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读后感大全

2021-03-29 02:56: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读后感大全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是一本由梁漱溟著作,中国出版集团/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00,页数:2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精选点评:

  ●梁这本书反而比成书较晚的《中国文化要义》有更明确的思路和寻求问题答案的更清晰步骤,也有一个中心的解释,即西、中、印意欲的方向不同造成了文化路径的不同。我读书喜欢看到作者的心路和性情,梁漱溟可能给人无聊的印象,书中的他却大有性情,比如这本书中他就多次以胡适为靶子,说胡先生不懂臆说,还揶揄胡适哲学史的后半部写不出来,于玄奥哲学概念中读到此处甚是轻松,不禁莞尔。

  ●梁簌铭建立自己中国哲学家的地位就应该是这本书了, 中西印的哲学的比较真的是让人难忘,而其写作手法和写作逻辑值得我们学习之

  ●新儒学开山之作。

  ●速读,抄到手软,不过的确引发某些思考

  ●对中、西、印文化区别的总体讲述,用的是耐读的白话,联系自己日常生活觉得挺有道理的。

  ●总觉得跨文化比较很怪异也没什么意义

  ●老一点了再看一遍吧

  ●再温习一遍梁爷早年的东西

  ●For Chinese diaspora, cultural confidence is not just a career, but a sense of nostalgia.

  ●只读了第五章。讲习班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一):好书

  昨天中午休息的时候开始读,晚上继续读,读得头痛,读了一半.

  中西文化的融合,人云亦云.

  什么是东方文化,什么是西方文化,什么是东方文化.

  表面的,制度的,思想的(哲学,宗教).

  西方文化,向前的.

  中国文化,知足的.

  印度文化,向后的.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二):新儒学开山之作

  作者写这本书时尚不满三十岁。然而其见识和思力是惊人的。略过枝节,直抵文化和人生的本源问题。新儒学开山之作。梁头一个扯起大旗,重倡主儒家。梁一再强调自己不是做学问,因有所关切和思考,思虑所至才有所著作,然而句句无比真诚,句句闪耀真学问,真思考。相比现在所谓学者句句说话漂亮,唯独缺真扣问真学问。不过学术真的是聪明有天分的人才能干得来的事。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三):儒学发展论

  这本书说是新儒家的开山之作,也对也不对。说对,是因为的确是有新说法,新见解;说不对,是因为梁先生当时的确儒学功夫不怎么深(把孟子、朱子的话当成孔子的话可为旁证),能有新说法,新见解也是因为用了佛学的方法。

  这本书里西学的方面,以科学为要。印度佛学的内容因为是梁先生的主攻,总结得最圆满。我的着眼点在梁先生说孔学上,梁先生说佛学与孔学为截然相反的方向,一曰无生,一曰生。但因为梁先生实在只有佛学的工具,也只能拿这一工具来说孔学。佛学虽然说至要为无生,但要认识到无生,先要意识到相续的阿赖耶识。一旦意识到阿赖耶识,方才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但孔学的生生也是不息,唯其不息,才能无须臾违仁。再寻其根本,佛家是因为直觉到无常,才转向佛学。而孔学则是直觉到伦常,才转向孔学。说到底,梁先生虽然指出孔学为调和,佛学为向后奋斗,但所用的工具无非相续的直觉而已。

  用相续的直觉来解释孔学的确是一个新说法。对父母要孝,对兄长要悌,伦常皆是真诚的直觉。对于父母兄弟,要亲于邻里乡党,“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亲疏远近同样是自然的直觉。那在梁先生看来所谓仁即是直觉。这么一番解释似乎没什么问题,梁先生却在后面加了半页的修订,认为在直觉这一来上面,再添上省思这一返。这一来一返就是调和,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这个说法,可以得到论语的印证:“再,斯可矣。”发乎情,节乎礼文。这时候问题就来了,礼是从何而来的?礼不是孔子发明的,而是“从周”的。推而演之,礼是上古圣人自己的行为流传下来的影子。圣人不能省思行为合不合礼度,他自己就是礼度,也就是他的直觉就是礼度。那么这时候,这个直觉如何定义?为什么我们的直觉要用礼文来检查,而圣人的直觉就是礼度?只能有两种解释,一种更有宗教的神圣意味,圣人就是精心拣选的为天地立心的天才,他的直觉就是对的,他的行为就是礼度,就是后人的标准;另一种要朴实一些,礼节就是人们日常行为逐渐地择善,慢慢地打磨出一整套行为的标准。四书里口吻更像是前者,其实说儒家是宗教不尽是虚妄,不光从这点上看。而我们现在能接受的应该是后者。那么修订一下梁先生关于仁,儒家最重要的观念,的看法——就是行为依据理智省查后的直觉。得到的这个观念是比较奇特的,理智省查后的直觉毕竟是理智计算的结果,那它还是不是直觉呢?是。它的的确确是,而且首先是直觉。理智为它定一定的质量或者取消它,不是否定它的正确性,而是为了维护更重要的价值或者使它获得更合宜的形式,比如舍身成仁,彼时一定有求生的愿望,也有成仁的愿望,终做出这一选择就是经过“权”,经过理智计较,成仁压过了求生。这里的理智并非没有一个前提,它的前提就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几希”的区分。如此,我们才能最好地完成我们的直觉托付我们的任务。而且,我们可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变化,礼节必然要进行修改,君子疾固,古未必是今未必非,唯一的标准就是礼节要合乎我们的道德直觉以及价值排序,先验的人兽区分不能取消。

  “不息的理智省查后的直觉”这个仁的定义可以说是比较圆满了,但在现代儒学本体论的讨论中,这样的一个命题怕是很难找到一个位置。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四):读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近期拜读了梁漱溟先生的这本《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深受启发与打动。本书成于近100年前的1922年,正值百姓生活颠沛动荡,国家缺乏前景共识,民族危急存亡之秋。梁公与当时其他知识分子一样,面对千年未有的文明冲突,穷其一生为人生和国家命运求索,思考那个时代所召唤的最紧迫的问题。但将其与当时如火如荼的新文化运动做对比时发现,他并不因国势的危急而走向激进的思想。他不偏不倚,不急不躁,对东西文化这样的一个大论题抽丝剥茧,步步为营。

然而这样一种理性并不是一种怠慢。与当时的激进思潮相比,作者的态度看似缺乏救亡图存的激情,似乎是在冷眼看时局,但救世之心是极热忱的。在本书开篇,作者批评了那些认为该问题并非紧迫的观点。正是出于其对西方文化入侵的警惕和担忧,他认定厘清东西方文化的关系是一个急迫的问题。更深一层,作者明确指出西洋这些东西并非凭空而来,却有它们的来源,“它们的来源,就是西方的根本文化”。因此,面对文明冲突这样的大议题,把握西方文化的根本,才能洞察到东方文化以怎样的方式存在,而不可简单认为二者可以调和。

在梁公的知识框架内,近世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代表了面对人生问题时的三种人生路向。他通过细致严谨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建构,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模型。梁公不失时宜地指出生活的本质在于“奋斗”,是“现在的我对于此前的我的奋斗”,“奋斗”过程中遇到的3种障碍及解决方式,构成了人们“生活哲学”的三种倾向,进而产生“文化”的三种样态。所以,在此方法论基础上,梁公将西方文化特有的科学与德谟克拉西精神总结为“意欲(will)向前要求”为根本精神,指出中国文化是“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根本精神的,而印度文化是“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根本精神的。

由于梁公深受佛家文化影响,因此当他将之进一步上升到哲学层面,借用了佛教的“现量”“比量”“非量”的术语,来总括东西方不同文化的要义所在。让我深受启发的是,当作者用直觉(非量)比拟孔子以来的儒家思想时,孔儒文化思想的一些新价值被挖掘出来。例如,孔子之“不认定”的态度,即不明确界定善恶的绝对标准与客观定理,而是强调人们秉持内心的本真直觉,本着人人皆有的善端去判断行事。如此,便将儒家所讲实现“仁”的基本要求纳入人们的直觉指引中,而不明确界定“仁”在某种具体条件下的标准定理是什么。同时,通过以“直觉释儒家”的方法,这本书也为我纠正了对所谓“存天理,灭人欲”的固有偏见。在孔儒论域中,所谓“天理”并非一个认定的客观道理,如臣当忠、子当孝等,而是宇宙生命的自然变化行流之势;而所要灭的“人欲”也并非对源于生活的声色名利的欲望,而是人们的计量打算的心思,因为这会湮灭作为本真知觉与性情的“仁”。因此,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如果在儒家学说中成立,当为教导人们顺乎自然,调和折中之理。所以,孔儒的性善论、仁论、天理人欲论在“直觉”一基上是统一的。我想,也正因此,孔子才能做到既能“随心所欲”,又能“不逾矩”。阅读至此,联想到100年前正是新文化运动激进地反对一切儒家传统文化道德的时期,梁公能如此在一个更宏大的文明比较框架中去认真考察孔儒文化,是非常难得的。

更难得的在后面。梁公目睹国运颓靡,但并未走向全盘西化论的陷阱。而是在最后一章探讨世界未来文化走向时,大胆论证了儒家文化必然复兴的前景。藉由当时西方批判思想,梁公指出资本主义对人之本性的压抑、理性主义对人类灵性的扭曲、机械神话对人之本真的泯灭,并在论述儒家文化生发于人之直觉性情的基础上,指出,近代西方文化的第一路向终将结束,“中国态度终将代西方态度而兴”。因为只有儒家文化圆满了生活、恰好了生活,而其余任何一家都不免或多或少窒碍、斫戕、颓败、搅乱了生活。在这里,梁公用孔儒思想对西方工业资本主义的批评,与同在当时盛行的法兰克福学派批评工业资本主义对人性带来的异化竟然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非常有趣的。

最后,梁公写就此书时方29岁。这让我非常惊讶,因为整本书对东西文化的理解确实足够深刻,已经颇具大师风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