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工作、消费、新穷人》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工作、消费、新穷人》读后感摘抄

2020-08-27 20:43: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工作、消费、新穷人》读后感摘抄

  《工作消费、新穷人》是一本由[英]齐格蒙特•鲍曼著作,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1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工作、消费、新穷人》精选点评

  ●泛泛之论

  ●理论好过液态现代(香港翻法,国内叫“流动现代性”)与“大屠杀”,我最推荐这一本

  ●鲍曼的箴言写作不如福柯历史分析来得过瘾,尤其他还是有说车轱辘话毛病,有点遗憾,没有看到从工作伦理到消费美学具体演变过程翻译欠佳

  ●是机器翻的吧!!

  ●great !!!至少得再仔细看个两三遍

  ●鲍曼还是老一套,消费社会理论被一再阐述,从传统到现代再到后现代,希望看到鲍曼更为全面的理论突破

  ●生产者消费者根据同时期的需要建构出来的主体。在消费社会,如果你没有消费能力,或者是,你连被培养为消费者的潜力都没有,那等待你的是被驱逐

  ●有些道理不言自明单纯研究问题而不指出解决问题的方向,这样的理论还有必要深读吗

  ●此书修正了许多看似正确的现代伦理,揭穿了一些精巧的共谋。作为消费时代、被迫努力工作的新穷人,此书并不能改变我们的境遇。还好,穷人依然有思考权利,虽然这是没有声音的思考!

  ●句句都切中中国现实

  《工作、消费、新穷人》读后感(一):消费社会似乎是一个阴谋

  看这本书是很久以前的事,时正好看了日本某左翼导演的一部电影,讲的是消费社会里年轻人经济高层玩弄的故事,看了电影再想想这本书,有开悟感觉你的梦想是什么?房子?车?奢侈品?如果是其中一种,恭喜你,你已经被消费社会的规则奴役,对社会形态不会构成任何威胁了,这似乎就是社会操纵构建消费型社会的目的

  《工作、消费、新穷人》读后感(二):新穷人

  翻译有点生硬,但是仍然不失为一本好书,书中的观点放到现在仍然是发人深省,自人类农业社会过渡工业社会以来,从工匠精神工人力量转换,使得社会财富积累方式是让更多的人投入到工业生产中去,在这套社会体系中,工作伦理是说服工人努力工作的道德准则,穷人的定义缺乏工作能力、解决不了衣食住行的一类人。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财富的积累方式不再以大批工人的增加为主要手段,用经济学中的语言说:边际效益小于边际成本此时的消费者成了现代化社会中财富增长促进剂,消费美学成了消费者沾沾自喜的道德标榜,因此在消费理念至上的社会中,工人失去了在前现代化社会中的地位作用,逐渐沦为对社会没有意义的新穷人,此时新穷人的定位便是具有消费缺陷的一批人。 书中还谈论穷人与新穷人的差别以及对社会所起到的作用,包括穷人反抗的软弱行!唯一不足的便是作者没有着重谈论避免这一现象发生的解决方案!在整个社会前进的众多的十字路口中,充满着无限的可能,但愿我们不会被引入为欲望充斥的消费主义所带来的具有欺骗性的社会关系中去!

  《工作、消费、新穷人》读后感(三):穷人为什么越来越穷

  这本书更多是站在有社会福利的欧美社会来说的。

  作者对于穷人的定义,是没有办法去利用自己剩余价值的人。

  底层穷人,居无定所,在大街上吸毒酗酒的,乞丐。

  一般穷人,辍学的,年级轻轻不去工作在吃穿不够的人。

  现在的社会不同于一百年前的非机器社会,那个社会,听音乐需要人演奏,出门要找个马夫,衣服坏了要裁缝,家里脏了要找女佣。

  现代是半机器社会,这个社会,听音乐打开电脑,出门开车,衣服坏了买新的,家里可以交给扫地机器人。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100年前的社会是缺乏劳力,而现在的社会是越来越不缺乏劳力。作者拿了好多公司做比较,如果一个公司大裁员,股票价格立刻涨。因为裁员可能意味更有效率。

  一批人是被这个社会过剩掉的,因为机器化,自动化,全球化,可能需要在本地需要更少的劳动力,尤其是简单的劳动力。

  对于欧美来说,发展制造业更是越来越难。穷人缺乏技能去移动到新地方去工作,而资本可以轻松的去一个人工价格极低的地方去开厂,最后的产品价廉物美有竞争力。 中国近三十年就是这样发展出来的。这种情况是富裕国家的穷人越来越穷,因为他们在低端的职位上,本来已经有好多机器把他们的职位挤掉了,现在又有勤劳的基本不要钱的外国人。

  可以理解为什么川普当总统说了很多口号深得穷人开了。

  福利社会

  福利社会的优点是廉价的教育,医疗和对失业人的生活保障。 然后,他的另外一面是支持了那些的确不愿意去做出任何改变的懒人。

  福利社会让很多人放弃了自己最后的努力,欧洲很多社会福利好的,以至于如果夫妻双方出去挣钱,还不如夫妻双方都失业。而越失业,越与社会脱轨,越难以走向正轨。

  富裕的人讨厌福利社会,因为这意味着他们需要交昂贵的税,他们赚的钱到了不去工作的人手里。

  穷人的问题

  穷人自身上除了大家硬给他们塞的比如懒这些未必正确的问题,穷人很多时候是眼界不够,缺乏意愿和努力去改变。

  为什么当穷人 特别是最底层很可悲

  因为大众觉得,如果他们不存在,这个社会会少很多碍眼的东西,少很多罪犯,少很多麻烦。

  试想,很多穷人缺乏洗澡上厕所的地方,很多散发很难闻的味道,而且长期这样流离失所也导致精神的恍惚。

  穷人也无法消费,而现在这个社会总体上是以你是否有能力去购买别人无法购买的东西和你的资产来承认你的价值的。

  对我的启示

  这个社会标准是富人订的,消费的目的是让自己生活的舒适和方便,而不是做给人家看的。如果不需要买那些东西,就集中精力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有能力的话,做个能自由流动的人,对自己的能力要注意加强,对自己的财务也要重视。所有穷人有的坏习惯,记得不能有。

  《工作、消费、新穷人》读后感(四):经济、政治、文化如何自洽?

  说到做到,翻译的这么差,真的要减两星。

  技术变革导致经济发展,这进一步要求改变管理方式。政治精英阶层通过文化来合理化结构变革,更重要的是维持稳定的层级结构。

  在技术尚未普及的时候,人们作为独立的个体来展开活动。自由的安排工作,通过自己的产出(直接或间接的)交换他人的产出。身份认同通常来自于宗教或者政治体制安排。本书中没有涉及到这部分内容(虽然我觉得这方面很重要),这里不再多说。

  当技术发展的时候,精英阶层面临的问题是:需要大量劳动力,如何让人成为工厂中的螺丝钉(以获得更多的利润)?答案就是工作文化。通过鼓励(放弃自由工作)在固定时间和地点工作,人们分工合作提供稳定的产出,并在此过程中获得恒定的身份认同。道德的标准是工作,即工作即美德,且工种平等;向往的是稳定的高层工作。

  当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时候,精英阶层面临的问题是:劳动力过剩、同时产品过剩,如何处理这一矛盾(同时社会稳定和获取利益)?答案是消费文化。通过鼓励(放弃合理计划)符号消费,人们在(稍纵即逝的)时尚引导下频繁的改变偏好,并获得远超出自身所需的产品服务。道德的标准是消费,即消费即美德,但消费有差别;向往的是自由选择的消费。

  然而这时出现了冲突,消费需要资金支持,在向往消费的环境下如何处理工作的定位?缺乏工作文化的支撑,工作本身便显示出来枯燥的本质,然而人们不得不继续忍受工作,以便获取消费的资本,从而在消费文化中获得满足。这时,金钱成为衡量工作的唯一评价标准。

  按照以上的路线,我们可以看到底层特征的演变,从自由、到物质、到选择。这也对应了稳定层级的变迁,即军事政治结构、公司科层结构、经济资本结构。而作为普通民众,其终身的目标都是在层级中获得更高的位置。

  理论本身只是理论,关键是本书给了我们什么启发呢?我们注意到在上述进程中,普通民众距离需求端越来越远,即从明确了解交易方(或市场)的需求、到仅了解雇主(或上级)的需求、到只关心自己的需求。然而需求是一切个体和社会存在的基本属性,这要求我们回归本质,注重如何满足他方需求。(拓展阅读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

  福利国家?国家确实要提供公共用品和法律以便协调预期,打破囚徒困境;也确实为特定人群提供有限的保障。然而保障不同于福利,后者会破坏稳定的层级制度。然而保障和福利的边界在哪里?这才是见仁见智的判定。

  消费主义的高明之处在于摒弃了二元对立的阶层结构,而是把所有人都纳入到同一个系统中,下层不在仇视而是羡慕向往上层,并把自身状况归结于自身。

  什么是新穷人?简单来说,他们的特点就是(工作文化)既无法创造价值来满足他人需求,也(消费文化)无法提供需求来让他人创造价值,因此他们是多余的。

  整体而言,本书的第一部分(即前两章)非常值得一读,后面的内容就是拓展了,没什么意思,建议略读。

  《工作、消费、新穷人》读后感(五):笔记

  整本书围绕着工作伦理的概念展开。该概念始于现代化时期,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可被转换成剩余价值的人力劳作。在现代化之前的欧洲,基督教概念中的穷人的苦难是对“原罪的悔改和对救赎的保证。”而富人通过救助穷人,施行善举,获得救赎。而在祛魅化的现代世界,所有事物的合法性都需要通过理性的检验,于是穷人成为社会的负担,并构成对社会稳定性的威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工作伦理”的概念被提出,

工作伦理主张任何由劳动收入所支持的生活,不论多么悲惨都具有道德的优越性。 P47

  所有人都必须参加工作,不工作是一种罪恶;另一方面,社会给穷人低工资并为其提供恶劣的生存条件,使他们必须整日工作才能保证生存需求,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既然穷人对很少的东西就容易满足并且不会努力争取更多东西,穷人的工资应该保持在仅仅维持生计的水平,这样,虽然有工作,穷人只能勉强糊口,为了生计不停地劳作。”P189

  “工作伦理”成为裱饰的虚伪言辞,掩盖了被规训的无尊严生活,生产了顺从的主体。人们是因为别无选择才一直工作,而只有在自由可选择的土壤中,道德才是可信的。

  在工业社会中,穷人是劳动力的后备力量,在福利国家里,政府负责保障失业穷人的生活,以便在劳动力短缺的时候,他们可以继续投入生产,使劳动力重新商品化。由于1. 由于技术的发展,过剩的劳动力成为负担; 2. 曾经的发达国家将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而现在远方未经工业化开垦的土地已不复存在;3. 劳动力是全球性的,但福利供应受限于国界。由于让每一个人成为生产者已经不可行,所以福利国家对闲散人员的投入更像是对纳税人钱的浪费。

  在消费社会中,

消费市场通过诱惑性的消费文化而非强制性的国家权力来实现社会整合。”P2

  社会通过消费以及围绕它的整个体系完成对其成员的规范化,当工资/财富成为对人唯一的衡量标准时,人们对自身的塑造转向消费领域,个体通过消费来构建自我。在该定义中,穷人首先不是“失业者”而是有缺陷的消费者。在消费刺激经济的时代,穷人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毫无用处,令人讨厌的人,社会对穷人采取 “零容忍”态度。

  这样的条件下,“工作伦理”的概念再一次被提出,但是这一次,不是作为鼓励所有人参加工作的道德鞭策,而是作为清除大众的内疚感和对穷人的责任的手段,“工作伦理”告诉我们穷人是因为懒惰才陷入贫穷。同时,穷人也认为自己应承担失败的责任,他们和其它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他们同样渴望被市场诱惑,并将自己体验为不充分的人。

当代的教育理念和体制都强调对人的驯化,并宣称,劳动力市场的不景气只是由于个人没有掌握先进的技能和文化知识,而不是结构性的经济因素和制度安排的矛盾所造成的。这样新穷人就无法看到,他们的个人困境是与更广泛的公共议题紧密结合的;消费主义的尝试使他们无法相互团结和组织起来,每个人都试图证明自己更有能力获得资源的机会,而不是力图把个人困境转化成公共议题并通过公共手段解决。”P18

  在消费社会,穷人既不是大众通向救赎的路径也不是生产力的后备军,他们失去了谈判的筹码,也失去了维护自己权益的主动性。他们不能在工厂中团结起来形成组织,把苦难变成公共关怀。 雇用临时工制度深刻影响了饱受这一制度之苦的人们:未来变得非常不确定,它阻止了所有理性的预测,尤其是人们对未来的基本信念和希望,而这正是人们团结一致反抗最不能容忍的现状所必须的。P196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