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读后感精选
《意思》是一本由赵荔红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出版的393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意思》精选点评:
●太文艺太感性,意思,没意思!
●第一篇很好。
●获得赠书
●赵老师的少女心
《意思》读后感(一):《文学报》2010年6月10日 (上海)推荐《意思》
《文学报》2010年6月10日 (上海)推荐《意思》
本书共分三辑,收入作者多年创作的散文佳作。从《芳香年代》,到《三个莺莺》,她用电影分镜头的创作手法装订了她最珍贵的人生记忆,那些记忆由于作者内心的气息而散发出清新的、微甜的、持久的芬芳。在清新淡雅的文字之外,读者亦能从她所经历过的人生岁月获取镜像般清晰的感知,并引起对于一个时代的共鸣。
《意思》读后感(二):江子:《新书快读》《文艺报》2010。8。27日 (北京)
1。《文艺报》2010。8。27日 (北京)
江子:《新书快读》
生活中的赵荔红有一些与当下的所谓时尚看似背道而驰的举动,比如依然爱用钢笔给远方的朋友写信,信笺是画了红色竖格的毛边纸或者洒金宣,我想那完全是她骨子里的无法释怀的古典、浪漫和诗意使然。她似乎想用日渐消失的书信的方式收藏友谊,正如她指望用阅读的方式收藏纸上不朽的魂灵,用行走的方式收藏旷野的月亮。那是一个刻意与人间烟火的生活保持距离的知性女子。职业是上海文艺出版部门编辑的她,多年来以大量的近水楼台的阅读和行走初步完成了其对自我精神的塑造,她的散文集《意思》的题材就大量取材于阅读、行走和对往事的回忆。那是值得珍藏的写作,有非常丰富的信息量和美好的精神意趣,正如她用宣纸写就的信件,若干年后有可能成为某段文坛轶事的凭证。那是充满了优雅、古典、诗情和爱意的文字,宛如深谙女红的女子在流水样的绸缎上绣满盛开的花朵和云彩。我愿意相信文集中的每一篇文字都是作者写给自己来世的信札,因为文集中充满了只有面对自己时才会显露的坦诚、女性的柔情和类于自言自语的告白。
作者:江子,作家,著有散文集《在谶语中练习击球》《入世者手记》《回到乡村中国——大变局下的乡村纪事》《怀揣植物的人》(与人合著),中国作协会员。《创作评谭》主编。现居江西南昌。
《意思》读后感(三):阿贝尔:《青草和灌木丛就在身边》《南方都市报》2010年8月1日 (广州)
。《南方都市报》2010年8月1日 (广州)
阿贝尔:《青草和灌木丛就在身边》(标题是编辑加的)
读赵荔红的《意思》,我觉得更多的是“记忆”与“意味(儿)”,是“爱”。这种记忆与爱是个人史的,有很浓的个人意味,包括女儿女人的意味。这一切,都可以归结为“意思”。这些“意思”是承载于语言并为语言表述的,但不依赖于语言--修辞,而是比较直接地来自内心。感冒这几个晚上,都是在赵荔红的《意思》里沉沉睡去的,像一个在野地里玩累了的孩子,瞌睡说来就来了,倒头就睡,不管是在一丛青草旁还是在一笼灌木下。准确地讲是在闽北的梨头草下、金樱子旁。接下来的一次是在焦阳坡。也有在青少纳言般的意境里,也有在她“虚度”的咖啡馆,也有在小蛮“拖长声线,语调淡淡的”的叙述里。最近一次是在一个长满九重葛的墙根……在一个人的书里睡去,也便是在她的记忆与审美里睡去,只是这记忆与审美已经与她分离,成为了独立的时间或者文本。结果只有一种,那就是书中的记忆和图景在你的睡梦中复活,而不是你走进文字。早晨醒来,从枕边抓过书接着读,会感觉青草和灌木丛就在身边。早晨是走进别人的文字了。读到后面才发现,《意思》并不是一本纯粹写记忆的书。就是写记忆也萦绕了很多情思。那些情思不是拿文字来抽成的,而是托了自己热爱的花草树木,包括人,包括宝蓝或褐色的八行笺。
作者:阿贝尔,作家,著有散文集《隐秘的村庄》、《老屋》。
《意思》读后感(四):罗敏:《“意”美好 “思”往事》《文汇读书周报》2010年8月6日 (上海)
《文汇读书周报》2010年8月6日 (上海)
罗敏:《“意”美好 “思”往事》
赵荔红的文章笔锋优雅、恬静,句子优美,给人一种清新感。《意思》,“意”乃为忆,是对过去的追忆;“思”乃为对过去美好事物的思念。赵荔红在书中给我们描绘了三幅清新的画面。
第一幅画面描绘过去美好的生活。赵荔红在《芳香年代》说:“在时间这个庞然大物面前,所有的劳苦的、贫瘠的、艰辛的,都变成芳香。”也许,美好的回忆只留存在人们心灵的深处。
第二幅是文学的画面。就像《塞壬的裂变》所言:“神话的意义,在于,我们能如缪斯,知晓过去、现在,预知着将来。回忆的过程,是为了未来的前行。”在恬美的文笔中,阐述着塞壬的身影,勾勒着心目中的崔莺莺,探寻着沈从文的点滴。即使换了时空,改了容颜,依然依恋着文学。
第三幅画面是自然之美。就像《天际一朵云》所描绘的那样:“当我坐在丽江的嵌雪楼,喝茶,书籍摊开在木桌子上,眼睛茫然越过一片片屋瓦,落在青黛云雾的玉龙雪山时,我就是喜悦的,因为我闻到了桂花香了,这陌生的旅途中熟悉的日常的芳香。”三清山的幽静、丽江的古朴,深深印在她的心头;罗平金黄的油菜花照亮了灰暗已久的天空;迷失在西双版纳茫茫的雨林中;漫游在无边的松潘草地……这些都嵌满了空虚已久的心灵,令人久久回味。
在这懦弱的年代,能不能勇敢一些,抛开一切纷争,跟上记忆的脚步,寻找属于自己的“桃花源”?回忆是美丽的,我们不要让这美好的回忆如风飘散。
作者:罗敏,杭州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
《意思》读后感(五):庞余亮:无限的纠缠——读赵荔红的《意思》
无限的纠缠
——读赵荔红的《意思》
庞余亮
作为诗人柏桦共同的粉丝,我与赵荔红注定要相遇。其实,作为赵荔红的粉丝,我和她早就在她的永远洋溢着南方植物园的生机和蓬勃的文字中相遇——她的彗心如栖在草丛中的解佩兰。南方、童年以及生长,如同命运,它们都在赵荔红的内心里纠缠。其实,在文学的古老国度里,每一个写字的人都曾经享受过这样的纠缠,但又都不由自主地逃脱这样的纠缠。惟有赵荔红在《意思》中,不知疲倦地享受着这样的纠缠。比如追寻她亲爱的沈从文,问候她心仪的萨福,还有她的清少纳言,那些拂过她生命的细节,在她的文字中,总是先微光,后微风,再是微波,接着是停不下来的荡漾——这就是好文字的魅力,真正的好文字,都是萧红的笑容,而含泪的笑,永远是隐忍的。
诗人说过:“我们总是我们的境况:我们的过去,我们的瞬间。”某种境况下,赵荔红的散文是茶,是咖啡,正如一些评论说到赵荔红的小,她的小趣味,她的的小浪漫。其实,赵荔红的“小”只如她的旗袍,骨子里的赵荔红是在用她的“小”叙述她的珍爱,一点一点在尘世中收藏起来的珍爱。每一个珍爱都在赵荔红的心中接受了窑火般的历练,或者是接受了窑变的恩泽,所以,《意思》是值得反复体味的,你刚读的《意思》和过去读的《意思》就完全有了另外一个意思,就像是你刚刚看到树叶的碎影,每个时刻都有它的可能,而这可能,正是赵荔红文字之妙,它写出了“我们的过去”,也写出了“我们的瞬间”。
在我的缓慢的阅读中,我总是感到《意思》中的意思变得如溪水般清冷。“有些美好的东西是我看见的,有些美好的东西是在那里为我准备的。”这是赵荔红说的,是她的谦逊,也是她的野心——每一道溪水都秘密拥有一颗大海般的野心。这一点,完全可以从她的《芳香年代》中读出,《芳香年代》写了赵荔红的童年,那个在在山间小路疯跑的赵荔红,那个在山坳里举着火把去看电影的赵荔红,那个在端午节用菖蒲艾草沐浴的赵荔红,那个在国庆节农场会餐中陶醉的赵荔红,那个在眺望茶园中瘦母亲的赵荔红……那个敏感的赵荔红,那个在红尘中回望的赵荔红,终于找到了她疼痛的源头。这源头,是童年的,亦是文学的。在这篇散文中,赵荔红不是在写她自己,而是在写着那南方十三亩茶园中的一棵最小的茶树,她的小日子,她的小叶片,在有限生涯的翻炒下,也在无限之舌的纠缠中,因为坚定,她永远美好。
庞余亮,著有诗集《开始》《比目鱼》,长篇小说《薄荷》《丑孩》,童话集《银镯子的秘密》等。参加《诗刊》社第十八届青春诗会,江苏省作家协会首届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全国第三届中青年作家研讨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