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野蛮人》经典影评有感
《等待野蛮人》是一部由西罗·格拉执导,约翰尼·德普 / 罗伯特·帕丁森 / 马克·里朗斯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等待野蛮人》精选点评:
●德普就像红酒,越老越有味道,微醺正好!
●6
●不行
●#1/LFF,内容上是历史上不断重复,让人联想近期野蛮行径的警醒和寓言式的。 但视觉上让人怀疑是对西方艺术史的致敬,有卡拉瓦乔的明暗对照,果篮和卷发少年;安格尔的古典浴女裸背,到浪漫主义想象中的东方;对异域女义无反顾的高更,但就是缺乏跟主题符合的真实和生猛感,以至于看到血腥残酷画面,先想到的是化妆师和服装师的辛劳,看到片中贴在衣服的苍蝇,第一反应是穿帮镜头,整体看片中割裂和直白的反省,让人感到有些tiresome。
●#VIFF 库切自己编剧的帝国故事(开头令人想起《扎马》)。文明野蛮和爱,一个现今依旧relevant的故事。
●这么期待的电影结果睡着了好几次。。我在反思到底是谁的问题。
●商量商量,这么好的小说就让它一直盛世在文本之内不好么,何必费劲搬上大银幕,难为自己也难为观众,还是说,库切欠了你的钱?
●3.5。
●一个完成度极低的改编,原本是个架空的寓言,讲述一个虚构的帝国文明如何践踏其它文明,“野蛮人”意象也带有双面向,现在那些充满思辨性的文字被摄影机实体化后,完全变成了流水账,格局不及原著很多。
●小说本身的干净明亮的语言质感,电影很难展现,而小说可以把情节淡化,通过对种族、帝国的象征手法把主题踩实,到了电影,则显得缺少了戏剧化效果而变得沉闷、缩小了格局。
《等待野蛮人》影评(一):你们赶紧造反吧, 正义之师等不及了。
影片节奏缓慢,情节沉闷。但看到一半时就能基本理解全片表达的意思, 自认为高贵先进的外来殖民文明,骨子里还是惧怕被压迫奴役的土著人。上层欲斩草除根杜绝后患,下层则想建功立业升官发财,但面对其实善良淳朴,落后到根本无 反抗之力的土著人时,所谓的正义之师却师出无名。所以全片在焦虑的等待野蛮人的出现,好给这个虎狼之师一个大杀特杀的机会。 影片用这个虚构的故事来讽刺了现实中的问题,到底谁才是野蛮人!!!
《等待野蛮人》影评(二):文明的野蛮,野蛮的文明
看完了约翰尼·德普主演的这部剧情电影:《等待野蛮人》,一般,主题不错,导演的叙事水平太过于平庸了,整部电影剧情太过于平淡无奇,关于文明与野蛮的关系探讨,所谓的文明人却干尽烧杀抢掠的苟且之事,所谓的野蛮人却背井离乡无力反抗,这在当下这个文明社会里是多么讽刺的一件事情! 影片根据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的同名小说改编,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将自己的作品改编为剧本。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大英帝国海外殖民地的法官,他开始怀疑自己对于帝国的忠诚。
《等待野蛮人》影评(三):你手里有锤子,还不是等钉子
治安官觉得自己满腹经纶以及菩萨心肠,没有施展的舞台。
乔尔上校觉得自己武装到牙齿的暴力,没有施展的舞台。
所以他们都在等野蛮人。
蛮族女孩哭不是因为受刑,而是不知道治安官想要什么,你要操就操,要杀就杀,莫名其妙算什么。
霸权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弱者真的要警惕。
就像哈利霍勒系列的《蝙蝠》一样,英国人到了澳大利亚,因为原住民退却,他们就宣布这里是无主之地,随意的占领,掠夺。等到有钱了,又要弥补,怎么弥补,把原住民的孩子从他们的部落抢走,送去学校读书,接受文明教育,哈哈哈哈,但是他们长大了,社会还是歧视他们。然后呢,凶手自有自己的逻辑,把白人没有生育的女人当作无主之地,杀戮。哈哈哈哈哈。这逻辑真有趣。
《等待野蛮人》影评(四):有野蛮人我们就等,没有野蛮人创造野蛮人也要等
太沉闷了,一开始还觉得是在为后面铺垫,结果看着看着发现全片就是这么沉闷。后面还好一点,视觉上展现的军官的消暴行解掉了一部分沉闷和无聊,但是后面故事推进的节奏和前面差太多了,太快了,最后一部分还没缓过来呢就完事了。 原著我没看过,刚上百度查了一下内容,这电影和原著差十万八千里啊,改得面目全非(也不能说面目全非,但是起码百分之六十是改掉或者省掉了),有点驴唇不对马嘴。老头和女孩的奇妙感情也拍得不清不楚,原著里起码很清楚老头想要的是什么,但是电影里就。。。可能是为了树立巩固老头正直的形象? 主题直接明了,就是殖民主义和关于“谁才是野蛮人”的探讨,甚至有些过于直白又不触及更深的层次。 演员都还不错了,帕丁森发挥可以,但没给什么多面展示的机会;马克·里朗斯给主角刻画得优柔寡断的,还带着一点软弱,没看过原著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就应该是这个样子。至于德普,这样一个一板一眼的角色实在是有些让人不习惯,还是带有那么一点。。。邪气,我觉得他还是不适合这种角色而且说真的戏份也不算太多,到最后一幕坐在马车里沮丧落魄失意才让人觉得,还是这样的德普看着顺眼一点。
《等待野蛮人》影评(五):认真务实、灵活变通,才是处理问题的正确态度
《等待野蛮人》一看就是小说改编的,故事结构完整,更重要的是这种结构作为一个平台,一个载体,承载着大英帝国北非殖民统治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承载着深刻的思想碰撞和问题思考。通过人物冲突所揭示的统治者内部有关统治方式的碰撞、文明与野蛮的碰撞,涉及历史和文明发展、统治管理等深层次问题。 治安官远离英国本土独守一方,他不应付了事,而是从热爱所辖区域历史文明,理解历史变迁的起伏性,采取开明、宽厚的治理姿态,尽力维护一方平安。治安官对那个被打碎脚踝女孩的精心呵护,有一点变态心理,但总体上相当正面,其用心算得上呕心沥血了。同样是远离故乡在外执行任务的派遣军指挥员,在对待殖民地民众的态度上,与治安官形成极大的反差,主要是认知方面的偏差,还有做为统治者的傲慢。电影将这两个英国人物的形象刻画的非常生动,也间接地证实了认真务实、灵活变通才是处理问题的正确态度。相反,一个星期所施行的暴政,需要几年才能平息下去。铁血是暴政用来吹嘘自己的,其实很愚蠢。 通过电影也可以看出荒蛮地区的文明发展问题。西方殖民用暴力将文明带到荒蛮地区,促进了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这本身就很具有讽刺意义。历史就是这般残酷、滑稽,但大家都必须接受,必须正视,现在有意见要通过体制所设定的形式开展斗争。有教养、有觉悟,守规矩的命才贵,而不是有案底的、才在使用假币的。电影里的所谓野蛮人就不知道怎么配合这种开明的治安官,有时他们真的在无意中跟暴政配合的很好,这就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