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送奶工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送奶工读后感精选

2020-08-31 19:0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送奶工读后感精选

  《送奶工》是一本由[英]安娜·伯恩斯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3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送奶工》读后感(一):那些暴雨之下的残虐与不安

  

近年来,可能缘于女性们的不断崛起,以及到处此起彼伏的me too运动,在对女性的侵害这件事上,各界的重心不断的加重,也不断的有人勇敢的为女性发声。伊藤诗织也好,阿特伍德也好,都算是用自己的方式声援女性,讨伐那些本不应出现的侵害和伤害。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本书也是一种呐喊,也是一种展示。

18岁的女孩子,莫名被人盯上,然后流言蜚语潮水一般久久不退,抛开这种表面上看起来没有多少侵害性的行为来说,周围人异样的眼神,夹带着狂风暴雨的言语,不明就里却处处不善良的评价,这些可能更让一个人绝望,也更无可奈何。

在女性的成长过程中,她可能受到的侵害是无处不在并且形式各异的,诽谤,侮辱,嘲讽,刻板印象,标签化的认知,言语上的冒犯,肢体上的侵害,以及更严重的性侵,这些可能性可能会伴着女性们的一生,我们如何正确的审视自身,在各种各样的侵害到来的时候处变不惊,用最智慧最完美的方式解决,我想这是我们一生的难题。我们只能成为我们自己的盔甲,成为我们自己的堡垒,整个社会对女性的不公正眼光,不平等待遇,都是让我们的维权路异常艰难的因素。所幸女人们会经常帮助女人,将彼此从深渊中拉拽出来。

回到这本书,不得不说,作者的语言功底实在不逊,译者也紧跟着这高水平的步伐,翻译了这么一本佳作给读者。作者的语言有时如密密集集的雨滴,急切切的打在读者身上,避之不及,有时候像是一把巨大的锤子,一下又一下,砸在人的心上。有时候,作者密级的描述又像是有许多人在耳边,每个人都在叙说,在描述,在控诉,在声讨,在呐喊。尤其读到中间的时候,这种感觉异常强烈,有点让人透不过气,密集的,嘈杂的,纷扰的,停不下来的。

其实,这本书在me too这个流行主题之外,还有其他值得我们注意,深思的东西。对岸与此地不一样的政治坚守,不同的宗教信仰,政治浪潮之下每个人的心绪与思想,人在浪潮之下各异的表现,都是一种影射,我们都有可能在书中邂逅某一时期某种状态下的自己。

书里的每个人都没有名字,都是某一种代号,也对,在暴风雨中,能分得清你我他她它的,不多。

  《送奶工》读后感(二):一部无“名”的非常作品

  

《送奶工》(Milkman,by Anna Burns)是一部特别的作品,读起来的感觉像似在登山,需要一点耐力,回报是有宜人的风景络绎映入眼帘。

《送奶工》作者 安娜·伯恩斯

这部小说的一个特别之处就是,书中的角色都没有具体的名字。送奶工、大姐夫、三姐夫、准男友、厨子……作者就这样代指书中的人物,而且作为主人公的年轻女孩,也没有名字,被称作“中间姐姐”(middle sister)。

这样的安排,虽然不是独一无二(比如,《失明症漫记》也是一部人物没有起名的作品),也绝对是不多见的。而且,敢于这样叙述故事,也需要很好的驾驭文字的能力以及对此充满自信才行。这毕竟不是读者惯常熟悉的方式。读过一个故事,人物没有名字,既新鲜又需要读者有愿意尝试这种新鲜的兴趣。

我看到对于不设置人物名字的一种解释,是说这样使得人物更具普遍性意义。当然,这样的解释也可以说得通。尤其是有读者类比网络上的语言暴力的匿名性,而这部小说的确描写了语言的暴力。但是,作者这样安排(不给人物起名字),或许仅仅为了特别,更像是一个语言的实验。从结果上说,这个实验看上去不赖。

突然想到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过的那句话,“名可名,非常名。”这是一部无“名”的非常作品。

如前所述,虽然阅读上需要一点耐力,你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来习惯作者的叙述风格,但阅读之路的风景很不错,作者有很多精彩的描写和思辨。伯恩斯笔下的女主角拥有细腻、幽默的心灵,热爱阅读,走在路上也不忘把书捧在手中,让“她”在书中的叙事口吻格外吸引人。而“她”所在的社会并不文学,她是不文学社会中的一个文学人,这让她与身处的社会有着天然的张力和反思。

如果你能适应作者的语言风格,就会有心生欢喜的阅读体验。

  《送奶工》读后感(三):别再窥探我的生活

  送奶工8.6[英]安娜·伯恩斯 / 2020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本书是通过一个18岁姑娘的口吻写的一篇故事。

在“我”18岁那年,被一个所谓的“送奶工”的人跟踪窥探。周围的人不仅没有帮助我,反而一传十,十传百,总是对我指指点点,甚至有人煽风点火,说“我”和那个“送奶工”有私情,甚至是不堪入目的私情。加上“我”有“我”的准男友,所以,这段日子让我过得很狼狈,也很被动。“我”刚开始想要解释,想要试图将自己与这些冲突与动荡隔绝开来,但却发现,越解释越乱,因为更多的人就想听谣言,想听八卦…就连“我”最亲近的妈妈,也因为众人的“煽风点火”,觉得“我”是个不检点的女孩子。

故事里,虽然看似没有任何的肢体接触,没有任何的暴力倾向,难道“我”就应该放任自己被同化?假装自己什么事儿也没有发生吗?就像作者在书中所说的那样:

“那一年,我十八岁,在一个摇摇欲坠的社会里成长,那里最基本的法则是:如果没有人对你的身体施加暴力,没有人用赤裸裸的语言公开侮辱你,没人有露出嘲弄你的表情,那就等于什么也没有发生,你又怎么可能遭到什么也没有的攻击呢?十八岁的我对于构成侵蚀的各种方式还没有充分的了解”。(p6)

作者之所以这么说,因为这是一个“我是男人而你是女人的”的国度。这里对女人的要求有着严格的规定:女孩儿对男孩儿、女人对男人、女孩儿对男人什么我可以说,什么不可以说,至少不可以在正式场合、至少不可以当众说、至少不可以经常……不仅如此,这个“国度”里,男人的权威是不能不被承认的、是不可以被挑战的、是不可以被反抗的。如果有女人反抗和挑战男人的权威,那么,她的行为不会被容忍,且粗野过分。挑战男人权威的女人不仅会被认为是桀骜不驯的代表而且,她们没有被男人当做是女人来看待,而是一个物种。

因为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60-90年代,加上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社会的构成,国家法律制度的建立、实施和完善,才使得“我”会有“对于构成侵蚀的各种方式还没有充分的了解”。(p6)如果这件事儿放到现在的社会制度下,以“我”的性格,“我”一定会为此出声,寻求专业法律人士的帮助,相信也会有专业法律人士伸出援助之手帮助“我”的,最起码让“我”从浑浊的水里出来,不会让我有一种“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时候。

在这本书里,每个人都没有名字,只是用代号:“大姐”、“三姐”、“三姐夫”、“送奶工”……作者通过这些人的对话而又高于对话来描写每个人的心理活动和刻画性格特征。通过心理活动反应性格特征,通过刻画性格特征反过来反应每个人的心理活动。作者将这二者结合得恰到好处,使这两者相辅相成。我想,这也许是作者,安娜伯恩斯,之所以可以获得2018年度布克奖的原因吧。

  《送奶工》读后感(四):如何忽视那些生命中的噪音,远离窥探你隐私的那些看客

  

早就听说过《送奶工》这本书,拿在手里读起来,却和想象的感觉完全不同,这本获得了布克奖的小说是作者的第四本创作,阅读的时候有一段文字的繁琐让我想起了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手法的类似感是不可抹杀的。

对于这本《送奶工》来说,小说里的十八岁的姑娘,正是花朵绽放时刻一样的年纪,却因为四十多岁的送奶工跟踪搭讪她,被别人看见,就有人造谣她和这个送奶工之间是有着风流韵事的,就连姑娘的妈妈都认为无风不起浪,姑娘每天都被人指指点点,在背后议论,那种你是否辩解都会让谣言继续扩大的趋势,看在我们读者这里真是感觉憋闷得慌。

没有人关心事实是什么,所有的人关心的都是自己想要看见的东西,想象中的风流韵事,进而传播谣言,形成杀人不见血的刀子,时常去姑娘的心里划拉上一刀,仅仅为了满足自己的猎奇的欲念而已,没有人会想这才是个18岁的孩子,也许只是那个不检点的送奶工在跟踪搭讪这个小姑娘,也许这姑娘遇到了什么危险和麻烦……大家想的是哎呀,这姑娘和那个送奶工有一腿,这可太有伤风化了吧,这姑娘是不是太风骚了呀,人家的婚姻关系是不是她破坏的呀?哎呀你看这长相呀,这不检点呀,这会不会怀孕了呀?我看也没有那么简单。如此这般,林林总总,谣言劈头盖脸朝着这个才18岁的小姑娘而去。

家里的亲人没有人会体谅她的心情,造谣者之一就是大姐夫。而其他的人却也在拿那些谣言添油加醋、兴风作浪。甚至于连自己的妈妈也在担心她是不是已经怀孕了,如果是那可怎么办?

看到这里,我真是觉得心酸。其实对于生活在此地的这些人来说,他们的一生就是毫无意义的一生。在他们看来,女人的意义就是结婚生孩子,那么对于一个18岁的姑娘来说,她的全部身心最好就寄托在一件事上就可以了,那就是找到一个可以婚配的男人。至于这个男人是不是可以在灵魂上和小姐姐势均力敌,未来的日子里是不是可以两个人琴瑟和鸣、相爱如初,对不起,全都不在考虑范围内的。他们考虑的就是这姑娘是不是和男人好了?能怀孕吗?能完成男人对女人期望的那些事情吗?生孩子、做家务,伺候男人,也就这些了。

你要是跟他们谈别的,他们完全听不懂你在说什么。还有更多的谣言来将你铺天盖地淹没。因为他们不允许你成为一个异类。真的太可怕了。明明和送奶工连手都没有碰过,在造谣人的嘴里,却好像已经跟送奶工在一起滚了无数次床单。而且所有的东西都是不容许你为自己辩驳的。这样的生活,这样的人生,真的可悲之极。

也许因为这样,这本《送奶工》才在评选的小说作品中脱颖而出,在作品主题的表现上,作者显然非常巧妙地进行了布局,这部作品的主题意义之深刻要远超过她文采的部分,而这对于一部长篇小说的创作来说又是非常必要的。

就像书里这段话:“那一年,我十八岁,在一个摇摇欲坠的社会里成长,那里最基本的法则是:如果没有人对你的身体施加暴力,没有人用赤裸裸的语言公开侮辱你,没有人露出嘲弄你的表情,那就等于什么也没有发生,你又怎么可能遭到什么也没有的攻击呢?十八岁的我对于构成侵犯的各种方式还没有充分的了解。”

可是没有肢体接触,就不构成侵犯了吗?显然对于女性来说,那些不友好的恶意的揣测和背后的议论以及跳到你跟前的“为你好”的建议都是一把扎在当事人心里的钝刀子,一遍一遍在当时人心上划过,那种令人恐怖的窒息的感觉就像是溺水的人在面对绝境时的感受一样。也许因为这样的感同身受,这本书仅在英国就卖出了50万册的好成绩。

所以,文明的进程是缓慢的,却也是逐步向前的,我们每一个个体都在时代和社会的洪流中被裹挟着向前。而女主逐渐变得更强大,以前害怕别人的流言蜚语,现在却能笑看别人的流言和恶意,这就是成长的代价。(全文完)

  《送奶工》读后感(五):送奶工 | 诽谤、侮辱、嘲讽,女性活该被歧视吗?

  

2020年在7月25日综合同人展的第一天,有一位穿JK的女生因姿势不雅上了"热搜",其实是很普通的二次元姿势,只不过有人恶意从后面进行拍摄,看起来十分不雅。

图源网络

然而,相关评论大多指责这个女生不检点,却很少有人批判偷拍者。

「流言蜚语像潮水一样,涨起,落下,来了,离开,继续追逐下一个目标。」

2020年8月16日,一位吉祥航空的空姐在微博上发文求助,称前男友用裸照威胁自己,如果不从,就要公开她的私密照片。

而这条微博的评论下方,依旧有很多“受害者有罪论”。

图源网络

「公众意见总被托付给臆测,总免不了监督审视、巧取豪夺、伺机夸大。」

在《送奶工》这本书中,主人公同样经历了来自他人的诽谤、侮辱于嘲讽。

在主人公18岁那年,被一个"送奶工"跟踪窥探,不仅如此,还被莫名的搭讪,无法逃避。而周围却没有人去帮助她,反而是指指点点、煽风点火,说主人公勾引有妇之夫的"送奶工",在某些地方幽会,搞些见不得人的卿卿我我。

最后,连主人公的母亲,都认为是自己的女儿不检点。

01 简介

安娜·伯恩斯出生于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送奶工》是她的第四部作品。

她是布克奖49年历史上第17位获奖女性。

布克奖被认为是当代英语小说界的最高奖项,也是世界文坛上影响最大的文学大奖之一。

作者安娜·伯恩斯,以自己童年时生活的城市为背景,创作了《送奶工》。

图源网络

近年来,女性力量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不断成长。

而近期,大火的综艺、影视剧、歌曲,都是在为女性发声。

无论是《乘风破浪的姐姐》,还是《三十而已》、《无价之姐》,女性价值体现已经成了当下的焦点。

有阳光的地方,就存在阴影。

舞台上的姐姐们乘风破浪博一个光鲜亮丽的出道机会,而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女性遭遇着侵害。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讲述的是关于女性身体的侵害;

《82年生的金智英》讲述的是关于女性在职场、家庭、婚姻地位中的不平等;

而《送奶工》讲述的则是关于女性承受的语言暴力。

02 他们,这些流言

波伏瓦在《第二性》中指出:男性将他自己定义为“自我”,将女性定义为“他者”。女性不仅与男人不同,而且低于男性。

在这样的环境下,女性将会面临什么?

《送奶工》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物,是主人公的大姐夫,舆论最初的制造者。

主人公是有一个关系很好的准男友的,却被大姐夫说成主人公"光天化日之下背着送奶工和镇对面同龄的那个男孩来往"。

大姐夫好色猥琐,自身因性瘾而被流言蜚语所困扰,但是依旧乐此不疲地散布主人公的谣言。

而因为这些诽谤,导致准男友对主人公的看法发生了改变。

「他的看法从“我不想让他打电话来是因为我为他感到羞耻”变成了“我不想让他打电话来是因为我和送奶工有私情”,我的看法从“我不想让他打电话来是因为妈要求我结婚生子”变成了“我不想让他打电话来是因为万一送奶工要了他的性命”。」

女性是从什么时候成为“第二性”的?

传宗接代的传统?神话故事?夏娃是亚当的一根肋骨造出来的?

在男性主导的社会,往往以贤妻良母去定义和标榜女性,以"温柔"、"善良"等标签来编织出一块巨大而又朦胧的纱幕,以此来遮蔽女性对独立自由的向往。

03 她们,这些蜚语

美杜莎的悲剧有很多个版本,但每个版本的悲剧都源于她的美貌,或是被侮辱,或是被嫉妒,而最终砍下美杜莎头颅的人,是女神雅典娜。

房思琪遇到侵害时,尝试向母亲求助,暗示性提问"听说学校有个同学跟老师在一起",母亲下意识认为这个女孩"这么小年纪就这么骚",让房思琪决定不再提起这件事,自己一个人守着秘密,最终抑郁自杀。

金智英的婆婆口口声声说媳妇就是自己的亲闺女,却从没有设身处地的为金智英考虑过,过年不仅不能回娘家,还要做家务做到腰酸背痛,产后茫然、心烦、害怕却无人理解,最终患上人格分裂。

而《送奶工》的主人公,也遭遇了来自"她们"的诽谤。

从文章的开头到结束,主人公的大姐都一直在劝主人公行为检点,警告她别和什么男人都搞在一起。

大姐从来都不关心事实到底是怎样的,流言蜚语不需要求证,就是事实。

如果一个穿着性感的女性被侮辱了,肯定会有很多人评论是她的衣着打扮太招惹人的原因,而这其中肯定不乏一些女性也会这么去评判。

真的很嘲讽,关于女性身上的”枷锁“,很多时候是女性自己加上去的。

男女平权正在一步一步缓慢实现,但是还是有相当数量的女性观念难以改变,把男女不平等扎根心底。

女性要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做出成就,以此来维护女性权益,但是道阻且长。

04 它们,故事的编造者

2020年7月7日下午,杭州28岁未婚的古女士在小区门口的快递服务点取快递,被人家拍了一段视频。画面里,古女士穿着条红裙子,就站在门口。

没想到,就是这段9秒钟的视频,被当成“引子”,编出一个少妇和快递小哥婚外情的故事。古女士因此而被停职,还遭受到了很多谩骂。

虽然拍摄视频的始作俑者已经承认古女士与快递员并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流言依旧没有停止。

还有最近盛行的网络文学中,有很多内容都是关于一胎多胞的,没有一点尊重女性的意思。

而这些虚构的东西,又有多少是现实想法的体现呢,又会影响多少爱看言情小说的人呢?又会导致多少人认为女性是生育的机器呢?

图源网络

社会带给女性的枷锁是致命的。

在送奶工在被枪杀以后,你以为这个故事就完结了吗?

并没有。

流言认为送奶工已经占有了主人公;蜚语认为主人公背着送奶工勾搭一个汽车修理工,还想逃避由此带来的惩罚。

媒体、政府,乃至整个社会根本不在意事情的真相。

“它们”爱的是那些编造的故事。

我们每个人的观念及信念都受到文化、宗教、地域、教育及个人经验等成长背景的影响。

面对整体社会对女性的观念与态度,作为女性,应坚持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最大限度地保留个性的差异,不被社会刻板观念的镣铐束缚心灵。

05 你们,住嘴吧

网络世界的发达,让大家可以轻易的发表评论,可以轻易地去指责别人、揣测别人,每一个头像昵称背后,是一双双键盘手和一个个善于发散思维的大脑,江湖流传着“键盘侠”们的传说,听说大侠们可以将文字化作穿云箭,隔着屏幕就可以射进当事人的心脏与灵魂。

将《送奶工》一整篇故事读下来后,没有具体的姓名,只有一个“某某某”的代号,我觉得这也代表着我们并不知道是谁背后议论了我们,也不知道是谁散步的谣言,也不清楚到底有多少人参与了这场谣言的散布,但是流言蜚语就这么一传十,十传百的散布开来。

所以,躲藏在角落的那个“某某某”,何时才能住嘴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送奶工读后感精选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