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白垩纪》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白垩纪》读后感1000字

2020-08-20 23:1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白垩纪》读后感1000字

  《白垩纪》是一本由席慕容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垩纪》精选点评:

  ●喜欢那种缓缓流淌的文字,有时间写个书评、

  ●七堇年一直在模仿还未形成自己风格

  ●在书店里 还留了影

  ●生活中平淡,所感,其实这是热爱生活的表现,其实这样挺好

  ●好像是在极缓慢的行进中忽然感觉到了那一闪而过的什么——诗,是与生命的狭路相逢。via席慕容《短歌》in《白垩纪》

  ●我在医院里没日没夜读的一本书,有时候我想,大概只有医院那会儿,我的心静得可以读这样的散文。

  ●在无垠的时空中,我的生命,只是那如尘极为细小卑微的一点,而周遭的深邃、浩瀚与华美,对我来说,却都属必要,也都属浪费。生命如此悲哀又如此美好,所有的遇合,宛如黑暗的河岸闪动着的萤火,从此难以相望。凡飞驰而去的,便是过去,留下的则是将来。

  ●记忆中的席慕容永远是那么年轻,那么情感丰富,岂不知原来她也会变老。喜欢她这种即时年华老去,仍然从容的内心,依然可以给我们讲一份又一份的心事。

  ●她的语言表达肯定是自己的亲生经历 顺畅而自然地行走 读起来一点也不突兀 而且很容易就进入作者的故事里 缺失点在于书中作者过度地表达了对于自己故乡(蒙古)的感情 主观而没有自制力 太自我的方式 而且篇幅过多了

  ●18.12.23 27AA比起席慕蓉的散文,还是她的诗歌更见色彩。琐碎絮叨,是我一贯不喜的风格。匆匆翻完。

  《白垩纪》读后感(一):碎片记忆

  我看完这本书的两周后 我再去回想 几乎不能完整地记起书里的内容 但是听过席慕容这本书 我莫名对张晓风有好感是怎么回事?(书中有提到和张晓风的书信和对话)

  我最喜欢的一段是讲诗歌翻译这篇中 童春发老师说:“我们不说早安或午安,但是,我们向你说与旭光拥抱就是道早安,而我们的晚安则是被落日抓住了。

  天呐太有感觉了 我喜欢这种把普通的生活过程浪漫的情怀 其实我们都知道世界一直没变 变的是自己的心情和感觉。

  《白垩纪》读后感(二):白垩纪

  “好像是在极缓慢的行进中忽然感觉到了那一闪而过的什么——诗,是与生命的狭路相逢。”

  高中时候就买的书,到大四了才拿起来读。说也惭愧,当初买这书,有一部分装*的因素。直到前几天时间整理书柜的时候,才发现遗忘了这本书。

  对于我来说,是更熟悉她的诗。这次却读了散文。可能各自的喜好不同,对整本书,我大体上是无感的,说不上喜欢也谈不上讨厌。但书中也是有那么三五句话是深深刺痛我的心灵。

  就如席慕容所说 我所知的,并非我这一生所能言尽。

  《白垩纪》读后感(三):还需要写诗吗? 此刻已是拥挤的白垩纪

  席慕容,以为这是她为她的抒情诗而创作的笔名,亦如琼瑶,名字本身就是言情的化身。没看过琼瑶的小说,也没读过席慕蓉的情诗。穆伦·席连勃,她的蒙古族本名。1989年,40多岁的她第一次从台湾回到父母的“原乡”,乡愁更一发不可收拾,她用诗的激情拥抱它,全身心投入它,她急切的想了解关于蒙族的一切,她追溯着大蒙古可汗的昔日荣耀,为传统蒙文化的式微而忧心。她不再是返乡的客人,她认为这是她的族群,如今也早已超越了乡愁。她不是学者,她是诗人,她可以变成一个固执的老人,她深信着《蒙古秘史》中记载的传奇故事,她去到贝加尔湖,去到天山,去到历史上蒙古人去到的地方,偏激的去爱她的民族,她不想让一切改变,或许原本只是想留住父母记忆中的原乡。但与此同时,在她的不断追寻中,将不可避免的会思考到蒙古文化与汉文化,蒙古历史与中华历史,以及当下。用汉语抒写情诗的她,已经走得过远?

  《白垩纪》读后感(四):我有酒和远方,你有诗吗?

  (纯摘记)

  我所知的 并非

  我这一生所能尽言

  只为时光转换记忆败坏

  如星辰的陨落

  如万物的自然生灭

  我时常揣想,到底还有多少人像他一样,在中途偶然放下了笔,以为只是暂别,却没想到从此再也回不到原处来了呢;

  这群年轻人的面孔,在微弱的光影映照之中,显得特别清秀和俊美,而更令人喜爱的,是他们那种安静而又从容的欢喜;

  每当新的触动来临,我们还是会放下一切,不听任何劝告,只想用自身全部的热情再去写成一首诗;

  “生命现场”在最初的时候是自然发生的,或者是由于父母的爱好所安排的,不过,越往后走,越有可能是经过生命个体的过滤与选择;

  时光飞逝,始终不曾好好把握,也不知道究竟要如何把握的四月,又一次,在我的生命里,来过然后又离开了,重新回到我的灯下,一切如常;

  两个人终于无语,对坐在夕阳里,暮色渐浓,淡金色的夕阳转为黯淡的玫瑰色,种花的人成为玫瑰的灰烬的颜色;

  不过只是小小的不起眼的空间,你曾经无所察觉地走过千百次,却并不知道这千百次的接触其实没有遗漏任何一丝细节。所有的一切都在默默地等待,等待与你在多年之后重新相见。就在那一刻,这整个空间的光影、线条、声音甚至气味,都会对你散发出一种无法抗拒的温暖和亲切的讯号,就在你踟蹰难决的那一瞬间,为你延伸铺展而成为一处无边无际的记忆广场;

  有一次,不知道为什么,整瓶酒忽然从我手中松拖,就坠落在台阶上碎成片片了,那玻璃碎裂的清脆声响,那瞬间满溢的酒香,那难以收拾的残局,那强烈的愧疚感,让我一路哭着往家里走回去。父亲早从窗前看见了我的哭脸,他在楼下门边迎着我,又交给了我一张十元的纸币,轻描淡写地说了几句:“再去买一瓶。我们来请人收拾。不哭。不是你的错。”

  《白垩纪》读后感(五):雨夜读席慕蓉

  记忆中,伴随着我走过青少年时期的有两位台湾女作家,一位是流浪的三毛,另一位就是席幕蓉。如同深埋在记忆褶皱里被蕴酿成形的情怀,她们就像我们对那个远去的时光的怀念,在印象中盘旋着温婉悠扬的回声,时隔多年,在这样一个有点寂冷的冬日雨夜,拾起并再次感受着灵魂重逢的悸动。翻阅着她的这本《白垩纪》,扉页上有题词,“我所知的,并非我这一生所能尽言”----于是我想,我在这里所说的,所感知的席慕蓉也并非我这了了几句所能尽言。

  从《一棵开花的树》到《天穹低处尽吾乡》,席慕蓉完成了她从诗人到画家散文家的身份转变,她从80年代未90年代初的“席慕蓉热”到拒绝写诗到专注于更辽远生命的沉淀,让她从诗文到画都取得不蜚的成绩。成为诗人,无疑是需要天赋的,席慕蓉也曾说,关于诗“我只是安静地等待着,在灯下,在芳香的夜晚,等待它来到我的心中”,诗于她,便是从心中开出的绝美的花。当她在 “岁月的累积和沉淀”“慢慢过日子”,于是那些生活中的点滴也凝成了这部关于乡愁,关于时光,关于生命,关于岁月的散文集《白垩纪》。同样的优美动人,同样充满画面感的感性文字,同样的悠远况渺的情绪也再次勾起我们流转生命中无尽的感概。生命的安宁静好和心境的淡泊通达,那些美和芳香的爱,在她的笔下流淌,让我们也沉醉于这种灵动的永恒之美中。

  席慕蓉原籍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她曾说自己的蒙古名叫做穆伦,大的江河的意思,因为“岁月如一条曲折的闪着光的河流静静地流过”,“所有甘如醇蜜、涩如黄连的感觉正交织在我心中存在”----《白垩纪》里镌刻的便是生命中的悲欢记忆,便是铭记永远的岁月时光,便是深沉而宁静的故土回望。我想当这部集子的名字如诗一般闪现时,这一定就是那种“生命的狭路相逢”,一瞬而定格,如宿命,无可逃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