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直觉》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直觉》读后感摘抄

2020-08-28 20:29: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直觉》读后感摘抄

  《直觉》是一本由[美] 彼得·乌比尔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直觉》精选点评:

  ●这个书确实有点绕 已晕 偶尔有金句 但太松散晦涩 累死我了收获也就一丢丢

  ●看看

  ●行为经济学之解决吃货

  ●不读也罢

  ●揭露很多内心真相,经济也是哲学的分支

  ●理性中的非理性

  ●自制力hin重要

  ●2011-01-05

  ●理性与非理性的

  ●翻译的差

  《直觉》读后感(一):翻译太烂了

  但书的内容确实不错,很多实例和企业。其实和营销有挺大的关系。但没有太多耐心去看啊,最后。所以可惜了。并且文章思路好像不是很有逻辑,真的好像行为经济学。不过我觉得应该是非主流行为经济学,是叫人如何理性地选择生活中的消费和饮食。是减肥和失眠的好书

  《直觉》读后感(二):倒胃口

  封面装帧很漂亮,又是经济读物,一冲动就借了。一看开头,晕了,动不动就亚当·斯密跟他的《国富论》,继续装。看到中段,才恍然大悟作者聊的不过就是行为决策学。但这语言,好枯燥啊。还不如,我再看一遍《影响力》或者《别做正常的傻瓜》咧。

  101123上外公家

  《直觉》读后感(三):一切的错误决策,源于生活

  所有的错误决策,来自于那里?来自于我们的所见所闻。

  什么洗衣机好?广告说A好,朋友说B好,妈妈说C好;你有过自己的分析吗?没有,因为你不懂;

  为什么那么多人会被传销欺骗?因为参加传销的人说自己成功了,很多人通过传销稍微赚钱的人告诉你这个机会难得;

  为什么你要买楼?结婚了,传统上要买楼;

  小悦悦事件,说明社会冷漠?大部分人不知道用什么知识来分析这一现象,包括媒体,于是就说是社会冷漠;

  我们的错误决策就是来源生活,于是这本书就告诉你构建这个错误决策的世界有那些点,以及告诉你如何构建让别人产生错误决策的世界~~~~

  《直觉》读后感(四):自由市场的疯狂

  中文版的名字叫“直觉”,而英文的却是“自由市场的疯狂”。英文书名更加贴近作者的思想。肯定是中信出版社的营销定位的问题,推出一系列两个字书名的经济科普书,强化品牌意识!

  作者是一名医生兼经济学、心理学专家,书中描写了自由市场的“无形之手”过渡自由化,加上应该理性思考的消费者非理性的本能之举所带来的市场经济的种种弊端(肥胖、吸烟、营销广告),所以作者主张应该对自由市场实行约束,人们自身的消费行为也应该更理性一些。

  书中涉及了市场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和神经学的知识。有意思的是将人的大脑划分成“爬虫脑”“哺乳动物脑”和“人脑”,当人本能反应时使用的就是低级生物的“爬虫脑”。书的整体结构偏散,看起来有点累!

  《直觉》读后感(五):《直觉》彼得`乌比尔

  最近在看一本书-------《直觉》。彼得`乌比尔写的,我是周末在图书馆书架上随便抽出来的。

  撇开这本书不谈,先讲下我最近的另一种状态-------迷上淘宝

  好吧,我承认,现在处于这种状态确实不是什么光荣的事。首先,“淘宝”这两字就揭露了女人的弱性(尤其是我这种宅女)。其次,它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另一个事实:我是个淘宝初级用户者(太OUT~~~~)。在我无聊至死找不到更好的方式消耗我大把大把美好青春时光的时候,我像大部分女生在无聊的时候都会做的无聊事一样,加入庞大淘宝队伍。一边漫无目的点击鼠标,或惊喜或失望,一边心甘情愿地掏空自己钱包,满怀期待即将到手的DD。

  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我在淘宝买了三次东西。事实上还打算再买一项链的,因金币不足,不得不搁置,于是更激起了我强烈的购买欲,我不停问别人要金币,自己想法赚金币,总之一句话:疯狂长草中••••••

  扯远了

  现在让我来谈谈我看的这本书《直觉》和迷上淘宝的一些感想。

  这是本行为经济学类的书。在前一段时间或者可以说现在也是,我觉得作为90后的我们应该看点经济学的书,尤其我这种都快奔三的女人(当然也包括男人),如果在大学里我们对本专业毫无兴趣,对未来又无美好憧憬,也无能力建构起一种富足的生活时,至少我们得有种危机感来督促我们培养一种经济思想,为自己以后不至饿死作一种投资,或者说为了不要像我们父辈那样地艰难地生活,当然,还可以更胸怀抱负一点的,为中华民族之崛起,我们得有经济思想。

  这本书针对美国的自由市场提出质疑,并指出其自由市场运作过程中,给予人们完全自由的时候,在那些信奉经典经济学拥护者(亚当•斯密派)们所宣扬的人类理性消费的同时,告诉我们另外一些连我们自身都无法察觉的非理性力量是如何影响着我们的消费冲动的,从而建议政府做些尝试和努力来帮助我们更好的选择,尽管可能是一种干预,但可以以一种“温和的家长式作风”的方式,在不剥夺人们自由的同时,又能帮助我们跳出一些消费陷阱。(仅是我个人对此书的总体理解,如果理解偏差以后再讨论)书中提到这样一个例子:在自助餐厅里,人们的行为心理导致他们的盘子里装满了最先遇到的食物,这意味着如果老板把甜点放在最前面,那么在取用更加健康的食物之前,许多人的盘子里将会装满甜点,这样的另一个结果就是导致肥胖。如果老板考虑到顾客的最佳利益,那么他就应该把食物摆放地更加科学,将甜点放在后面。这样,既不限制人们的自由,但又能使他们的利益最大化。在心理学上,这种做法也叫默认选择,这是种双赢的合作战略。我自己个人看法,行为经济学更像是营销心理学。

  彼得`乌比尔似乎是诉斥一种完全的自由市场,比如选择吸烟(导致肺癌)选择高热量食物(导致肥胖),这是乌比尔最常提到的两种案例。虽然作为消费的主体的我们在选择的时候是自由的,但这些消费选择却是不明智的。从而强调了通过政府行为的控制力量来保护我们。但他自己也意识到“国家管理公民,不像自助餐厅那样可以自由支配”,其中各种可实施性又将受到各种挑战(就像我们不可能仅通过一两本经济学书就懂经济学)。他以美国消费为例的,控诉了自由市场的种种弊端,他提到“神经学专家和社会学专家在利用人类行为学的知识上,对我们的消费行为进行引导和控制,从而让我们在无意识状态下自由选择可能伤害自己的产品”(但他也承认自由市场优势,只是反对极端的自由)。但是反过来,看看我们中国,“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看似完美结合,按道理,正符合了乌比尔对市场建构的理想----牺牲人们一点点的自由,却让人类获得更多的福祉,更好的生活。但事实又如何呢?是不是真的完美呢?他为美国在自由市场下高GDP带来下的坏境伤害和失业率感到心酸,但是如果他在中国生活,我想他会原谅现在的美国。(抛开政治,单纯从经济学角度看而已)

  那么我迷上淘宝和我读的这本经济学书到底有什么关联呢?

  我一边极其认真严肃地读着经济学书,告诉自己要有经济思想,要理性地对待投资消费,从而不至于被那些神经学营销专家利用,一边疯狂地迷恋着淘宝,每天乐此不疲,甚至比别人更加疯狂。淘宝商城是市场衍生出来的消费模式,根据供需原理以及运行效果来看,它为我们更好地自由选择提供了新的模式。在当今普遍研究幸福指数的人类行为学角度看来,个人觉得,在我看中自己中意的商品并能在限定的时间内享受较大折扣的情况下,如果商品也是令我满意的,我觉得在此过程中这次买卖是可以使我的利益最大化的,并能享受其中的尽管很微不足道的购物幸福。但是这种幸福是哲学,它不符合经济学。为什么我要为我并不需要的甚至是以前看都不会看的商品心甘情愿地买单呢?为什么我们左右不了自己的生活?这确实验证了书中的很多观点,比如直觉消费,非理性消费,我还可以用书中的另一种心理学现象解释-----贴现率(人们往往乐于当下的享受,却忽略长远的利益规划)

  这确实是种讽刺。

  不过我欣慰的是,在我不理性的同时我又是理性的,至少我自知自己处于何种状态-(虽然吸烟者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我预期在一段时间内找到另一种可替代的更有意义的生活方式,解除掉自己的淘宝瘾,然后继续我的经济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