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为家庭疗伤(上下)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为家庭疗伤(上下)读后感100字

2020-08-31 19:3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为家庭疗伤(上下)读后感100字

  《为家庭疗伤(上下)》是一本由李维榕著作,希望出版的818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01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为家庭疗伤(上下)》精选点评:

  ●探索家庭的入门教材,作者是个有意思的人

  ●4星。本书是通俗案例集,作者是心理治疗领域中“结构派家庭关系”的重将,“结构派家庭关系”认为很多心理问题是因为家庭成员的关系错位造成。看本书前如果最好能够了解这流派的思路和模型,否则看本书容易外行看热闹、流于形式。

  ●这书应该满分。

  ●大本头,只挑了我感兴趣的话题阅读,很多婚姻关系可能要等我经历好几年婚姻才能看懂,父母子女关系会比较有共鸣,一本好书,有历史的味道 作为心理咨询师的书,个人还是比较喜欢贾杰的《活得明白》

  ●不一样的视野,看家庭,轮回与忠诚

  ●用浅白的语言道出平凡而不被重视的家庭相处之道,值得一读

  ●虽然看起来是两大本,但是像读故事一样,一个又一个的家庭故事,丰富、生动,也触动人心。虽然作者把家庭治疗写得通俗易懂,但也看得出很多家庭问题的无解。母与子、母与女、父与子、父与女、夫妻之间常常是彼此纠缠不清,生命不息,折腾不止,爱与恨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事例过多,剖析不够深入集中

  ●Day 1 :一个个未完待续的有无数人影子的小故事?(125) Day 2:故事汇,分析的也在理,但都是戛然而止,啥时候来点儿干货啊(217) Day 3:作者自己的故事可以略过。大师们的各种治疗方法太有意思了!!!!(301) Day 4 上册读完。思绪百转千回。 Day 5 开始读下册,每个家庭的身上都应该有无数人的影子,看得时候真的很痛苦。 不知道Day 几:故事汇。(209) 不知道Day几:弃。这个不讲完的案例,果真是作者的笔记,好多道理都雷同,应该精减才对。 作为社科类的书目,作者文笔不好没有写书的意识就算了,观点输出上也做的不好。50%以上的案例都是未完待续,只能让人get知道最基本的家庭分析思路,仅此而已。

  ●很好的家庭治疗入门书,里面的句子给人字字珠玑之感,既浓缩了作者的治疗经验,又折射出透彻的人生哲学,非常好。朋友已经读了3遍,我也是一口气读完。

  《为家庭疗伤(上下)》读后感(一):一次心理学爱好者的超前阅读——读李维榕《为家庭疗伤》

  厚厚上下两册书,买来大半年了,也没有翻下去。直到今天,才囫囵吞枣把上册翻完了。

  读不下去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因为这都是各种稀奇古怪的故事,距离我的生活十分遥远。其中有一个篇章都在说同性婚姻,这在国内具有极小的实用性。其他故事,女儿的厌食症、儿子的精神病、自杀的母亲、穿女性内衣的男性、杀亲子的母亲 ,各种古怪不幸,看得我是如梗在咽,很是难过。

  二是因为每个故事90%都是在描述现象,患者的表现以及咨询师的语言。只有一两句实在分析其可能的实质。关于患者最后的结局或是改变,几乎没有谈及。这未免让“想学一手”的读者失望了。

  不过,这作为一位家庭治疗大师的治疗笔记。必然也有些可圈可点之处。

  例如,许多问题的根源,在于沟通不畅。比如家庭暴力,施暴者总是抱怨是被虐者惹怒了他们。可是当咨询师进行治疗后,施暴者做出诚意的改变,而被虐者却始终拒绝沟通。那些不能走出家庭,出去工作的孩子,同时需要治疗的必须是其父母。另外,一些咨询师常用的结构式问答也是心理咨询师可以学习的范例。

  书中说道,这世上并无独立的人,我们人人都像电脑一样,被自己出生的家庭编好了程序,然后按钮行动。心理治疗就是在把这些久已安排妥当的程序,重新调整的过程。心理咨询师大多有窥私癖,这项工作满足了该类人的一大爱好。同时,每个心理咨询师在了解别人家庭的过程中,体会到自己的故事。

  另外,这句名言“一段成功的婚姻,中途一定经过无数的考验的体会。双方议定起码想过离婚一百次,捏死对方五十次。”是李维榕的导师国际家庭治疗大师,米纽琴说的。

  一本书,能有一两点收获也好。至于两个读不下去的原因。一得要等到我需要参阅足够的案例时可以重新再读。第二点,也许心理治疗本身就没有答案,心理治疗是件日积月累,缓慢修复的过程。那些一两句话能够点醒当事人的成功案例根本不存在。

  《为家庭疗伤(上下)》读后感(二):家庭也在成长——《为家庭疗伤》下

  终于看完了下册,厚厚的两大本,看起来却并没有感觉太累,因为文章的篇幅都不太长。

  家庭就好像一个孩子,也在成长,也会生病,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状况,所以我们也必须和家庭一起成长。

  李维榕的导师米纽琴说:“一段成功的婚姻,中途一定经过无数的考验的体会。双方议定起码想过离婚一百次,捏死对方五十次。”那些白头偕老的夫妇并不是因为当初的选择多么正确,也不是因为夫妻之间没有矛盾没有争吵,婚姻能否得以维持,最重要的是看他们最后有没有找到解决争吵的办法。其实继续争吵下去,也是一种办法。

  看完了这套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家庭中出现的问题真是太多了,和这些家庭相比,我的家真是幸福死了。以前我非常羡慕心理咨询师,甚至梦想成为一个心理咨询师,可是看完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咨询师源源不断的要面对那么多那么多问题,那么多那么多烦恼,而且每个家庭的问题,每个家庭的烦恼都不一样,最可怕的是,你面临那么多问题,却必须承认,最后你其实解决不了几个,哪怕仅仅是促成他们发生一点改变都已经可以称作成功了。如果让一个人每天面对这么多人间难以解决,弄不清楚的家庭问题,我感觉很多人都要崩溃了。 呵呵,现在开始有点同情起那些心理咨询师来了,真不容易啊!我们有了心理问题,可以找她们辅导咨询,她们有了问题呢?当然可以找她们的督导师,可是有几个咨询师愿意总那自己的烦恼找别人去分析呢?那不是太没面子了吗?尤其是那些优秀的世界知名的心理大师,他们也会有各种问题,在书里李维榕也提到她也遇到过烦恼,甚至她的老师米纽秦也一样会遇到类似问题,就好象医生也会生病一样,可是医生生病了,找同事看看就可以了。可是那些心理咨询大师,出现了一点心理疾病,那就只能自己为自己治疗,自己扛着了。你甚至找个朋友说说,人家都会感觉奇怪,你是做心理咨询的,你怎么还会有心理问题呢?呵呵,痛苦啊!我可不想做咨询师了。哈哈。

  《为家庭疗伤(上下)》读后感(三):会玩的人是有福的——《为家庭疗伤》读书笔记

  昨天重读这本书,发现最打动我的是李维榕写的关于鲁宏的那几篇。以下为读书笔记。

鲁宏是谁?

  弗洛伊德有两个重要弟子,一个是鼎鼎有名的荣格(Carl Jung),另一个是韦特(Wilhelm Reich),后者是把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合而为一理论的创始人。鲁宏(Alexander Lowen)就是韦特的入室弟子。鲁宏是生物疗法(Bioenergeties)的创始人,他的治疗特色就是从人的个性形成及身体语言来看心理问题。

  鲁宏说:

人的个性,像树的年轮,是一圈又一圈地发展出来的。 婴儿的一圈,代表爱和享受; 孩童的一圈,代表创造与幻想; 少年的一圈,是玩耍和嬉戏; 青年的一圈,是情爱及探索; 成人的一圈,则象征着现实与责任。

  这一圈一圈地发展,按时间有一定的程序。如果有一圈未完成或因为某种原因被破坏了,那么这个人的个性就会负伤,不能完整。这些年轮中间,最容易失去或被压抑的就是玩耍和嬉戏的那一圈。这是因为,孩子一旦开始上学,我们的家庭和学校都不再鼓励孩子玩乐,而成年人在教育孩子时,也往往会把自己身处的现实与责任的那一圈,过早地套到孩子身上。

玩真的那么重要吗?

  真的重要。儿童的学习,大部分是在玩耍中进行的。心理学家约翰.蒙尼(John Money)做过一个有趣的研究。他观察未成年的小猴,在笼内互相嬉戏作恶,你追我逐。然后他把一部分小猴分开放到别的笼子中,不让它们有机会玩耍。蒙尼发现这些失去游戏机会的猴子,长大后都变得十分木讷,有些甚至失去了求偶及生小猴子的本能。

  幼猴玩耍的行为,蒙尼称之为“彩排期”。人也一样,没有经历过“彩排期”的少年,也会变成木讷的成人。那些从小就是乖孩子,只知道读书没有玩耍的小老人,长大后极可能成为一个不开心的人。心理学家还发现,许多婚后出现性障碍的夫妇,都是不懂玩或不肯玩的人,与蒙尼的猴子相同。

我们需要把“玩”融入到工作及生活的艺术中去

  一个有生命活力人,其创造力与他们的好玩以及他们对生命的好奇是息息相关的。 而一个将生命看得过于严肃,毫无“玩的兴致”的人,几乎都是身心不怎么健康的人。

  《为家庭疗伤(上下)》读后感(四):打通和家人的关系,和打通任督二脉一样爽

  D54/100 《为家庭疗伤》 0106

  “很多人以为,心理治疗是教导别人怎么样处理问题,这是过于简单的想法。心理治疗不是教学,它比教学有趣多了。”--李维榕

  《为家庭疗伤》是本心理学著作,一开始我以为是很难懂的理论,翻开后才发现原来是一个个的小故事,很好读,有的也算有趣,但是更多的是让人心情沉重。

  书中记录了作者从事心理治疗过程中发生在很多家庭的问题,有儿童性侵、家庭暴力、外遇、自杀、杀子、儿童自杀、恋物等等。。。太多人与人之间的纠缠不清,太多无可改变的哀伤,太多不必要的烦恼,太多放不下的执着,太多无奈,太多失落。

  但同时,家庭的韧力也是很强的,有时好像穷途末路,但一定会柳暗花明。只要他们能变,就会海阔天空。要治疗受害者的创伤,第一步就是家人肯面对已经发生的问题或不幸。人往往千方百计地逃避情感上的问题,殊不知,打通了情绪,能与家人赤裸相对的情怀,才是人生追过的一个能产生大量热能的境界。

  原来人与蛇一样,每隔一段时间换一次皮。蜕下一层又一层的旧皮,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于是,我等着蜕皮而出。

  读书笔记:

  en文彬

  大路教育学员

  分享:

  郭大路

  大路教育创始人,12年+教育经验,知乎大V,年度数百本书

  善于通过活泼泼的教学方式,帮助人看见真正的问题,刷新心智模型,改变行为模式,构建正向的人际关系。

  大路教育:

  一家崇尚爱与自由的教育机构,服务于人的成长和人格完善。

  有升维阅读、止语徒步、定制教育、情商课、家族课等精品课程。

关注【郭大路说】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为家庭疗伤(上下)》读后感(五):抹去伤痕的心理治疗——李维榕《为家庭疗伤》

  抹去伤痕的心理治疗——李维榕《为家庭疗伤》

  读心理学有两年多的时间了,发现在浩如烟海的心理学书籍里,真正写得好的,真正能够打动你心灵的书,都出自那些优秀的心理治疗师之手。比如武志红、比如李子勋、比如曾奇峰、比如方刚等等,李维榕应该算是在华人心理治疗师中,获得世界承认的唯一。并不是说中国的心理治疗师比国外的差,而是心理治疗在中国大地上才发展了二十多年,而在西方却已经有百年的历史了。这个差距是必须承认的事实。在中国心理治疗多绝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东西,除了几个一线城市,在二三线城市中,生活的人基本上都没见过心理诊所,都没有走进过心理诊所。中国的心理学和心理治疗,和国际还没有实现完全接轨,交流也并不是很顺畅,被接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李维榕很幸运,她的成长完全是在国外完成的,她师承国际家庭治疗大师米纽琴,这在华人中很少见。米纽琴开创了心理治疗中的家庭治疗学派,因为人类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是因为和人交往才出现的,和自然打交道很少会出现心理问题。而对人影响最大的人都来自家庭,尤其是我们童年时代的家庭,我们人生中受到的最大的伤害,也都往往来自于我们的家庭,所以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往往都是因为家庭而产生的,要解决一个人的问题,首先要解决的应该是一个家庭的问题。这就是家庭治疗学的观点。所以他们治疗的时候,往往邀请一个家庭一起来接受治疗。

  这本书很厚,还分成了上下册,不过看起来却感觉很轻松。里面都是一个又一个的案例,让你看到家庭的复杂,看到人性的复杂,让你感觉无论你的家庭出现了什么问题,你都不是孤独的,你都不是最不幸的,都有很多人和你一样,进入了家庭的误区,甚至还有很多比你经历的更加不幸。但你面对一个一个家庭的问题的时候,你就觉得自己家里的问题真的不在是问题了。

  书中每篇文章都很短,是李维榕在媒体上开设的一个专栏,但是我发现,每个案例中出现的问题,都很少有彻底解决了的。我相信这才是最真实的心理治疗。我以前看过一些以心理治疗为题材的小说,在小说中治疗师好像福尔摩斯一样,一点一点找到病因,然后变魔术一样手到病除,于是病人就好了。可是当我看了一个又一个优秀的心理治疗大师的书以后才明白,其实越明白心理治疗师这个行业就越知道,治疗师的作用其实真的很有限,很多好像经过你的手治疗成功,可是想想你只是帮助了一下患者,最关键的还是要看这个人是否有悟性,是否自己能走出来。那种几句话就改变一个人的人生的故事,仅仅是个故事罢了,不可以当真。其实心理治疗,是一个非常枯燥,非常艰难的一个事情,而且往往你绝大多数的付出,都没有看到汇报,没有看到改变,绝大多数的心理患者经过长时间的治疗都没有找到病因,无疾而终。其实教师还有医生不都是这样吗?刚刚毕业的学生都充满了自信,而越是经验丰富就越对人产生敬畏,越知道人的复杂,越觉得自己了解得太少。所以如果有治疗师敢说,我这一生治疗了无数个患者,可是却很少有成功的例子,那么你应该庆幸,你遇到了一个顶级的治疗师,因为只有这样的治疗师才有自信说出这样的话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