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流动的现代性》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流动的现代性》读后感锦集

2021-03-19 04:57: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流动的现代性》读后感锦集

  《流动的现代性》是一本由[英]齐格蒙特·鲍曼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018-1-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流动的现代性》精选点评:

  ●第二遍翻完前两章,想换本书了

  ●写论文靠你了!鲍曼大叔!写的太好了,在教室看到高潮,特别是讲现代性划分为“沉重的”和“轻灵的”两个阶段,简直神作!

  ●一般 比较老欧洲做派

  ●才发现 自己看的是这一版 翻译很好

  ●通俗易懂。第一次完整的读完社会学专著

  ●现代性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液态的而非固态的,轻灵的而非沉重的,个人的而非社群的,追求永无尽头的而非拥有一个完美结局的…… 行吧,我也只看懂这么多了。

  ●我发现这几本译文都有点一言难尽啊。。。

  ●这本书中,鲍曼的写作方式是齐美尔式的,充满洞见但缺乏系统...

  ●翻译的太差了吧,语句都不通顺。不过海外理论书籍的翻译真的很难信达雅。

  ●任何一处断章取义都不是原本所表达的意思。读得不快,每天只能50页。且算粗读。

  《流动的现代性》读后感(一):记录

  自己缺乏社会学的基础和专业知识,读的书也少,前面看的比较仔细,后面失去耐心。

  翻译确实不佳,但态度认真,保有下限。

  记录对自己有启发的几个点。

  1.流动的现代性兼有对传统的溶解和系统性的缺失。

  2.系统性革命的终结。

  3.个人的价值从前设的参照群体走向普遍观照,同时出现新的问题。

  “在新的情况下,问题是,多数人的生活和多数人的生命将在目标选择的折磨中度过,而不是在寻找并不要求反思的实现目标的方法和手段中度过。”

  4.权力对责任的逃避。

  “现在责任的首要技巧,是逃避、是溜走、是取消、是避开,是有效地拒绝任何地域的限制,是拒绝像去承担它们必须承担的代价一样,去对所有后果承担它们必须承担的责任。”

  5.个体对公民的侵蚀。

  6.“这是一种这样的社会,它再也认识不到自己的代替者,并因而感觉自己没有义务去调查、论证、说服更不用说证明自己直言的和默示的假设之有效性。”

  引申到语言。

  《流动的现代性》读后感(二):从人际交往角度解读流动的现代性

  流动的现代性理论毫无疑问是考博考研的重点题目之一,不论有没有读过原文的社会学者都能诉说一二。这是一个非常创新性的理论。

  最近我对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变化有一些感悟。正是因为我们现在所处空间无限扩张(当代人类可以通过飞机可以今天在哈尔滨明天在三亚,第三四天在洛杉矶),所以我们的人际交往更加流动。

  古代的人,因为交通不发达而农业发达,可能一辈子都在一个town里,他的发小,私塾同学,甚至前任和仇人,可能都在方圆几十公里的一个地理圈之内,所以很可能和谁都很难做到“死生不复相见”,就连人际交往空间都是如此固定而不流动的。

  而当代的我们,人际关系简直太流动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读研读博工作,工作又是可以三年一变,真的和很多有不同人际关系的人,都会变成“上一次见面就是死之前最后一次见面,失联之后不动用国安局就根本得不到对方生活的任何消息”。分分钟都在实现着,流动的人际关系:每天一起上厕所的室友,毕业之后毫无联系;每天见面的最讨厌的同事,拉黑之后也得不到任何信息,偶尔想到的时候是好奇:对哦,她到底离婚了没;每天睡在一起的爱人,分手之后偶尔回忆温存,可以回忆到离开这个世界的那一天,然后想着,对诶,2034年那个元旦,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诶。还真不需要任何努力就做到了死生不复相见。

  《流动的现代性》读后感(三):是喜是忧?解放的基础和后果。

  

鲍曼每本书的第一章都是对全文观点的总括和理论阐发吗?我在费了好大一股劲把第一章啃下来之后,发现第二章以及其他部分都是根据第一章的理论脉络而论述的零碎细节,因此果断扔下不读,转而重新整理首章内容。

第一章名为解放,实际上是在探究这样几个问题:什么被定义为解放?这种解放可行吗(反面理解也就是解放的基础和条件在哪),解放的表现和后果是什么样的?

解放,也就是从阻碍中获取自由,来自欲求和能力二者之间达致的一种均衡——当我想要的与我能做到的近似一致,就感受到了自由和解放,反之受阻。但这种完美的“均衡”基本只能无限趋近而不能彻底实现,否则解放便失去了意义,人们也没有了继续前进的动力。

人们对解放和自由存在担忧,解放缺乏大众基础。表现为:大众满足于现状而对其浑然不觉,另外,怀疑自由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恶性后果。后者的怀疑是从社会约束和人性的辩证关系出发,认为一旦失去约束,人性会沦落为兽性。因而,约束,从这方面来看,恰恰是自由的捍卫者和标志。

但身处流动的现代性世界,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从前言来看,所谓流动的现代性即指:瓦解传统,工具理性或经济秩序占据支配地位,缺乏充满确定性的模式和框架,凸显个体,时空从生活实践中分离且彼此分离,对空间和速度的不断超越,权力关系从全景监狱模式转变为通过打破流动壁垒来建立无形的灵活的统治模式,以及资本的在外地主倾向。当整体规范像潮水一般褪去后,在沙滩上暴露无遗的就是一枚枚如鹅卵石般的个体。

个体从结构和宏大叙事中脱颖而出,即所谓个体的解放。

在个体性突出的现代社会,大众对社会的批判从进入现代之前的生产者模式转向消费者模式。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点。具体来说,生产者模式的批判直指管理体制等深层结构,而消费者模式的批评就像进出路边旅馆一般若即若离,以浅层性的评价为主。想想网上购物的好评差评,是否有设身处地之感?这种批判模式转变的背后是整个时代背景的变化:从担心极权主义筑起全景监狱,到试图建立一种完美规范的失败,以及对个体的赋权。

那么,个体化有哪些表现呢?一为责任自负,出了事自己承担,二是自治,自我管理。这种解放的个体在现实生活中会遭遇许多困境,比如,可能无法重新嵌入社会结构,并且无力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以及,在对自主的要求与实现能力之间存在极大差距。同时,这也导致我们如今常见的两种现象,一个是人的孤立,无论做什么都要独自面对和抗争,还有因为一味追求自我满足而带来的人的冷漠和怀疑。

当人们眼里被自己是一个不被干扰的独立个体这一概念填满时,或许会忘了另一重身份,即公民。个体指向自身,公民代表集体,于是两者发生冲突。个体化的另一层面就是对公民身份的不断侵蚀和瓦解——这使得私人领域持续入侵公共空间,象征个体的私人性话题在公共空间里被翻来覆去的谈论,“公共关注被贬低为对公众人物私生活的好奇心”。想到霸占热搜排行榜的各类明星家务事,便有恍然大悟之感。

写到这里,对这种个体的解放所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书中表达的都是悲观言论。那么,个体果真毫无出路?至少鲍曼在书中并没有给出一个充满希望的答案,只是谈到,即便个体企图以公民身份回嵌到社会之中,所组成的,也只是一个脆弱的、短命的共同体——在“永远没有结果的歧途上随意漂流”。

  《流动的现代性》读后感(四):流动的现代性与我们的城市生活

  其实大家可以思考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下面这个问题在我看来不仅仅是跟我们目前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是真的极其重要。

  我们九零后这一代长时间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不论现在自己的经济状况如何,我们真的能像自己嘴上说的那样,要离开现在喧闹的城市的生活,去到一个没有被现代文明洗礼过的僻静的农村,去长期的生活吗?

  答案当然是不能。这个答案不仅仅是我的答案,这也是大部分年轻人所共同面对的问题和答案。这个答案也绝不仅仅是我个人主观的臆断。

  城市生活的巨大代价让我们每个人都心领神会,但是离开城市似乎又是不可能的。我们承担着巨大压力的同时,又沉醉在城市当中。那到底是什么,让我们一旦裹挟进现代性城市的泥潭当中,就再也无法脱身的呢?

  说到底,超出“大城市发展机会更多”这样的陈词滥调,大城市的平均工资当然远高于其他城市,其他城市的平均收入当然也普遍高于农村地区。不论从当下的实际情况还是未来的可能性,这都是不言而喻的。但大城市不论从什么方面来讲,生活成本也远远高于其他地方,不仅类似房价这样的明显价格上涨的部分,其实更重要的是消费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某种程度上,大城市是一个“欲望”的生产中心,所有能够引发人们“消费欲望”的设施,在大城市中都非常的高效完善,这样的设施还不仅仅是在线下的环境,在线上的空间,这样的设施也同样绵密。

  例如你在大城市认识的人,只要他们的平均消费热情高于其他地方,他们在朋友圈里表达的热情也会旺盛一些,只要你把它们放在一起,就会带来巨大的协同效应,让这个城市的诸多设施和城市中的社会关系共同运行,成为巨大消费欲望的生产机器,并且随着消费频次的增加而不断的快速增长。这是几乎没有后退的可能的。

  我们2019年时常挂在嘴边的所谓的“消费降级”,也许仅仅意味着消费价格的下降,但绝不意味着消费频次的下降。因此有观点认为,消费降级并不如它听起来的那么简单,这个说法其实不无道理。城市就是这样的一个消费场,这恰恰是很多人,也许是绝大多数人留在大城市的理由。

  消费当然带来巨大的快感和满足感,城市是一个更“成熟”的消费市场。而鲍曼在他的另一本书《工作、消费、新穷人》中,已经说明了新的贫穷概念并不在于“财富多少”,而在于“消费的充分程度”。所以绝大多数人在城市想要的,其实就是这种充分的消费,让自己不要成为消费社会中的一种“新穷人”。

  而且上面我说的消费,也不仅仅是代表当下充分的消费,还代表着对未来的充足消费的可能性和想象,如果我们每个人真实的面对自己的欲望,那这确实是让人拥抱现代性的理由,绝大多数人沉溺于现代性,就是来高质量而充分的消费的。因此现代性的城市变成了一个闭环的游戏,一方面是幻想自己的收入可能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是希望自己的消费可以同等的甚至超出它(收入增长速度)快速增长的可能。

  那么高消费价格带来的“疼痛”,其实就是一种非常显著的“消费的快速增长”和“收入不可能同比快速增长”带来的焦虑。是一种“消费的增长”大幅度跑赢“收入的增长”带来的焦虑和阵痛。尤其是当你有了信贷、网贷之后,让你不仅焦虑,甚至铤而走险,甚至自尽…

  所以我们可能赢得这场游戏吗?依靠政府的政策控制?依靠新的“赚钱的技术”,或者一些投资的奇怪门路?或是什么别的东西?对了,正是上一个这样的投资门路(2015年),让很多很多的中国人背上了长期的债务和信贷。

  这是不可能成功的一场游戏,绝大多数人的收入都是不可能跑赢消费增长的,这几乎是蕴含在消费社会和资本主义的规律之中的必然,如果你真的了解资本主义和城市的逻辑,你就会意识到这一点。正是这个,导致了大企业的垄断,和不断快速拉大的贫富差距。

  注定只有极少的幸运者,他们的财富因为极好的运气而跑赢了消费的高速增长,这里说的好运是非常巨大的好运,如果要说数量,肯定在十万分之一以下。而对于我们更多的普通人而言,城市的代价无疑将越来越大。

  从各种方面来看,城市都有能力让你的消费越来越多,并不断地提高价格,这是必然的。不过也不必过于为短期担忧,东京人租住在人均19平米的环境已经很多年了,并且还有逐渐缩小的趋势,在香港也许更严重吧…但是他们似乎没有抱怨太多,社会依然稳定,人能够忍受很多事情,大城市高昂的代价就是最显著的一个,人们不断抱怨,不断快速遗忘并接受,然后接着抱怨…当然,这个过程也伴随着抑郁症的不断升高和自杀数的显著增加。

  所以当消费的数量和质量受到“侵害”,我们就要不幸福乃至自杀的时候,你应该已经能感受到我们的“好生活”是一件多么脆弱的事情。同无数人们曾在战争、更大的灾害中,疫病中遭遇的代价相比,我总会觉得我们现在的遭遇根本不算什么,在漫长的历史中,人们多次前仆后继的付出死亡的代价,并以此保全自己的良好生活。

  这也不禁让我们思考,地震、战乱、疾病、饥荒与温水煮青蛙一样的现代性城市绞肉机相比,到底哪一个,才更可怕?而对于我们自己而言,如果我们对自己诚实,什么时候代价才会显得如此高昂呢?我认为,应该是我们得到的是如此的寡淡和匮乏的现代性时候,是我们所有用金钱买到和消费到的东西是如此的速朽与平庸的时候。

  所以在现代性的洪流之中,在所有现代性的城市里面,我们最后最终能得到的,到底是什么呢。

  《流动的现代性》读后感(五):齐格蒙特•鲍曼与流动的现代性

  齐格蒙特·鲍曼:英国利兹大学和波兰沙华大学社会学教授。被认为是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被认为是当今用英语写作的最伟大的社会理论家之一,也是当代西方研究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2017年逝世于家中,享年91岁。

  鲍曼于1925年11月19日出生在波兰波兹蓝一个贫苦的犹太家庭,这个家庭承受着贫穷和反犹太的痛苦,这些在后来的学术生涯中,都为鲍曼提供了直接的思考对象。

  鲍曼关于流动的著作有很多:《流动的生命》《流动的爱》《流动的生活》《流动的时代》《流动的现代世界中的文化》《来自流动的现代世界的44封信》

  鲍曼的著作中有许多关于流动、后现代性、个体性、消费的概念,在这本《流动的现代性》中都有提到和解释。鲍曼在这本书里用五个章节阐述了后现代的特征:解放 个体性 时间空间 劳动 共同体

  那什么是流动?

  原名是《LiquidModernity》,Liquid一般翻译为液体,而“流动性”通常是液体和气体的特征, “当液体和气体处于静止状态时,它们不能承受外来的剪应力或切应力的作用”,因而在受到外力时,它们在外形上会处于一种连续的变化状态。而固体受到外力时并不会流动。

  简单的说就是,液体不像固体,能够容易地控制和保持它们的外在形状。流体,可以说,既没有固定的空间外形,也没有时间上的持久性。

  所以中文译为流动的现代性更直观形象。

  何为流动的现代性?

  “像一切液体,不能稳定和长时间保持它的形状,我们这个世界所有或几乎所有事物——我们追随的潮流和注意的对象,我们所梦想和恐惧的事物,所渴求和讨厌的对象,以及希望与担忧的理由——都持续变化着。”

  我们是否不再能够承受任何具有持续性的事物?

  从某种意义来说,我们的社会生活会像流体一样不断变化,难以承受持续性的事物。

  但并不是说没有:例如婚姻、工作,有的人婚姻对象和工作一辈子都不会变,有的人则是流动的。

  鲍曼认为甚至连插座这样的东西都会被更为易于携带的电池所取代。

  占有空间还那么重要吗?

  流动的社会空间地域的存在度降低,当你乘坐了5个小时高铁回到家中,邻居陌生的脸庞并不会使你觉得自己是属于某一方土地。随着交通技术的发展,时间的流动将变成社会最关注的热点,决定你去哪里的不再是空间距离,而是时间距离。

  为什么很少人愿意获得解放?

  1、首先区分“主观”自由和“客观”自由,言简意赅的说主观自由——自己认为自己自由,客观自由——真正的自由。在某种形式的洗脑之下,人们生活在奴隶状态中,仍然在主观上觉得自己是自由的,无法正确认识和检验自己的客观行动。

  2、考虑到自由的实施所引起的艰难,而怨恨解放的前景。

  必须穿罩袍出门的伊朗妇女

  解放——是幸事还是祸事?

  有一个根据史诗《奥德赛》改编的剧本:女巫将一艘船上的水手们都变成了猪,救世主奥德修斯知道后,通过种种努力将其中一名水手变回了人,这位水手非但不感激奥德修斯,反而攻击他,控诉他:现在你给我滚,你这个恶棍,你这个爱管闲事的家伙。难道你还想纠缠我们?难道你还要将我们置身于危险之中,强迫我们的心灵永远去接受新的决定吗?我是如此的快乐,我可以在泥泞中翻滚,在阳光中沐浴,我可以狂饮滥吃,可以鼾声震天,可以龇牙乱叫,“我打算做什么,这件事,还是那件事?”你为什么来这?!你为什么要把我带回以前我过的可恶的生活?对这些问题,我不用思考,也用不着怀疑。

  1、我们所称赞的自由也许并不能给我们的幸福带来保障,反而是痛苦的来源。“依靠自己的资源”往往意味着身体的折磨和不能决断的痛苦,试问你会为这样的自由奋斗吗?

  2、“自由自在,不受限制”的社会,会不会使人变成野兽。

  什么是个体化?

  人们身份从“承受着”到“责任者”的转型,使个人完成自己的任务并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换句话说,个体化存在于自治——每个人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利(例如,在现代社会超市由人工收银,在个体化社会,人们自助结账并在法律监督下,对自己结账的行为负责)

  同时个体是“公民”最大的敌人。公民是一个倾向通过城邦安定来寻求自己幸福的人——而个体对“公共事业”、“普遍的善”倾向于冷漠、怀疑或是警惕(我的理解是,个体要对自己的行为绝对负责,也就是说如果你很贫穷,不必考虑其他原因,只说明你没有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才使你陷入贫穷,还比如说一个孕妇在大街上面临生产,个体化社会没有人有必要帮助即将生产的孕妇,因为这个孕妇应该考虑到自己快要生产,就不该毫无准备地出来逛街,她应该自己对自己的意外状况负责。

  你完全的占有这个世界吗?

  除了成功的耀眼时刻,对人们而言,所有的现实都是不完整的。例如考四级的时候,总觉得在准备考试的时候是不完整的,在考过拿到合格证书的那一刻才是完整的。

  对身份的追寻,是一场抑制和减缓流动,将流体加以固化、赋予无形的东西以有形的持续性的斗争。(在稳固的现代社会,当一个人成为一名警察,他一辈子就是警察,去菜市场买菜也仿佛自己是一名去买菜的警察)

  在流动的现代社会,你可以是警察同时也可以是一名商人,可以是一名运动员也可以同时是一名演员。

  做什么工作更加受人尊重?

  在流动的现代社会,劳动不再能够提供可资自我界定,确立自我身份和生活计划的基准。换句话说,劳动就是劳动本身,没有哪个劳动更具有优越性。

  相反,劳动已经和其他的生活行为一起(例如吃饭洗澡),主要地获得了一个美学上的价值和意义。只有少数几个人可以声称自己的劳动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造福人类。(例如,医生不再是悬壶济世的特殊职业,而仅仅是一份与其他工作无差别的工作,例如当兵也只是一份获取工资和符合自己爱好的工作)这样的劳动观在我们部分现代人来看可能稍显难以置信,但这种劳动价值观已经在我们现代社会慢慢扎根。

  什么是衣帽间式共同体?

  “演出开始前,人们穿着厚厚的外套和皮夹克,经过不同的街道鱼贯而入,将外套脱在大堂,挂在衣帽间。进入表演大厅,他们服从特定的着装规则,整齐划一。表演期间,他们全神贯注,有共同的欢笑、悲伤和沉默,如同有事前的彩排一样,同时发出喝彩、惊叹或抽泣。帷幕降落,他们重回衣帽间,穿上外套和皮夹克,刹那间,消失在街道形形色色的人群中。”

  这种共同体类似于涂尔干所说机械的社会团结,靠成员们高度的一致性、共同的归属感来维系。特征是:缺乏身份认同和凝聚力,感情投入脆弱,缺乏持续的动力。

  我们现在的社会是鲍曼所说的后现代社会吗?

  鲍曼用稳固的现代性与流动的现代性来区分现代社会与后现代社会。与其说鲍曼是在对我们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预测,不如说鲍曼是在对我们当今的社会现象由表及里地做了深层次的分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