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身份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身份读后感摘抄

2020-09-02 19:47: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身份读后感摘抄

  《身份》是一本由米兰·昆德拉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1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身份》精选点评:

  ●被低估了 昆德拉对于情感的把握能力真是的一流

  ●现在,友谊转化为一种互相尊重的契约关系。

  ●这个故事有两种看法。第一种写飞了,离开家到伦敦之后作品无法收尾;第二种,从第38节开始,整个故事可以切分为两段,1-37现实段落,38-49女主梦境,50-51现实段落,这样解读也不太能说通,若是女主梦境就有个叙事者存在,而38-49写法还是两个视角来回互换。所以我更觉得是写飞了。这篇的笔法有意思,只要发现自己和某个东西有共通性,我和这个东西即可以互相转化从而使得自我身份的丧失。至于一个故事,两种视角,这是昆德拉的传统了。能把一件事写的这么牛逼也是厉害。不过我到觉得有点小无聊。秘密是大家都知道却不能说出来的东西。

  ●一個身份的消逝是一部分生命的毀滅,我們用身份來相認,用身份來告別。 每一個環節都像是沒來由的鬧劇,又帶著某種命中註定的意味,就像沒有人能真正控制感覺一樣,沒有人能說清楚生命的本質。故事裡的香黛兒敏感於「監控」,恐懼且憎恨,一個生命的消逝讓她早已失去的「自由」有了復活的可能性,可是那是真的自由嗎,當她可以為之適應自己討厭的人事物的理由被抹去之後,消亡和新生並肩而行。「忘記」說起來還是太殘忍了,男主人公忘記了他對「眼皮」的關注,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呢。真正的自由,大概根本不存在吧。然而我們為之執著探尋的真假好壞,都不會隨著我們所持的標準的建立過更改而有任何變化,它衹是在發生著,沿著某個既定的軌道運行,不帶一絲溫度。 另,「大姑子」這個稱呼真是太跳戲了!

  ●前几章足够细腻和琐碎,但伦敦之后让我感觉抽离了故事。

  ●香黛儿想象自己是玫瑰花的香味,拥有无限可能,但爱赋予她身份。 自由,只有火葬场的灰才有自由。

  ●有些书更适合年轻的时候去读。

  ●累

  ●4.5 是我憋着尿都想读完的小说 page turner

  ●读昆德拉是一种智性游戏。

  《身份》读后感(一):身份的三个面向?

  在法国住了近20年,昆德拉的《身份》少了些布拉格的印记,却未曾远离轻与重的两极。现实与梦境,此地与彼方,爱与性。轻重转换之间,似求主体的超越,又仿若只是掂量一下这份重。

  身份在昆德拉笔下至少有三个维度与问题:

  其一,随字源idem(拉丁文,意为same),所谓私人的秘密—例身体及其需要·癖好—并非是独特的,个人化的,相反,如月经、便秘,这恰恰并不个人。若延展而去,种种学科,各以研究之名,入侵了一切领域,冠之以某某规律·现象之名。在无数的统计图表之中,个体悄然消逝。那么,追求独特的自我究竟在何处探寻?

  其二,纵然平凡的日常生活也可划分为不同领域,或说社会角色。随之切换,行为模式也变了。情人眼中的病西施,或许是工作中的花木兰,何者为真?不同领域之间的语言是否可译,亦或是否有必要以单个领域为标识?矛盾,难道不是自然的吗?

  其三,梦境作为主要的编码领域。梦在文中反复出现,甚至一度迷失:“是在哪一个明确的时刻,真实转变为不真实,现实转变为梦境?界限在哪里?界限在哪里?”周公解梦,阿尔泰米多尔,弗洛伊德,光怪陆离的梦,是否为映照自我的镜子?“人类最原始的睡,同样也是死的样品”。附着生气与真实感的梦便如此无言地带入生的领域。可为何,梦与现实语言可以流通 ?梦与性,定要代表着什么吗?

  《身份》读后感(二):抽屉柜

  突然想起来,在高中的时候,特别喜欢从树丛中漏下的光。头仰起,温度恰恰好的,盖到脸上。那个时候,生命是新鲜的,青春是美丽皎洁的,胜如太阳,照耀着我。我觉得,我会遇到一个未知名的女孩,或者有一个未知名的女孩,像树丛中的光芒一样,躲躲藏藏,注视着我。

  在大学,学校里很多芒果树,到了夏天,青涩的芒果渐渐熟透,无数个,挂在生命力强盛的枝头。我会把那个未出现的女孩想象成这万千芒果中的一个,等着我去发现。

  一直以来,都觉得我的生活有很多种可能。那些可能就像是未知的鸟巢,筑在枝叶繁茂的大树里。那里,那里,还有,那里,都可能随时会有一只未知名的鸟,为我唱起歌!也正是有这千万种可能,让我充满希冀地相信,有那么其中一个,在等着我去打开。

  打开以后会怎么样?那是我未曾好好想过的。那个希冀总是如此美好地摆在我眼前,遮住了我往后看的视线。

  不过,看到周边人那些成双入对的准夫妻,听到他们关于那个世界的描述。还有,在书中,香黛儿和让.马克的感情生活。那个生命只剩一种可能的生活!同样也是,有乐有愁。

  爱情,允诺另外一方,走近真实的我。那时候,我也就不会孤单,不再感到没有安全感,或者说,两个人的孤单被坦诚的拿出来,面对面之后,互相得到理解和体谅,知道孤单的不仅是自己,还有另外一个人,因此,也就有了安慰,也就释怀了。

  但是,每个人也有很多个抽屉,一个放着原本的我,和你。另外一些,放着其他的身份,其他的我。

  我们可能从最真实的身份开始认识,我们一开始对彼此的其他身份,互不了解。

  然后渐渐地,喜欢上了,爱上了,紧接着,看到了其他的抽屉,考验也就来了:是不是也要连同她其他的身份也接受,也理解?她的其他身份会不会扳倒她,她的其他身份如此之多,会不会让我错觉她不再是她?她已经变了?变得陌生?

  我们也可能只是从最普通的抽屉开始,认识,后来发现真实的抽屉沉重的托不住。

  我该打开哪个抽屉?哪个抽屉才能托住她,装载她?爱情里的妥协,也隐藏着改变,慢慢地变了,然后在深夜突然察觉。她发现你和以前不一样了,你也不再是你原来的你。于是,她/你变得不可捉摸,似乎她/你从来未曾真正了解过可能会击溃你们共同搀扶起来的爱情。

  分离之后,在深夜,那个放着本来的我的抽屉被打开,还有那个她,那段爱情,爱情在黑暗中点亮,在月光下被缅怀,在日出时消失。

  《身份》读后感(三):摘录,感想

别忘了:我们的信仰,是对生命的礼赞.‘生 命’这个词是所有词语之王.这个‘万词之王’旁边围绕着很多 伟大的词.像‘冒险’!像‘未来’!还有‘希望'!喔,我想起来了,你知道投到日本广岛的那颗原子弹,它的代号是哪个词吗?Little Boy!选用这个代号的人真是天オ!再也找不到更好的字眼来命名。 Little Boy,小男孩、小家伙、小毛头,没有什么字眼比这个更温情、更触动人心、更充满未来的了。” “嗯,我懂了。”让-马克说:“很佩服。笼罩在广岛上空的是生命本身,它化身为一个小男孩,在废墟上,撒了一泡金黄色的希望之尿。战后的年代就这样开启。”他举起酒杯“敬你! 为某种最大公约数的人们提供的作品啊。 让-马克呆住了,在他面前的是另一张脸,一张陌生的、让人不舒服的脸。然而,这不是别人,是香黛儿,是他的香黛儿,他很确定,可是他的香黛儿却有一张陌生人的脸,这真让人难受,让人非常难受。他抱住她,紧紧地把她抱在怀里,以哽咽的声音不断地唤着:“香黛儿,我的小香黛儿,我的小香黛儿!”好像他想借着一再复述这些话,把她那张丢失了的脸、丢失了的身份,注人这张变形的脸里面去。

  重点是脸,是灵魂的形状,是身份和名字代号之下不断变化的人。这个壳子下的我已经不是过去的自己。 人的脸不会变化,可是会陌生。

还有,你知道海顿的头的那件事吗?有人从他温温的尸体上把头砍下来,好让一个有点神经病的学者剖开他的大脑,看看这位音乐家的天赋到底藏在大脑的哪个部位。还有,你知道爱因斯坦的那件事吧?他很周到地拟了一份遗嘱,表明他死后要火化。后人遵照了他的遗嘱,可是他最喜欢的那位对他最忠诚的学生,却坚持他一定要活在老师的目光下。在火化之前,他从尸体上取出了眼睛,把它装在酒精钵里,让这双眼睛一直看着他,一直到他去世。就是因为这样,所以我刚刚才会说,只有火葬场的火能让我们的身体逃过这些事情。这才是唯一彻底的死亡。让马克,我想要一个彻底的死亡。

  没有可供结束,可供逃开的地方。一切都是被窥视和固定的。

然后,他松开她,看着她迷惑、受惊的脸。他对她说:“我想看看你的眼皮上下眨动的样子。好像雨刷刷洗挡风玻璃。”我不懂你在说什么。”她说,骤然松了一口气。他跟她说起,他已经不爱了的那位朋友提到的那件他已经遗忘了的往事。

  我对米兰·昆德拉用语言表达一种模糊感受的能力非常吃惊。其实单个拎出来,那是我们生命中常有的一种怅然若失,有时候头脑为之轻轻一震,却也不清楚那种感受的来源。 是的,敏感是一种珍贵的资源。这些体验并不是那些能表达出来的人所独有的——我至今还记得去年春节,亲妈挽着我在河边散步,平平常常的家常日子,她突然说:时间过得好快啊,怎么一下子我就这么老了?我心里还觉得自己还年轻啊。 然后时间就在我心里停止了。我知道我的亲妈,我的母亲,那个一直以来是我的长辈,我的养育者,我的依赖者的人,她也曾经是个小女孩。甚至她现在也还是个女孩,世界上并没有所谓的大人。 妈妈啊,你心里也有很多很多敏感的感受。关于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我们都是共通的。 写这段话泪流满面。 每个人活着,都在一层厚厚的表达之墙中被禁锢。万千的情感是共通的,经过无数艰难的努力,语言才能够成为两颗灵魂间的信使。或者是如昆德拉一样,用他的话替你说内心的话。 努力表达,表达,表达。

一个奥秘。“他就这样把时间耗掉了’是个很基本的句子。他们的问题是时间,把时间耗掉,让时间自己消失,他们不想费半点力气,不想像精疲力竭的徒步者那样,横越时间的路程,所以,她会一直说话的原因就是,她像连珠炮一样进出来的话,会悄悄地使时间挪动,而一当她闭上嘴巴,时间就停滞不动,成了某种阴暗、巨大、沉重的东西,而这会让我可怜的姑姑害怕,她一惊慌,又会很快地捉住一个人,去跟他说她女儿担心她那个拉肚子

  时间,阴暗、巨大、沉重。 闭上嘴,时间就停滞不动。 废话的纯度,与傻瓜的快乐。

  《身份》读后感(四):我一眨眼睛就害怕

  爱情,做为目的,像一条笔直的线,简单而直接,直达幸福。似乎没有什么弯路可供起伏跌宕。但有了身份,就有了可供变化的波澜,交替中,中转着失控。

  恋人之于爱情,夫妻之于爱情,情人之于爱情,变化的是身份,不变的是自己。或许一眨眼就是一个身份的切换,如果对方还在停留、犹豫、猜测或者疯狂那只会与对方的爱情直接相撞,变成鲁莽。

  昆德拉在这部小说里依旧留恋着他对哲学的猜想。象是在提出问题,又象是在寻找答案,亦或是在暗示结果。

  《身份》的叙事方式没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里的水到渠成。到象是强行地往一个拥挤的匣子里不停地塞些小秘密。为了表达观点而放弃了形式的优美。这部书里被安排了太多的巧合,多的让人感觉是一种蓄谋。一种在作者指使下的补丁。梦境也被过度的使用,这种频繁的梦境窜插让读者承担了过多的压力。

  ◉‿◉让-马克◉‿◉

  让-马克被昆德拉按排在寻找里,在沙滩里找,在情书里找,在火车站里找。找着他的香黛儿,也再寻找着他的爱情。随着香黛身份、情绪、梦境的变化,让-马克的爱情也开始在疲惫和疯狂中呻吟。

  让-马克的中途辍学,让他感觉到所有的列车都在他的身边开走,香黛儿的存在让他处在一个非常豪华奢侈的边缘。他在围着香黛的城堡中心小心的盘旋。做着一个准备随时离开的动作。却被自己的爱情拉的无法移动。香黛尔的一个关于“没有男人再回头看我”的脸红的想象,被让-马克理解为一次爱情的冷遇,成功的蚀伤了让马克的敏感。正是这种脸红让他们的爱情得以开始。而香黛尔却把这次意外的脸红当成了误会。

  而这误会又在他们各自的情感作用下变成了让马克的秘密信件,让-马克以香黛儿的秘密崇拜者的方式,带上陌生人的面具给她写了第一封用以安慰香黛尔的衰老的信。这个细腻而良好的愿望随着事情的演变最终却成了操纵香黛儿欲望的督促者。这种无意识的巧合成了他们各自心理秘密的催化剂,一发不可收拾。这种方式操纵了他们的生活,点燃了梦境,扭曲了爱情,也激发了被埋没的欲望。香黛儿披着让-马克的红袍隐藏着自己的私空间,也展示着她的背离和难以启齿的矛盾。

  面具终于掉落的时候,当这一切秘密被公开,所有的恼火、嫉妒、愤怒、羞耻、变成了面对面的咆哮。让马克从他的爱情里滚了出来,爬到了香黛儿奢华城堡的边缘。爱情原本的力量在让-马克的的身上施展了痛苦的力量,他那准备随时离开的想象变的虚弱无力。他的矛盾让他不知不觉的奔向了车站,那是香黛儿的方向,也是他要为之奔跑的地方。去车站找她,是个绝望的举动,不象是挽救更象是扎挣。

  ◉‿◉香黛儿◉‿◉

  香黛儿的儿子死了,也带来了她婚姻的死亡。她离开了那个可以叫她小老鼠的温暖怀抱,离开了那个吵吵嚷嚷的大家庭。在那里卫生间的门是开着的,所有的都在喘息 ,都在干扰。那里没有秘密,几个曾经的丈夫可以和一个妻子做在餐桌上分享食品。孩子们可以在不同父亲但同一母亲的生活中嬉闹。旺盛的繁殖力增加了孩子的数量,似乎是在增加一道生活中的菜肴。香黛儿与这个家庭相处融洽,还有一个她丈夫给她的小老鼠的昵称,也有着大姑姐关于她可爱的评价。香黛儿很好的适应着这个环境并坚定的要这样一直生活下去。可是,在香黛儿的孩子去世后,大家庭建议她再生一个菜肴用以忘记失去孩子的痛苦时,她选择了离开。她对这种提议有着无声的愤怒,因为在她的情感里,孩子不是她的菜肴。

  可是,有一天这种离开成了她庆幸孩子的死去理由,虽然难以启齿,却给她带来一个能安心,能确信东西一直都在我放的那个位置上的独立空间,香黛需要独立,需要自由。孩子的死是意外,给了她痛苦也给了她自由。

  这种独立变成了中心,变成了让-马克的爱情中心。包围着她,但却改变不了“没有男人回头再看她”的失望。也阻止不了她穿上枢机主教红袍的欲望。她一边安静的睡在让-马克的身边,一边挣扎在梦魇的欲望里。她能沉浸在陌生人的情书里,也能拼博在让-马克的鲜红火焰里。

  她生存在自己的性格城堡里,没人能让她离开城堡,她的让-马克也不能。她不允许任何人触碰他的秘密。她爱让-马克,但让-马克必需呆在一个能让她放心的位置上。

  香黛儿的性格跳跃而多重,在现实中,在梦境里,在爱情上,不停的变化着角色。让-马克的猜测总是不能命中香黛儿的恰当身份。最终,让-马克所做的一切成了干扰,触碰了香黛儿所珍重的隐私。这会打开她的秘密,也就是等于镇压了香黛儿的独立与自由。为此,香黛儿的反抗是驱赶让-马克,甩开他的爱情。

  ◉‿◉勒鲁瓦◉‿◉

  勒鲁瓦是这本书的裁判,是昆德拉的潜伏者。他解密着昆得拉的哲学小花火。“生命的本质,就是延续生命。人唯一的自由就是在痛苦与悲伤之间做选择。与正义,道德无关。我们都是美化悲哀现实的化妆师“。这些话都透着昆德拉的味道。

  米兰·昆德拉再一次用爱情主题表达着他对世界的认识,通过爱情窥视着世界的巧合与梦境,恍惚中让人无法分辨出蓄意与无意间的差别。蓄意不能完成的事,在无意间却被巧合撮合了。梦境是生活的窃窃私语,让人分不清那里更是生活的真实。一眨眼间,生活可能就是另一个模样,一眨眼间,那些不曾留意的重点就会擦肩而过。我们在挣扎,在奔跑,在追赶,在身份中对抗,在身份中巧合,在身份中梦想,也在身份中实现。

  《身份》读后感(五):《身份》: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首发于读书公众号:三棱镜读书室,欢迎关注,一起悦读。《身份》: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米兰·昆德拉

一提起米兰·昆德拉,人们第一时间想起的就是那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想来因为某一本书而名声大噪的作家,是否背负着“不能承受的名气之重”?私以为,了解一个作家,最好别从他最出名的那本书入手,会有两种过程、同一结果:一是期望过高,读罢一旦意兴阑珊,通往更多可能的大门就此关闭;二是符合期待,结果再读其他著作,痛批一句江郎才尽,就此别过。

《身份》是米兰·昆德拉众多著作中不那么起眼的一本,仅6万余字。缘起于丧子的香黛儿与丈夫离婚,决心过一种自由的生活。故事围绕香黛儿与她年轻的男友让-马克双线展开。性格保守的香黛儿内心向往奔放,却因衰老而陷入“男人不再看我”的失落情绪,一封封神秘爱慕者的来信点燃了她心里的火焰。另一边,深爱香黛儿的让-马克偶尔会有无法从人群中辨认出女友的担忧,她的秘密,她与初见不再相似的光芒,令让-马克陷入迷惘……

1 不完整的身份

不到200字,我已阐述了全书的故事情节,然而这就是米兰·昆德拉小说的特点——故事情节为作者观点服务,带着读者优雅地散步,不期而遇各种风景,随时驻足与你促膝交谈一番。这一次,老爷子想要和你讨论的话题早就在书名揭底:身份。

分成两半的子爵8.7[意大利] 伊塔洛·卡尔维诺 / 2012 / 译林出版社

卡尔维诺的小说《分成两半的子爵》里,主人公在战场上被炮弹劈成两半,一半极善,行尽善良之事;一半极恶,做绝罪恶之端。无论善的一半还是恶的一半都无法给周遭的人带来幸福,两半人都不幸福。卡尔维诺说他本意不在探讨善恶问题,他想讲的是人的完整性。“一个人自认不完整,那是因为他还年轻。”单一的人格特征只存在于童话中,而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是复杂而完整的。但我们却一生因为自己的不完整而痛苦。这是什么意思?

2 恋人目光与身份

人性的复杂性和身份的多面性互为因果。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人总是与他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他人的目光我们有各种各样的身份。正如你观察一个物体无法同时看到它的每一面,他人的目光也总是锁定我们某一种身份,我们的某一个侧面。所以让-马克在某一天偶然观察到香黛儿与她同事相处的情境时,才会觉得如此陌生。

一直都是这样:从他第一眼看见她,一直到他认出她就是他所爱的那个人,他都还要走一大圈的路。他们最初在山上认识的时候,他几乎立刻就有机会和她单独相处。如果在他们单独相处之前,他先要花很长一段时间在一群人当中和她接触,他分辨得出来她就是他所爱的人吗?如果他只认识她展现在同事、老板、属下面前时的面孔,这张面孔还会让他感动、让他赞叹吗?对于这些问题,他没有答案。

我们在不同身份的转换中,竭力呈现我们的某一个侧面。维持自己的“局部”再掩盖掉另一些“局部”是很辛苦的,因此我们感到分裂的痛苦。我们愿意呈现给爱人的和我们呈现给别人的模样如此不同。当偶然被发现时,我们也难以自处,羞赧难当。像第一次褪去衣服,赤条条地被观察的目光所灼伤。最恨那目光如管中窥豹,也恨那目光看向别处。

这种辨别身份的焦虑总是在爱人身上被放大。米兰·昆德拉不止一次探讨过这个议题。他早期的短篇小说《搭车游戏》里就有一对情侣临时起意要玩一个难以理喻的游戏,分别扮演陌生人与搭车女郎。男主视角里那个乖巧纯洁的女友摇身一变成为轻浮浪荡的女郎,他对那些讨好和诱惑感到厌恶使他无法投入扮演一个陌生人。他始终观察的是“女友”,逐渐怀疑这个游戏的真实性,他害怕自己看到了女友掩盖的真面目。而女主在游戏中全身心投入,是为了印证自己能完全拥有对方,因为不安感始终埋藏在她与男友的关系之间,她必须小心翼翼地保持形象,同时还得顾虑来自假想敌的威胁,所以筋疲力尽。因此,她沉浸在游戏中,尽情体验一种毫无顾忌的情感。

《身份》像《搭车游戏》的扩写,比起后者女人哭喊着“我是我,我是我,我是我……”的痛苦,《身份》却不停地洒落温柔。让-马克会告诉香黛儿,不论世界多么令人厌恶,周遭的世界是他们源源不断谈话的素材。香黛儿那句“男人不再看我”让他嫉妒,他为恋人不满足他的目光而失落,但他甘愿委身于一个痴情者的角色,抛下自己的身份去扮演疯狂而陌生的追求者。

两个人在聚会上认识,最终也在梦中的舞会确认彼此。让-马克怀疑过会有一天不认识面前爱人的形象,但他从始至终坚定不移,一遍遍反复确认着香黛儿作为爱的形象。虽然香黛儿在最后的舞会忘了自己的名字,但却想着只要能想起爱她的那个人,就能想起自己。

人类,需要爱的目光,确定身份的价值。

3 自我审视的身份

不完整的痛苦还来自于我们的想象与现实的割裂,就像书里的香黛儿在十六七岁时的幻想。

她想变成玫瑰花的香味,一种外放的、具有征服力量的香味,她想遍及所有的男人,而且透过男人,拥抱整片土地。玫瑰花向外展露的香味:是一种冒险的意象。这个意象是她在跨进成人阶段的门槛时绽放出来的,就好像生活可以过得甜腻糜烂的一种浪漫保证,就好像是一趟邀请你横越男人的旅程。可是,本性上,她不是那种天生就会不断换情人的人,所以她一走入婚姻,走入平静、安稳、快乐的婚姻时,这个迷迷蒙蒙、抒情的梦很快就沉沉睡去。

保守的人向往激进,开放的人欣赏内敛,胆小的人期待勇敢,冒进的人要求沉着……对一种性格特质的追求映照着对自我不足的批判,香黛儿期待冒险但本性使然,送她走入一段平稳的关系。她却始终想着那条未选择的路,可那条路真的那么好吗?想来也不尽然。

“走出舒适圈!”人们拿印着这句话的鞭子一下一下地打在推磨的驴身上,如果这真的是舒适圈,为什么要走出?这句谎言是驴面前的那根胡萝卜,近在咫尺却遥不可及。作者借让-马克之口说出了自己的观察,过去的人不必寻找生活的意义,因为意义和他们的工作在一起。每个职业创造出它自己特有的生存方式,而如今大家变得相像,将对工作冷漠的通病变成我们这个时代唯一的热情。自嘲社畜的我们,背负着认清现实的无奈,一次次破圈的失败打磨掉我们的棱角,因此只好认命。没有成功的人吗?没有破除圈层的人吗?有的,要不怎会有那些屈指可数却令我们津津乐道的故事去滋养一个个不切实际的梦想,或滋长一个个难以摆脱的梦魇。

我在焦虑中听很多人抵抗焦虑的方法,他们总说过了某个阶段就好了,中年就是承认自己是个普通人。这是放弃,是认输,它无法抵挡我们身份分裂的矛盾。我不愿意自视甚高,做出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但是他们一遍遍耳语,告诉我这个时代的正确和无奈。我感到害怕,终有一天我会跨向另一边,即使那条大家心知肚明的分界线从未被界定。

随机波动9.6傅适野 冷建国 张之琪 / 2020

某一天,随机波动的嘉宾姜思达的一席话如此令人动容。他说:

我活着的这些时间和我即将要活的这些日子,是要嚼你们研究的方法论吗?这是我接下来人生的意义吗?我要复刻优秀优秀再优秀、狼性狼性再狼性的方法,那是我的目的吗?那不是我的目的。我看不上里面没有人性的东西了,我不愿意把每个人当做一个计算题,然后去尝试着解答装模作样的东西。我就是不想学,我宁可接受我或许会在现代社会里面失败,但是我知道我成功在哪,失败也许就是我另外一种成功。

人,好笑之处在于总是想和天斗,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可我们骄傲之处也在于此,没有翅膀就造飞机,抵抗衰老就建医疗,渴望联系就创网络……摆脱身份的焦虑,就是对范式的挣脱

人,生而完整且复杂。分裂后的重新完整,是我们的最初起点,也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身份读后感摘抄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