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明白为什么明星上这种综艺容易出丑了
想看见从头发丝美到脚趾甲的明星出丑有多不容易?
答案是,比你想象得容易得多。
回想起曾经大热的旅行综艺,你会发现,明星一到了国外,遇到的尴尬、丢脸场景立马呈指数增长。
原本人们以为,这种狼狈多少是为了营造节目效果的刻意夸张。
结果等到他们第一次奔赴国外时才发现,没好好做准备的自己,简直比明星还要狼狈。
01
第一次出国,感觉处处都是“坑”
出国这件事,网上能找到实用经验远比你想象的少得多。
毕竟,根据公安部国家移民局2019年公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中国持有有效普通护照总人数刚刚超过1.7亿人。
考虑到其中存在一部份持有护照却并未出国的情况,经济学家李迅雷分析:我国出过国的人数不到10%。
所以,对于越来越多第一次出国的人来说,很难仅仅依靠互联网上的有限经验做出滴水不漏的攻略。
有时候,往往刚下飞机,就要被迫接二连三地遭受幻想破灭的重锤。
都说意大利人在欧洲几国里是出了名的热情,但有位慕名前来的游客却表示,当地司机的“热情”,着实超过了他的预期——
为了能多跟自己唠一会当地的风土人情(?),竟然不惜偷偷绕了几里地。手握那张天价账单的时候,他的心也被冰冻在了那个寒冷的冬夜里。
做出国攻略时常常能听到一句忠告——
提前做好充足准备,在国内把可能会遇到的困难设想妥当。
然而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完美攻略。
北青网曾经报道过一位马来西亚男孩第一次出国务工时,在新加坡迷路的经历。
因为某天出门吃午餐没有留心返回的路,又没随身携带手机和证件,不好意思向路人求助的他,被迫在街头游荡了10天才被警方发现。
吴昕在节目中自曝过在国外迷路的经历。由于建筑街道陌生,认路成了出国时的一大挑战
这样极端的新闻显然是孤例。然而当你去任何一个社交网站敲下#国外 迷路#的关键词,搜索到的结果却从不会让人失望。
有位在国内自诩认路雷达的二次元爱好者,就曾经在号称世界上最复杂的车站——日本新宿车站——栽过跟头。
哪怕是一路小心翼翼地闯过了定线路、买车票、找站台、看方向的重重难关,他最终还是在170多个出口面前败下阵来。
连日本网友都调侃新宿站是迷宫地下城,还特地做了一款《新宿车站迷宫》的游戏
假如把中国人第一次出国遇到的糗事分成不同等级,“找不着路”,大概只能算是最微不足道的一种。
最难以预料却可能造成当事人社死的翻车事件,往往是因为国内外巨大的生活习惯差异造成的。
尽管在各种大片的浸淫之下,中国人民早已学会了丰富的“西餐礼仪”,然而真正实践起来,却不免顾此失彼。
有位励志穷游世界的游客因为结账时忘给小费,被餐厅服务员一路追到大街上,逼问自己对她的服务有什么不满意。
在路人复杂眼光的炙烤下,他只能一边用蹩脚的英语道歉,一边赶紧把小费补上。
《屌丝男士》里,大鹏用刀死活切不动牛排
有时,这差异不仅能伤害心灵,还有可能折磨肉体。
一位在国内喝习惯热水的留学生就曾因为一场意外,在英国体会到了“水是生命之源”的真谛——
那是一个本该很完美的周日傍晚,她和朋友拖着行李顺利到达事先订好的公寓。
安置下来之后,两人都有点渴,但在房间里却死活找不到烧水的电器。出门一看,附近的商店也关得干干净净。
某位up吐槽,自从去了英国,夜生活少了很多选择
那一晚上,她们俩渴得像是两条濒死的鱼。
后来才知道,原来英国的厨房都是直饮水。
02
出了国,才发现自己
被手机支付“惯坏了”
如果说,第一次出国遇上的麻烦带给人的第一重冲击是幻想的坍塌,那么坍塌之后,这些不太愉快的回忆,就有可能演变成对国外种种“不便”的抱怨。
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语言,让一些原本在国内可以轻易做到的事变得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
《花少》第三季曾经有过这么一个小插曲,导游郑爽预定的酒店暖气出了问题,成员们几次催促她跟房东联系,但她始终没有行动。
事后有人分析,她之所以逃避跟房东沟通,是因为英语水平实在不太够用。
从前期剧情也能看出,以郑爽的英语水平确实在交流方面存在困难
这种语言和文字上的障碍,让许多第一次甚至第N次出国的人没来由地感到心虚。
有人慕名预定过一家原教旨主义披萨餐厅,在经历了惊心动魄的看图点菜环节之后,服务生突然来了一句——
Any toppings?(加料吗?)
对于这从天而降的考验,他本能地觉得是针对外国人的消费陷阱,于是坚定而从容地拒绝了。
在半小时之后,这位朋友收到了一个又脆又圆的大面饼。
当本该轻松度过的旅行变成一次次如履薄冰的“闯关”,不得不紧绷起神经的人们也不免会怀念起国内便捷自在的生活环境。
然而不管如何怀念与逃避,一旦走出国门,总有问题避无可避。
去年有媒体在社交平台上发起过一次小范围的讨论——出国时你最想念国内的什么东西。
在外卖、快递等一众劲敌中,移动支付获得了近四成网友的支持,成为多数人在国外最念念不忘的宝贝。
的确,不管是旅行也好,出差也好,留学也好,探亲也好,“支付”总能和每一个环节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提起在刚出国时找不着银行、用不惯国际卡、分不清外币面值的惨痛教训,许多人的回忆里就会骤然浮现出一丝阴影。
Vista新垣结衣一想起自己在英国的经历,就会立刻硬币PTSD。
作为一个被国内手机支付惯坏的年轻人,她对英国热衷于用硬币的习惯痛心疾首。
在经历了数次掏不出硬币、掏口袋时零钱掉了一地的窘迫之后,她痛斥用硬币是种逆现代文明而行的支付习惯。
相比于对钢镚儿的痛恨,Vista刘亦菲的留学伤痛,是从误解了50英镑的真正价值开始的。
因为习惯了在国内银行取钱取整,身揣数张50英镑的她,在一天之内欣赏了十几个外国友人震惊、迷惑 、怀疑、为难的复杂表情。
直到遇到一家愿意接收50英镑的超市,才在收银员宛如欣赏新物种的眼神中勉强花掉了第一张“烫手山芋”。
不熟悉国外的支付操作造成的心酸体验,让很多人第一时间想起在国内消费时永远顺畅的支付流程。
造成这种巨大反差的原因,不单单是消费环境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很多国际支付手段本就不符合中国人的生活习惯。
一位在美国留学三年的网友就发现,当自己妈只身揣着一张国内带来的银联卡来看她时,一路在坐车、吃饭、逛街环节都顺畅无比。
比三年前用着国际卡还要眼巴巴地算手续费和汇率,时刻担心信用卡透支、逾期的自己硬气多了。
这是因为,作为一个在国内经营已久的银行卡组织,银联早就已经熟知国内人群的支付习惯。
而到了境外,银联卡所覆盖的业务,也完全能满足持卡者在衣食住行、教育等各个方面的消费需求。
考虑到一张支付便捷、功能全面的银行卡在异国带来的便利,越来越多人在出国的时候会选择带上银联卡,
这张在国内早就被人习以为常的银行卡,到了国外却仿佛成了中国人心照不宣的接头暗号,甚至因为其惊艳的表现,被不断地安利给国外的亲人、朋友使用。
03
想“走遍全球都不怕”有多难?
平心而论,对大多数第一次出国的人来说,在考虑开户和办卡等问题的时候,确实容易把眼光转向各种国际卡,反而忽略了太过熟知的银联卡。
但事实上,早在2008年,中国银联就已经成为全球发卡量最大的银行卡组织,如今已被认为是全球银行卡组织的领导者之一。
“境内银联卡,境外国际卡“的认知早已是过去式。
作为金融支付领域的“国家队”,银联充分尊重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也致力于在国际支付环境中承担更多责任。
一个说出来让国人颇为骄傲的事实是,银联在全球的发卡量和交易量持续多年位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其业务受理网络也已经覆盖全球179个国家和地区,联接5200万家合作商户。
这些数据听起来有些遥远,但数字背后,银联用户所享受到的服务体验和便利却很真切。
2018,银联在中国拉萨参与建设了全球海拔最高的智慧菜场,对称重、收费、记账等多个环节进行了智能化改良,商户和消费者都能享受到不同程度的便利。
境外消费时,很多人也已经把银联卡当作走遍世界的坚实保障。
在欧洲,90%的国家和地区已经支持银联卡,超过400商家和银联卡达成了合作。
从丹麦到挪威到意大利到西班牙,银联的受理商户遍布出行、购物、餐饮、住宿、娱乐等各个场景,仅在巴黎一个城市,就有约10000辆出租车接受银联卡支付。
在国外的许多网红店里,也能使用银联卡
即便是退税这样让大多数人剁手之后感觉头疼不已的问题,也能通过银联卡轻松解决——
截至2020年,持有银联卡的消费者已经可以在全球46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万家特约商户中,享受便捷又省钱的银联退税服务。
如果消费者持有银联跨境返现卡,除了退税之外,还能享受跨境消费笔笔返现1%的福利,对于剁手党们来说,是个回血的不错选择。
除了商旅上的便利之外,许多留学党也会通过银联卡进行学费缴纳、日常消费等。
目前,全球超过5000所学校可以接受用银联卡缴纳学费,而银联国际也还在持续优化留学支付服务体系,为用户提供更多的留学服务。
但在这种业务范围飞速扩张的表象背后,银联卡想要达成的,并非只是向世界展示一个强大的全球银行卡组织领袖形象。
而是想以“中国名片”的形象,填平用户出境的沟壑,让消费者无论身在何方,都能一样从容、自在。
当国内消费者早已对于卡、手机闪付、支付等多种支付形态习以为常,银联又试图用这个创新支付体系,惠及更多国家的民众,满足境内外用户的各种支付需求。
2014年,银联闪付服务在韩国落地,经过7年的发展,这项服务在韩国的覆盖率已经达到了80%。
在泰国和柬埔寨,银联卡在疫情期间优化非接触式支付服务,培养当地非现金支付的习惯。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银联也在加速沿线市场业务布局。
目前,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国家和地区中,已经有110个与它合作,累计发行超过8500万张。
可以说,在国人的脚步逐渐迈向世界的过程中,银联卡的护航功不可没。
而对于更大范围的境外用户来说,银联卡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张,也为他们旧有的支付环境带来了更多的生机。
作为一个发展迅猛的全球银行卡组织,银联真正做到了:懂中国,懂世界。
· 一 周 热 点 回 顾 ·
有些东西,习惯了,
就再也离不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