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论世间苦难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论世间苦难读后感100字

2020-08-31 20:48: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论世间苦难读后感100字

  《论世间苦难》是一本由阿图尔·叔本华著作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的228图书,本书定价:14.00元,页数:2010-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论世间苦难》精选点评

  ●后来发现悲观高傲中我一个不知道自己在写什么的人仿佛丧失与之共鸣资格,可是毕竟作为一个愚蠢市民徒有悲观。

  ●如果否定进步,那么猴子不会进化成人了。而你成人之后,你还有希望么?还想进步么?于是你痛苦

  ●10年的地铁

  ●文字容易让人曲解,一些章节使我更讨厌文字。 | 原本打算读英文的,结果…@#¥%

  ●劉彤所譯的“叔本華”很不錯,通俗易懂精准把握住叔本華文字的精髓

  ●叔本华证明痛苦乃人生意义方法正是我们知道却最常忽视的。

  ●反复品味

  ●时代局限性明显的,但不妨碍用现代化的角度解读

  ●我觉得叔本华像面带喜色的悲观主义者傲慢激愤

  ●从与佛、道不同的角度,说人生幻影欲望即痛苦,但说人生就是在欲望和无聊两极间的无尽苦难,对人生的看法好悲观,还有一些今天看起来刺眼说法,比如鼓吹女性劣等、一妻多夫等等。

  《论世间苦难》读后感(一):论女人是不是恶毒

  其实这个问题必要回答,如果你们一直执着于“论女人”那一章,那说明根本没有读过此书,或者说,根本没必要读书,直接去读法律条例就行。脱离时代的上下文,直接因为某个观点开始抨击,是不是很痛苦?作者爱你们呐,不要给自己强行加戏。不是作者该被枪毙,而是读者应该去自杀。阁下,你自己动手吧。

  《论世间苦难》读后感(二):朝闻道,夕死可矣

  上个星期花了大半个上午的时间了下叔本华的集子

  多少有感触哲学东西在我看来,总是有些空洞。与其空口谈论世间人生百态,不如让现在的自己过得更好。

  看来叔本华的观点很正确——真正的哲学不能来源于纯抽象观念,而应立足于内在和外在的观察经验。活在下,让自己去感悟生活。旁人的观点就算是对,却并不一定就能契合自己。

  读这本思想集,看到的是另一种对时间,人生,世界的观点。每个人对人生意义的理解都会不同,当然,每个人对人生,存在,时间的思考永远都不会停止。

  存在之虚无,死后自知。把握现在总不失为一个好选择。昨天不复,今天尚在,明天不知道会否按时到来。笑着接受现在的生活,因为现状是昨天的自己在今天的投影,是曾经的自己创造现世结果。不能推翻重来,因为那是对自己的否定,更因为那是不可能发生事情

  很久没有独立思考,充实自己了,这样的感觉不错。上大学后的这两三年时光,基本是被我荒废了。日子过得有些恍惚,察觉来,自己已经大二了。曾经的同学大多是大三,他们即将步入社会,有更广阔的视野。而我也突然有了危机感。

  人生本源之类的事情,我若思考多了,便会活得飘渺。读叔本华的著作,虽有所感悟,却不深入——我想多半是因为自己的阅历不够丰富,思想不够深刻,所以思考不得。

  决把握现在的时间,让自己的高度提升,做一个有内涵的人,不至于总在海平面挣扎。

  《论世间苦难》读后感(三):发泄一个星期以来的碎碎念

  《论世间苦难》前前后后一个星期终于看完,看的够久,因为中间一段时间我一直沉浸在一种难以言喻的压抑当中,喘不过气。我又开始陷于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思索当中。 我陷入了在当下的每一秒钟的我,再也没有存在的证据,一直以来的按部就班的生活突然觉得应有其道理,心里纠缠着种种,不容我喘息片刻。那些曾经我以为终身难忘的事情再也记不得了,未知的未来又如何找到生存的意义。 我看不懂题目,说生命生来苦难,幸福是否定型的,而苦难是肯定型的,恍惚间我看不出善恶,分不清美丑,不知道对错。 我用了几天毫无道理的忙碌,又用了几天没有理由的无所事事,然后拍拍脸,我就清醒了(当然其中也经历了不很深刻的思想斗争与辩论)。哲学都是神经病,对不可解事物的研究衍生成了形而上学,然后称其为“伟大的思想”。叔本华显然是个悲观主义者,即便他在陈述事实。我也承认要被迫与生活中个别的事物打交道,是个苦差事,然而我们沉浸在生活的漩涡当中,是否也该思考我们应该思考的并不是生命本身,存由观念构成的科学叫哲学,不叫生活。 当开始用感性的眼光去看问题时,突然之间每一刻都有其存在的道理,无论是在学习,是在发呆,是在工作,是在路上,是在游戏。生活中有悲剧也有喜剧,我经历的不多但看的不少,我不确定我是个乐观的人,至少此刻我珍惜当下属于我的每一份快乐。 好了,我的情绪发泄完了。 长沙

  《论世间苦难》读后感(四):叔本华的苦乐坐标系

  注意到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是从大二的时候。他的思想,透着冷静、悲悯的冰感,但并不让人寒冷。你只需要,慢慢地,伸出手来,触摸那剔透的冰,不想却是,触手即化成泪水的薄冰。

  《论世间苦难》是叔本华的8个小随笔与3个箴言集的合集。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第一篇《论世间苦难》。

  梁漱溟的父亲梁济,曾在自杀前问儿子:“这个世界会好吗?”

  这个世界会好吗?如果问一个基督徒,那毫无疑问,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堕落,从创世后就开始堕落,这一无法逆转的过程就像熵的转化做功,必然从完美到残损,从高熵到低熵。这过程中的,要么叫时间;具体到人,就是人生吧。

  天性趋乐避苦的人类,总觉得快乐很短暂,如梦似幻;痛苦则那么难以忍受,感官上比实际来得强烈得多,无聊也是酷刑。若是享惯了福,怕是比豌豆公主更甚,20床鸭绒被褥下的米粒也能导致失眠。一旦如此这般,这世间,目之所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痛苦,朋友圈的欢颜也许只是伪装。在叔本华眼里,意志受挫+认知能力=痛苦。痛苦的苏格拉底之所以比快乐的猪痛苦,恰是因为他的认知能力。原来造物主在投放礼物的时候,早已算好了代价。

  意志受挫,是苦;欲望未满足,是苦;欲望满足后,无聊也是苦。然则何时而乐耶?

  叔本华说,“要有效地指引我们生活方向,最有用的是调整自己,把世界当做赎罪之所,流放之地。”抱着这样自我救赎的心态,苦,变成合理而正当的。

  为了让我们安度此生,接受世间苦难,叔本华直接将常人的苦乐坐标系转了个180度:苦难(恶),“恰恰是肯定性的,是不言而明的;而善,即幸福安乐,则是否定性的,无非是欲望的停止或痛苦的消除。”这样一来,“衡量一种生活幸福与否,不应根据其中的快乐和满足有多多,而应根据肯定性因素即苦难有多少。”这其中的基督徒式的苦行精神已经昭然若揭了。

  《论世间苦难》读后感(五):幸福是否定性的,苦难是肯定性的

  许多人说叔本华是悲观主义者,我不知道他自己是否也是这样认为的。我倒觉得他是在陈述一种客观事实,无所谓悲观还是乐观。比如他说:“正如一条平缓流动、无所遮挡的河,随顺己愿的,我们从不注意或觉察,这是人和动物的天性;若我们需注意到什么,则我们的意志必先遭遇挫折,必先经历某种震惊……有人宣称,世间快乐多于痛苦,或两者至少相抵。欲验其真伪,可作一简单比较:一只动物正大嚼猎物,则食肉者与被食者的感受孰强孰弱?”于是他得出安乐幸福是否定性的概念,痛苦则是肯定性的概念。

  从人的角度来说,失去的分量总会比得到要重一些。比如人的出生与死亡,试想一对相的夫妻,女方难产而死,对于男方来讲,失去爱人的痛苦与得到孩子的喜悦,究竟孰强孰弱?虽然在未来的某一天,他对孩子的爱也许超过对妻子的爱,但在失去与得到的当下权衡,得到永远抵不上失去的。又比如,在路上意外捡到一张彩票,发现中了一万元,但在兑奖的路上,彩票不小心被吹走,空欢喜一场。从金钱的角度来看前后并无二致,但心境上却不能当什么也没发生过,会产生自责懊恼之类的负面情绪。正如叔本华所说,恶不是否定性的,而恰恰是肯定性的,是不言自明的;而善,即幸福安乐,则是否定性的,是痛苦的消除。

  叔本华认为:世间充斥痛苦。但在他的定义下,幸福的概念比我们通常理解的要宽泛得多。幸福与快乐并不等同,幸福是不痛苦的状态,即包含了处于快乐和痛苦之间的灰色地带。只是人对痛苦的感知比快乐要强烈,大部分的时间又处于幸福而不自知的状态,于是苦难于人的影响比幸福要大。因而人的幸福,如叔本华所言,并非通过快乐来衡量,而是根据他感知到的苦难有多少。从这个角度讲,人的欲求越少,幸福的可能性越高,因为欲求越少,欲求不被满足的情况就越少,即痛苦产生的根源就越少。

  但是,并非幸福的人就是无欲无求的,人没有了欲求就会无聊至死。每个人有其能够承受的欲求的度,一些人在追求中感到痛苦,一些人却享受挑战带来的刺激感。人若将追求的过程视为痛苦,则得到的喜悦无法补偿这种痛苦,只有那些热衷于追求本身的人,才能体会到追求的幸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