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癖心理学读后感锦集
《怪癖心理学》是一本由冈田尊司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3.80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怪癖心理学》读后感(一):怪癖也是奇奇怪怪
作为人类还真是复杂,都是人,但人与人之间却千差万别,读完《怪癖心理学》,我首先想到了阿德罗说的一句名言,“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在孩子的时候是我们性格行为养成的关键时期,会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影响,如果一不小心就会造成“伤害”,但有些时候我们并不能左右事情的发生,但任由事情的发生,这种造成的结果却是无法估量的,所以不如了解这种心理现象之后,再对自己进行对症下药。
《怪癖心理学》分为七个章节,每一个章节都有一个大的主题,其下分为N多个部分,完之后会或多或少发现自己的影子。我印象深刻的是恐怖的完美主义之中的“即使满身泥垢也坚强生存”,这个感觉就类似于之前很火的一个句子,凡事杀不死我的,只会让我更强大。触底反弹式的励志还真挺让人喜欢。主角水木茂也真是一个越挫越勇的人,想想如果是我早就被生活打得失魂落魄了,不过仔细想一想,生活中的我们不都是一面沮丧一面向前吗?这种打不死的小强精神可能也就是生命的韧性吧。
另外,还有一个特别有趣的就是第二章潜藏在身上的罪恶快感中的“裸露是舒爽的”,刚开始都让我想起了很多在现实中听到的新闻,类似于暴露癖,没想到这种癖好,延伸于很多生活之中,比如说化妆舞会或者是动漫游戏、网络之中,读完之后恍然大悟,其实这种将自己的另一半真面目隐藏起来,并在另一种方式集中展现,也就是将人类深处裸露的欲望发泄出来,戴好“面具”,在另一个世界里做自己,真是挺唏嘘的,可是,究竟哪一个是你真实的自己呢?
书中的内容讲的很全面,而且语言简单易懂,唯一有一点遗憾的是,如果多一些小小的心理指导,或者是一些小温馨提示会更好。想一想,其实无论是想法也好,行为也罢,最根本的就是欲望。有些欲望得不到就被保存起来,通过其他的方式展现出来。而两个根本的欲望,一是保护自己,二是谋求爱和认可,都说谋生亦谋爱,谋生是为了活着,而爱会让人们变得更好,很多的社会关系或人际之间的交集,就是因为爱而延伸的吧。可能人类都孤独,有爱才能温暖,也有可能爱是一种保护自我的方式吧,那孤独也是......
希望任何的怪癖都能让我们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任何不好的问题都能被治愈,被化解,也都希望每个人都能温润而简单快乐的活着。
《怪癖心理学》读后感(二):尼采、叔本华、荣格、王尔德的成就与痛苦的根源,都在这本书里——《怪癖心理学》
当今社会节奏快、生活压力大,自杀的新闻屡见不鲜,抑郁症、心理疾病也不再是新闻里的故事,而是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十分常见的病症。甚至,像尼采、叔本华、荣格和王尔德这样的著名人物,也都饱受怪癖心理的困扰。另一方面,也是这些怪癖心理成就了他们。是这个社会病了?还是人类病了?实际上,两者都不是。读了这本《怪癖心理学》,你就能得到答案。 以上诸多问题,都是由一些怪癖发展而来。而这些怪癖,本来就普遍存在于人类心理之中,任何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怪癖。这本书帮助大家了解相关知识,也给出了一些解决方法,对于我们及早发现心理问题、及时调整心态,是十分必要的。从这方面来说,这本《怪癖心理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是冈田尊司,一个精神科医生、医学博士,也是一名著名作家。他的《边缘性人格障碍》、《亚斯伯格症候群》、《抑郁及精神障碍》等著作,都是很有分量的著作。他目前主要研究现代人的心理危机。 关于内容 这本书一共分为七章,讲述了普遍存在于人类心里的七个怪癖。我没想到的是,仅仅是这本书的前言部分,就能给人很多启示。 在前言部分,提到了目前关于异常精神医学的教科书中,把异常心理与精神障碍等同的做法(即认为有了精神障碍问题,才有异常心理)。但是,作者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身心健全的人,也会经常在某一瞬间受到异常心理的困扰,做出他人不能理解的举动。 这个观点非常重要,这是对异常心理早期干预的支持,可以有效避免异常心理发展为心理疾病乃至异常行为,也有助于我们更细致、全面地了解异常心理,提高人们对异常心理的应对能力。 另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强调了每个人都有阴暗面,坦然接受善恶都有的两面性,两面性就会逐渐淡化,也就逐渐失去想做恶事的心理。而忽视恶的一面,甚至压抑这一面,有可能遭受想象不到的困扰。作者认为,如果我们都能察觉内心潜藏的异常心理,就能安全健康地帮助大家度过人生的低潮。在这个充斥着二元对立、非黑即白观点的世界里,作者的善意提醒简直就是醍醐灌顶。这不仅是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关怀,也是对我们的三观和为人处事的一个实用建议。 第一章《恐怖的完美主义》,道出了大众原本以为上进的心态,其背后隐藏的可怕后果。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切都是完美的,完美主义者受挫后,往往极力控制周围的一切,以期达到他们的要求。但他们不可能真正做到控制一切,于是很可能发展成抑郁症、焦虑症、虐待狂乃至自杀等病态心理和行为。完美主义,是异常心理的入口。不加以疏导,会导致严重后果。 这让我想起了以前的邻居阿姨,她是个典型的完美主义者,家里一尘不染,轻易不邀请别人来家里做客,对家人有诸多要求,不满足她的话,她就和家人吵架甚至动手。我们这些邻居经常听到她家传来吵架和砸东西的声音。她的丈夫容忍不了她,出轨了。离婚之后,她又极力控制和要求身边唯一的女儿,每天责骂甚至打女儿,不小的动静经常引起邻居们的注意,大家好心去敲门劝阻。后来,她女儿去外地上大学了,再也没回来看望过她。她也被诊断出抑郁症和焦虑症,成为邻居们避之唯恐不及的可怕女人。这么一想,这样的病态心理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真的要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 随后的六章,分别论述了各种恶行、假想敌等自己幻想出的来自外界的恶意、人的矛盾心理、逆反心理和强迫心理、双重人格、被父母当做玩偶来支配和控制的人们,以及罪恶感和自我否定等问题,对它们追根溯源。作者针对这些问题,也提出了专业的解决方案,方便读者自查和自我疏导。 整本书读下来,我惊讶地发现,原来这些异常心理,全都和父母、原生家庭有关!如果那些父母们懂得这些知识,给孩子更多关爱,这个世界会少了多少悲剧啊!我个人强烈建议民政局给每对新婚夫妻都发一本《怪癖心理学》,让他们先培训,再上岗。
《怪癖心理学》读后感(三):《怪癖心理学》——世界是残酷的,世人是可悲的
一、怪癖是欲望的投射。
据统计,全世界有超3亿人患有精神类疾病,不得不说,这个数据是惊人的。
精神类疾病,常被人称为“疯子”,其实就是在常人眼中看来不太正常的怪癖。
而这些怪癖,只不过是人内心欲望的投射。
人都具有两面性。
有时会想做一个和大家看起来差不多的人,有时也会想做一些自己内心真正想去做的事。
这样的念头一旦产生,就会产生冲突,于是,怪异的现象就出现了。
比如,有的人会产生依恋。
依恋父母、爱情、物质、性爱或者一些其他的东西。
震惊日本的《东电OL杀人事件专题报道》,被害者就是如此。
被害者是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后来进入东京电力公司,拥有优秀的家庭背景,但她因为贫穷等等的原因,开始卖淫,沉浸期间无法自拔。
二、世界太残酷,欲望并不总会被满足。
归根结底,满足不了自己的想法,人就会变得疯狂。
若是每个人都是能掌控想象中的世界。
想要平地高楼起,马上就升起一座高楼。
想要汪洋海狼升,立马就会狂风骤雨。
也许会减少许多问题。
但,
现实只会狠狠摩擦人心,想象只是想象,没有人能随心所欲。
于是,那些没有被满足的欲望会逐渐变成思想中的执念,慢慢展露开来。
被旁人看见,形成所谓怪癖。
书中谈到“依赖症”。
人自出生依赖最先接触到的外物就是自己的母亲,母亲所给予的拥抱和乳汁是人们获得安全感的源泉,因此孩子最初都是依恋母亲的。
随着年岁增长,人们会逐渐寻找一些其他东西来替代母亲所给予的满足感,比如酒精、药品、暴饮暴食等,但也有的人并没有转移满足感,就逐渐发展成为你恋母情节。
三、人生也可以是粉红色。
世界很残酷,天色很黑暗。但生而为人,本就不是来世间享福的。
面对烦恼,克服它,面对困难,打败它。
唐僧取个经都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
更何况人生漫漫,路还长。
我们又何须害怕前方的阻碍。
要想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不要逃避,积极直面问题,才是最终的解决办法。
虽然这会使一个极为艰难且耗费时间的过程,但努力总会有惊喜。
书中有一个事例来自于著名的心理学医生卡尔·荣格。
从小,荣格就被当做差等生对待,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甚至讨厌去上学。
在十二岁的时候,被同学撞倒在地,失去了意识。
因为这次撞击,后来荣格多次出现失去意识昏厥的情况,并逐渐发展出了双重人格。
甚至有医生断言他患了“癔症”,以后恐怕不能独立生活。
少年时期,荣格深深地陷在“我同时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年龄层中,而且这两个人还完全不同”的思想中,为此痛苦不已,但面对这样的情形,荣格选择了挑战。
强撑意志去和“癔症”对抗,最初每十分钟发作一次的昏厥,逐渐变为十五分钟发作一次,半个小时发作一次,一次小时发作一次,直到再也没有发作。
然后荣格继续回到学校学习,身上好像被施法一般的癔症奇迹般地消失了。
面对问题,扪心自问:“这样下去真的可以吗?”
得到答案,靠自己的意志,克服心病,恢复正常状态,为自己的美好生活而活。
《怪癖心理学》读后感(四):《怪癖心理学》:所有怪癖都是欲望的投射,认清自己才能找到出路
文/梦晴空微蓝
为什么从小缺爱的女孩总是遇到渣男?
为什么孩子会喜欢反复做同一件事?
为什么看到别人的不幸遭遇时,你的心里偶尔会涌出一丝快感?
为什么完美主义者的人生往往是不幸福的?
其实,人类的这些行为和遭遇都是有原因的,在《怪癖心理学》这本书里,你将看到它们背后隐藏的真相。
本书的作者是冈田尊司,日本的精神科医生、医学博士、作家,主要研究现代人的心理危机,著作有《边缘性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悲伤的孩子们》 等。
《怪癖心理学》这本书共分为七章,作者用丰富的名人案例以及现实中的场景,来帮助我们了解异常心理的内涵和应对方式,让我们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也让我们更能看清自己内心,拥有掌控自己人生的能力。
01完美主义背后隐藏的真相
很多时候,我们或多或少都有追求完美的心态,毫无疑问,这种追求完美心态在一定程度上会帮助我们把事情做得很好,但是过度追求完美,将给我们的生活造成灾难。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作家三岛由纪夫,他是个典型的完美主义者。在生活上,三岛由纪夫过分要求完美,只要和他有约的人没有及时赴约,或者别人答应他的事超过了期限,他从不会妥协,会果断离开或者放弃合作。
也正是由于他这种凡事追求完美的心理,让他无法直面生活中的缺陷,才导致了后来他放弃了宝贵的生命。
作者在书中提到,完美主义其实是一种极端的心理约束,其本质是强迫性地反复追求同一事物。
或许人类本来就有反复做同一件事的冲动,因为我们经常会发现小孩子特别喜欢反复做同一件事,但是为什么大人就不喜欢呢?其实,人长大后之所以会放弃这种反复做同一件事的冲动,是因为我们开始喜欢丰富多彩的事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消失了。
当我们心理压力很大,内心失衡时,这种反复冲动的行为往往会加剧,像我们常听说的工作狂、暴食症、自虐或者虐待别人这样的怪癖,其实就是反复冲动行为的体现。这些怪癖会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深陷痛苦的泥潭,无法自拔。
02从常见的异常心理里,看人类最根本的欲望
书中作者这样写道:“人类最根本的欲望,就是本能地将自己保护起来的欲望以及谋求他人认可和爱的欲望。”
也就是说,在完美主义、暴力快感、妒忌、逆反、双重人格、自我否定等心理的背后,其实都潜藏着我们想要保护自己,或者想要被爱的渴求。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在亲密关系里被虐待,依旧不离开施暴者”这个问题,因为他们太渴望被人爱,相比失去对方而言,虐待就显得不那么可怕了。
此外,很多出现双重人格的人,其实也是为了保护自己。书中,作者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小女孩的故事。这个小女孩,父母离异,不擅长和其他人交朋友,经常被欺负。
后来,不知从何时起,这个小女孩竟然臆想出了一个哥哥,在她有困难的时候,这个哥哥就会出现,来保护她。其实这就是她的第二人格,是她自己臆想出来的精神的“避风港”,在这里,她觉得自己是安全的,足见她的内心有多渴望爱与呵护。
03学会不断审视自己,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
毫无疑问,每个人在生活中,难免都会遭遇一些打击,有时候,我们会丧失安全感、得不到别人的认可和爱,我们的根本欲望无法被满足。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就会很害怕,不知道如何面对人生中的挫折,从而迷失自我,被自己的阴暗面所掌控,变得极端、固执己见,做出很多常人难以理解的事情。
所以,一个人的幸福,其实并不在于他经历了多少幸运的事,而是在于他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磨难。
就像三岛由纪夫的悲剧,就在于他无法忍受人生的黑暗时刻。他三十岁事业就达到了顶峰,四十岁时命运就已衰败。面对这种落差,一向追求完美的他内心被绝望充斥。
他人生的光亮俨然消失,所以他才给自己制造了完美的“死亡舞台”,为自己的人生画下了一个句号。这无疑是悲剧性的结尾。
所以,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每个人需要不断审视自己,觉察异常心理,为我们的痛苦找到出口,而不是形成闭环,把自己困在里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获得真正的幸福
《怪癖心理学》读后感(五):怪癖是把双刃剑
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怪癖”两个字,完美地迎合了我的猎奇欲,也许这就是一种怪癖心理。
封面上两句话再次吸引了我。
第一句:尼采、叔本华、荣格、王尔德等天才人物是如何为怪癖所苦,又是如何因怪癖取得了惊人的成就的?
此前,我只道人们为怪癖所苦所累,不知怪癖也可充当成功的助推器。
过度的完美主义是一种怪癖,三岛由纪夫就是一个过度追求完美的人,被作者称为“病态性完美主义”。三岛写作从来字斟句酌,作品完善度极高,每一部作品都会在deadline之前交稿。就连自杀当天,他依然按时向编辑交付了绝笔《天人五衰》的最终章,“按照自己计划好的场景在完美的‘死亡舞台’上落下人生的最后一幕”。可以说,他斐然的文学成就与完美主义追求密不可分。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书中分析造成三岛自杀结局的罪魁祸首正是完美主义,“当它开始发挥反作用时,也会变成将不完美的自己逼向死亡的杀人工具”。
想起看过的一个日本短片《Right Place》(适得其所)。男主角有严重的强迫症:荷包蛋要煎成正圆形、蛋黄位于正中间、按标准井字形切成9份,杯把必须正对3点钟方向,盘子、刀、叉的摆放间距必须相等,吃药前要将药丸颗颗排列好,走路始终踩在白线上……他的职业是便利店店员,开始老板对他很满意,因为他总是将货架理得整整齐齐,商品的标签朝向都如出一辙。
有一天店里来了一位女顾客,男主角见不得她的袜子褪到脚踝,蹲下身帮其拉上,吓得女顾客尖叫起来。从监控看到这一幕的老板十分生气,扯着他的衣领劈头盖脸一顿骂,而他却忍不住替老板扶正歪斜的眼镜。结果可想而知,他被炒了鱿鱼。
他自知自己的奇怪之处,也明白它们使自己过得不顺。此时男主有一段内心独白:But I don’t worry about it, because just like there’s a right place for everything around me, there must be the right place for me somewhere in this world. Right, somewhere in this world, that’s I believe.(但我并不担心,因为正如我身边的东西都有合适的位置,这世上一定也有属于我的位置。没错,我相信一定有。)就在这时,他捡到了一张正骨医院的招聘启事。影片结尾,是对精细的正骨工作的特写。
这部短片和作者的理念有相似之处,反对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完美主义、暴虐快感、人格解离、罪责妄想、偷窃癖……怪癖是把双刃剑,既让人备受折磨乃至轻生,某些情况又可转化为通往成功的蹊径。荣格曾饱受癔症困扰,这也使他从中了解到心理病因及克服方法,由此开启心理学探索之路,最终成为知名心理学家。甘地的怪癖是过分洁癖和严酷禁欲,夸张的节食和绝食让他像厌食症患者一样形销骨立。但某种程度上,艰苦卓绝的禁欲修行客观上磨砺了他坚忍顽强、不轻易妥协的性格,成为他反抗斗争事业的原动力。
第二句:人类有两个根本欲望:保护自己,谋求认可和爱。
作者在讲述了诸多怪癖心理之后,指出它们共同的根源在于人类两种根本欲望:自我保护,谋求认可和爱。“当这两种欲望被破坏时,人们就会陷入病态的自我目的化心理或者自我绝对主义的观念当中。”
这个观点戳中了我。人类何其刚强,却又何其脆弱,我们渴望被认可、渴望得到爱,害怕受到伤害。那些看似不可理喻的表象背后,或许恰恰是当事人出于掩藏真实自我的目的,那个自负又自卑、求爱而不得、怕被伤害、不堪一击……的自我。
这本书的突出特点:案例分析为主,理论阐述为辅,例证丰富多样。
书中多个章节都建立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有亲身经历、友人经历、各种病例;有名人事迹,如夏目漱石的被害妄想症、被母亲当作玩偶的叔本华、深陷抑郁的海明威;有广受关注的热点人物或事件,如1997年东电OL杀人事件的被害者、好莱坞女星偷窃事件;有的援引自电影、戏剧等知名文艺作品,如《李尔王》《玩偶之家》《黑天鹅》《死亡实验》。丰富多样的案例增加了阅读趣味性,降低了理解难度,适合作为培养对心理学兴趣的入门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