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包法利夫人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包法利夫人的读后感大全

2020-07-31 23: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包法利夫人的读后感大全

  《包法利夫人》是一本由[法] 居斯塔夫·福楼拜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锁线胶订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020-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一):经典作品让人爱不释手

从小到大,我们阅读了很多很多的作品,这些作品中有很多都是通俗的,是短期内可以让人觉得非常有趣的作品,但是很少有非常经典的作品。因为这些优秀的经典作品是要经过岁月沉淀需要时间洗涤,才可以大浪淘沙真金才会显现出来。经典作品带给人们一样感受可能开始阅读的时候,会觉得比较深奥,甚至觉得有些读不懂。但是经过多次的阅读,尤其是对于生活有了更加深刻认识之后,结合经典的作品,才会发现作者确实有着过人之处,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同时有着超强的创作才能,才能够把作品写的如此的真实生动,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古往今来,这个世界上也有着不少的的经典作品,这些经典作品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 ,并且也不局限于一处,而是全世界各个国家都会有经典的作品出现,这些作品反映出来的是人类共性问题,而这些相对于人们来说都是互通的。都是在生活中通过日积月累总结出来的。因此具有共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

关于女性这样的作品,也是很多作者非常愿意创作的,女性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一直以来就是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在不同的国,人们对于女性的态度也是截然不同的,在一些国家,女性的地位是比较低下的,处于弱势的地位。女性由于自身的特性,与男性雄壮相比是比较弱势的,而一些国家的文化习俗让女性更加受到歧视。但是在一些国家有着比较优秀的传统是非尊敬女性的,反映在生活中,可以到处处谦让女性,尊敬女性。但是女性的生活经历还是让人堪忧,不是很乐观

最近就阅读了一本非常经典的作品,书的名字叫做《包法利夫人》,这是一本非常经典的作品,是由法国的著名作家出版的,这本书相信很多人在中学课本中就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从书的名字其实就可以看出女性的社会地位,这里根本没有女性的名字,而是以女人丈夫的名字作为女性的代称,由此可以看出女性的社会地位。本书中作者把人物书写的可谓是活灵活现淋漓尽致表现一个女人的真实生活。由此可以看以看出作者的生活阅历和细致观察力。确实是非同一般,果然是大师级别的人物啊。

说起本书的作者,相信每一个读者都不会陌生,那就是享誉世界的法国小说家居斯塔夫·福拜。作者不仅在本国家喻户晓,在世界上也是享有盛誉,被誉为“西方现代小说的奠基者”。作者生于法国卢昂的医生世家,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让他过早目睹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作者非常喜欢文学,尤喜莎士比亚、蒙田、雨果等人作品。作者从小就开始文学创作,本书是作者最为有名的代表作品,也是让全世界人们都非常喜欢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发行。

《包法利夫人》是一本非常不错的经典作品,是法国著名的作家福楼拜的一本作品,书中作者对于女性的描写可谓是入木三分,太深刻,具有代表性。这本书不仅适合女性阅读,对于每一个读者来说,都应该认真的阅读。非常不错的一本作品,很喜欢。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二):浅析《包法利夫人》,一部充斥着人性弱点的19世纪法国百科全书

  导语:

  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是一部饱含人性弱点的19世纪上半叶法国外省百科全书,它几乎不带评判色彩地抨击了一个乡村漂亮女人在追求不正当情和物质享乐时的可怜与可叹、激情与痴狂、任性与堕落。作者打破传统的写作风格,对浪漫主义小说进行了讽刺与批判,极力摒弃主观感情,以客观视觉,沉着冷静地描述了一个资本主义统治的社会风貌。全篇没有一个“批判”的字眼,但对资本主义罪恶的暗讽与嘲弄却无处不在。

包法利夫人评价人数不足[法] 居斯塔夫·福楼拜 / 2020 / 中信出版社

  一口气读完厚厚的400多页《包法利夫人》,折服于福楼拜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写作功底。小说讲述了一个在修道院受过贵族教育的美貌农家女爱玛,她瞧不起当乡村医生的丈夫夏尔.包法利,为了追求幻想中的浪漫爱情,先后出轨两个男人,后因贪图物质享乐,欠下投机商人的高利贷无力偿还,两个男人纷纷弃她不顾且冷漠地拒绝相助,绝望之下服毒自杀的悲惨故事。

居斯塔夫.福楼拜

  19世纪40年代正是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确立的时期,法国资产阶级在“七月革命”后取得统治地位。伴随着工业革命的逐渐推进,法国的资本主义得到了极大发展,工农业在这一时期均获得了很大进步。小说正是刻画了1848年资产阶级全面胜利后的法国第二帝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小说取材于真人真事:一名乡村医生夫人的服毒案。爱玛的命运,不仅是作者在爱玛身上寻求一种悲剧性的根源,更是在向我们敲响警钟。福楼拜用细致、冷静的手笔解剖了包法利夫人。而在她身上,我看到了她的个人性格悲剧,也看到了一个社会和时代中人性的扭曲和压迫。

图为2015年美国导演苏菲·巴瑟斯执导的影片《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包法利

  在美貌的爱玛看来,婚姻更多是一场刺激和新奇的游戏。如同许多未经思考,盲目步入婚姻的年轻人一样,没有清醒的思想觉悟,婚姻只可能是一个牢笼。爱玛或许有着我们每一个平凡人的人性弱点。追求浪漫的爱情和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物质生活,是我们根植于内的诉求,也是一切恶行的原罪。福楼拜借包法利夫人的形象,更像在剖析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他将笔触放在人性中对美好、对爱、对金钱的欲望的刻画,更像在平静的水面上投入的石子,让我们有所体悟。

图为91版电影《包法利夫人》剧照

  书中刻画了形形色色,生动饱满的人物形象。如老实木讷、其貌不扬的夏尔.包法利医生;损人利己、趁虚而入的乡绅、风月老手罗多尔夫;年轻英俊、有着浪漫理想主义却无所担当的律所实习生莱昂;无证经营、心机满满的药剂师奥梅;极力钻营、前恭后倨的投机商人乐呵等。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作者在借助他们对腐朽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着无声的批判。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三):《包法利夫人》:每个女孩应学的婚前教育

  《包法利夫人》讲的是,一个接受贵族教育的农家女爱玛的故事。她对爱情抱有幻想,向往着传奇性爱情,嫁给一个平庸的乡镇医生包法利后,因为对医生的平庸不满而两次偷情,这两次偷情并未给她带来她向往的那种幸福,反而让她挥霍无度,成为高利贷者盘剥对象,债台高筑,不得已服毒自尽。

世人多批判包法利夫人的自私,虚荣,作,而我却同情包法利夫人。她是一个追求爱情的人,只不过她没有分清爱情和婚姻的界限。 这本书,从包法利夫人身上吸取的教训就是,每个女孩子,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都应在婚前读一读。这是一本极好的婚前教育书。

好的婚姻,需要精神上的门当户对

爱玛确实有点虚荣,她向往美好的爱情,这有错吗?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爱玛也不例外,但,这场婚姻,她的悲剧在于她没有找到一个真正在精神上能够与她相通的人。并不是说包法利大夫不好,只是俩人真的不适合。爱玛认为“一个男人,就该全知全能,十八样武艺样样精通,能把激情的能量、生活的雅趣和所有得人生奥秘都传授给你。”而包法利大夫“什么也不教,什么也不懂,对未来没有任何期待”,偏偏是“他认为她很幸福,她恨他的正是这种四平八稳的淡定,这种悠然自得的沉闷,恨自己让他享受到的快乐。”一个天马行空,一心求着浪漫,一个安于现状,一心只求安稳,这是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所以,爱玛一边厌恶着包法利大夫,一边找寻着她认为的“从天而降的”“突如其来的”的爱情,但又因为包法利大夫确实没什么过错她又带着愧疚对他更加体贴,直至到她服毒自尽很长时间,包法利大夫都不曾怀疑她对他不忠。这种爱情,尽管不以爱玛服毒自尽为结局而结束,也终究会以别的方式终结。

最近流行的一句话:爱情可以只是风花雪月,婚姻却注定要考虑柴米油盐。恋爱和婚姻真的是两码事。他人前的风度翩翩,善解人意,体贴周到,与他身后的臭袜堆积,翻脸无情,冷酷自私一点都不矛盾,如果你没想清楚,你要的是轰轰烈烈的爱情,还是平平淡淡的婚姻,这都需要与你的另一半达成精神上的共识,所以请慎重做出选择。

精美配图

好的婚姻,应该选择一个懂得跟你做沟通的人在一起

在这个悲剧故事里,难道包法利大夫就很无辜吗?不,他难逃其咎。虽然风月老手、情场渣男罗多尔夫和年轻浪漫、无所担当的莱昂,推动她一步步陷入绝境,但,假如包法利大夫与爱玛多一点沟通,或许,以后就没这两个渣男什么事了,而他也能与娇妻相守一生。无疑,包法利大夫很爱包法利夫人,文中有一段新婚描写“他娶到了一个永远属于他的娇妻,在他眼里,世界大不过她衬裙的裙边”。但爱玛也有她的烦恼,“要是夏尔能上点心,要是他懂得揣摩别人的心意,哪怕就一次,她觉得自己都会把心里话一股脑儿地掏出来,就像一树熟透了的果实,用手轻轻一碰就会纷纷掉落一样”,但是一次都没有,于是,他们在生活中走得越近,内心反而渐行渐远了。

像不像最近的热播剧《三十而已》中的钟晓芹与陈屿,有稳定的工作,有不折腾的父母,有各自的爱好,有房,有共识:五年内不生孩子,人生的所有好事都让他俩摊上了,但就是这么一手好牌,让俩人打得稀烂。一个任性,一有情绪就往娘家跑,一个倔强,永远不懂的如何去沟通,所以他们的婚姻也只能走到尽头。

还看过一本书,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故事情节零零碎碎,很繁琐,大抵就是有人因为说话说到对方心坎里而彼此珍惜,有人因为一言不合而处处做对,可见,说话,沟通,真的很重要,与朋友如此,爱人,何尝不是呢?

《包法利夫人》曾因"风化问题"而被起诉,但,正如作者所言,爱玛的一生只是一个警诫,而不是一个诱惑,对于身心健康的男女来讲,本书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

值得一读的好书,与各位共勉。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四):《包法利夫人》:不只是一只在欲望和幻想中迷途的羔羊

  

在19世纪的文坛上,绕不开一部小说,它充满争议,它开创了一个新的形式,它是“法国文学中一颗卓绝无比的珍珠”,它就是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连一向高傲毒舌的纳博科夫,都对其赞不绝口,称它“以散文担当了诗歌的职责”。

叔本华曾说:“每一本重要的书籍都必须一气呵成连续读上两遍”,《包法利夫人》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很多读者在第一遍阅读过程中,只关注到了故事的剧情,不齿于包法利夫人的三观,甚至一度怀疑这么一本“堕落”的书,怎么会在世界文学的殿堂中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

其实这样想的不只是我们,福楼拜在本书发表的当年就被帝国法庭提起了公诉,被指控书中带有“淫秽色彩”,“有伤风化”。所幸,在经过辩护后,最终法庭宣判福楼拜无罪。经过这一番折腾,反而让《包法利夫人》声名鹊起,出版即售罄,成为了当时当红的畅销书。

公众可能是出于猎奇,也可能是出于八卦心理,但是作家们的眼光是毒辣的,雨果、左拉、莫泊桑、普鲁斯特、萨特、纳博科夫、卡夫卡、奈保尔等人都对《包法利夫人》不吝溢美之词,将之称为“新艺术的法典”,“西方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

一位文学大师,从1851年到1856年,耗时5年打磨,初稿有1800页,最后修改到只剩470页,我们有理由相信书中的文字、情节、片段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福楼拜在书中使用了很多技巧,遣词造句也是一再推敲,仅罗多尔夫勾引包法利夫人的情节就重复写了七次。

我们在本文中暂不探讨《包法利夫人》在写作上的匠心,仅就包法利夫人,也就是爱玛做一些探讨。故事的情节其实比较简单,在一个庸碌的小镇上,一个庸碌的医生娶了一位年轻貌美而不甘庸碌的妻子,这位妻子心怀不切实际的幻想,先后搭上了两个情夫,但都所托非人,在疯狂的放纵之后,债台高筑,最终走上了绝路。

这对于一个在欲望和幻想中迷失的人来说,是一个无法逃避的悲剧。对于我们这些读者,这也是一个警醒。正如古人所说,“苦莫苦于多愿”,你的欲望越多,你的生活就会越苦,因为追求欲望是无止尽的,你永远无法满足。

如果只是看这样的故事情节,很多读者可能会产生怀疑,这和现实生活中的“狗血剧”似乎也并无差别,但《包法利夫人》出色的地方之一,也就是这种现实性。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身临其境,夏尔·包法利这样的老实人,爱玛这样年轻貌美却又思想粗俗的女人,罗多尔夫这样的玩弄情感的小人,莱昂这样的庸才,每一个都仿佛有身边的普通人的影子。

这也是福楼拜所追求的,毛姆在他的“作家八卦合集”《巨匠与杰作》中提到:“福楼拜先是粗略勾勒出想说的话,然后对所写的文字进行加工,不断地阐释、缩减、重写,直至达到预想的效果。在此之后,他会跑到自家的阳台上,高声喊出刚刚写出的文字,假如不够悦耳的话,他就确信其中必有问题。如果这样,他会取回稿子再次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在这样的努力之下,我们会发现《包法利夫人》的阅读体验非常好,整个过程就像是亲身经历一个故事,丝毫没有出戏的担忧。但同时,你也会跟随着书中人物的心情而饱受折磨,比如书中一个情节,爱玛等待情夫,对方迟迟不来,你也会同样产生一种焦虑感;爱玛最后无力还债,你也能体验到那种绝望。

正因为真实,所以本书有很现实的教育意义。

爱玛是一只在欲望和幻想中迷途的羔羊,正如我们社会中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一样。在这些年的新闻中,我们常常看到有些年轻女性因为虚荣而染上了网贷,最终导致了无可挽回的后果;也有普通的大学生,因为急功近利而误入歧途;也有上了年纪的老人,因为一时的贪念而被骗子骗光了积蓄……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

有时候我想,如果这些受害者能够研习过这本经典,能够从爱玛的人生悲剧中得到些许感触,那么在面对诱惑之时会不会有可能控制住自己的冲动,进而避开这些从天而降的陷阱?

正如蕾拉·斯利马尼所说:“《包法利夫人》之所以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是因为女主人公的形象超越了时间,超越了地点,也超越了界限。”

一部永恒的经典的妙处绝非只言片语所能详述,所以我也要步大师们的“后尘”,不吝赞美之词地向大家推荐这部杰作,在诸多的翻译版本中,周克希老师的译文优美雅致,准确传神,而金龙格先生的译文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更接地气,代入感很强。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五):穿越时空的包法利夫人,如果遇上分析哲学会怎样?

  

《包法利夫人》里,包法利夫人艾玛的生活逻辑与思考逻辑值得玩味。看起来,像是一个空虚的女人在自我情感的幻想中,与三个男人的故事,丈夫包法利先生,情人罗多尔夫,莱尔。这三个男人对于包法利夫人艾玛来说,构成了她一生情感脉络的主线,也从中窥视到她的内心情感的蔓延。

如果你只以为这是一个女人的情感史,那么这就不是这部小说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它涉及的不仅仅是社会对于女性的态度,也涉及关于人的生存意义的追寻。

在看似艾玛空虚寂寞冷的百般无奈间的放纵与诱惑,更是法国社会当时浪漫主义风格与现实主义风格的对峙,在当时法国的时代背景下,在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风格盛行下,福楼拜的这种浪漫主义风格描述,恰恰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冲击。

一、缘起

在艾玛从父亲的小农场,遇见年轻丧偶的包法利先生,作者福楼拜在书的开头描述包法利先生是怎样的一个成长历程,而在其婚后因母亲给其娶了一位执达员的遗孀,有丰厚的年金收入,却因为丑且骨瘦如柴,内心安全感缺乏,总是要跟包法利先生要一点糖浆,还要他多给她一点爱。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年轻的男子,在因为外部条件和母亲安排,进入这个什么都听老婆说了算的婚姻中,对于正常的男女间的吸引,一个年轻女子的美貌对其几乎是没有什么抵抗力的,然而在故事中,包法利先生,因为原夫人对其频频跑去贝尔托的介意,他在艾玛的父亲胡奥先生腿伤痊愈后,顺从的不去贝尔托那边,但他的内心的渴望与卑屈的行为背道而驰,他内心天真而又虚伪的认为,禁止他去看艾玛小姐对他而言相当于赋予了他一种爱她的权力。

包法利先生,遇见的艾玛,年轻美丽,在他之前的人生中,从未有这样一种美丽而纯真又饱满的女性,带给他的滋味,除了一种视觉的愉悦,更是一种内心的满足,所有曾经的卑屈,在这个带着文艺气息,有着一种格调气息的女子面前,他沉迷而满足,艾玛恰恰是他心目中可以触及的,最为美丽而富于美好气质的所有的爱的总和。

也因此当原包法利夫人去世后,包法利先生在对于艾玛的热爱之中娶了了她,他更多了一种呵护心目中女神的存在,正如书中所说,在他眼里,世界大不过她衬裙的丝裙边。

而在艾玛小姐,她曾以为自己萌生了爱情,在包法利先生丧偶后在去她家给她的父亲胡奥老爹看病的日子里,她和包法利先生聊修道院寄宿学校的事讲她的母亲,讲她很想去城里住,她的叙述看似对着包法利先生,却又像是喃喃自语,然而这种被倾听的错觉,恰恰让她认为在那个无聊的时光里,这样一位男子带来的可能是爱情,随着进入婚姻,她从书本上所阅读的“欣悦”“激情”“心醉神迷”,似乎并没有让她体会她想的爱情应该带给她的幸福。

二、探寻

那么艾玛所寻求的又是什么呢?

一个读过一些文学类的书籍,被其中爱情,美好,诗歌,音乐里抒情歌曲的歌词,文学中洋溢的激情,就如书中描述她在蜜月中的心情:

“她觉得夏尔(包法利先生)能上点心,要是他懂得揣摩别人的心意,要是他能看透她的心思,哪怕就一次,她觉得自己都会把心里话一股脑地掏出来,就像一树熟透了的果实,用手轻轻一碰就会纷纷掉落一样。可是他们在生活中走的越近,内心反而渐行渐远了。”

书中的描述,像是一个隐喻把艾玛的内心的隐秘心情描摹出来,她觉得包法利先生应该像她内心的蛔虫一样懂她的感受,然而这一切似乎在彼此并不一致的思考方式下,渐行渐远。包法利先生以为她很幸福,艾玛恨他这种四平八稳的淡定,这种悠然自得的沉闷,恨自己让他享受到的福乐。

在人与人的需求中,彼此的互动中,原本从两个陌生的人,到因为彼此的需求而结合在一起,如果双方都能满足彼此,那么一切都和谐而美好,如果一方无法得到自己的需求,那么失衡的关系,只在彼此间的弥漫坐等发生碰撞。

在《包法利夫人》这本书中,失衡的需求以包法利夫人先后与两个男子的外遇而得以相对应的平衡,与其说这是一场欲望的盛宴,不如说是一场需求的错位寻觅。

在福楼拜生活的年代里,道德的约束对于女性的存在几乎是潜移默化为无,艾玛这样的女性行为几乎是可以被唾弃与责骂的,因此对于她的死亡这是必然的,创作《包法利夫人》这部小说的作者福楼拜,因为此小说而被起诉,也因为持续了多年的法院判决,让这部小说愈加风靡全国,在对于美学与伦理的讨论中,一直存在争议,即便在如今,对于道德伦理与人类情感事件,也总是成为一个热点新闻。

三、延伸

人生存的意义是什么?

女性的存在价值是什么?

爱情对于人来说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对于女性和男性,爱情的存在意味着什么?它和生活的实际有怎样的互动?

这任何一个问题拿出来,都是一个哲学大问题,在这部小说中,你可以看见香艳的偷情画面,一掠而过的车震,以及无数次艾玛与情人的肉欲的描述,但更多的是其内心对于夸张情感的内心描写。

一个以爱为食的女人在最后金钱的压力下,其所编织的爱情幻梦就这样消逝了,就如书中所说:

“爱情有时会遭遇狂风大作,提金钱上的要求则是最彻骨的寒风,最能把爱情连根拔除。”

如果说,她唯一留下更为美好的,就是在最为绚烂的年纪里,以其不可争辩的方式死亡来结束所有的背叛、卑微无耻的行径,和让她饱受折磨的无数贪欲,她以跟所有这一切做个了断的方式离开人世,离开所有一切。

她既是可爱美丽的,又是单纯又执着的,她试图去抓取寻找的爱,在破灭与现实面前一文不值,她无法接受自己的一文不值,无法接受自己的存在感的消失,更无法面对被她背叛的丈夫包法利先生,最后死亡前,她和包法利先生的对话:

“你过得不幸福吗?我哪里错了吗?可是,我已经竭尽全力了呀!”“是的.....是真的.....你是好人,你!”

艾玛以决然的姿态离开了这个世界,留下好人包法利先生,最后的结局,包法利先生去世,他们的孩子被寄养在一个姨妈家,为了让她能自食其力,把她送进了一家棉纺厂。

看似一个悲剧的故事,其中却留存着一些必然和一些深思的部分。

在现实主义视角下,这样的女性行为以及她的爱与情感,更像是一种对于闲适生活的不知好歹,为着摸不着看不见的所谓情爱,背叛这样一个爱她提供相对舒适生活的男子,而去拥抱自认为的爱情,用现代的话说其实不过是投入另外的花言巧语的渣男。

在作者的视角下,对于两个情人的描述并没有太多的友好,更多的是一种讽刺与鄙弃。而作者,对于艾玛,是偏爱的,不曾给予她评判,或者斥责,更洋溢着一种怜惜,然而福楼拜传递却也是:“艾玛在那个时代必须死。”

这样的结论是如此的必然而又并不意外,在伤风败俗的道德事件上,人们对其女性身份必然的斥责,然而从其中,从古至今,又有多少的类似的案件,她们各自背后的根源是什么?

如果艾玛在现代,明白人生的意义,会不会有不一样?

人生的意义,是追求更高层次的社会层级的生活?艾玛,对开头子爵与其一段舞蹈的描写,子爵所带给她的迷恋,让观者从其中看到一个不切实际在崇尚着浮华生活的女子,然而她自己却并不知道自己所爱的是什么,想要的是什么?她认为是爱情,并因在书籍中对于爱的理想,将一切浮华的欲望,落实在具体的所见的人身上。

她的爱看起来是奋不顾身的,热烈而又激情的,其实不过是一种对于自我探寻的逃避。

如果她学过分析哲学,可能会明白,在其真正根源的背后,除了自我的意义,与价值感,她的爱只是一种索取,将自我的价值固执安置在所见的男子身上,最开始期待包法利先生能够将她的价值焕发出来,让她带离乡下,去城里,而城里对于她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更多美好的东西,这种美好,她根植于对他人的依附。

她可以去获取的她想要的这种爱与美好,依据的是她姣好的面容,天真纯然的对爱与情的渴望,如果说最开始莱昂与她的爱恋止步于柏拉图的爱恋,却也因为开始彼此的止于此,而让艾玛内心对于因伦理道德束缚下爱的渴望,打开一丝迸发的裂缝,这个裂缝在面对罗多尔夫情场老手的引燃下,从情感层面的渴望成了情欲与肉欲的结合,混杂着的情欲让艾玛曾想和罗多尔夫私奔,然而在现实层面的罗多尔夫,不过是想寻求刺激的猎艳,想私奔,想相守,搞笑吗?

在经历情人罗多尔夫之后,在后面遇到在巴黎莱昂后,从原先止步的精神爱恋,突破为情欲的结合,在环绕的马车中的车震,让一切所有的认为的爱,更沦为欲望的体现。

艾玛有无数的平行世界结局中的可能性,也许因为迅猛的突变会让她看清,她所美好的外遇的情人,不过是垂涎她的美貌,因她空虚的内心,而寻求肉欲的刺激,而她的爱,不过是一场可笑的自我幻想。

如果她早点明了所有的自我幻想最后,回归是沉入大地现实的生活,就如如果艾玛没有死,如果她先是经历罗多尔夫,莱昂,再遇见爱她的包法利先生,会不会有不一样呢?

也许,人的命运与结局是围绕其信念所产生的,她抱持的信念可以让其生亦可让其死。

在对爱情的幻想中,其实经历的都是对自我真实意义的追寻,在这一点上,其实不仅仅是描写女人的故事,也带出了整个人性的故事。

基于索取的爱,不过是一场幻梦,真正的爱,是在爱自己,且明了自我意义与价值的而基础上,看见并纯然的脚踩大地的一场行走。

对于艾玛,她是纯美而天真,在故事中,那旁观静默的描写,像一个记录者,将无数女性的曾天真与幻梦的感思,以其可爱的姿态描写出来,最后的结局,既是一种警示,也更是一种对外索意义的最终结局。

有人说:“女人从男人那里获得意识。”无论是否有意识,这种意识是基于清晰的自我认识,还是沦为无意识的盲从?在每一个欲望背后,其所深藏的根源,落实在具体的概念上,浅显而明晰。

在媒介是人的延伸这样的观点之下,女人通过男人来延伸自己的意识与观点,似乎并不令人诧异,然而通过外部的延伸,是否等同于你自己?又或者你自己是什么?一个肉体的躯壳?一个精神的实体?如何通过这实际的生活来延展你的意志,感知你的存在与快乐?

当终极实在成为人的思考,这思考的本身也成为其意义本身,而生存的意义,在语词的缠绕下,化为一杯清茶,一饮一酌皆是爱,一花一叶皆是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