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车臣》观后感精选
《欢迎来到车臣》是一部由大卫·弗朗斯执导,Olga Baranova / David Isteev / Maxim Lapunov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欢迎来到车臣》观后感(一):愿每个生命个体都被尊重
即使进入了21世纪,有些脚步仍然停留在过去,世界并没有在想象中协同进步与开化。
通过这部纪录片,了解到这一部分少数群体的遭遇,为暴行痛心,为平权人士的努力发起由衷的钦佩。
车臣,可以说是一个完全中央集权高度自治的地方,总统卡德罗夫根据自由意志统治,政治原因克里姆林宫也基本不干涉。领导人发起的肃同运动,让性少数群体活在恐惧中,被暴行语言侮辱,甚至希望他们永远不要出现在车臣的土地上,永远不要发声…
2年间,平权人士帮助了上百位LGBT群体定居国外,帮助他们逃离魔爪展开新生活。一切真的都太不容易,让人致敬。
让人感到可悲的是,很多事情并不是站出来向正义的法律申诉就可以解决的,对车臣政府的上诉于今年被驳回。但是平权主义说,即使再困难,他们也会继续努力下去。
这个世界,总有一部分少数群体,需要大家去包容。也总有一群理想的人道主义者,在努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一些。
纪录片结束了,有人努力展开新生活,有人仍然东躲西藏,有人继续消失…愿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值得被尊重,不再接受任何的暴行。
《欢迎来到车臣》观后感(二):WELCOME TO HELL
WELCOME TO HELL 纪录片很早之前就期待了,看着同一个地球上的某个地方还存在的“塞勒姆”式悲剧,感同身受的错觉油然而生,并不是哪个群体如何如何,人们很容易因为某种特征被归位一个类别,而对于某一个类别的人干净杀绝那就是非人类的行径了…… 今日屠刀没有落在你的头上,也许你可以庆幸你可以拥有自己的小确幸,但是今天是因为性向,明天就可以因为性别,后天就可能因为性格,大后天就可能因为年龄,大大后天就可能因为肤色,种族,这样的情况,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还不够么…… 这是冷冰冰的,冷冰冰的现实,冷冰冰的视频画面,冷冰冰的拳打脚踢,冷冰冰的各种虐待虐杀,冷冰冰的亲戚“荣誉谋杀”,冷冰冰的神情狂欢,冷冰冰的尸体和欲盖弥彰矢口否认答非所问文过饰非的存在…… 这是暖洋洋的,暖洋洋的坚持不懈,暖洋洋的千方百计寻找可能的生存空间,“今天我没有被杀死,我就是胜利了”“沉默就是默许”“没有什么是灭绝人性的辩护词”“这里没有情有可原”…… 感谢科技,让这些人可以在被保护的同时发出声音,让这些人在绝对黑暗中还有一丝丝希望的光亮,让这些人拥有一点点可以与之对抗的筹码…… 科技和愚昧,一直在互相占领制高点,但是科技发展了,愚昧和罪恶会减少么,并不会,但是还是需要感谢科技,面对日渐高涨的罪恶,还有周旋腾挪的余地…… 总的来说,看完血淋淋冷冰冰中的勇士们的壮举,并不会有自己所处境地相对安全的小确幸,更多的是对于人性丑恶的认识和对于人行道的光辉的感动,没错,人性可以丑陋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人性也可以光明到照亮别人的一生,在最靠近地狱的地方,感谢还拥有勇敢的骨头,个人评分9.6分,推荐指数五星。
《欢迎来到车臣》观后感(三):仙女送的防弹衣
看开头部分,心里有点发怵,也不是觉得美国的种族歧视如何可憎,其实是害怕导演一把泪接一把地渲染仇恨。 许多作品打反映社会现实的名号,其实一点都TM的不现实,最起码,不真实。有些导演为了让电影的含义清晰强烈,会刻意淡化纪录片与虚构片的界限,想连蒙带骗地套出观众的情绪。 保罗•哈吉斯得体地保持了对纪实的忠诚,故事的草蛇灰线埋得浅淡却合理,以至于有人觉得这个莫比乌斯很诡异。再者,一部电影无论类型若想成功地反映现实,那么它必须给观众留足空间。这也我欣赏《撞车》的重要因素。有些电影看似很成功但实则掠夺了观众思考的能力。 JohnRyan,存心找茬,猥琐导演妻子的警察,在车祸中拼死救出那个恨他入骨的人。Tom Hansen,心怀平等劝导其他警察保持冷静的年轻人,在惊慌中一枪打死那个来者不恶的黑人青年。 Graham Waters,老司机一样的黑人探长,通过上不了台的交易保取前途,却从来不敢直面母亲的无理的谴责。 Cameron Thayer,唯唯诺诺、习惯妥协的电视导演,在警察面前疯了似的泄愤,最后又在烈火前重归平静。那Anthony,持枪抢劫,偷车惯犯的小混混,最后放弃丰厚的油水,还一车偷渡客以自由。 电影在人物性格感情塑造上十分出彩,导演多视角的切入,各式各样的人,白人黑人墨西哥人波斯人华人,有权没权,有钱没钱,纷繁的眼光与思考方式重叠,袒露出突兀矛盾。也正如此这部电影所展现的远不止种族歧视现象性的呈现与解剖,导演注定将眼光投射到人身上。那个窘迫而不知所措变化无常的地带。我看到了一系列无可奈何的命题式的俗套发问,再一次又一次,让人喘息。 最令人难过的是什么? 从来不是泾渭分明的极端种族主义如何欺凌弱势,而是心有良知,却在似乎不可违社会偏见中的人如何来互相伤害。 是无法妄图避重就轻地分类好与坏。 是在这个混乱的漩涡里,难于寻找道德豁免的理由。 是每个人背负心结,在所谓没有任何touch的城市里勉强妥协。 而《撞车》将这种难言的困局通过叙事结构上的圆包融起来。它与《断背山》各有各的好,一个大命题和小命题都是命题。 排除莫名槽点,有两个地方印象深刻。第二个是故事结,那个作为黑人被白人歧视的女秘书,嗓音拉高八度,开始以一个speak American的新人种的身份歧视起了移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心何其相似,在寻找尊严的途中,没有最低等只有更低等。 第一次,则是Michael pena给小女儿讲自己金刚不坏的秘诀。仙女姐姐送了我防弹衣啊,这个崩坏儿童智力的故事告诉我们,人活着再怎么不得劲,无论年龄,也总能找到一些点亮生活的救赎,好让你继续走下去。 不论对于剧中人还是观众,至少我们还有件仙女送的防弹衣穿在身上,可以安慰。
《欢迎来到车臣》观后感(四):如果他们没有杀死你,那便是万幸
这是一部真实的纪录片,是一部让人惊心动魄的纪录片,也是一部勇于发声的纪录片。导演给这部纪录片取了一个极具讽刺意义的名字,叫“欢迎来到车臣”。
《欢迎来到车臣》影片聚焦于近年来俄罗斯当局对反LGBTQ情绪充耳不闻,导致发生在俄罗斯车臣地区的“反同清洗“危机愈演愈烈,记录了一群勇者冒着极大的危险秘密营救受害者,帮助他们逃离残酷环境的故事。
这是一场残忍的“反同清洗”迫害
If they don’t kill you, you are winner.这句出现在电影最后的话,是对这场发生在俄罗斯车臣以及周边地区的“反同清洗”迫害中最直观的诠释。车臣法律规定,亲朋好友必须举报涉嫌同性恋或跨性别行为的任何人。否则,任何朋友或家人都将面临严厉的监禁或暴力。殴打、欺凌、死亡威胁、电击、虐待,这些暴力行为深刻反映出俄罗斯车臣LGBT群体遭受着严重的生存危机,一旦被锁定,就会消失在公众视野中,基本没有可能再活着回来。没有人在乎他们的生死,没有人为他们感到惋惜,这些暴徒的眼中只有对他们的不屑与羞耻。片中车臣领导人卡德罗夫在接受采访时被问及车臣LGBT群体的遭遇,卡德罗夫的回答冷静地细思极恐,他说:“胡说,我们这里没那种人。”
这是一场为了拯救生命而与时间的赛跑
在这样的“反同清洗”危机下,俄罗斯地区的LGBT组织担起了援救车臣地区LGBT群体的重任。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因为车臣的反同者一直盯着这些从车臣被救出的LGBT群体,他们要置这些人乃至他们的家人于死地,他们不想让发生在车臣地区的“反同清洗”被曝光。而俄罗斯的LGBT组织正尽最大可能地帮助这群无助的人,他们让这些受害者换了新的名字,给这些受害者提供安全住所,为受害者争取其他国家的人道主义签证,竭尽全力保护这群人的安全。而这部电影也使用了AI换脸技术,将这些受害者的脸换为LGBT活动家的脸,以保护这些受害者的隐私。他们付出了太多,他们也累了,但他们知道自己不能停歇,因为还有更多的人亟需救助,因为他们要为这场迫害中的受害者讨回公道,这条路注定会很漫长。
这是一起关乎众人,等待公平审判的人权案
Maxim Lapunov,他是车臣“反同清洗”中的受害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媒体面前公开站出来揭露这一罪行的人。他的故事真的很让人心酸,从被车臣反同者抓捕并实施虐待,到最后放出来被俄罗斯LGBT组织救助。过去的阴影已成为他抹之不去的回忆,但他依然鼓起勇气选择了站出来,他希望这些事情的真相被看见。可惜的是,由于俄罗斯当局对反LGBT情绪的沉默与纵容,Maxim在俄罗斯法院的上诉并没有成功,而接下来,他向欧洲人权法院提起了上诉,希望为自已为更多和自己一样深受折磨的人争取到平等的人权。
没有人愿意轻易放弃一切远离家乡,但为了生存,他们迫不得已。这部纪录片看得让人很难受、很揪心,但也让人很感动。每个人的生命都不应被他人恶意剥夺,这是对生命的蔑视,更是令人发指的迫害。看到最后Maxim和他的男朋友在海边自由地追逐时,终于松了一口气,他们的经历真的太坎坷。然而这场危机远没有结束,因为当局的态度并没有改变,因为这些迫害还在继续着,还有很多车臣及周边地区的LGBT群体正遭受着伤害与威胁……
《欢迎来到车臣》观后感(五):《欢迎来到车臣》原来世界的某一个角落发生着我们不曾想象的可怕且无法理解的事情
在此之前对于车臣这个国家的全部了解就这6个字“车臣武装力量”,这个词还是在新闻里面听到的。当然更不知道车臣究竟在世界的哪一个位置,可就在看了这部纪录片之后,胸口真的像堵了一些东西,很难以置信的感觉。 要知道现在已经21世纪了,可就在这样一个全球化非常普遍的地方,竟然在车臣这个国家,会因为一个人的性取向来判定这个人是否有罪展开了一个肃清活动,要知道肃清这个词,我觉得能把它去表述出来,就已经是非常恐怖的一件事情,因为苏青在我的观念里,他是一个极端的非常不理性的行为,才能被称之为肃清。就是这样的一个行为,是从国家层面上去展开的而针对的仅是在车臣境内的同性恋,仅仅因为一个人的性取向于普罗大众可能不太相同就遭受残害这是在现在社会很难去想象的一件事,至少从我的观点来讲,我根本没有想到过,如果不是看这部纪录片,可能我不相信这个世界上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或许有人说你只是目光短浅或者见识太少,所以才会如此惊奇。但是如果不是新闻媒体去报到的话,谁会去搜索到车城,这样的一个国家发生了这样一个事情,可能全世界我觉得至少80%的人不知道这件事情,至少没有主动的去了解。 总之这部纪录片对我的影响确实挺大我没想到他所报道的是这样的一件事情,因为最开始去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并没有从某一个角度想去了解,只是说他说这是一个关于车船的故事,那么因为对车船不是很了解,所以想要去了解,但不曾想。 其实这个纪录片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车臣与俄罗斯接壤,并且可以说是俄罗斯的一个附属国,有着非常密切的经济联系或者政治联系,具体的情况不是很了解,但从纪录片上来讲,俄罗斯对于车臣的政治影响力度是非常大,也颠覆了以往我对普京的一些了解,因为本身不是很关心政治,所以通常所有的认知都是来自于电视新闻却不曾想,原来在错综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有着这么多这么多的利害冲突,或者是无法理解的事情。在这部纪录片里面有一个情节是关于一个记者采访车臣的总统。我想知道一个总统怎么能够义正言辞的去否认这个国家没有同性恋,本身性取向就是一个人的自然生理反应,当然这也有可能和他穆斯林宗教的一些交易有关系。 还有一点是在我们如此宽松的社会环境下,很多人可能他是同性恋,但并不完全表露出来,可能是为了一些舆论的压力或者自身的顾虑,也会和异性去结婚,甚至生子那么相对来说,如果在当时的车臣,如此之多的人遭受的迫害,如果只是这样群体中的少数的话,那么可想而知隐藏起来的同性恋者,有多少,他们可能迫于舆论的压力或自身安全的着想,并不显露出来,而选择默默的去隐藏。 不过幸好还是有一些组织去关心到这些人的安慰,这是值得欣慰的,甚至这样的组织可能是全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都有的,这点是值得欣慰的。或者是说,我们可能作为一个平凡的人,做不了什么惊世骇俗的事情,安分守己,做好自己的本分就是一个好市民,社会的发展和世界的进步,其实需要向这些公益组织他们默默的付出,承担着风险困难而去改变一些固有的现状,其实这些人是很伟大的,也值得被尊重的。 总之觉得这部纪录片看下来真的是感触颇深,或者是有点不知道从何说起。真的,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不是理所应当在我们的世界之外,可能有着其他的人经受着不一样的生活,而那样的遭遇是我们所不曾面对的。
《欢迎来到车臣》观后感(六):活下去,活下去,活下去。
从2017年3月底开始,位于俄罗斯南部的车臣自制共和国开始对同性恋进行大规模拘禁。零零碎碎的消息传出,有人被拷打,电击,而这些都是在车臣领导人的指令下发生的。
车臣是一个以穆斯林为主的自治共和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语言,是一个封闭社会。
在车臣,同性恋被视为耻辱。家人如果是同性恋,那种耻辱需要靠鲜血来洗刷。
很难想象直到21世纪的今天,依然有人会因为同性恋情被虐待甚至殴打致死,且并没有人会因此承担责任。
事情的起因是因为在警察捣毁一个制毒窝点时,意外发现其中一名犯罪分子是同性恋。在严刑拷打下,他被迫供出了一些同性恋。警察抓到这些人,然后再要求他们供出更多人。抓捕从这里蔓延开来。
警察拷打完这些同性恋或疑似同性恋的人,会把他们放回家,并建议亲属杀死他们。
然而车臣政府从没承认过他们的行为。
车臣领袖 拉姆赞·阿赫玛多维奇·卡德罗夫 接受采访很多人没能熬过来。他们被折磨致死,或者选择了自杀。无论你曾经是谁,身份多么显赫,只要你被怀疑上了,就无法幸免于难。
俄罗斯LGBT+网络组织就在这样的情形下想尽办法把受到迫害的人们救出来。
HBO出品纪录片《欢迎来到车臣》讲述了一群LGBT+活动家秘密营救车臣同性恋群体受害者,为他们提供避难所以及签证援助。片中还曝光了一些LGBT+网络组织收集到的让人不忍直视、血腥暴力的视频证据。
LGBT+网络组织的人们都有不同的身份背景,有记者,有摄影师,有音乐家,有俄语老师。
形式越来越不好,他们接到了越来越多的求助电话。他们需要把人藏起来避免追捕,还得想办法把人秘密送出国。越来严峻的形式让他们不得不与境外组织联系,这才得到了资金和后勤方面的支援。
只是被救出来,在避难所得以喘息片刻,并不能弥补他们心理上的创伤。有人割腕了,人们一边心疼他,一边埋怨他丢下烂摊子,甚至不敢叫救护车,因为怕暴露避难所的地址。
21岁的安娜被自己的亲叔叔发现喜欢女生,威胁她发生性关系,否则就将她同性恋的身份告诉她的父亲。而安娜的父亲是车臣政府高官,一旦被他发现,等待她的极有可能是悄无声息的消失在这个世界上。
她等待了半年多的签证却毫无进展,最终她选择独自离开避难所,不告而别。
30岁的格里沙,他并不是车臣人,也不是在车臣长大,只是因为工作暂居在车臣,但一样遭受了逮捕和虐待。于是释放格里沙后,车臣官方意识到他将会把这桩国家丑闻带出车臣。于是他们开始恐吓格里沙和他的亲属,想让格里沙回到车臣并且永远闭嘴。因为身份特殊,格里沙一家人都必须逃离俄罗斯。
无论这些人曾经拥有多么显赫的身份,事业有成或者财富可观,最终都因为同性恋的标签而成为了流亡在外永无回头之路的难民。
格里沙的妈妈是一位“英雄”,尽管不得不因为儿子的性取向流亡在外,却无比清醒地意识到这场劫难的缘由。
这位英雄的儿子,最终也选择相信正义,相信法律,替那些在无妄之灾中不得安宁的灵魂发出属于自己的呐喊和质问。
他最终站在了媒体面前,从格里沙变成了马克西姆·拉布诺夫。
生而为人,我们都理应享有同样的基本权利,可是有些人却在用自己手中的权利剥夺另一些人基本的生存权利。
他们想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爱的权利,更想拥有活下去的权利。
逃出来,活下去。
藏起来,活下去。
站出来,让更多的人活下去。
影片的最后,LGBT+网络组织的主要工作人员也不得不选择申请政治避难离开俄罗斯。
马克西姆起诉车臣政府的请求也被法院驳回。
LGBT+网络组织有视频素材,有人证,有资料可以去证明在车臣到底发生了怎样惨绝人寰的“肃清运动”,但他们不知道应该如何让俄罗斯联邦调查委员会看清这些事实。
前路似乎一片渺茫,但他们还在努力。
活下去吧,活下去就有希望。
失去了生活的目标,然后就定一个新的,然后努力实现。
-END-
原创:艺小萌
首发于公众号:会点儿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