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的朋友孔丘》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我的朋友孔丘》读后感1000字

2020-08-29 19:40: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的朋友孔丘》读后感1000字

  《我的朋友孔丘》是一本由王元涛著作,古吴轩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朋友孔丘》精选点评:

  ●这个孔子很另类

  ●有血有肉~

  ●第一次,孔子离我们那么近,有血有肉活生生的站在我们面前,那些仁义道德也不再空虚飘渺,在如今这个礼崩乐坏的年代,这本书值得一看

  ●终于找到一本可以在火车上读的小说,因为有趣,所以真的能读进去。开始还觉得虚构的东西到底有没有必要读,但谁又敢肯定历史就是真的那,真真假假,难得糊涂啊 看完了,遮上脸说一句,第一本从头看到尾的小说,而且看完没后悔,值了。人生中有那么多第一次,这个献给它了,还是那句话,值了

  ●不属于我喜欢的类型,呵呵。雨枫书馆的试读书

  ●孔老爷子这回靠谱的

  ●想看看阿赐,把他写得太好也不好。

  ●孔子是不可回避的,想知道王元涛是如何面对孔子的。结果是:没有找到我想要的内容。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少数人发现道理,多数人闭眼盲从。

  ●第一次。纪念。

  《我的朋友孔丘》读后感(一):孔子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读这本书,我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孔子就是我。因为在这本书里孔子不再是那个板起脸的老头,不再是那个爱说教的先生,不再是那个伟大的教育家,他就是我们身边的人,甚至我觉得我也是孔子这样的人。

  能让读者产生这样的共鸣,作者无异是成功复活了孔子,让孔子论语里走出来,他有着你我一样的喜怒哀乐,有着和你我一样的欲望,甚至有着你我一样不光彩的一面,这就是我们的圣贤。

  如果说孔子比我们伟大在哪里,只有一点:孔子是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终其一生都是理想主义者,在通往自己的理想道路上,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尽管处处碰壁,尽管处处受到冷落,他有过恐惧却绝不退缩,向着自己的理想一往无前,前进前进前进进。

  有时候我觉得夫子就如同玄奘一样,他们都是一条道走到黑的人,不同的玄奘是在求取自己人生的真经,而孔子是身背真经四处送人的人,但却没有人要。

  书中孔子有一段说得好:我知道他不喜欢,不会用我的主张,但我还是要说,要骂,要让他们有所畏惧。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自我安慰。

  《我的朋友孔丘》读后感(二):孔子与南子有秘密

  孔子与南子有秘密

  韩浩月

  --------------------------------------------------------------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5-11 阅读周刊

  电影《孔子》公映时,子见南子引起很大争议。但这不妨碍公众对那段历史的津津有味。王元涛新近出版的小说《我的朋友孔丘》,在子见南子一章中亦花了不少笔墨。看来,孔子与南子的秘密不仅大众有了解的欲望,艺术家们也喜欢从中编派一番。

  制造孔子与南子的绯闻早在1928年。林语堂先生干过:他写了一个剧本,将孔子与南子的恋爱故事讲得活色生香,结果引发孔氏家族严正抗议。可见这段佳事历来是一个极富张力的题材,藏有巨大的想象空间和戏剧效果。

  孔子与南子之间到底发生过什么呢?《史记》也对此语焉不详。只在弟子愤怒责问后,孔子才留下了一句重誓:“天厌之!”接近天打五雷轰的意思。这让人不禁猜想:司马迁是毫不知情,还是要故意留下悬念?

  作为卫国国君的夫人,南子素有淫名,史家给她的定评接近妲己。小说《我的朋友孔丘》与电影《孔子》相似,走的都是翻案的路线。说起来并没有原创新意。但是小说最值得留意的地方却在于:它不仅满足于用浓墨重彩又惊人魂魄的神交,来铺陈那段刻骨的爱恋,更派给了南子一个非常吃重的角色,让她用入情入理的直言与力陈,一举颠覆了孔子求官职、创大同的固有信念,从而,彻底改变了孔子后半段的人生走向与思想轨迹。

  按惯常记载和一般说法,孔子周游列国14年是要推销自己,却终不为各国诸侯所用。直到年老归鲁,政治抱负与道德理想依然镜花水月,未得落地生根。“乘桴浮于海”的无奈浩叹一直回响到了今天。

  《我的朋友孔丘》却用形象的语言提出并解答疑问:孔子到过数十个国家,怎么可能连一个上岗的机会都得不到?事实上,孔子生命中最重要的十四年,在原典史书中竟然是空白!而这就给作者留下了钻空子的机会。按小说的叙述,孔子流浪,并非想推销自己,而是以批评国君为使命的。这时,礼不再是治理小民的利器,而成了国君头上的枷锁。痛责王公贵族与士大夫以推行自己的大道,做一个忠诚的反对者,这才是孔子周游列国的真相。

  促发孔子做出此种转变的正是密室中的南子。这是他们之间真正的秘密。这个秘密,孔子甚至都不能透露给弟子们,否则,人心一散,队伍就没法带了。子见南子,关乎情爱,更关乎道路的抉择。南子的形象由此被赋予了思想的深度与内涵,在文学维度上实现了真正丰满。

  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其意为,一段历史只会有一个真相,但它往往湮没在时光的烟尘中,无从追寻。而后来的一切叙述努力都在为当下服务。其前提是,要保证逻辑自洽。子见南子,或可成为一个典范。

  来源:http://zqb.cyol.com/content/2010-05/11/content_3223476.htm

  《我的朋友孔丘》读后感(三):孔子也可以这样鲜活可爱

  孔子也可以这样鲜活可爱

  文/朱力安  

  自打《莎翁情史》一出,西方评论界就预言,只怕所有古圣先贤都难逃被戏说的命运了。一捧起王元涛的《我的朋友孔丘》,我就知道一场戏说孔子的大戏已经开始!

  孔庆东曾以《孔夫子出书》戏说孔子:孔子手持线装《全唐诗》,满口的“停车坐爱……”;苦于出版《论语》而孔囊羞涩,不得已,只好把南子夫人写真集附录入书……

  王元涛笔下的孔子没那么戏,却依然是一个走下圣坛的孔子,全书以车夫的口吻写成,家仆眼中自然是没有圣人的。

  戏说固然都是荒腔走板的,但本书着实写出了孔子人性的一面,夸张了他的多彩人生,展现了他的灵肉挣扎,真情至性,敢爱敢恨,当欲则欲。于是,孔子有过刻骨铭心的初恋喜翠,娶了勤俭持家的贤妻柳枝,更有彼此过心的红颜知己南子;此外,也不乏“两三点雨山前”的艳遇……窃以为大可浓墨重彩写去,写成一部孔子艳情史。

  这部小说里有个情节构思颇妙:阳虎带孔子去妓房行成人礼,孔子抵死要保住名节,便在姜花的床边聊文学,借以打发时间。按照世俗观点,孔子肯定迂腐之极,坐怀不乱,诲妓不厌。为了敷衍阳虎,孔子要姜花叫床给门外听。作者的高妙在于,写姜花的浪叫听得孔子心醉神迷,不顾一切。然后巧设借口,让姜花把饥渴的孔子推下床,挽救了弱冠之年的孔子———那时孔子还小,还不宜随心所欲,守守规矩也好。

  待得孔子遭遇南子,一切就全然不同了。那时他已是一代宗师,融会贯通而不拘教条了。在《子见南子》一章中,南子白天派轿子公然来请孔子,孔子拒绝了;而到了夜里,南子的小轿在后门静候,孔子就欣然上路了。一夜翻云覆雨颠鸾倒凤后,孔子踏着曙色归来,发现屋里弟子们齐齐等了他一夜。子路率先发难,孔子满脸涨红,结结巴巴地说:“如果我做了你们想的那种事儿,马上让老天爷打雷劈死我!”终于蒙混过关。后来孔子所说的“言必信,行必果,铿铿然小人哉”(《论语·子路》),大概就是冲着子路去的。

  在书里,孔子焦灼地期待国君请他,每每失落于国君的不来;他因得到一官半职而高兴得活蹦乱跳;他为失去了孔鲤、颜回而郁郁寡欢……在这里,孔子是鲜活的。

  为什么他在活着的时候不能成就一番伟业?每个为孔子著书立说者,都无法回避这一问题。对于孔子的求而不得,王元涛的解释是:孔子是要么不得,要么全得。

  孔子想要的自然是礼乐之邦,天下大同。让他颠沛一生的,并非他的政治理想,而是不肯让步的实施策略。孔子依礼讲究形式方法,同样是吃肉,肉不正则不食;同样是治国,他坚持上行下效。孔子游说四方而到处碰壁,是因为想让王公贵族克守于先,天下百姓群起仿效,从而“六亿神州尽舜尧”,天下大治。这谁干呀?子贡向先生建议说:不如先同流合污,再出淤泥而不染。结果被斥为“小商人”!孔子放不下身段,走不得迂回路线,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地努力着。缘木求鱼,症结就在这里。

  孔子真正造福世人的,恰恰是他的民办教育。从上到下不可行,孔子反而实现了从下到上的教化———把出身贫下的弟子培养成贤才,随着弟子们陆续出任要职,显赫的弟子让老师的理想得以小规模实现。如经商入世的子贡获得了成功,实现了治国理想。唯独坚持原则的孔子,奔走于战乱之中,游说于国君之间,惶惶如丧家之犬。

  作者还通过匠心独运的考证和发挥,刷新了不少经典句段、成语、典故的解读,读之莫不令人莞尔。总之,这是一本可爱的书,王元涛写出了一个可爱的孔丘。

  《我的朋友孔丘》

  作者:王元涛

  出版社:古吴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5月

  定价:38.00元

  内容简介:

  《我的朋友孔丘》用孔子车夫的视角进入叙述,试图塑造一个温暖而亲切的孔子,写他的幽默与善良,写他的困惑与迷茫,写他的痛苦与成长,写他的爱与欲,写他的坚持与表达。

  《我的朋友孔丘》读后感(四):乘桴浮于海•一生

  有典籍可查的历史,像一副早已风干的骨架,未免对后世的读者显露出一种硬邦邦刀砍斧凿的粗线条感,作为一个读者,我虽然是矛盾的。但是不得不承认,真正能给予过往的历史以鲜活的血肉之躯,还其魂魄的,在文字方面只有小说可以办到;同样,真正能把圣人还原为一个中古知识分子、一个平凡的书生的,也只有小说。复活只有语录没有呼吸的孔子,使圣人还原为同我们有相似感受、也需要情绪表达的寻常人。王元涛自述其写作这部说尽春秋时代的圣人一生的小说时,给自己定下的自作原则,“涉及重大事件,严格遵循《史记》;借助《论语》,界定孔子的精神内核;由《孔子家语》,把握他基本的人生脉络。而在细节处理上,则大胆地展开想象与虚构,力争用平稳又鲜活的文字,成功地完成一次形象再造。”

  从这个角度来看待这部小说无疑是成功的。但是它也终将面临所有把历史人物“世俗化”的优秀艺术再创作都要面临的命运。因为,你越是将历史人物刻画的活灵活现、把他们的生平展现地顺理成章、符合人物的个性和时代,就越是容易使今天的读者心生疑惑,越是抵减作品的内涵。他们会对你这种或那种“现场感”的来历产生疑问,而对于一个已经被广泛研究仍无确证的历史人物来说,因为作品承载着一望而知的宏大初衷,因此即便是小说创作,也会遇到这样的苛求。小说问世之后,据说一直饱受争议,或许便缘于上面的原因。

  邹曼父据今天学者考证与孔子同祖,且是一辈人,传为中原邹姓始祖,另有一说曼父实与孔子属同父异母之兄弟。在小说中,这个人物被定位成圣人儿时的玩伴,车夫,见人所不能见,慨人所不能叹,掌握着圣人及身边弟子诸人的大量内部消息。我疑心作者动笔前关于这个关键人物的选择,是把所有圣人身边的人都筛查一番的,对这个人物的选择上,确实没有比邹曼父的视角更能帮助小说的了。也只有这样身边的玩伴,伯仲,见证过圣人之成长,才能避免被圣人光芒所灼伤,失去客观,对其一向取平视态度,也才能完成小说“化圣为凡”的使命。这一点,即便是子路、颜回、子贡,甚至是和孔丘年纪仿佛的“孔氏学院一期”老人们,都无法做到。甚至于子贡、曾岑这些嫡传、再传名人弟子,虽然对老先生的衣钵有大的继承和发扬,据李零先生研究的观点,他们却是使老先生历史形象失真的始作俑者。也即“孔子先师不能称为圣人,他的弟子何以为圣?”从这个人物的选择上,不难看出小说作者事先做足了功课,倾注了个人感情。

  细读小说不难看出,即便是刻意设计的人物,作者还是免不了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小说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句子:“可我知道,这样一个寂寞的生命,却曾实实在在温暖过孔丘的怀抱。”这不是车夫邹曼父这个人物的视角,也不是他这个人物的思考水平,或者说已经溢出这个叙述人,直抒作者体悟历史名人生命历程的胸臆。我们看一些历史小说,往往都是这样,作者会在史料铺陈和细节发挥之余,将自己的生命体悟同历史人物的沟通,“私相贩卖”进笔下的作品之中,也只有这个时候,这些地方,才能真正看出小说作者何以创作的渊源,说白了就是可以看出作者梦想的寄托之处。

  这本历史小说有一个特点,就是看得出来在描写那个礼崩乐坏的乱世比较成功,又或许,古国乱世的时间太长,有很多不同时代的记载文献和蓝本可供借鉴。“我想思考的是知识分子的命运,用一个知识分子的心,理解另一个知识分子的心,从儒林外史读儒林内史。”李零先生曾经在他对孔氏研究的著作《丧家狗》如此这般说道。如果从这样的视角来看待孔丘这个春秋时代的知识分子,你会发现时代给这个人的遭遇实在是过于曲折。他所厌恶的“礼崩乐坏”或许是社会不可遏抑的发展潮流,于是难免处处碰壁,他大半生游历各国,遇到之人,或是君王,或是贵族,对圣人的主张,只可能是以概念对概念,没有可行性的念头,对圣人本人却充满了可资利用的浓厚兴趣。同时,却也得不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和信赖,阳虎的话代表了多数人的观点,“孔丘的想法太天真了,他以为几百年前周礼盛行时,人人纯朴,个个良善,是黄金时代。其实他根本就不明白,周礼什么时候认真执行过?”

  孔丘说:“我为什么要讲礼?因为我最担心的,就是百年千年之后,子孙们再也没有能力这样抚慰自己的心魂”。于是执着一念,毕生未可轻言放弃。所以,当你在小说中看待他和徒子徒孙在一个国家游历,每一段经历或者说每一个故事或许只使人生出些趣味来;而当你看到这个人的晚年,或者说尾声时,却突然对这“一生”有很多感慨,这“一生”在无数次徒劳无功反遭打击之后挥发了整体价值判断上的光辉,具有了一个类似于信仰的维度。在去除了圣徒的光辉后,世人如李零们,以“知识分子”这样的身份礼遇这个人,并且愿意越过千年的往事,以平等的知识分子灵魂进行潜意识上的交流,或许即出于这个前提。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这句话说尽了中古知识分子的性格和命运,一直映射到了今天。

  2010-12-6

  2010年12月18日刊于佛山日报

  《我的朋友孔丘》读后感(五):南方周末:国学热透射出当代人的思想惰性与责任缺失

  国学热透射出当代人的思想惰性与责任缺失

  2010年10月08日12:09 南方周末 王元涛

  [导读]将所有的恶习与罪愆,都赖到孔子头上,我们就为自己当下的不作为找到了逃避的借口,从此高枕无忧心安理得。

  无论是打倒孔家店及批林批孔,或是与之反动的历次国学热潮,背后似乎都潜藏有一种怯懦与推诿的群体心理,透露出巨大的思想惰性与惊人的责任缺失。

  我时常想,比如非洲的刚果,南美的巴拉圭,或是南太平洋群岛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在他们的历史上,是否也有过孔子这样的先知?是否也曾执迷于“振兴中华”这类的民族集体梦想?而在实现这一梦想的过程中,一旦陷入瓶颈或遭遇挫折,会不会也有学者跳出来论证,就因为那位先知几千年前确立的政治伦理与制度框架太落后,因此,流毒至今,让他们没能过上好日子?

  从这样的视角解读孔子,或可发现,无论是打倒孔家店及批林批孔,或是与之反动的历次国学热潮,背后似乎都潜藏有一种怯懦与推诿的群体心理,透露出巨大的思想惰性与惊人的责任缺失。

  将所有的恶习与罪愆,都赖到孔子头上,我们就为自己当下的不作为找到了逃避的借口,从此高枕无忧心安理得。正如一个无所事事的混小子,在街上看到富二代鲜衣怒马,招摇过市,于是心下愤愤难平,回到家来高声责骂父亲:你怎么活得这么窝囊!

  同样,沉迷于国学热,可能又类似于听信了街头的传言,日夜守在自家灶下掘土挖宝,指望一夜暴富,从此过上不劳而获的生活。这样一场又一场的言语狂欢,只会呈现出无果花处于盛开期的短暂绚烂。热闹与喧嚣过后,捧不到果实,只残留迷梦;没有实质进步,只有虚幻的自我安慰。

  国学热的出现,原因复杂。其中之一可能是,经济高速成长带动信心爆棚,催生了大国角色认同的需要。也有论者刻薄地指出:看看暴发户们是怎样热衷修族谱的,你就理解了,国学,就是族谱的放大版。但我的感觉则是,整体社会埋头发展了三十多年,大家不约而同都想抬起头喘口气,回头看看来路,结果目光一下放远了,落到了孔子和国学身上。

  那么,国学热,到底热什么?是不是黄帝内经跑出来指导我们的健康,也算国学热?有人乐于把目前的国学热比做西方的文艺复兴,有一种弄假成真式的冲动。可是,要知道,当年欧洲的文艺复兴,并不是要恢复光大古老的希腊文明,而是借壳上市,推销当世的创造。无论达·芬奇,抑或米开朗琪罗,都是旧瓶装新酒,所谓复兴,只不过是一张通行证。那么,今天倡导国学,我们的新酒在哪里?它有什么样的芬芳?

  不知道当下的我们,为这个世界做出过什么实质性的贡献。电脑电视自行车洗衣机冰箱汽车火车飞机,这些须臾不得离开的日常物件,没有哪一样是我们的发明或创造。今天我们也承认了,在这些物质成果的背后,潜藏着巨大的精神能量。因此,我们需要的是扎扎实实地当好学生。这时候,最可怕的,可能就是这样一种按捺不住的狂想:风水轮流转,明年到我家,不用管我们做过什么或没做过什么,反正就该我们在文化上主宰世界了。似乎祭出孔子,涂上国学的八卦油彩,我们就可以周游列国环行世界当先生去了。

  若干年前,韩国曾引起过我们的深度关注,他们既在文化层面上保持着对孔子与儒学的端正崇敬,同时又顺利完成了国家的全面现代化,这的确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可是,事实上,众多学者和批评家,在观察与思考的方向上,却放弃了大路,选择了胡同。他们不去探究韩国人实现现代化的技术细节,更无视他们为此付出的辛劳和痛苦,而只强调儒的一面,总有一种企图,要把儒论证成为现代化的动力之一。其目的,似乎只在于给自己找到自信,一种狭隘而盲目的自信。

  今天,到孔子的学说中寻找实质性的精神资源,注定是徒劳无功的,而且毫无必要,毫无意义。与当年的韩国一样,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开放社会最一般的问题。没有什么秘密,也无需高深的理论探讨,更不必到远古去寻找任何原典支撑,事实上,想找也找不到。

  在一个封闭社会里,小到随地吐痰、缠足、纳妾、溺婴,大到皇权专制、愚民残民,只要关起门来,我们自己喜欢,那就可以自成一统,打造出自己最适的生活方式。但现在,开放社会让我们认识到了自由与共和等价值的可贵。这种可贵,并不是要满足我们的正义冲动或理念美感。它非常实用,足以给我们带来现实功利。

  这样的认识,在知识阶层或已成为常识,正在向更广大的层面扩展。因此,我们又何需到孔子学说中去寻找对应物?又何需把孔子的学说改头换面,就像一定把蹴鞠说成是现代足球的鼻祖一样?

  在建设开放社会的进程中,我们也不必过于担心民族特质会消失殆尽,正如韩国人一些源自中原大陆的传统并未在一夜之间完全西化一样。注重祖先崇拜,讲究长幼尊卑,坚守家庭价值,追求人际和谐,这些异于西方社会的传统,都是靠民间力量得以延续的。而民间社会的力量,有着非常顽固的保守性。事实证明,这种保守性,比警察、监狱和网络封锁更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因此,我在《我的朋友孔丘》书中,就是试图打造一个健康常态的孔子形象,谢绝无厘头恶搞,也不是要重新向他顶礼膜拜,而更像是一种致敬和告别。还原一个孔子,走近他,充分了解他,然后了无牵挂地远离他。说到底,就是一种撇清关系的努力。恺撒的归恺撒,上帝的归上帝。孔子没有义务为我们今天生活的幸福或不幸承担任何责任。在他的时代里,他想要的,他做到了极限。他是那个时代的先锋和异类,极具创造性。胡适先生说过,“儒”字本身,有多重含义,其中之一是用以表达亡国遗民柔逊的人生观。而孔子则把殷商遗民部落性的儒,充实扩大到“以仁为己任”,进而改造为刚毅进取的儒。这可能就是他对中华文明最本真的贡献。那么,今天,无需孔子告诉我们什么东西是好的,我们自己很清楚。问题只在于行动,像孔子一样去争取,去创造,这才是孔子的核心价值。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