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之源》的读后感大全
《大河之源》是一本由帕特里夏·圣约翰(Patricia St John)著作,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62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01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河之源》精选点评:
●前一半还觉得这个故事适合拍成电影,田园风光描写的画面感十足,后一半真是醉了,这是基督教的布道书吧
●这一系列但凡都有个冒险故事,然后变化发生了。 儿童文学的文字真的很优美。
●朋友送给我这本书,看了之后很是喜欢。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有想变坏的时候,我们只有多年之后才知道,这是怎样幼稚的事。弗朗西斯这么快就懂得了这些道理。
●洗礼的礼物,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眼生命之泉,只是如果泉水被自私、嫉妒、仇恨、骄傲弄脏了,流出来的也是罪恶。只要打扫干净自己生命之泉,让爱、希望重新充满大河,我们的心灵就得到了快乐。
●这本书的主人公,和每个人都一样吧,他叛逆,他“想要”学坏,却拥有儿童的纯真与善良,他被洁净,他被改变,他不在叛逆......他,是每个“我们”的翻版,都叛逆,都......
●或许每一次信仰之旅都要经历艰辛,希望我们能够遇见!
●曾经我也叛逆过,后来我也是被爱召回! god is love
●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
●对爱的寻求~~
●都是可以被改变的
《大河之源》读后感(一):Patricia St John的书总是很容易让我落泪
也许是我看的太入戏,虽然都是给小孩子读的。
对小孩子的心里描摹的细致入微、真实细腻、入木三分,优美的风景在她笔下也跃然纸上。关于风景的描写,有些像屠格涅夫风格。
《我爱吕西安》也是类似。也是哭着看完的。
《大河之源》读后感(二):Where the river begins
读这本书很偶然,是买错了。但我读完后,感触很深。弗朗西斯的想法很触及我,我发现有许多事可以以自己改变,就像他从一个坏孩子变为一个好孩子,之间发生了很多······从格莱尼家的生活改变了他,最后他找到了真正的大河之源。其实他很像我们每一个人,就像他明白的“上帝是爱”。
《大河之源》读后感(三):愿每个起初的心都被善待
泪目。帕特里夏的书总是哭着,感动着看完的。她很细腻生动的描绘出一个孩子渴望爱,渴望真善美的本心,然后又娓娓道出这颗心一次次受伤,以至于失落,迷茫,甚至滋生恶毒与仇恨,再最后寻找回爱的本源,真善美的重新出发。
这是一个宝贵得不忍心看到更多曲折的经历过程。孩子的心是难得的纤细敏感,如我们每个人起初之时一样。
愿每个起初的心都被善待,这样爱的故事。值得被传递,被延续。
大河之源,美得无比。上帝是爱,从不离开。
《大河之源》读后感(四):爱的传递
眼含泪水读完了本书,弗朗西斯在找到天鹅的窝就有了巨大的心理变化时,我就发现了,是耶稣的爱进入了他的里面。之后,等待妈妈回来前,说要照顾妹妹和妈妈的他,真的令人倍受感动,十岁的他经历了一番又一番的冷落不信任与恐惧的事,最终被带到了爱中,这样的故事带给大人太多反思,带给孩子太多鼓励与引导。
最后妈妈紧紧的抱着弗朗西斯。已经是美好的开始了。
《大河之源》读后感(五):帕特里夏·圣约翰的故事
帕特里夏·圣约翰(Patricia St.John) (1919-1993)是位极富吸引力的杰出作家。
她在暴风雨中出生于比斯开湾的远洋客轮上,不过幸而几天后轮船平安地停靠在了南安普敦的码头。那时,她的父亲执教于南美的圣经学校,要从那里返回英国。
她童年的大部分时间在马尔文度过,与哥哥姐姐在美丽乡间的玩耍带给她无限自由和兴奋。她的第一本书——《丛林中的秘密》(Tanglewoods’ Secret)——就是根据那时的生活写成。
她七岁的时候,父亲去了海外基督徒事工机构工作一年,而其他家人则搬到瑞士。在这里,阿尔卑斯山村的生活,赋予了她灵感写下了第二本书《雪中的珍宝》(Treasures of the Snow)。
帕特里夏在少女时期就展现了非凡的写作天赋。她常用散文和诗歌作品来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颂赞。
战争时期,她在伦敦做护士。频繁的空袭,使每个人都感到紧张和疲倦。帕特里夏也经历了人生的黑暗阶段,与她充满祝福的童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的诗歌作品《为了什么》(To What Purpose)表达了她当时的紧张和压力。
战争开始后不久,她的哥哥法拉姆赶往摩洛哥,在那里宣教士服务的医院中做外科医生。他们兄妹二人感情很亲密,常常一起分享各自在工作中的经历感受,并探讨如何更好地服事别人。后来她决定加入哥哥从事的事业。在她的自传中,坐在哥哥摩托车后座上旅程的描写,也记录了她心灵的旅程。
她接下来的一本书——《光明之星》(Star of Light)——的大部分内容取材自摩洛哥北部山区的一座城市中。她在那里驻足四年,在自己的家中救护照顾生活贫苦的人,拜访周围村庄的人。后来因为当地官员不赞同她公开分享基督徒信仰,她被迫离开那里回摩洛哥北部城市丹吉尔,并在一间医院建立了附属的护士培训学校。
她在摩洛哥的将近30年中,不断用故事来教导、安慰人们的灵魂,也用充满爱心的服侍唤醒了很多人的心灵。她也仍然抽出时间,在自己安静的卧室中,面对着直布罗陀海峡壮丽的景色继续写作。
医院在1974年被政府关闭,她在当地停留了几年,照顾母亲。母亲去世后,她回到英国,和姐姐黑兹尔一起住在考文垂。她仍然吸引大批人来到她的家中,其中包括当地的孩子们,他们中很多人都有社会问题,大家被她的故事和幽默感所吸引。他们带给她灵感,写下了《鸡舍中的奥秘》(The Mystery of Pheasant Cottage)。
因为她的书被翻译成许多语言,拜访她的客人络绎不绝来自世界各地,都渴望要见见祝福过自己的故事作家。
她参与儿童慈善团体“全球护理”(Global Care),目前这家机构仍然在持续帮助全世界的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