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只一件事,就能让孩子终身害怕写作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只一件事,就能让孩子终身害怕写作文

2020-08-30 12:03:53 作者:UM心理主笔 来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阅读:载入中…

只一件事,就能让孩子终身害怕写作文

  作者:程欢

  “我家孩子特别作文,每次写作文真是磨死我了。”

  “一样一样。我孩子一定得我坐在他旁边、逼着他才肯动笔。写得又很慢,错字不少,句子不通,要改好几遍。有时候恨不得我说一句,他写一句,这样才能完成。”

  “是呀,我也这样,是不是要送出去补一补?”

  “你们看看,这是我孩子同学的作文,才二年级,比我写得好多了!我怎么教孩子写作文呀?”

  “是呀是呀,我也怕写文章老师要我写这次家长会感想,我觉得我的写作水平还不及我孩子呢!真是压力山大啊!”

  “现在不是很强调阅读重要性吗?我家孩子小时候,我给他读了很多的书。本来我还觉得自己做得挺好的,现在了你们孩子同学的作文,我又焦虑了。”

  ……

  怕写作文,恐怕不是孩子的专利,不少成年人害怕文章,每逢在生活中工作中碰到写文章的活儿,也会感到焦头烂额

  其实,那些已成年的“写作困难户”是受困于孩童时期写作恐惧后遗症

  现在学校的写作教学普遍超前家长也被迫参与其中。焦虑如水流,从老师流向家长,又从家长流向孩子,孩子成了焦虑的汇集地。这种焦虑犹如“狼来了”的声音,让孩子失去了亲近写作的机会

  1

  “改、改、改”,让写作猛于虎

  写作是一种自我表征所谓“我手写我口”。从这个意义上说,不会有人先天怯于表达的。表达自我,就有可能看见,被接纳,被欣赏,这是件多么美好的事啊!

  是什么让孩子害怕写作文呢?我们可能很执着地做了这件事:一次次地让孩子修改他的作文,直到令我们满意为止。是的,只这一件事,就能让作文成为孩子一辈子的“仇人”。试想一下,我们兴致盎然地说着一件事儿时,对方却指出我们哪个词用错了、哪个句子有语病、甚至纠正我们的发音,我们会有何感受

  这恐怕就是孩子被要求修改作文时的感受吧。真是令人扫兴

  “改、改、改”,没有比这更能打击孩子写作的积极性了。每一次“改”的背后,都在传递“你不够好”的信息,这是对孩子自我价值的踩踏,孩子为了避免自尊受伤,自然会在潜意识拒绝写作,即表现为“写不出”“不会写”的常态。这种怕写作文的“症状”,显然是后天被我们培养出来的。

  2

  我们与老师的关系是儿时经历的重现

  明知道孩子越改越怕,还是会忍不住让孩子修改作文,家长也是有苦说不出。这里当然有一部分压力来自于学校的老师。我经常听见家长们吐槽师太负责”,很多要求超前。如果达不到要求,老师会要求孩子修改甚至重写,家长只能“防患于未然”,先让孩子在家修改好,再上交。

  当我们在应对学校老师的各种要求而感到精疲力竭时,我们是否应该问问自己,为什么这么在意老师的态度?真的是担心孩子承受不了老师的指责和惩罚吗?抑或,是我们自己承受不了幻想中的指责和惩罚?

  这是我们自己的权威恐惧,与孩子无关。我们与权威的关系与我们小时候与父母的关系极其相关。人生中第一个权威人物就是父母。如果我们小时候与父母的关系比较紧张,那么成年后的我们,心里就留下了他们苛责的声音,这会让我们习惯性地去迎合外在权威的标准,以获得肯定、避免惩罚。

  在这样的互动中,我们重复着早年的经历。孩子的老师,仿佛是我们的父母;而我们退回到年幼的自己。另一方面,当我们不顾孩子的特性和年龄特征,拿着老师统一的标准一丝不苟地要求孩子时,我们也在重复自己早年的经历,只不过我们变成了父母,孩子成了年幼时的自己。在精神分析中,这是一种被称为“认同”的防御机制。向权威者认同,是我们在小时候为了保护自我而发展出来的一种能力。这是智慧,只不过不适用于现在了。

  3

  我们在回避自己的“不够好”

  除了来自于学校老师的压力,恐怕还有我们自己的完美焦虑:我们难以接受孩子不够好、不能耐受孩子需要更多的练习,或许是因为难以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我们自然地将注意力转移到孩子身上,既回避了面对自己的“不够好”,又将自己塑造成尽责的父母形象。这种“暗度陈仓”的做法,当然是潜意识在运行,我们很难觉察到这个秘密。我们就这样,既“不知不觉”又“光明正大”地将自己的焦虑倾倒给了孩子。

  孩子学业上的困难叠加了我们焦虑,自然让他们步履维艰,难以将专注力放在学习新技能上,孩子学习的难度被人为地增加了。

  更糟的是,当我们无法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和回避面对自己的缺憾时,孩子不但没有机会去学习自我接纳,还从我们身上习得了这种应对焦虑的方法,他们也会变得容易逃避和难以耐受,从而表现出大人眼中的各种不良习惯,比如拖拉、多动、粗心、不专注……而写作是一项需要高度专注力的工作,当这些非智力因素干扰孩子时,孩子不仅难以静下心来学习这项新技能,更会害怕去尝试自我表达。

  4

  我们将亲子关系变成了师生关系

  孩子遇到困难,我们当然要给予帮助。但如果我们过于急迫地指导孩子写作,甚至自己说一句,孩子写一句,这就是边界不清的表现。所谓边界,这里指的是人的心理疆界。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对自己角色、身份和位置及其相应权限的了解。

  写作文是孩子的作业,学习是孩子的任务;教授写作技巧是老师的工作:这两样事儿都与家长无关。只有教育的责任是家长的,在学习上可以体现为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开拓孩子的眼界等等,但绝对不包括教授具体的学习技能,甚至替代孩子完成作业。当然,对孩子的学业过于焦虑、紧密跟踪,心中常有“皇帝不急太监急”的情绪,是一种更常见、也更隐秘的边界不清的状态。

  我们因没有能力指导孩子写作而感到苦恼,或是过于积极、热情地指导孩子写作,都是在抢老师的活儿。我们把家庭变成了课堂,把书桌变成了课桌,把孩子变成了学生。

  当亲子关系变成了师生关系,孩子的未来就失去了更多的可能。因为父母养育孩子是一个“无限游戏”,注重的是每一个当下和孩子的独特性;而学校教育是一个“有限游戏”,注重的是未来六年、三年,甚至一学期、一个月的成果(分数与排名)和孩子的共性(每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达到的各种学业指标)。

  5

  我们不了解语言发展规律

  “听、说、读、写”是学习所有语言的顺序。“听”是“说”的基础,所有学习过外语的朋友都知道“磨耳朵”的重要性。人类语言的学习和发展有关键期,孩子在幼年时,没有足够的“听”,那么“说”的能力发展就会受限。例如在家访中,我们发现牧民的孩子学习成绩和学习水平普遍较低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孩子的早期养育环境中缺乏足够的语言刺激。“天苍苍,野茫茫”的游牧生活固然悠闲自在,但成天与牛羊待在一起,语言作为交流工具的价值大大降低。父母的语言能力较弱,孩子又没有机会得到家庭以外的资源,待到他们进入学校时,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早已错过,这就导致他们接下来的以语言为媒介的学习严重受限。

  所以,在养育早期,给孩子读绘本固然重要,与孩子有足够多的对话更是重中之重。“听”得多的孩子,他的抚养者是不怯于口头表达的。早期的养育环境不仅给孩子提供了充足的词汇量,也传递着口头表达的自心。

  口头表达又为书面表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持续而充足的阅读,又给孩子提供了大量的书面表达范本,写作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儿了。所以,过早地进行写作训练,是有违语言发展规律的,对孩子无异于“揠苗助长”。

  6

  写作是自我成长道路上的副产品

  我们急于孩子在写作上出“成果”,忽视了语言发展的规律和自家孩子的个性特点,或许出于成年人对生活掌控的需要。生活节奏的加快,使我们被各种年度计划、季度计划、月计划、周计划包围,甚至每天的24小时,也被切割成很多部分,于是我们习惯性地依赖各种评估和及时反馈来应对生活。

  可生活中所有美好的事情,都需要、也都值得等待,养育孩子就是其中一件。写作看似是一种技能,本质上却是一个最贴近自我成长的工程。就文章而言,真情实感是血肉。有了丰富的生活积累,方法技巧就是锦上添花了。家长应该负责教孩子感受真实的生活,学校老师则负责教授具体写作方法。

  尊重孩子当下的情感体验尤为重要。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助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孩子就会有主见,而有主见的孩子不但不会怯于表达,还会锻炼出较好的语言逻辑和思维能力。这样的孩子,更能在阅读中获得情感共鸣,从而更主动地阅读、更多地享受阅读的乐趣。当老师教授的写作技巧时,就犹如交给了孩子一根“语言的魔法棒”,孩子能更快地掌握,也会更乐于尝试。

  写作,可以是一时的煎熬、一世的噩梦,也可以是一个愉悦自我、滋养心灵的方式。放下我们的焦虑,让孩子顺其自然地发展,真切地感受,勇敢地尝试。只要孩子不害怕写作,他就“赢在了起跑线”。

  我们做什么呢?我们欣赏就好。正如,

  《我不是完美的小孩》几米

  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完美的小孩,

  但你们从来也不是完美的父母,

  所以我们必须互相容忍,辛苦坚强地活下去

  ……

  当我为你歌唱时,请别挑剔我五音不全。

  当我为你写诗时,请别嫌弃我言语乏味。

  当我为你跳舞时,请别嘲笑我四肢僵硬。

  请告诉我,只要是我为你做的一切,

  全都令你感到幸福。

  作者:程欢 从事教育工作近二十年,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微课讲师自由撰稿人

  RECOMMEND

  推荐阅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