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诗篇》经典观后感1000字
《我的诗篇》是一部由吴飞跃 / 秦晓宇执导,陈年喜 / 邬霞 / 乌鸟鸟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诗篇》观后感(一):诗歌本身的力量
在序幕时候,感受到巨大的冲击力,朴实厚重。却在描述诗人生活时,把那样的钝痛一点点消磨了,比如邬霞一家去公园时,节奏平缓,失去了她的诗中体现的精神。
还看到有讨论说,彝语本身的魅力和感染力,都感受不到,中间人的尴尬与纠结,很有道理。本身诗人和工人的思想交叉,也会造成类似的纠结与痛苦。
《我的诗篇》观后感(二):陌生的姑娘,我爱你
我就是觉得这片子好 你管我看没看过纪录片 我被这些人的故事和那些小细节所打动了就好 我喜欢邬霞写的《吊带裙》喜欢她在衣柜前说自己喜欢吊带裙的那一段 看见老井和他的工友向地底下不断下降 看着那个小小的亮口一点一点变小直至没有 650米是我没有想过的深度 底下像是另一个世界 老井的诗多好啊 许立志的诗多好啊 …未完
《我的诗篇》观后感(三):看完后 还能做些什么
诗歌是种表达, 表达或有诉求,或有期待。它可以是胸腔热血的爆破,可以是无声诉说下培植的花朵。远方的人儿可还记得过年的传统,子孙后代如何将此传承?山里的爆破工啊,能否承载大山的压迫;立志的小船是否驶向了梦想的彼岸,那里和你来的地方是否一个模样?你的表达有关注,可否为你增添了力量。光亮下的得以改善,看不到的是否还会消亡?
《我的诗篇》观后感(四):苟延残喘的活着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就像曼德拉所说的,“如果天空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觉无力发光,那就蜷伏于墙角。但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热情的人们。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
《我的诗篇》观后感(五):地心
观影得之:
合影 看那些花枝招展的 衣服呀 不必 不必嘲笑 什么俗艳 我们就穿在 只是 穿在我们的普通里 那挺好 那就挺好 20.5.28 不是 不是杀人 就是杀自己 就像在地心掘煤的旋转 掘煤机 我在我的内部 千刀万剐 20.5.28 地下 会哑火吗 我们在黑暗狭窄的深处 害怕这个甚于 爆炸 20.5.28
《我的诗篇》观后感(六):直抵心灵的纪录片,晓波团队用心之作
昨晚与上海地产界大佬一起观看了这部片子,全程极为安静。影片结束无人立刻离开,静默一分钟后才有人慢慢离场。没有泪水,但心是痛的,难以抑制的痛。今天查了资料,知道中国有3.1亿产业工人,在一线创造了中国这近20年巨大的发展神话,同时充满深刻、苍凉、厚重的一首首诗歌同时也洗刷了我们的灵魂,向中国产业工人致敬!“生活有多艰辛就有多珍贵”你们活得有血有肉有灵魂。。。。
《我的诗篇》观后感(七):艺术家不定一要是规范的专业大师。
我想说的是,电影格式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它在表达他的情感,表达出来了你感受到了人物这就对了。我觉得挺好,至少比讲不清表达不清情感的电影好的多。中国人看电影的文化越来越高,可是也越来越极端。电影的结构不重要,国外人不按结构出牌,那么它就是艺术,中国人不按结构那么他就是乱搞?我也得谢谢能把文艺片跟纪录片看完的人,因为本来这类电影难拍也很闷。我自己也是电影人。
《我的诗篇》观后感(八):当你老了,读点诗歌
年轻的时候,我们都做过诗歌的梦,长大后进入社会,工作的疲累,家庭的繁琐,让我们的心灵蒙上了尘埃。看这部电影,就像用一块抹布,轻轻的拂拭自己的心,让它恢复一点敏感,恢复一点细腻,恢复一点文艺的浪漫。诗歌无处不在,尤其在穷人的梦里,表达痛苦愤怒和绝望,有时也追逐阳光。当你老了,一夜无梦到天明,心灵蒙尘似泥巴,整天只想鸡巴和嘴巴,读点诗歌吧。重新做梦,以梦为马,以诗为梦,灵魂可得永翔!
《我的诗篇》观后感(九):熟悉的面孔,动人的诗篇
看完《我的诗篇》,首先想到的就是周国平的这句话,“难的不是闭世修行,而是肩负红尘仍高昂朝圣的灵魂”。片中的人物的面孔,我并不陌生,叉车工、旷工、服装工……,我周围很多亲戚朋友都在从事着类似的工作。打动我的是他们那诗意高贵的灵魂。在如此机械、压抑、辛苦的劳作之外,他们还在用我们可能早已忘记了的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生活、对生命的看法,不仅仅是发声,而且在演绎,篇篇动人,只因为它真切、它朴实。
《我的诗篇》观后感(十):期待《我的诗篇》公映,期待曝光这诗篇背后纪录者们自己的诗篇。
终于带着生猛的真实和新鲜问世!它的真,如芒刺在胸,痛的不是命运的不公,而是震撼于“低微的骨骼下也有江河”涌动:它又是那么不真,让你看见岩石的罅隙里如何挣出最高贵纯净的鲜花,让浮华都市的纷争庸扰,越是顶真激烈,看着像个笑话。它为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记取了最真实的声音,也让纪录背后的年轻人绕过文艺和愤怒,看清了生活本来的样子,活出点宽容和信仰。期待《我的诗篇》公映,期待曝光这诗篇背后纪录者们自己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