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华帝制的衰落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中华帝制的衰落读后感1000字

2022-05-16 12:42: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华帝制的衰落读后感1000字

  《中华帝制的衰落》是一本由[美] 魏斐德著作,黄山书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华帝制的衰落》精选点评:

  ●: K249.07/2412

  ●美国著名汉学家魏斐德先生的代表著之一,表面看来是一本简述中国近代史的教材,仔细阅读会发现是一本有分量的学术作品,很多细节并非可以一眼扫过的。属于挑战早期汉学家(以费正清等剑桥史学家为代表)的冲击回应模式的重要作品,所以并非只讲“中国近代史”,而是从帝国体制的形成与运作将其,前部分是分析这种体制下的士农工商的阶级状况(结构要素)及其嬗变,然后从历史向度阐述中国明清以来的帝国体制的衰退与解体。诸多历史、事件与人物能以一一涉及,但是诸多细节颇具典型,或许是形成于课堂之缘故。帝国的维系在于帝国内在的结构要素与人事,而帝国的衰竭也在于内生的叛乱与动荡,19世纪以后的外部侵袭推进了这一进程,但是作者坚持内部解体,如在太平天国与地方军事化、维新失败、清末立宪等事件的分析上。

  ●帝国欲加强中央集权而不能,地方士绅垄断了乡村的资源,外来文化带来了新思想,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官僚体制已然不适应新的时代,而跛脚的改革最终摧毁了庞大的帝国。

  ●马克思内外因关系常被用来分析中国近代的衰落,折射到中国史研究即为“冲击—反应”研究模式,而本书的论述正是对这一模式的超越。作者从农民、绅士与商人三个维度剖析和透视了晚晴帝国的由盛转衰,而绅士在帝国制度建构中所起的作用是最为重要的。恰好昨天看秦晖在秦汉史中讲到的历史分期理论,其中对“周秦之变”的解读也证实了以绅士(贵族)为主的小共同体本位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随着王朝的衰落,共同的政治中心和晚期帝国的稳定让位于现代斗争形势和阶级冲突,“人民”在新的历史中承担了革命的任务。

  ●挺好一本书,作者省略了事件和人物的具体细节,专注于对社会结构、观念结构的分析,有不少洞见,可惜被翻译糟蹋了。

  ●用西方中心的资本主义史学观看中国的奇葩。

  ●本书可作为翻译教学改错实例。除开章节前后的空白页,每一页都有N处错,好欢乐~~~改到P126,除去google体行文不说,仅硬伤,目前为916处。

  ●挺好。中学生读物里应该有这本。

  ●中国近代史最好的教科书之一,但是毕竟写得比较早了,魏教授去世前本打算修订,可惜未能如愿啊。这本书有个典故,这是他在希腊某小岛度假时写的,手里没有参考书,全凭记忆写,结果写到一半,手稿全被羊吃掉了。结果只能把他大儿子(当时还是个孩子)叫来帮他看着羊。就这么写完的。

  ●横向(前三章)+纵向(后八章),又一种写法。

  《中华帝制的衰落》读后感(一):翻译很烂,出版社不负责!

  黄山书社并不是一家特别烂的出版社。但这本书绝对是黄山书社所出的书中比较垃圾的一本。翻译者不负责任,随便搞了下,编辑更是不负责任,满目疮痍,一本经典的书就这样被你们糟践了!可恶。还好只是借来看的。不知道买了这种烂书的人是否会找出版社退货!

  从图书馆借来,本来很想看看魏老师的精彩论述,可是每翻一页,每看一行都让人觉得在吃苍蝇。实在是非常不爽。翻译者没有历史常识不要紧,认真一点把该弄清楚的东西弄明白也行啊,可是他并没有用心,不知道是不是找临时工弄的。

  《中华帝制的衰落》读后感(二):《中华帝制的衰落》

  本书一直以来被美国多所大学作为中国历史课程的基本教材,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等宏大背景出发,对一个帝国如何建立秩序走向强盛、又如何最终陷入不可自拔的困境,作了总体的解剖和透视。作者在强调中国社会内在发展动力的基础上,结合内外两方面因素来解释中华帝制的衰落,超越了当时中国史研究领域中盛行的“冲击-反应”研究模式。作者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Jr. 1937-2006)是声名卓著的近代中国史学家。他1959年毕业于哈佛大学,1965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远东史博士学位。任加利福尼亚大学历史学教授、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美国亚洲研究会会员,全美学者联合会会长。他的著述往往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基础上展开宏大叙事,向来被学者们誉为学术的典范。

  《中华帝制的衰落》读后感(三):坏在了译者手中

  作为一本经典,打一颗星似乎有点冤枉。然而,看到分数那么高,而作为一个读者,有必要提醒其他想读此书的人,所以也就只打了1星。这算不算“自干黑”呢?

  还是说正题吧,这本书的编译质量实在是我不得不说的事情。

  比如P74,“16世纪期间,北京不都不越来依赖一种封建制守卫边境。”我们很少在世纪后面加期间,当然,更重要的是后面“不都不”明显应该是“不得不”。

  还有前面一页的“东北的满人和满人蒙古部落依血缘固定下来”,谁能告诉我“满人蒙古部落”是一个什么概念?

  102,“结果,只有和珅,乾隆与军机处的下属都没有为18世纪晚期的政治腐败承担责任”。这个意思读者当然可以理解,意思是只有和珅受到了处罚,那么你就不能把这句话补充完整,这明显是受到英文“except 和珅”的影响吧。

  当然,我只是稍举了这几个,文章译成这样,就是典型的翻译腔和不负责任吧。

  《中华帝制的衰落》读后感(四):一本有人的历史书:比明朝那些事严谨,但是也不乏历史人物的个性特征

  之前学的历史,看的历史都是从先进生产力与落后生产力之间来讲,是物质的,形式的。原始社会被奴隶社会取代,奴隶社会被封建社会取代,封建社会跳跃到社会助于社会,如同一个朝代替代另一个朝代,都是生硬的无生命的,虽然都讲到了奴隶没有自由,农民痛苦不堪,商人备受歧视,政府腐败透顶,官员中饱私囊。但是都是白纸黑字而已,一切都仿佛就是应该这样,而不是说为什么这样。然而,这本书不同开篇讲了农民,绅士,商人,这3种主要的社会力量,之后又讲了官员和政府。通过这几种介绍分析这几种力量,加入之间的各种博弈平衡,反抗与镇压,各种阶层的猜疑和合作,社会正统和现实利益之间的妥协,加上一系列的人为意外的发生导致一连串的历史事件。历史车轮固然在不停不息,根本原因固然在有形无形的推动,但是一直是人在操作,不是简单的某阶级人只代表某阶级的利益,还有就是关键历史人物和农民,绅士,商人的个人认知的特定性导致历史的现状。

  《中华帝制的衰落》读后感(五):短评:很好的入门读物

  本书浅白直接脉络清晰,展现一个帝国面对外来文明无可避免的衰亡过程。好的思想具有一定破坏性,本书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王朝循环”的天命论。事物有其规律,但事物的发展却不一定是注定。在深海安稳环境下上万年不曾变化的物种,不受外因影响却产生了变异的物种、受外来物种影响而进化的物种,都是各自的“命运”?没有外来文明碰撞,中华文明会走向何方,会不会继续“螺旋式”发展,帝国能存在多久……我们只能猜测。本书概括性地描述了近代中国经济文化政治商业农业等各方面,谨慎地从内部寻找帝国衰落的线索,并未贸然下“帝国注定衰亡”的结论。再看今日,和过去和其相似。帝国没有了,但社会不会突变。文明进化社会发展的内因到底是什么?看完本书,问题更多。本书因此成为很好的中国近代史入门读物。翻译非常差!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