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在码头》观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在码头》观后感摘抄

2020-08-01 19:3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在码头》观后感摘抄

  《在码头》是一部由韩东执导,中国大陆主演的一部2017-10-14(釜山电影节)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在码头》观后感(一):呈现转瞬即逝不易察觉微妙是韩东许多年来擅长的

  《在码头》是一部关于“无中生有”的小说,既有特定的时代感,更有任何时代都有的荒诞。韩东“无中生有”地把从小说变成了电影,历时两年,经历艰辛,让人极为敬佩

  大约2001年到这篇小说,记录为“最难改编成电影的小说之一”,而不是最适合改成电影,韩东直接用它试水,有些壮烈。

  一个遗憾是,个人喜欢小说中持续不断的立场情绪变化力量对比变更,电影大概因为费用问题呈现得不够

  《在码头》观后感(二):影评人势利眼,电影产业的不健康

  看过此片,觉得三星半。从艺术形式作者性上来说,都很独特。众多所谓影评人对国内电影先给一星,随后加价再说片子的好,这种卖良心事情,我觉得他们还是不要干电影。以骂别人电影喧哗,表以自我存在实在恶心,还不如卖北京的房子来的快。佩服老兽的导演,杀死影评人。记得特吕弗一代人,都有自己操守公民凯恩上映后一片恶潮,特吕弗发现了一部好电影,就像他的书一样。导演的处女作请别杀死在萌芽,发现闪光之处和不足,才是艺术电影可持续的路子。在中国电影界都呈帮派有钱有势,拍的一般的片子也会被吹为十佳电影。

  《在码头》观后感(三):影评人的势利眼,电影产业的不健康

  看过此片,觉得三星半。从艺术形式和作者性上来说,都很独特。众多所谓影评人对国内电影先给一星,随后加价再说片子的好,这种卖良的事情,我觉得他们还是不要干电影。以骂别人电影喧哗,表以自我存在,实在恶心,还不如卖北京的房子来的快。佩服老兽的导演,杀死影评人。记得特吕弗的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操守,公民凯恩上映后一片恶潮,特吕弗发现了一部好电影,就像他的书一样。导演的处女作请别杀死在萌芽,发现闪光之处和不足,才是艺术电影可持续的路子。在中国电影界都呈帮派,有钱有势,拍的一般的片子也会被吹为十佳电影。

  《在码头》观后感(四):《在碼頭》:應該叫《尬在碼頭》

  一無是處,應該叫《尬在碼頭》 仿佛一部蹩腳、尷尬的學生習作,導演還有意延長和放大那些生硬、令人尷尬的表演,好像他以為這叫寫實。從劇本到演員表演,影片在任何方面全面潰敗、過時,甚至外行恐怖,那些幽默部分也很刻意,無濟於電影獲得更好評價。梁景東那麼好的演員在片中不知是被導演叫著那麼演還是覺得導演沒好好拍就也跟著混,演得爛到低谷。

  劇本的那些設置的起承轉合和人物衝突完全是導演想怎麼樣就怎麼樣,連一點點邏輯都不講,什麼包裡有東西,怎麼看出來的?!找茬吧。無聊的空鏡頭一堆,現在導演喜歡這樣偷懶,內容不夠,空鏡頭湊數。

  韓東也許是很好的詩人,但是一位不合格的導演,審美都很過時,跟《小時代》差不了多少。

  《在码头》观后感(五):异化的荒诞

  诗人、流氓、执法者都是“身份”,是“标签”,带有某种既定的形象与印象。诗人挨打与东躲西藏、流氓弱智与力有不逮、执法者控制不了局面反而添乱,这是“身份”的异化,在电影中则呈现出荒诞的存在感,然而荒诞并不是虚构的产物,因为现实本身就很荒诞,现实中的每种“身份”背后往往都有与其矛盾、甚至不堪的另一面,所以电影中的荒诞反而具有了一种“还原真实”的意义,黑色幽默的精髓也在于此,就像昆汀《低俗小说》中出现的,谁说黑帮大哥不会被变态强J、蛇蝎美女不会吸错毒品?

  幽默的使用非专业演员(尤其是群众演员)曾是周星驰的强项,而《在码头》中韩东的使用也多有妙处,在非现实主义手法(剧情逻辑、台词)营造的氛围下,不时出现的似乎慢半拍、无意识的表演加强了这种整体的荒诞感与幽默感,也带来了另一种观影的愉悦感,这种节奏与质感是《在码头》原短篇小说的惊人结构与影像化过程中诸多不确定元素碰撞下的产物,是一种新鲜中带着拙趣,又处处透出知识分子立场的特殊的观影体验。

  《在码头》观后感(六):视而不见真异类

  1、《在码头》这样韵味的电影在国产片中完全没有,仅凭这一点它就有十分的价值。原创难,在情节和形式两个指标上均具有原创因素的更难。

  2、所谓艺术电影基本上是一种自嗨,以拒绝通常语法的观看为划分。《在码头》不拒绝通常语法,也就是说它是一部看得懂的电影。从电影语法而言看得懂,但就所述内容而言又难以完全理解。正是在这懂与不懂之间引发了非议。完全看懂了,明白了,皆大欢喜。完全看不懂也不敢轻易断言。《在码头》的不讨巧就在于就理解力而言,人人都可以说一嘴,基本上又没有人有十分的把握。两头不靠、四不像、尬、生涩、异质、不对劲等等皆出于此。在我看,这些都是电影的成功之处,它拒绝小众的自嗨,但又决不以取悦大众现有的观影经验为目的。

  3、文学是这部电影的保证。其趣味性和厚重感均来自于一种文学方式的叙述。诗歌,我倒认为在这部电影里是无关紧要的,只是一个叙事的背景。但文学(如人物的群像展示,即便最不重要的角色都有鲜明的个性)却举足轻重。所谓的荒诞也只有在文学的意义上才能被充分理解。

  (先说这些)

  《在码头》观后感(七):诗人韩东的大话西游

  影片呈现出一种很奇怪的观感,褒贬不一。有些人觉得这些角色端着,不接地气。但这不正是导演索要表达出的一种荒诞感么,这种戏谑用在一堆诗人最为主角的影片上最合适不过了。而当我看完影片之后总觉得似曾相识,仔细一想,这TM不就是《大话西游》么?

  首先丁子对应着悟空:不羁,自由,行为出格。还跟值班员徐姐,女售货员有着暧昧关系。值班员相当于白晶晶的角色,她织了一条围巾送给丁子,想要套住他,就像紧箍咒一般(穿上后样子上也很像)。而女售货员则是紫霞,丁子吟诵了一首诗打动了她。

  另一个诗人夏海燕对应着沙僧,他是丁子的崇拜者;

  诗人王树则是唐僧,他是的角色是教授吗,一个长者的形象。一天到晚给丁子讲大道理。

  韩三明则是八戒,形象和行为上,都非常符合。

  师徒四人来到一个码头边,想要东渡,结果被妖怪(白皮)拦下,妖怪还找了帮手牛魔王(地皮老二),但是牛魔王其实是个废柴中看不中用,一出场就受伤了,但还是孜孜不倦地围绕着铁扇公主转(蕾蕾)。妖怪想带着这群人去找观音戴罪立功,结果被观影一顿臭骂。妖怪心里不服,一群人都打了起来。。。。。

  最終妖怪被降服,怀着普度众生的理念,师徒四人救了妖怪,并坐上了东渡的船~

  看来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西游的梦~

  《在码头》观后感(八):随便说说

  下午看了电影,说几句。

  1会让我想到《路边野餐》,因为景色荒僻,背景又有诗,而且是很好的诗。但诗还是太少了,没有成为电影的更有力的背景。比如开头那个朗诵《火车》的人,口音非常奇怪和搞笑,当时全场大笑,我后来一直盼他再出场念诗,却并没有了。再如丁子翘首盼望夏海燕(他以为这是一位女诗人),结果却等来了一个壮汉,我很想听听叫海燕的壮汉的诗会是什么样的,结果也没有。很遗憾!

  2时代设定是1990年代末,二十年前了,那时候的中国破破的,人都土土的,但心怀大志,整个国有种迷惘但振奋的感觉,那时候,真的有人靠诗写得好就泡上妞的,不像现在总要靠一套房子。那是一个穷、破、过时的世界,但对于经历过的人来说,是值得怀念的。所以值得多打一星。

  3电影里所有的人物都有种朴实劲儿,讨人喜欢。诗人有,小痞子有,联防队的小李有,保卫处的处长和老宋也有。发生的这一系列事情挺好笑的,比如小李被白皮打,眼角还挂了一行泪,比如小痞子们护送他们去保卫处,比如保卫处里的那只大白鹅。

  4翻了下短评,有人介意这些诗人讲的话,“我们都是名人了,要保重,别忘了约翰列侬是怎么死的”“感谢你拯救了中国当代诗歌”,明明都有种酸不拉几的自嘲劲儿,当不得真的,但是有些观众没有看出来……理解力……

  5韩东的原著里,丁子的包里面是有黄 碟和黄 书的,所以他真的很紧张,不肯被查。如果有这个细节,情节就会顺得多了。(但是现在总菊不允许出现黄 色读物,所以改了)脏话也有这个问题。故事发生在长江一个码头上,码头的人要骂人那可是极其精彩生动的,但是因为不允许出现脏字,所以就很可惜啦。

  6电影里的诗人们真是挺尬的!自然而然地说着挺酸的话,有着不切实际的文学理想,在码头候车厅泡卖货小妹那一段真是尬到飞起。

  然而最好的,也就是这一点尬。

  尬是与社会的摩擦摩擦,尬是文学存在的温床,尬往往是非常感人的。

  《在码头》观后感(九):素看《在码头》

  看完电影《在码头》有种措手不及的感觉,它和我原先的期待很不一样,但是这种感觉很好,以便我反观自己的观影意识。

  好比影片中的诗人们为丁子办的送行饭局一样,今儿不整俗的,来碗素面。《在码头》就像是当今电影市场里的一碗素面,虽然韩老师在诗歌与小说方面已经非常有成就了,可他做导演还是第一次,可以说他是素的,他所用的演员大多不是科班演员,即使有专业的演员,韩导也要求他们舍去专业习气而素着演。

  关于故事的内容,有人说它有荒诞性,也有人说它有点虚无主义。我反正是捂着嘴从头笑到尾,虽然它并非喜剧,它的幽默是属于韩东式的,语言朴实、诙谐,一本正经的调侃。比如那个嚣张出场时一脚踩了玻璃的混混,他落单在旷无人烟的黑夜里一瘸瘸地苦喊着女友的名字“蕾蕾……”,又比如抢救白皮时,不知谁在组织场面时说警察一组诗人一组轮流做人工呼吸……我在这里写不出它的好笑感,可看过韩老师小说的人自然能体会到,看到电影就明白了,这就是韩东。

  《在码头》的主角是诗人,诗人的朋友,诗人的生活,诗人的语言、段子和诗人的诗。

  因为导演自己就是以上几点的总合,所以《在码头》反而没有大量的诗来支撑,只是认真的在说一件有意味的事件,并细致的描述了其中的细节,和谐与冲突密集地交织在其中,人物之间的对立与合解不断在发生,诗人、混混与执法人员,时而纠缠时而救助,时而相互较量时而又相互需要,尤如微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

  而个人的情绪、情感的起落转换却自然、真实,丁子期待的夏海燕、搭讪的营业员和掩护他的徐丽丽,三种不同的际遇如水流,如无常,带点土捎点俗却又不无诗意,她们三个都是丁子的“我不认识的女人”。

  观看这片的人一定会好奇诗人的电影到底想说些什么?韩老师是知道观众心理的,所以他不会告诉你什么是诗,什么不是,他把故事讲的非现实也非虚无。

  白皮总盯着诗人的包里带了什么?跟追问电影说了什么一样,太执拗于答案,诗就没有了。

  而丁子的包里确实带了东西,可也确实不是白皮说的东西,电影中那橘色的封面在丁子的眼里闪了几次美丽的光,同样的东西有人视而不见,有人心中一亮,有的没的都已经含在里头了,实在可以好好琢磨。

  《在码头》观后感(十):在码头在北京在公交车随笔

  “那天有个人上门来跟我说,找王树。

  我说我就是王树。

  他上来就给我一拳。

  我们都是名人了,要保重,别忘了约翰列侬是怎么死的”

  2017年,我看寻梦环游记没哭,看出租车司机没哭,看三十二没哭,看英雄本色忍住没哭,看在码头,哭了。

  它平淡吗,只是在用平淡的镜头讲戏剧性的故事而已。即使演的有那么一点点尬,却给那一点点超现实,和诗人的身份弥补了。《路边野餐》的人说话不尬吗。诗人的故事,文绉绉的话,你也不能否认这是一种诗意的存在。

  看片子很随机,跟心情有关系,跟一天累不累,看的时间也有关系。我刚好不那么累,晚上又不像下午容易睡着中间影院的音响又不像某些混蛋电影院偷工减料,来的路上又睡了一觉。所以醒着看完了。我知道豆瓣6分,但是我就是冥冥之中感觉相信他。相信韩东因为他是个诗人,相信贾樟柯因为认同他的转变,相信在码头这个名字,一定能成就不凡之事。豆瓣6.0?我 不 相 信。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大老远来看在码头。就是总感觉片子和人之间有那么一点联系。爱是留下痕迹的,顺着自己说不清的那种感觉,能摸到自己最喜欢的片子。比路边野餐现实一点,比后会无期熟练一点,比贾樟柯魔幻一点。2017国产年度最佳,差不多吧。

  豆瓣特别喜欢评论说摄影剪辑功底不到位,其别可笑。剪辑师,摄影师都不傻,那点专业基础,谁都会。这样小有名气的艺术电影,请来的师傅都没学过电影基础知识吗?其实很多时候,说剪辑摄影导演有问题的网友,懂得不多。先听听人家为什么这么剪,再怼人家也不迟。这是我听二十二导演交流以后得来的启示。

  写着写着,我又走到华星了,华星往前是大钟寺。好久不来海淀,我的初中,高中,和补习班打交道的日子,仿佛离我越来越远了。101是一趟神奇的车,把我从过去带到未来。大钟寺,毕业2年,我一直不敢回来看一眼。在这里埋葬着我无数个日日夜夜把自己逼得死去活来的高三。还有我的青春。

  为什么我们会喜欢一部片子呢,是因为电影和现实的力量交织在一起。影评人评片子好残忍,尽量不能加入个人感情。但是,电影这种感性的东西,又怎么能不带感情评呢。

  大钟寺到了,小商铺都拆了,中鼎,新东方学而思还没有。2年了,再一次走到这里,我就明白,不给大钟寺拍个好片子,我心里放不下的。剧情片也好,纪录片也好,有一天我愿意回来。

  “感谢你拯救了中国当代诗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