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同欢乐也同愁读后感1000字
《也同欢乐也同愁》是一本由陈流求 / 陈小彭 / 陈美延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也同欢乐也同愁》精选点评:
●我怎么都没想到,亲生女儿写自己的父母,居然能写得这么“隔”
●曾比勘史学二陈的一生,方晓陈寅恪公纯为一书生。心内无丝毫商贾通变之尘杂。
●啊呀呀我怎么又进书店了!!!这本看完了假装生日礼物送我爹。。。
●从前总是喜欢无事逛逛三联,所以这书在刚出的时候就买了,只是一直搁置未看。本以为是一本共甘苦共患难的书,现在看来只是有名无实。书中很多学者名人的名字出现,也有很多诗句,更是很多注解,但是在我看来这些都没有多大意义。甚至,全书只写到1949年,更不能体现夫妇在文革期间怎么“也同欢乐也同愁”,全书里的事情基本都是一笔带过,没有一件说得深入。我很难理解陈家三姊妹为何要出这书,却要出成这样。认真看到160页以后,基本就是跳着看了。我不了解陈寅恪,也只是从书中知道他的一些经历。我很怀疑,他在全家避难期间,却甚向往英国牛津大学的教学工作,甚至不惜留下病妻幼女在港,他没有照顾家庭的责任吗?最终牛津教授因为抗日战争没有做成。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啊?!这时候我就想起王朔妈妈薛医生那170页的简朴回忆录。
●感谢在暴雨中送书的阿姨~~敬礼。。。读过这书,知道陈先生这一生也是有过换了与温暖,便也觉得很好。
●被炒地这么火,图片才是亮点。
●此书系陈氏三位女儿所写,因此较一般的陈寅恪传记,更为真实可靠之外,还多出了一份从家庭和晚辈角度的观察。书中对陈家在乱世浇漓,战火纷纭的时代,历经颠沛流离,辗转辛苦的过程多有描述,对于整个大家庭的兴衰和变故有文字和照片的补充,对于唐筼如何维系一代学人的生活和家计也多有着墨。但书的价值也仅限于此。记述细节大量缺失,身为女儿却距离感十足,结果无从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陈寅恪,而更值得写的四九年后付诸阙如,令此书分量失重,彻底变得苍白,空洞,有始无终。
●: K825.81/7239-12
●居然是繁体版,买下就有赚到的感觉了.
●第六章新材料颇多
《也同欢乐也同愁》读后感(一):舊夢池魚誰輿論,殘陽萬里大江悲
離世後,還為人所記,便是幸福;若還被追憶生平,便是終極幸福。近讀《也同歡樂也同愁——憶父親陳寅恪母親唐篔》,至愛三聯書店之精緻書幀,悲喜陳氏三姊十八萬正體字之秉筆實錄,嗟歎“三百年來一大師”陳公之跌宕一生。正是“勞臣三代傷心史,一世千言碧血詩。舊夢池魚誰輿論,殘陽萬里大江悲。”
《也同欢乐也同愁》读后感(二):无太多新意
2010年九月份,在北京先后买了两本书,其一已读完,为三联书店的《也同欢乐也同愁:忆父亲陈寅恪母亲唐篔》,作者为陈的三位女公子,图片有很多,版式印刷精良,不枉三联书店的大名,但文字嫌少。该书做为陈寅恪的研究资料不甚可取,亦无太多新意。平铺直叙,没有文采飞扬之感,罗列的一些人物、史实也多见其他书籍,可当做杂志看。不同的是丰满了唐筼贤妻良母的形象,家人逃难时怕亲人走失,在孩子的衣襟处写上父母的名字及家庭地址和友朋的联系方式,忙乱中现出一份镇定更见思虑之缜密。文中陈寅恪与唐篔夫唱妇随、鸾凤和鸣亦是感人。
《也同欢乐也同愁》读后感(三):实在乏善可陈
第一,写的时间到49年结束了,这里有两个闻听,第一个,三兄妹在49年以前 年龄尚小,很多事情实际上没什么记忆,所以基本上没什么价值。第二个,49年之后很多事情才是打击很关心的,但是都没写,也就没了新材料。
第二,由于前面一条,所以基本上这本书都是在引述别人的说法,所以如果你有兴趣,干脆去读读陈寅恪传,都要比这个详细。
第三,三兄妹是以共同记忆的方式来写的,实际上也就等于没写,每个人的感知角度是不一样的,混在一起,好像表明了姊妹团结,实际上就失去了看点了。
第四,真正自己的感受写得很少,都是在重复很多我们都知道的事情,没价值,实在是没价值,你要买了就会后悔的。
最后要的说的是:装帧还是不错的,真可惜了这好印刷啊。
《也同欢乐也同愁》读后感(四):也同欢乐也同愁
《也同欢乐也同愁》读讫。此书繁体横排,装帧素净雅致,附有大量照片、手迹资料。作者为陈氏的三个女儿,回忆父母双亲。以文学作品而论似无足观,其价值更在史料方面。作者名字之由来:流求、小彭(澎湖)皆为日寇所强占,陈以此为女命名,可见忧国之情怀。书中重要的内容,是记述抗战时期的逃难历程。陈寅恪一代大儒,不世出的读书种子,一生却颠沛流离,生活动荡窘迫,频遭苦难。中年目盲,晚年卧病,文稿失落,仍有卓绝的学术成就。若天假以时运,少些困厄,庶几对中华文明有更大的贡献。每念及此,为之扼腕。
书中对唐筼的描写颇详尽,那一手字,陈散原老人当年也是首肯的。寅恪晚岁担心妻子将殁,写预挽联:
涕泣对牛衣,(xi)载都成断肠史
废残难豹隐, 九泉稍待眼枯人
《也同欢乐也同愁》读后感(五):喔,忧伤的心事
大约在三联书店翻过,与这本书的真正邂逅,却是此次在南京的先锋书店,捀读在手,认认真真读了其中的一章。水果茶冷却,心却如火般燃烧起来。
感慨如下这些事:
1.名门之后,书生风度,陈氏与唐氏之结合,没有比这 更完美的婚姻了,于那一代人当中,陈寅恪无疑算幸运之至。
2.于此内外动乱之际,却可以留学于欧州诸国之间,著述于兵荒马乱的中国,把学问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研究出真义,委实难得。
3.主义害死人,政治是婊子,书生脱离不了大气侯,人的命运又不 完全受自己支配。
4.家学渊源,后辈虽不至前代学问,但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人品和德行。
5.那一代大师辈出,交往皆无凡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