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间鲁迅(上、下)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人间鲁迅(上、下)读后感精选

2020-09-03 20:19: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间鲁迅(上、下)读后感精选

  《人间鲁迅(上、下)》是一本由林贤治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8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鲁迅(上、下)》精选点评:

  ●尽管这部传记评价很高,但我个人接受不了这种散文体写法,

  ●如书名所示,作者着力于鲁迅“在人间”的一面,如此生成的“战士背影”与其天然持有的抒情意味不免会以后来建构的形象对传主的行为做出有意无意的裁夺。表现在细节考究上,林贤治就不会对鲁迅学医的意愿有什么怀疑,似乎他自一二十岁起便是忧愤深广的样子,似乎周树人专门为了成为鲁迅而进行了一系列人生抉择,而王晓明、李欧梵则能从中抽出复仇与逃避、精神诅咒等传记研究有效化的母题。另外,“白象”除“稀少”外,也有“无用”之意,林语堂以此赠鲁迅,鲁迅继之自况,别有一层无奈在里头。林贤治虽非文学科班出身,但连这都不甚了了,是说不过去的。

  ●这满溢的情绪和情感真是败笔。虽然采用的材料多是可信的,但是我无法接受以这样主观的笔法和态度来写传记。这实在不能算是传记,而应该说是小说。只挑着翻了几页,不打分了。

  ●不是纯粹的传记,有文学的东西,思想有点刻意夸大一些鲁迅的形象,也只是一点。部分鲁迅关键时刻的叙述有模仿传主文字的嫌疑。作为初步了解鲁迅,很是值得一读。

  ●关于鲁迅的传记当以百千计,林贤治的这本《人间鲁迅》应该是最好。以我的阅历,还想不出有谁比林贤治更适合写鲁迅的传记,林贤治的气质(外形和精神)都与鲁迅相似,对鲁迅也有酷爱,文笔、思想也都能够达到相当的高度。本书的资料全部来自鲁迅的文章以及他人的回忆、记录,也可以当做是信史了。书里写的是“人间鲁迅”而不是“天上鲁迅”,是“凡人鲁迅”而不是“圣人鲁迅”,是意在突出鲁迅的“大地性”。林贤治也是有野心的,他在写鲁迅的时候总是试图把鲁迅所处的那个时代都记录、剖析,这也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

  ●写得太好了。

  ●文笔不错,把鲁迅写得有血有肉的,不过看着这本书会误以为他是个接近完美的人的,我不想自己喜欢的作家太完美,因为那不可能,而且如果心中的形象越是完美,有朝一日必会受到的打击越大。他再有缺点,也是可爱滴鲁迅

  ●黄金时代

  ●了解鲁迅。真是心心念。书中自见用力与用心。鲁迅!

  ●先生不需要别人理解。摆脱不了他的影响,就是先生的胜利。

  《人间鲁迅(上、下)》读后感(一):孤独的思考者

  周树人是一个杰出的思考者,不停的思考意味着孤独,因为思考这个苦差事于一般人是难以坚持的。思考最可贵在于不断批判已获得的思想,不满足于停滞在现有的结论和看法中,并认真地怀疑所有前人的所谓智慧结晶。鲁迅不仅达到了这个层面,他还始终在质疑着思考本身,探寻着形而上更为广阔的空间。铁屋子的谈话便是实例,“...... 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可见他不仅怀疑自己曾经确信的“中国并无希望”,也始终在怀疑着怀疑本身,体现的是哲学思辨的色彩。所以,他坚持地思考着,也必定坚决地孤独着。

  《人间鲁迅(上、下)》读后感(二):鲁迅在人间

  读这本书的原因是想了解鲁迅,又不想一本本地啃他的文集,老实说,鲁迅先生的文集我曾经多次拿起,但往往很难沉下心一点点看完。这本书也还没看完,看了一半多点吧,书太厚,内容太长,叙述很细,看完不是件容易的事。

  但仅看一半也让我对鲁迅有了更深的认识,以前所知的鲁迅更多是课本上熟悉又陌生的重要作家,看了书才了解到了他经历过什么,幸福富足的童年、家遇横祸尝遍人情冷暖的少年、发奋向上寻求出路的青年、激愤冷峻的中年,也是看了书才知道鲁迅婚姻生活的不幸,兄弟二人从相互扶持依靠到反目成仇的悲凉。看完这些才觉得,抛去鲁迅伟大作家之名,周树人也是个活生生的凡人啊。

  这本书还让我看到了一个多面的鲁迅,也让我觉得他身上有更多值得我学习的品质,比如我以前竟不知鲁迅是个实打实的学霸,也是个勤奋不辍的研究型学者。还有就是他与“敌人”骂战时的睚眦必报和对后辈青年的友善提携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鲁迅并不完美,也不神秘,在成为鲁迅的路上,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另还有的感触是时代对人的影响确实深远,虽然鲁迅所处的时代混乱不堪,却也让我生出几分敬佩,敬佩那些成天想着祖国未来的青年,敬佩为了反抗压迫不公敢于游行罢课的学生,敬佩那种我们这个时代可能缺少的血性。

  《人间鲁迅(上、下)》读后感(三):我们为什么要读鲁迅?——《人间鲁迅》读后有感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鲁迅?读了《人间鲁迅》,我对这个问题有了初步的思考和答案。

  首先,鲁迅先生具有人格魅力。下部有较大的篇幅都在写鲁迅与论敌们的“笔战”,刀光剑影,唇枪舌战,眼花缭乱,只想说“贵圈太乱”,但其中不难看出一些一以贯之的东西,即鲁迅的敌人从来不是某个人或某个团体,“他反对的不是一个作家、一份杂志,而是中国文人的一种普遍状态”。和他周旋过的傅东华的儿子傅养浩得了伤寒症,他不计前嫌,为之奔走,他的本意,乃是“救救孩子”。他站在一个更高的精神之峰上,反抗人性的阴暗面,致力于国民性的改造,从不站队,所以他是孤独的,他一边回击论敌,一边为这种“文人相轻”的现象感到痛心,即便在笔上胜利了,他也不会快活。他的战斗,他的不满,他的绝望,都是爱的深沉的表现,他爱这个赖以生存的国家,他曾说“我以为比起其他任何国家来,还是出生在中国好。”爱之深,责之切,希望它能强大起来,可惜的是,他没能等到那一天。

  在文化上,鲁迅无疑是反传统的,但他却顺从地接受了家里的婚姻安排。按照他反封建的强烈的个性,他本应该极力去追求婚姻自由,可他并没有。鲁迅的反封建反传统的根本目的是改造国民的劣根性,绝非为自己的个人幸福“在旧道德和新道德之间,鲁迅毕竟也是‘中间物’,他无法跳出一个古老的荒诞的文化环境对他的限制”,他为别人的考虑永远超过为自己的,所以他活得太痛苦,太累了。

  其次,鲁迅先生在文艺上有极高的造诣,他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是建立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的,头脑清醒,眼光独到,悠悠目光,洞察过去,预见未来。《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鲁迅的嬉笑怒骂,正是他耿直睿智的精神气质的体现。大量的创作和译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不论是人格还是学识,鲁迅都不是可以轻易学来的,研究鲁迅,是为瞻仰一种精神,并且使这种精神潜移默化地去影响我们的心灵和行为。他的那种为社会进步的坚持不懈的信仰,他的韧战精神,他对待工作的热忱,对他来说,悠闲与安适就是别一种形式的死亡。只要想到世界上还有过鲁迅这样的人,我就感到自己是不应该懒惰的。我想这就是研究鲁迅的现实意义。

  《人间鲁迅(上、下)》读后感(四):关键词梳理

  第一次完整梳理鲁迅先生的一生。作者很爱大先生啊。上部中补充了我很多认知上的空缺,特别是后仙台时期06-09他从娶亲后归日的经历、09-12回浙经历,说明他在早年就不乏抗争。鲁迅的背景是波澜壮阔的大时代,周福清鲁瑞运水邹容陈天华许寿裳章太炎陈师曾藤野先生秋瑾幻灯事件朱安尼采宫崎武藏范爱农《新生》夭折陶成章刘师培《河南》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科学名教篇文化偏至论伍舍时代夏目漱石蒋抑卮《域外小说集》安特莱夫木瓜之役夏震武王金发《越铎日报》绍兴会馆补树书屋佛学汉画像袁世凯称帝新青年周作人来京钱玄同铁屋子《狂人日记》国粹派林纾随感录五四孙伏园《新潮》八道湾绥惠略夫阿尔志跋绥夫许羡苏许钦文《中国小说史》森鸥外研究系陈独秀分裂文学研究会《小说月报》晨报副刊阿Q外传宫竹心互助爱罗先珂桃色的云《学衡》胡先骕胡梦华《沉沦》《蕙的风》《反对含泪的批评家》《不周山》魏建功批评《不敢盲从》冯省三羽太信子蔷薇的梦砖塔胡同俞芬《呐喊》《祝福》惨剧《彷徨》《幸福的家庭拟许钦文》《肥皂》四铭西三条新居老虎尾巴西安行《杨贵妃》刘镇华易俗社女师大风潮《野草》《影的告别》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生命力《论睁了眼看》杨荫榆《晨报副刊》《我的失恋》《语丝》《论雷峰塔的倒掉》徐志摩《现代评论》东吉祥派的正人君子陈西滢杨鄂生奇袭《京报副刊》两个钉子翻译人名《咬文嚼字》潜源征求青年必读书目不读中国书熊以谦《春末闲谈》做奴隶而不得《墓碣文》《长明灯》《失掉的好地狱》《复仇》《过客》许广平驱羊运动马前卒孙中山《战士和苍蝇》秘密窝《莽原》高长虹《狂飙》尚钺忍耐《碰壁之后》未名社李霁野台静农韦素园《未名丛刊》《出了象牙之塔》《苏俄的文艺论战》《浅草》沉钟社冯至陈翔鹤陈炜漠沈从文陶元庆封面设计《大红袍》五卅惨案省港大罢工《国民新报》副刊闲话流言《并非闲话》《华盖集》许广平训词嫩棣棣之特征《流言和谎话》章士钊维持会段祺瑞齐寿山免除佥事甲寅派复古女师大复校宗帽胡同《风子是我的爱》《同行者》《死火》《腊叶》《孤独者》《求乞者》《伤逝》吴稚晖费厄泼赖林语堂周作人绅士贵流氓鬼《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离婚》爱姑《学界的三魂》官魂民魂攻周专号剽窃盐谷温凌叔华抄袭《我还不能带住》诺贝尔奖金三一八惨案刘和珍《可惨与可笑》《二十四孝图》《无常》《马上日记》胡适调和好人政府山羊《华盖集续篇》翻译《小约翰》《十二个后记》勃洛克辛岛骁厦门大学

  《人间鲁迅(上、下)》读后感(五):妄谈大先生

  妄谈大先生 ——“一个人可以由此得生,也可以由此得死的时代是大时代。大时代总要产生巨人。” 幸或不幸,我们生活在一个“小时代”中。这个时代,物质科技呈指数式爆炸发展,尽管贫富差距并没有因此而缩小,但也似乎没有多少人在意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事实。在大多数人眼里,时代正在进步,朝着进步迈出坚实的步伐,无论是共产主义的愿景还是“历史终结”的论调,都预设着人类的美好未来。1984已经过去三十余载,我们的美丽新世界即将到来(在资本主义国家是如此)。如此一来,也就可以理解没有人会去回望,回望曾经立于这个世界而未来不复存在的巨人们了。 关于大先生,我实在连入门也算不上。不过是草草读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还有《野草》。对于研究著作也不甚了了。《人间鲁迅》于我是一个开始,当然这个开始就足够厚重。林贤治先生是我所敬佩的,作为为数不多的体制外学者,从事学术的艰难恐怕难以想象。而今之际,年逾古稀的他仍在花城出版社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更令人震撼的,是他雄奇壮丽的文字,这一点在《五四之魂》中尤为鲜明,也是大先生一贯的笔法。《人间鲁迅》亦是如此,能够将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以如此优美的笔调表达出来的,一是林贤治先生,一是王德威教授。 老实说,关于大先生,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特别是当我只能坐在路边仰望的时候,他太高了,就像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之于俄国,福克纳之于美国。不然,一个人何以代表一时代之文学? 但即便无话可说,也要说些什么的,毕竟我们这个时代,实在需要“猛回头”望望过往的。 89年11月,林贤治完成《人间鲁迅》,五载岁月,近一千页,八十多万文字,在在叙写鲁迅艰苦而伟大的一生。诚然,作者在对于民国思想政治史的涉及中未免显得偏颇,也许是因为作者对于鲁迅的私淑之情难以完全客观,对于梁任公等先生贯以“之流”字样未免不妥。当然,在另一意义上,我完全可以理解作者的动机——大先生的事业是真理性的。 1919年至今已是百年,以大先生为代表的五四精神早已荡然无存,使其败坏的非唯经济而已,自不必讲。只要看到一点便好,百年过隙,人民的命运何曾改变?鲁迅的原配朱安,竟是自觉地成为鲁迅的“遗产”!“过去大先生和我不好,我想,好好地服侍他一切顺着他,将来总会好的。”而鲁迅又如何,他认知到自己的宿命,可他无法超越时代与现实,没有人可以。就连许广平不也如是吗?明明也有经世的才干,却不得不为家庭牺牲,为鲁迅牺牲。而我们呢?自由、民主、人道主义,诸如此类的名词未免太多了,后来我们才知道那只是一个词而已,话语永远跟权力相媾合,名词只在它作为名词的时候产生作用。前一个时代,人民为煌煌国家的召唤而牺牲。我们这个时代,人民走不出个体的藩篱,困于社会与家庭的桎梏当中不得不牺牲自身。牺牲,是这百年来未曾改变的,或许在未来也毋能摆脱。 到底是百年幻梦,抬起头来望,真不知今朝何世、今夕何年。绍兴市里,处处是先生,而先生分明是以弃绝之心远走的。说起来,鲁迅二字早已成了一个神话符号,而在我们世人看来,神话是做不得真的,符号也只有象征的意义。神话既殁,夫复何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