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的读后感大全
《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是一本由大卫·F·史文森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精选点评:
●机构投资圣经。对于大学捐赠基金的运作阐述很有借鉴性,尤其是对于非营利性机构的特殊性要求:低风险,稳健现金流支出,同时还要实现高回报的情况下如何进行资产配置,对于不同资产类别的收益,风险,相关性也做了详细阐述,公司债的负偏态分布的收益问题,支出政策制定,再平衡问题,间接杠杆概念,重置成本,通货膨胀问题,存活者偏差,回填偏差。股市收益四部分构成。。。。。
●这书写得,真厉害,大师之作。
●猴哥推荐
●too菜to独立思考
●他有很多的Insights,也对机构投资提出了很多不同以往的看法。
●选股和择时是艺术,资产配置是科学。同时掌握艺术与科学的,不知世上有几人。
●读完后感觉自己是个巨人面前的小学生..... 太牛B了! 再读,再三读!
●对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最佳实践,克服了理论的诸多缺陷
●经典之作,非常值得仔细钻研
●有些结论还是蛮有用的。这本书没有想象中的精彩啊。
《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读后感(一):《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读后感
这本书值得所有投资行业的参与者,无论机构还是个人,反复阅读。此书把各类资产的性质和关系讲得非常清晰。投资每类资产赚的什么钱,风险怎样,各类资产的关系在不同时期是怎样的,而且都有详细的数据证明。我相信中国的资本市场在今后十年,甚至是二十年都达不到美国那么成熟,书中的内容可以帮助中国的投资人更好的看到未来,指引投资。对于投资人来说,其实越少人懂越有利,毕竟绝大多数时候就是少数明白人挣大多数糊涂人的钱。
《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读后感(二):此书对个人投资者的启发
1. 投资收益的绝大部分归因于资产配置,其中股票和房产投资的长期收益较高,其收益大部分来自股息何租金,少部分来自于通胀和估值提升。(这出乎绝大部分人认识。)
2. 分散投资可以在不影响收益率的情况下降低风险,是个免费的晚餐。(这与大部分人提倡的小资金就应该集中投资,其实资金量多寡与投资分散度无关。)
3. 投资过程中要担心失败,而非担心流动性,当流动较差的股票带来强劲收益后投资流动性自然增加,而当流动性很好的股票因为失败,自然就失去了流动性,(比如乐视网。送给坚守B股的投资者。)
4. 公募基金经理和投资者利益并不一致,加上管理费用,在高度有效市场中往往跑输指数,尤其不要购买FOF,尽量购买指数基金。(但这点在A股这个有效性较低的市场中是否准确还值得商榷。)
5. 避免择时,择时策略通常由于贪婪和恐惧,往往导致高买低卖,再平衡确保组合特征符合目标水平。
6. 杠杠是把双刃剑,投资者要充分理解组合中杠杠敞口的来源和大小。(普通投资者尽量避免杠杠。)
7. 建立在深入研究基本面的前提下,逆向投资可以提高收益率。(为了逆向而逆向,往往会死的很惨,因为市场通常是有效的)
8. 不要去买公司债、资产支持证券、高收益债券,这些资产往往存在信用风险、流动性不佳、负偏态收益(上行空间有限,下行空间巨大)、利益不一致等特点,风险调整收益不足,购买债券首选国债。
此书由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翻译,阅读体验很好。
《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读后感(三):投资--以机构的视角
这本书是以史文森在耶鲁大学大学捐赠基金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而撰写的,因此很多例子都是以美国过去数十年间的真实案例来论证阐述他的观点,对于了解美国金融史有很好的助益。对于整个美国金融史上不同时期热门的金融产品也多有涉及。
书名很明确地点明了这本书是给机构投资者看的,因此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其意义便小了很多。投资流程上来说,从确定机构投资目标和投资理念-选择合适的资产配置-对于不同资产类别的分析-有效管理投资过程,整个流水线下来显得很有条理,很典型的西方式思维。
对于个人来说,比较有吸引力的一个是的是将美国国债与企业债等其他债券进行对比的分析,作者极其强烈地倾向于在资产中配置美国国债而非企业债,原因是历史数据显示经风险调整后的美国国债收益比企业债强,而且面临着流动性、可赎回、利息风险,达不到债券在资产配置中的效果。这一观点是有道理的,以前自己对债券的理解有误。
另一个则是对另类投资的分析,指出了风投、杠杆收购等几类另类投资在风险调整后收益并不高。这一类投资高度依赖于投资经理的个人能力和投资公司的实力,只有非常靠前的人才有可能取得风险调整后的高于一般比较标准的收益。这一块的水看来是相当深的。
当然,书里面还有很多关于所有者和代理人利益冲突,金融从业人员和资产受托方的利益冲突的讨论,其意味与《客户的游艇在哪儿》颇有些相似之处,这一个行业的大部分人可能都会面临这么一个问题。
最后,说个题外话,耶鲁有这样的捐赠基金真好,什么时候国内大学也能做到这样。
《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读后感(四):读《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有感
题记:再美妙的投资故事只有在事后才能变得清晰,明智的投资者无论如何都应该避免过大的赌注
大卫.F.史文森的《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这本书之前一直放在书架上没碰过,这几天有时间终于花了两天时间读完了。
《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与我之前读的其它一些投资理财书籍有着很大的不同,就像书名一样,作者完全是站在机构投资的角度去谈投资这件事的。如何理解呢?有别于其它投资书籍专注于阐述选股智慧和价值投资理念,这本书主要站在机构投资者的角度阐述如何控制风险,站在专业的机构投资者的角度上看问题其考虑的点与一般的普通投资者是完全不一样的。
印象深刻的有以下两句话:
1. 管理好风险,收益就有了。
与其注意力全部放在如何获得高收益上,不如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随着时间的推移你总会收获令人满意的成果。
2. 资产配置决定收益。
作者认为,择时和证券选择其实都不重要,对收益起决定性作用的东西是资产配置,机构投资者应该确立好各项资产的比例不随市场情绪影响,持续地坚定地通过资产再平衡贯彻这一投资理念。
此外,作者还通过大量的数据列举了各种投资标的的业绩表现和投资策略,与传统的认识不符的是杠杆收购和风险投资所获得的回报其实与股票差不多,但承担的风险要高很多,在扣除风险溢价和高昂的管理费之后所获回报其实并不能令人满意。
最后总结一下机构投资的投资策略主要有以下两点:
1. 从资产配置的角度上来说最为主要的就是分散投资和资产再平衡;
2. 从投资策略的角度上来说最为重要的是逆向投资和长期持有;
《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读后感(五):对自己的感悟
本书主要是针对机构投资者,介绍了整个投资流程:从理念、资产类别、资产配置、资产配置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另外涉及了多个资产类别的大量历史数据,可以参考借鉴。我自己看完第一个感受是:自己的投资大部分是凭感觉,各种瞎蒙,既没有对收益进行预估,也没对风险进行评估。对个人而言,肯定做不到机构的这么完善。但是里面的很多理念直接借鉴:资产配置,为什么重要?因为择时、证券选择的难度有点大,相比之下,资产配置因为可以基于数据来量化,因此在一个长投资周期里面,反而容易把握积极投资风格在低效市场中很有用,但是在有效市场中很难;逆向投资很关键,资产配置再平衡是对风险的控制;在用历史收益对未来进行简单推断时,隐含的假设是估值水平的历史变化趋势在未来将延续。市场参与者的一种普遍心态:即将一时成功的人士神化,不假思索地的全盘接受其投资策略;由于市场对证券进行定价存在高度的有效性,所以一旦出现很高的回报率首先应该归功于运气好。通过选择非主流投资品种建仓才能获得超额回报,这些投资品种随后得到市场参与者的认同。逆向投资并不意味着一味的逢低买入,但越是不被看好的投资,越要对基本面进行认真分析。--为建仓找到充足的理由,在受到市场质疑时可以增强信心;克服从众心理本身并不能保证投资的成功。一味地追求独特的投资策略,很有可能置组合于不必要的、没有回报的风险中。----需要一套完善的投资原则来约束。很遗憾的是,再美妙的投资故事只有在事后才能变得清晰。明智的投资者无论如何都应该避免过大的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