的法国人米歇尔·阿尔当说服两个美国人——枪炮俱乐部会长巴比凯恩和船长尼科尔一起登月的故事(巴比凯恩和尼科尔还是一对死对头,俩人全程斗嘴,超级搞笑)。凡尔纳写下这个小说时,比美国的登月计划还早上100年。但是故事里所写的冒险精神、钻研精神、以及人们对登月这件事的向往和狂热,几乎预言了一百年之后的事。

小时候我在读《从地球到月球》时,我特别好奇,凡尔纳像是什么都懂的样子,那他关于登月的知识和计划,有多少是真实可行的呢?

《我要月亮》里,作者翁贝托作为天体物理学家,从容给出了答案:凡尔纳小说里登月用到的炮弹的弹药是火棉,而人类后来登月使用的火箭燃料是煤油和液氧(第一级火箭)、液氢和液氧(第二级火箭);凡尔纳小说里主角们飞往月球的直线飞行时间是四天多一点儿,这个也和真实的登月需要的飞行时间相吻合(大概三到四天)。

不过,真实登月和返回的路线相当复杂。作者安德列把整个登月和返回路线画出来了,实在是太震撼了!

看过电影《2001:太空漫游》的人看到这本书的插图一定特别怀念和动容:

这就是电影开头的神秘巨石和那只猩猩。而这部电影是1968年上映的,刚好是在人类登月的前一年。前有库布里克神作,后有人类登月成功,那个年代的人们实在太幸福了!

l 音乐

《我要月亮》这本书里有关于月亮的一切。

法国德彪西的《月光》,维也纳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

作者甚至把《月光奏鸣曲》的谱子画了出来,超级浪漫。

读到这儿我把这两首曲子又搜出来听了几遍,突然想到一首作者没提到的曲子,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Alessandro Safina的Luna。露娜(Luna)就是意大利语月亮的意思。

如果说贝多芬的月光是湖面上波光闪闪,德彪西的月光是月夜的静谧朦胧,Alessandro Safina的月光则是诗人在月色如洗的空旷街道漫步,怀古伤今的吟诵。

Luna tu 月亮,你 Che conosci il tempo dell'eternita 能明白时间的永恒 E il sentiero stretto della verita 以及真理的狭隘 Fa piu luce dentro questo Cuore mio 为此你在我心中就更明亮

我太爱这首歌了,对月当歌,唱出了伤感和恢弘。

l 艺术

除了音乐,关于月亮的艺术作品,你能想到什么?

梵高最有名的《星月夜》也出现在了书里,不过作者并没有贴上原作,而是自己另画了一幅,少了梵高作品中夜的阴郁可怖,多了一份宁静和温柔。

梵高的《星月夜》刚好我也瞎涂瞎画“临摹”过。

与月亮有关的人文、艺术、历史知识,作者介绍了二十多类。人类与月亮之间的情感纠葛尽在书中。在学到新知识的同时,书中所写也总是勾起我的回忆。平时提到月亮,我似乎没啥可说的,读着这本书,我才意识到,我热爱的科幻作品、我喜欢的音乐、油画,与月亮之间有着至深的情感联结。

月球科学

作者关于月球的这一章科普太精彩了。

从月球起源讲起,45亿年前的天体忒伊亚撞击地球,其中一块碎片进入地球轨道,成了我们后来看到的月球。——航天员从月球采集了月岩,分析表明,月球和地球上某些地区岩石成分相同,验证了这一猜想。

书中讲了“红月亮”和“蓝月亮”的起源:红月亮是一种特定现象,在月食开始时,太阳光中的蓝光被地球大气层过滤,只剩下红光,所以我们在日全食能看到血月。而蓝月亮只是一个术语,表示一个月里出现了两次满月,蓝月亮也被指代罕见的事。

讲了月球上的重力、月球上的山海、月相,以及地球的潮汐。

l 地球上的潮汐是怎么发生的?每天几次?

看这个图就知道了,月球的引力使得靠近月球那面地球海水向月球移动,发生涨潮,而地球的另一面,月球对陆地的引力大于对海水的引力,因此海水和陆地也分离了,也发生了涨潮。地球自转一次24小时,这24小时里会发生两次涨潮。

l 月球上有什么矿产?

作者说,月球上有大量的稀土矿(电子和航天工业特别依赖稀土资源),而地球上的稀土矿主要位于中国境内。所以,其他国家很希望去开发月球上的稀土资源。读到这里不禁感慨,地大物博对于我们国家发展高科技和航空业其实是有很大先天优势的。

l 月球上有冰吗?

2012年月球勘测轨道器调查显示,月球极地地区有水冰。将来人们可能在月球上利用水资源分解氧气和氢气,建立月球基地,更好地探索外太空。

登月是美国的骗局吗?

虽然作者是意大利的宇航员,但是他没有故意说美国政府的坏话。作者梳理了人类为登陆月球之前所做的所有努力,不管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看了这个长长的进程表,你会发现,登陆月球不是传说中找个地方拍个假录像那么简单的。

太空时代最早的进军者是苏联,苏联发射了月球1-3号探测器,到达月球,拍到了月球背面图像,还把宇航员送上了太空,甚至可以舱外行走。

这时美国总统坐不住了,放下狠话,10年内,美国人要登月,而且要安全返回。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NASA、工业和学术界付出了艰苦的努力。阿波罗计划诞生了。

阿波罗1号惨痛失败,导致三名宇航员丧生。

随后2号3号没有执行任务,4、5、6号执行无人任务。

阿波罗7号才开始载人飞行。

阿波罗8号把宇航员送到了月球上空——然后就回来了。

阿波罗9号对登月舱做了最终测试。

阿波罗10号把宇航员送到了距离月球表面不到20千米的地方——就差一步就登月了,但是10号不会登月,这只是为最终登月做最后一次彩排。

终于,阿波罗11号千呼万唤始出来,顺利登月。美国总统肯尼迪放狠话是在1961年,阿波罗11号成功登月是在1969年,十年目标达成。

这还没完,后面还有阿波罗12、13、14、15、16、17号,在这些登月任务里,宇航员在月球上做了更多的探测和实验。

作者甚至花了6页纸的篇幅来画当时阿波罗11号登月用到的“世界上最大的火箭”。登月的胜利,是无数科学家工程师研究成果的结晶、是人类历经失败最后得到的褒奖。

阿姆斯特朗登月之后说“这是个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

读了书中关于登月的种种细节与技术突破,对这句话会有更深的感触。

科幻一般的未来

讲完登月之后,作者还介绍了一个非常科幻的月球计划。在地球和月球之间的拉格朗日点建一个空间站。在拉格朗日点上,月球和地球对这个点的引力相同,所以飞船可以一动不动地停留在这个点上。将来建在拉格朗日点上的空间站可以作为人类探索和开发月球的重要节点、中转站、能源补充站。

是不是很科幻?但是NASA说未来十年内就要建造这个空间站了!

《我要月亮》这本绘本很有意思。前1/3部分,作者对人文历史如数家珍,让读者误以为这是一本文人闲谈;后2/3大招频出,关于月球和登月的科普脉络清晰、细节详实,天体物理学家、宇航员、科普作家的多重身份展现出深厚功底。

如果你想了解关于月球的历史,这本书里都有。

如果你想了解人类与月球的未来,阅读这本书是最好的起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