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唐诗里的烟火人间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唐诗里的烟火人间读后感摘抄

2020-08-22 23:00:5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唐诗里的烟火人间读后感摘抄

  《唐诗里的烟火人间》是一本由温伯陵著作,中国致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唐诗里的烟火人间》读后感(一):大时代的小人物

  唐代的文人或许是历朝历代最爱写日记的,唐诗中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对自我生活的记录。无论是众所周知的大伽李白杜甫,还是鲜为人知的小清新鱼玄机、薛涛,当代读者总能从他们的诗歌中找到衣、食、住、行、用的蛛丝马迹。《唐诗中的烟火人间》不讲大道理,只说小趣味。 当官发财是人生向上的阶梯、无穷的追求,古今亦然。读着杜甫在诗歌中流露的伤感,我们一方面同情他,为什么满腹才华却没有遇见伯乐,另一方面发现上苍总是公平的,不可能让你只有优点,没有缺点,甚至通过缺点、缺憾而展现无穷的人格力量。也许是生不逢时,也许是性格使然,总之,杜甫即便是很生气,也是没有任何办法。杜甫的故事,对于今天刚从校门走出来,以为自己无所不能的年轻人,很有教育意义,不要把社会当作象牙塔,你要当官,就得从象牙塔一刻也不停留地走出来。 李白,是我们少年时代接触最多的文人。对于他的诗歌,我们并不陌生,但是由于价值观的缘故,我们读到的都是正能量满满,却没有联系他的生平去见到阳光下的阴影。正如,别人看李白是潇洒自由,但如果让李白说真话,却无论如何光鲜都要打起折扣,苦水可以从天明流到黄昏。李白最大的心愿就是当官,可是商人出身却限制了其理想的生发,只能在一次又一次醉醒交加之际,组合文字形成诗歌,以飨读者。 相比李白的出身,杜牧可谓是天壤之别。不过,天意弄人,一手的好牌在杜牧的手中可玩得落花流水。政治如同一场戏,即使让人有幸成为了演员,你也需要知道舞台的高低远低,如果不知道套LU,很容易就淹没了自己的才华。纵观有唐一代,杜牧的乱站队可谓是声名远扬,总看不出眉眼高低,“乱站队”还不如“不站队”。 李商隐称得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无题”大师。目前,关于无题的研究,基本上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没有人知道李商隐当时是怎么想的,正如一张白纸,可以画出五颜六色,然而,前提是你得去画啊,明明会画、愿画却不画,还要告诉读者,我画得多好,这不是一种滑稽吗?在爱情方面,李商隐可以走得很顺利,但是情场如战场,一时的胜利并不意味着永远的胜利,在后来的岁月里,得之太易,失之不难,成为了他创作的无穷源泉。

  《唐诗里的烟火人间》读后感(二):读诗明智

  

唐诗留下了很多诗人的故事,也许,唐诗就是诗人的日记。

我们每个人,不同的时候读唐诗,都会读出不同的意思。从最初的的牙牙学语开始背诵,不知其中味,到慢慢的小学中学的的默写背诵和考试,开始了解字面意思,再到后来的历史学习,慢慢的明白唐诗背后的或伟大,或潦倒的诗人,去跟当时的年代对照,开始思考为什么他们都郁郁不得志,到底是哪个昏君和奸臣,我们对诗人的清高,对官场的鄙视达到一定境界,再后来,我们自己在人世间走走停停,回过头来想,杜甫李白,其实也都是时代的沙硕,只不过,他们更像是大浪淘沙中的金子。

这本书的作者,是在从另一个角度解读唐诗,读出了诗里的人间烟火气。一共有28篇文章,20位诗人,杜甫李白在,开篇的是唐朝的皇帝——李世民。这不是一本文学鉴赏的诗词,更多的时候,是用有些近似严苛的文字,对诗人们的人生做了一个比对和点评。比如忧国忧民的杜甫,在作者眼里,有了另外的一面:如果不能抛弃书生气,就不要想着当官。这似乎有点厚黑学,但确实也是很重要的社会关系处理。把杜甫和王安石放在一起比较,其实挺有意思。在文学领域,他们都是顶尖的人物,就算杜甫比王安石略胜一筹,但在历史长河

中也区别不大。而在人生理想上,王安石成功了,杜甫却不及格。他们都是书生,王安石有规划、有目标地稳步前进,在需要改变的时候,他也能迅速抛弃书生气,表演一个漂亮的转身。

如果说,李白、贺知章、高适、孟浩然、杜甫、颜真卿、白居易、李贺等诗人都或李世民、李玉环都生活在我们身边,我们遇到过他们,可能作者在书中的内容就是最想告诉他们的。这就像是再给“他们”做思想工作,从而再去影响行动,最后可能会改变人生也不一定。看完这些文章,我们对于生活的认识,其实也多了很多思考和启发。

最近在看季羡林老师的书,其中有一些哲学观点,很受启发,人生在世,有3种关系要处理,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最后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看完这本书之后,发现诗人们的很多问题,其实可以从这个三个问题中去套,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变化。年轻的时候,喜欢仕途,但郁郁不得志,就是社会关系没有处理好,到了晚年,悠然自得,一切看淡,就是自己的关系处理的好,学会了平衡自身的矛盾,也就学会了幸福。

总之,读诗读书还是非常有益处的,能在别人的人生和故事中去顿悟生活的智慧,就是成长了。

  《唐诗里的烟火人间》读后感(三):唐诗背后的故事

  

《唐诗里的烟火人间》是历史专栏作家温伯陵的新作,读唐诗作品,不仅要欣赏唐诗语言美、文学美、文化典故等,还应该了解诗歌的背景故事和诗人的生平事迹,以及当时诗人作诗时的心境。

这本书其实就是围绕着唐代的岁月轮回,围绕着唐人的生命轮回。希望在这轮回中看到他们——李白、杜甫、王维,更希望在这轮回中看到古代他们的故事,历史和今天,传统和未来,就相遇在这本诗书中。让我们与温伯陵老师一起,细细领略那穿越千年而来的风花雪月,和那历经千年而不朽的绣口锦心。

我们喜欢唐诗,喜欢诗中的情感,也喜欢诗外的故事。读过这本书,使现代人能够理解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的思想感情,解读了唐诗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欣赏唐诗的文学精华。

唐诗里面描写山川大河四季景物的诗歌很多, 诗人出游或者被贬黜到那个地方, 游历当地的名胜会作诗写作, 或者是睹物思人,会挥毫抒写自己的心情。 诗作者通过作诗的时候的心情和情景, 也逐一的讲述出来诗人的经历和创作诗篇的境遇。也有抒发个人的抱负和他们的怀才不遇的遭遇,诗篇中有朋友之间的情谊交流,有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我们读诗,不只懂得诗歌字面的意思, 没有对这位诗人的了解, 以及诗人的生活经历的了解, 也就不能更好的体会到诗歌的内涵。一首诗歌虽然短短的几十字, 在字里行间所表达出来的确实丰富的内容, 诗人用简短的语言却能表达出今人说普通话好多句的意思。 所以对于诗歌要更多的了解这些诗人的经历和情景。

书中每一位诗人都经历过坎坷与困难,比如诗人李白,他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他的诗,气势磅礴,给人一种豪情万丈的感觉,特别是他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这首诗我最喜欢的却是那句。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喜欢诗人比海阔的胸怀,和那种不拘小节的气质,他是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

白居易的诗大多都是反应生活疾苦的居多,最精彩的应该就是他为杨贵妃所写的《长恨歌》了。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写出了杨玉环悲惨的结局和她与唐明皇之间美好的故事。他是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魔”杜甫是谦谦君子,他的诗总是带着些许的忧愁,读起来很沉重,像《国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出了很沉重的心情,他的诗影响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

而李贺的诗大多是感叹生不逢时,抒发内心苦闷的居多,他被后人称为“诗鬼”,而王维的诗,大多以山水田园为主,后人称为“诗佛”

杜甫的诗被誉为“诗史”一样,他的诗绝大部分都能反应当时的社会现状和历史事件。有人说,古诗词是最真实的史料。的确,古诗词不像史书一样只记载皇帝后宫,王公贵族的事情,它更可贵的是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最普遍和最真实的生活现状,也就免不了记录了当时或重要或平凡的小事。

《唐诗里的烟火人间》这本书也是学习和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诗人的最好的书籍。

  《唐诗里的烟火人间》读后感(四):人间烟火氤氲了唐诗的璀璨

人间烟火氤氲了唐诗的璀璨

品香茗,静坐一隅,心在活色生香的文字间流淌,如果此刻身边有着一本诗集,我们不应该只是看到唐诗的璀璨,因为在那里面的一切,其实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阅读,是生命的充实,是温暖与抚慰的良方。也许,你自己在诗歌的欣赏中读到的爱恨情仇不仅仅只是文字的流淌,而是人间的冷暖。唐诗带给人太多的遐想,恍若《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所言的小毛驴踢踢踏踏,而我仗剑走天涯。诗歌是一个江湖,但是唐诗不仅仅是臆想的远方。俗世纷扰间我们读不懂太多的人间凄苦,所以缠绵悱恻都只是在诗歌的字里行间游荡,一不小心,恍惚朦胧间就读懂了,那些人都是真实的人,《唐诗里的烟火人间》是一个个真实的灵魂。

英国作家弥尔顿说:“书籍并不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它包藏着一种生命的潜力,与作者同样地活跃。”唐诗里的那些瞬间,让我们读懂的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体的生命,而是明月清风,杏花春雨,我们跟进的那个时代,不仅有我们应该看到的疏影横斜,也有我们的大漠狼烟,还有金戈铁马的杀伐,还有战乱频仍的肃穆悲咽。那么,我们不妨读读《唐诗里的烟火人间》里那些真实的经历与生命个体吧。

喜欢的第一个人是杜甫,李白自不必说,在他身上有太多的传说,将他的任侠和自在摆得太高,一个失败者的形象反而成了洒脱的代名词,历史的真相都湮灭在了卷册中。反而是杜甫的沉郁顿挫保留了一个相对比较真实的诗人形象。年轻时的杜甫也是寻常的浪荡公子,家世让他有资格可以游荡长安,只是没有遇上好时代,还未成长就已经家族败落,年少轻狂让杜甫愿意寻找明君去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只是在唐诗里我们看到了他的深沉和悲伤,但是却难以看到他的年少轻狂和政治理想而已,在长安困守的十年间,他写到“骑马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委曲求全并没有换来应该有的荣耀,最终只是“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这种人生的悲剧一直跟随着,不断在杜甫的生命力上映,也许很难想象这一点,但是人间就是如此真实,杜甫的理想被现实撞击得毫无还手之力。年轻时的无奈和悲剧让中年时的壮志难酬格外悲怆,那时候他的《三吏》《三别》已经写就,安史之乱的爆发让本来漂泊的生活进一步飘零,连生命都难以维续的杜甫在叛军攻克洛阳之后继续沿着匡扶振兴王朝的愿望悲伤,事与愿违,沦为叛军的俘虏。晚年的杜甫就是如此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在这里还原的是一个真实的杜甫,几乎记录下的一切都是真实跋涉的杜甫。即便窘迫,仍然为国家为生活而担忧,“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客死孤舟的杜甫在湘江发出的最后的哀声,依然是如此。一个真实的杜甫必然应该值得我们缅怀。

除却杜甫,唐诗中最欣赏的人还有唐朝两个李姓诗人,李白自不必说,“多情却被无情恼”的忧郁李商隐和杜牧,都值得我们后辈去瞻仰。先从杜牧开始吧,《唐诗里的烟火人间》里的杜牧承继了先祖杜预的多才多艺,诗文俱精,但是他的书画也独成一家,如今的《张好好诗并序》保存在故宫博物馆中,书法延续了王羲之的风采,为世人赞为“右军正宗”,他临摹的王维画像,连书法、绘画大家米芾都赞叹“精采照人”,他还亲自注解兵书,《孙子兵法》的见解独成一家;围棋是一把好手,音乐一道精通,甚至还亲自制作器物,真正的杜牧不仅仅只是一个“诗人”,烟火人间里的杜牧,是真正的才子;再如李商隐,流传的诗歌不算很多,却都是精品,固然,李商隐有情,但是这种有情却不是为情而存在,他是现实中的人,每日礼为了生活而奔波劳碌,在滚滚红尘里不断打磨人生,心理和现在的基层公务员一样,眼看着晋升之路遥遥无期,但是又舍不下眼前的生活,只能苦苦煎熬,埋没了自己的才华。让人不由得一声叹息。

也许我们读过的唐诗太精彩,反而让每一个诗人都多少给符号化了,也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将之限定一隅,而变得脸谱化,甚至后世的读者都误解了那么些精彩的诗人。只是如今,我们有幸拨开了历史烟云,读懂了《唐诗里的烟火人间》,我们才发现,这些人其实都是有血有肉的鲜明生命,都是如我们一般有爱恨情仇地在世间消磨生命,这,才是真正的唐诗。

  《唐诗里的烟火人间》读后感(五):李白、杜甫、高适真的只是表面兄弟吗?

高适出身于渤海高氏,祖上也曾阔过,南北朝的霸主高欢就亲自到渤海高氏,请求认祖归宗。他的爷爷做过安东都护,属于威风赫赫的唐朝六大军区司令之一,管理高句丽的固有领土。

人生的阅历成就了高适的命运,也造就高适特别冷静务实的性格,这使得他和李白杜甫有了明显不同的际遇。高适可以很分明地把公务和私事分开。如果单纯聊感情,他可以和朋友千杯不醉,也可以对朋友雪中送炭,但如果想在公务中谈感情,他只会说不好意思。

回到那段落魄岁月

公元744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杜甫也在河南一带游玩,正好此时高适住在商丘,三人就认识了。他们互加好友之后,有过一段浪漫岁月。

四十四岁的李白出钱,四十一岁的高适做导游,三十三岁的杜甫当捧哏,兄弟三人“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河南和山东都留下了他们浪漫的身影。

那是中年人最后的狂欢。再相见时,三人各有宿命。

那年分手之后,李白继续踏上寻梦之旅。他北上幽州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也娶了宰相的孙女,却依然什么都没有捞到。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带着宗姑娘一路南下,最后定居庐山,每天望着“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发呆。

彼时,大唐彻底乱了。唐玄宗直奔四川而去;太子李亨即将在灵武登基,是为唐肃宗;永王李璘想在江南另立山头,和太子哥哥过过招。

永王给李白发去一封Offer,表达了共创大业的决心和成功之后的美好蓝图。当然,永王的名义是剿灭安禄山。李白兴冲冲地去了,两个月后却失败被捕。

高适走的却是另外一条路

他们分手之后,高适参加了有道科考试,做了封丘尉,直到公元752 年才入了哥舒翰的幕府。此时的高适已经四十九岁了,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开始了诡异的升迁之路。说是诡异,是因为高适的每一步都能踩中鼓点。

唐玄宗把哥舒翰调来守潼关,顺便将高适也升为左拾遗、监察御史,作为哥舒翰的辅佐人员。几经生死后,哥舒翰战败,投降了安禄山。

高适没有跟着投降,而是找了一匹快马开溜。他一路向西转进,终于追上了向成都进发的唐玄宗。唐玄宗问他前线的情况,高适说得很有水平:“哥舒翰是忠于朝廷的,这点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他身体病得不轻,实在没精力继续指挥。”“监军李大宜每天以音乐美酒自娱,根本不考虑后勤能不能跟得上。”“五六月的气温那么高,将士不仅没有降温避暑措施,连饭都吃不饱,不中暑就不错了,怎么可能有战斗力?”

高适的话里有几个意思:潼关失守和皇帝没有任何关系,和哥舒翰也没有关系,和将士们更没有关系,只是有几个奸人在捣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话里话外都把重要人物摘出去,只留几个不重要的小人物背锅。

唐玄宗听完非常高兴,马上加封高适为侍御史,八月又封为谏议大夫,属于正五品的中层官员。高适的情商,实在是高。

面对天下大乱的局面,唐玄宗实在没办法,想把儿子们都派出去,分别镇守各地,反正肉烂了都在锅里。可是这种事情即便成功,也是藩镇割据的局面,汉朝七国之乱和西晋八王之乱的教训都忘记了?

高适站出来说:“这不行啊。”没多久,永王李璘果然造反了。现实给了唐玄宗当头棒喝。当时太子李亨已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唐肃宗知道高适素有谋略,于是找他来商量。高适断言:“永王必败。”这个高适啊,总能说到领导的心坎里去,这样的人不火实在没天理。

“喏,这是淮南节度使的印信。好好干。”

高适还没到江南,永王就败了,李白也被抓入大牢。他们谁也没有料到,分别十二年后再相会,居然是如此天上地下。

监狱中的李白心如死灰

他抬头看着窗外的月亮,再低头看看地下的六便士,却只想饱含深情地唱一首《铁窗泪》。

偶然间,狱卒在闲聊的时候说:“新来的淮南节度使是高适,据说是一位诗人,文武双全,很厉害哦。”

李白顿时精神焕发。他赶紧写了一首诗,请人转交高适:

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

采尔幕中画,戡难光殊勋。

我无燕霜感,玉石俱烧焚。

但洒一行泪,临岐竟何云。

高司令你好厉害啊,得到了皇上的信任,又一举荡平贼寇,我给你手动点赞。其实我也没什么委屈的,只想抱着你哭一场。字里行间,流露着“拉兄弟一把”的意思。

李白等了一天又一天,监狱的墙上刻满了“正”字,也没有等到高适伸出温暖的大手。最后李白被流放夜郎,如果不是赶上大赦,估计一辈子就交代到那里了。

高适没有帮李白,这可以理解。李白的罪名是附逆作乱,这种罪名基本是谁碰谁死,李白能活下来,简直是走了狗屎运,而高适不能确定自己有没有狗屎运,多年的务实经历告诉他:“这个忙不能帮。”

高适实在没有必要为了不确定的结果做无畏的努力,而且还有可能搭上自己的事业和性命。这就是务实之人的冷酷无情——别和我谈什么交情,如果敢挡路的话,别怪我六亲不认。

而朋友之间也有另一种感情。如果实在不能救朋友的性命,至少可以留下有用之身,为他操办后事,也可以照顾他的妻子儿女。这又何尝不是“拉兄弟一把”?只是这种感情不能明说,只能默默地做。

高适对于李白的感情,很可能两种都有。兄弟,我实在无能为力,不过你放心去吧,汝妻子吾养之。

杜甫的一生太苦了

他们分别之后,杜甫来到长安闯荡,好不容易能参加科举,又由于李林甫导演了“野无遗贤”的闹剧而落榜。

从此以后,杜甫客居长安多年。他“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受尽人间的冷眼和心酸。杜甫不愿意做河西尉而去管理兵器仓库,导致收入十分微薄,连小儿子都被饿死了。安史之乱后,他好不容易得到左拾遗的官职,却因为替房绾说话,失去了唐肃宗李亨的信任。

公元759年,仕途失意和国破家亡的打击,让他对官场失去兴趣,不过就是小官而已,不干了。他带着全家来到成都。

正是此时,高适也来到四川做彭州刺史。彭州离成都只有五十公里,骑马很快就能到,而高适官居刺史,杜甫却吃了上顿没下顿,所以高适对于杜甫是尽力帮助。他经常买米和油,再搭配点零花钱,然后派人送给杜甫,属于雪中送炭,救人于危难之中。

杜甫在回信中感激涕零,充满深情地写下“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当代论才子,如公复几人”“行色秋将晚,交情老更亲”。

一句话,还是老朋友够意思啊。

但救济粮稍微晚点到,杜甫就要写诗吐槽:“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如果关系不是很深的话,根本不可能说这种话。你会要求陌生人关心自己吗?不会的。这只能说明高适和杜甫的关系很好,并且在救济的过程中再次加深。所以,杜甫的吐槽,怎么看都像是撒娇。

高适为什么对李白不理不睬,却对杜甫如此好呢?原因只有一个:李白落难时,务实冷酷的性格不允许高适以身犯险,而杜甫和高适没有利益冲突,可以尽情地对他好。

高适的硬核与柔情

他没有文青的优柔寡断,也从来不会矫情,他做事的一切原则都从实际出发。他不是诗人出身的军人,反而是军人出身的诗人,刚毅凌厉,犹如一支军队。

经历世事的男人,不可能和只有利益的人交朋友,而经历世事的女人,不可能和没有利益的人交朋友。

这句话说的,就是高适。他喜谈王霸大略,一辈子都活得很务实,交朋友做事都会从实际出发,绝对不会和李白一样空想,和杜甫一样伤春悲秋。但是也只有这种人,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在唐朝诗人中,比高适有才的人很多,比高适名气大的也有很多,但无一例外都没有高适混得好。他们嘴上说要成就功名大业,却一个比一个惨,唯有高适能够带兵打仗,治理地方,去世前还被封为渤海县侯。这些成就,和他务实的生活态度是分不开的。

高适这种人,极度以自我为中心,不一定完全取决于利益,但做事前一定会衡量。他可以主动和别人交朋友,但除非机缘巧合,别人很难走入他的世界。不过话又说回来,那些成就事业的人,往往和高适有很多类似的地方,而这种本事,李白和杜甫一辈子都学不会。他们之间能做朋友,唯一的交集是诗。不同的是,写诗是李白和杜甫的唯一特长,而对于高适来说,只是业余爱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