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雷雨 日出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雷雨 日出读后感锦集

2020-09-05 19:3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雷雨 日出读后感锦集

  《雷雨 日出》是一本由曹禺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400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201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雷雨 日出》精选点评:

  ●《雷雨》完全感受到周蘩漪的美,是雷雨夜的闪电、是待喷薄的火山。周冲最让人心疼,这单纯的孩子几乎是在半日内被敲碎幻想而又意外的死去,又或许他的灵魂早就在幻想破灭的时候消散了。《日出》就更苦了,曹禺说事实是有这样的。太苦了。也许只有从未出场的金八才能在那样的社会好过,可是金八不是人,是鬼。

  ●高中时候在班里朗读,我超级尬

  ●两个故事都很精彩,雷雨的戏剧性好强。

  ●陈白露

  ●就记得大少爷和后妈那段

  ●戏剧反正是不能当小说看,我也不懂这里面的门道,只觉得很牛逼,要是小说也能矛盾冲突成这样,一定炸完了。

  ●都挺悲情

  ●中国戏剧必读~

  ●经典

  ●又重新读了一遍。院长让我自己选个角色,琢磨着,选鲁贵吧。曹禺23就写雷雨了,我都过了23了,还闹着玩似的。才华多重要啊…

  《雷雨 日出》读后感(一):只是短短一生,怎么活都好

  想看这本书是因为海棠写的《我的朋友陈白露小姐》。所以好奇《日出》中的陈白露是怎样一个性格。

  看完书,依旧很好奇,因为我根本就没有看透她的性格。其实不止是她的,就连我自己的性格,我自己的心思我同样看不透,因为生活太过复杂,很多事大脑都嫌麻烦会自动屏蔽,就算下定决心硬是要想出个一二三也是办不到的。更何况陈白露是如此复杂的一个人物。

  猜不透并不代表不喜欢,打开《日出》看陈白露是如此亲切,因为她也很像我的一个朋友,或许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叫陈白露的朋友吧,不过我的朋友不叫陈白露,可能她也没看过《日出》(这我说不准),不过说话办事的方式倒是很像。

  她长得很有陈白露的资本,皮肤细腻白皙,个子高挑,一双爱笑的眼睛。身为90后却心思成熟,想法大胆。说她好吧,她给人当小三,说她不好吧,她却又很善良。而我喜欢她,是因为她真实,有勇气,虽说这年代女人最恨的就是小三,但一个孩子犯的错误总是应该被原谅的。如果不鼓起勇气犯错,怎么会看到这世界的丑陋,又怎么会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真实的犯错总比带着虚伪的面具做假惺惺的好人要好的多。

  看到文章里面的李石清说“陈白露是个什么东西?舞女不是舞女,娼妓不是娼妓,姨太太又不是姨太太,这么一个贱货!”当时我在想,社会上的很多人总想把其他人归类到某一块,就像认为世上所有物质都可以归纳到“金木水火土”一样,我纳闷为什么就不能跳脱出来呢,每个人活出自我不是更好吗,尽管有一些自我不被社会大众所接受,但也好过扔掉个性循规蹈矩的活着。

  再说那些达官显贵就干净吗,包括《雷雨》包括《日出》包括现在的社会,有权有势的人哪一个是干干净净清清白白的?其实清白或污浊都没关系,只要顺从自己的内心,争取你内心最想要的,并付出你愿意为此付出的代价,就一切都没有问题。

  死是最一了百了的解决办法,也是最懦弱的办法,只有手无寸铁的人才会想要去死。要活着,活着就会有希望。

  《雷雨 日出》读后感(二):《日出》杂谈

  对于一个涉及戏剧剧本不多且不深的青衫小子来说,遇到《日出》绝对是不甚的荣幸,全新的感触。我是处在新时代的人,众多近乎于百无聊赖的中国人之一,观看《日出》所描绘的杌陧之象,定是新奇的,但处在旁观者的角度去跌宕着情绪,龇着牙,咧着嘴,殊不知这是最为低劣的品读。当然这又可能是一种优势,和平与浑噩的社会图景的巨大落差,说不定更能激出深刻的认识。

  然而深刻,说是深刻,究竟能有多深刻呢?曹禺不过是从现实中凝缩出这么一幅略具代表性的剧目——“我观看地,不料地是空虚混沌,我观看天,天也无光”。但细细地思量到每个人物身上去,把这个铺天盖地的现实投射到每个活着或死去的人物上去,有又多少新的产生物呢?顺从,斗争,遁入空门,太阳,爱情与事业,悲喜的统一,冷的火,内敛的善。就仅仅一个死,一个“太阳出来了,黑暗留在后面,而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的陈白露,能够牵扯出的人性的思索怕已不是我这副羸弱的骨架所能承受的了。有时我常常想,那段峥嵘岁月中的文艺总是放到唤醒社会这一崇高的层面上的,如今的文艺则更重于对人性的开垦,对冲突的描绘,对共鸣的渴望。其实也不尽然,《日出》就是一个很好的反驳,“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似乎是避不开的场景,而社会只有通过人物才能反映出来,人物内心的挣扎便重新回到舞台的中央。不知道,他们的挣扎能否让我们这些娇生惯养的年轻人起些嫉妒,这又是另一个有趣的话题了。

  既然是杂谈,不妨多些联想,把能够想到的都写出来。接着谈谈自杀。所谓自杀,就是用自己的身体伤害自己身体或者借助外物伤害自己,小东西上吊,陈白露服安眠药,在悲伤之外其实是一种自由感的获得,我活着尚不可得到自由的馈赠、尚不可解放自己,而我仍然握有对自己生命的所有权——不像黄三省,生不由己,死亦难行——那个瞬间,我可以决定留下我的生命或是剥夺,这种掌控感,对比人生的被控感是令人宽慰的,甚至是欣喜若狂的。小东西的死,在外部看突出了两件事,一是黑三、金八的残忍,二是翠喜逆来顺受的善良;在其生命内部,却达到了对现实的彻底隔膜,对自己生命在某个瞬间的彻底解放——即重拾对生命的掌控。而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对一切被迫的向内的退都是值得同情的,小东西没有往前走(所以我们感到了悲哀从文字间渗出来,尽管我们都知道向前走的后果)而是回到生命内部,于是这部戏剧的矛盾在剧情外又表现为读者的同情和人物本身的反同情。

  差不多够了,我到底不是一个内行的批评家,和大多数年轻人没有二致,喜欢些意气用事、以情定论的滑稽事,死气沉沉的理论分析只能是压抑着我热烈的肺腑。而诗从肺腑出。

  从《茶馆》到《日出》,我对戏剧这门艺术的手法越来越感兴趣,在记叙当前的同时,并行多段背景,使背景的魅力发挥到极致。最近经过几些有益的尝试,已经尝到了这种方式对思维的刺激,使诗意扩张到更多的语言领域,但同时这又是令人疲惫的工程,曹禺往往一两年才能产出一部戏剧,素材的整理就占取了很大的部分,诗歌同样需要更多的积累,往好处说,这也刺激了我对知识的需求量。

  曹禺本人的坦白和谦逊、热烈亦是我所敬仰的,对悲剧有审美偏爱的他又像是我的一位好友,或者就是另一个我。这里就不再展开谈了。

  《雷雨 日出》读后感(三):红粉飘零我忆卿——浅谈陈白露们

  谈起曹禺先生的名作《日出》,多年来的分析学者们总绕不过从其时代背景下手。无论是从方达生所代表的乡土文明的衰败,还是从潘老板等一众人所代表的逐步兴起中的现代社会里贪欲腐朽的一面,陈白露的典型性总是被外化了。她成为一个标志,一朵摇曳在三十年代上海滩的女人花,似乎其纯洁只为映照他人的糜烂,其虚荣只为陪衬他人的庸俗,其复杂只为突显时代的矛盾,其死亡只为迎合旧社会的黑暗。她的存在变成一个抨击的工具,昭告天下的是“你看,吃人的旧社会呢。”

  但这一切之上,她首先是一名独立的个体。美目流盼,嫣然巧笑,人前人后,活脱脱的美人。也许是此类角色太过迷人,我初读《日出》时几乎屏蔽了一切外部因素,而眼里痴醉只为她一人。西施之于越王,虞姬之于霸王,明妃之于元帝,绿珠之于石崇,红拂之于李靖,这些被林黛玉悲题的“五美”女子,哪个不是在历史上演绎了可歌可泣的人生?哪个又逃得开悲剧的人生?红颜薄命古来同犹如一个咒语发生在这些时代女子的身上。

  她是白露,也是竹均。白露,这个名字很有意境。白也,丰色也;露也,本意是朝露,露水红颜,又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丰盈珠透,实在是很美的一个名字。露还有很多的引申义,比如,滋润,覆露万民,有海涵宽广的意思;又比如,袒露,与内蓄相对的。就好似一个女人将自己的脆弱看似遮蔽实则袒露,一颗赤诚之心无保留地交付给魔鬼和地狱,任人伤害。

  但她又是竹均。竹者,棱节分明,清朗俊毅,自古是清明君子的自比。均,平也;中正,均衡。她又是这样一个女人,善良,公允,即便将肉体交付魔鬼,内心仍不肯丢弃那一份清明。

  如果要我说,我更喜欢白露,而不是竹均。竹均多简单,白露多复杂,但是她就是因为这种复杂才有真正的生命力真正的美。世上女人千万种,不是人人都应该像方达生口中的竹均(也只有方达生这么称呼她)那么单纯简单,总要有人炫目,有人高远,有人彷徨的。如果白露永远只是竹均,她于方达生于我们,就只是那些发黄相簿里的惊鸿一瞥。但如今,厚厚的粉脂,绿绿的眼影,红红的双唇,细细的腰肢,袅袅的眼眸,亮亮的珠翠,柔柔的声线,懒懒的风情,她不仅是她自己了,她是陈小姐,她是陈老板。莫名的我就喜欢这个称呼,好多不能言喻的东西在里面。她还幻替了竹均的丰姿,还承载了方达生的落寞,还调侃了潘月亭的卑微,还黯淡了所有人的光华,还刺痛了我们的心。

  因为她自己并没有快乐。可以说她已经得到了潘月亭,得到了张乔治或方达生,虽然都不是她需要的爱情。可忽然之间,她就惶惑了,就怀疑了,然后在几个男人之间迷失了,不认命了。她不愿意承认,她和爱情无缘,即便她真正爱过的人在再无交集的别处。所以她想结婚了,她想做别人的爱人了,她想要本不属于她她也得不到的东西了。女人可以虚荣,可以爱很多的物质,但是爱情才是一个女人最想拥有的东西,白露也不例外。其实我倒是觉得,如果真的要谈爱情,她能得到潘月亭的爱情更好。只有上了岁数的人才懂她的沧桑,才真正明白她的心境和她的需要。方达生太年轻,连自己的问题都想不清楚,他对她是可以包容,可事实上,他不懂这样的女人,也不会原谅这样的女人,年轻英俊又怎样,青梅竹马又怎样。

  如果说白露这个名字还有几分风尘味道,她本名竹均,就调和了她的风尘,而变得骨骼清奇。南朝文学家丘迟《与陈伯之书》里写,“霜露所均”。她也确实是这样一个人。她想得到却又明白得不到,又迷糊又清醒,又自甘堕落又恋恋过往。那么多的对立在她身上统一,想活得不累都难。所以,她总是脱离不了和旧乡人的联系,与他们接触,听方达生唤她竹均,也就是在那里,她觉得自己还有尊严,还有不为人知的体面,还有平实具体的温馨,即便只存在于回不去的往昔。我爱白露,因为她就是陈白露,很美,很伤,很假又很真。她在自己的悲喜里映照别人的悲喜人生的悲喜,在自己的迷惘里拖累别人的迷惘人生的迷惘,直至生命的尽头。她在梦的桎梏里,想挣脱,又不想挣脱。她是个聪明人,一个聪明的交际花,她明白在她前方的是什么,所以不幻想也不妄想;但她缺乏真正的智者的魄力,所以她只能流连于现有的境地,想要的得不到,不想要的却也放不掉。我个人觉得,正是因为她如此聪明的笨着,才早早看到了自己的乏力,自己的宿命和结局。“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觥筹交错也罢,魑魅横行也好,我能做的只是在衣香鬓影之上的蜻蜓点水,挥挥手留下了那一片万籁俱寂。

  袅袅绰绰,欲走还留。这造就了她独一无二的姿态,但她毕竟不是孤芳独立的。曹禺先生是开山者,之后自有大批追随。我个人非常喜欢的07版《新上海滩》中方艳芸一角,也是个此般的存在。电视剧的篇幅长度得以使这个人物的前世今生更完备,爱情展开更动人。“青衫憔悴卿怜我,红粉飘零我忆卿。”巧的是,方艳芸的扮演者陈数更是新版《日出》中陈白露的扮演者,这份微妙的机缘更使两个人物之间多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去年在上海话剧中心展演的《永远的尹雪艳》亦是我个人非常钟爱的一出戏。白先勇先生写民国,实实在在是点化到骨子里。他个人的生平经历使他虽未生在民国,却对那个年代的老上海和49年后台北的时空特点了然于心,尹雪艳更是所有角色中的集大成者。她是陈白露的升华。一样的命途多舛,却多了安身立命的智慧。

  同是交际花,与陈白露不同,与方艳芸也不同。尹雪艳之所以为尹雪艳,是她生来就主宰着别人,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不霸气,但压倒一切。柔之克刚,天生的女王相。她不用费力,一拨拨的高官大佬就腆着脸贴上来,大把大把的金砖珠宝送到她身前,她也不拒绝;慕着她的大名专程来捧场的男人在百乐门迎来送往,她总是在舞池里微仰着头,轻摆着腰,笑吟吟地招呼各方贵客,不急不慌,从未失了分寸。她好像从不强求甚么,也不在意甚么。翻手为云覆手成雨,闲庭信步,上海台北在她看来无甚分别,区区女流却大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笃定。这样的一个女人,从容不迫的经营起一个所有人的乱世浮生梦,却令人参不透她所求为何。

  也许尹雪艳才是真正的无欲无求。她一件件事都做的合适,是因为并无所求。她空而无我,知道生活毫无意义,所以不会执留,也不会为失败而伤心;但是她又知道这就是全部的意义,所以展现自己的精致,或周旋达官,经营公馆。她知道空无,却不会移情于空无,因为她生性平和,空到了无情可移。她永远不会自甘堕落,死,或称为神秘主义者,那都是自怜自艾之人的道路。她会生活下去,成为生活本身。无妄想,亦无理想,亦不会破灭,又什么都明白,自可过太平日子。白露的心气到底决定了她毋宁死不勾活,是仅存的清高尊严也是欠缺的勇气,而于尹雪艳来说,活着本身就是目的

  写到这儿,我已分不清哪一种人生更为悲哀。是生来就认命的索然无求,还是在梦的桎梏中挣扎过彷徨过流过血流过泪,才知行不通的那一种殊途同归。人间琐事堪惆怅,莫向横塘问旧游,但不论哪一种,千百年来,戏台上生活里,女人的悲情和诗意,纠缠和瓜葛,百炼钢和绕指柔,都在这里面了。

  《雷雨 日出》读后感(四):读《雷雨》——爱与恨的宿命

  读《雷雨》——爱与恨的宿命

  曹禺说他是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雷雨》这部话剧的,他祈望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光来俯视这群人。

  读《雷雨》蘩漪这个女人,最令我怜悯和尊敬,我会在内心流着泪同情哀悼这个可怜的女人。

  一个如花如梦的女人,只因门当户嫁进了周家。一个不懂爱不懂情的丈夫,磨灭了她对爱的憧憬和幸福的期盼;一堵高高的围墙一栋空洞的洋楼 ,尘封了她的心灵,拖着残存的躯壳寂寞地沉寂在角落。一个叫周萍的男人唤醒了她心底爱的期盼,激活了她那残存的爱的能量,于是她急切的抓住了这份唤醒重生的爱 ,哪怕这个男人是自己丈夫的儿子,哪怕明知这份爱前面会有万劫不复的深渊,依然不顾一切地抓住周萍不放手,她要重拾起一堆破碎的梦而救出自己,为此,她毫无犹疑地踏上了这条艰难的。

  她把自己的生命彻底的燃烧到如电火一样的白热,而命运注定太过炙热的光都将如雷如电一般短促。这份叛逆、乱伦、畸形的爱使怯懦的周萍感到了不安,开始害怕开始懊悔,他急切地仓惶逃避,他选择爱上一个家里的女仆,他寄望于这份正常一点的爱能救赎自己羞愧的心灵,躲避那如雷雨般的恐惧。蘩漪慌了,她知道自己不能再沉默,因为她明白周萍的逃离意味着她将会彻底枯死,她的灵魂将在周家大院这座活坟墓里再次死去,不!她不能让周萍带着女仆四凤就这么离开周家,残忍的把自己扔在这坟墓里独自忍受煎熬。于是她要阻止,不惜一切代价,哪怕最后伤害自己亲生儿子的感情她也在所不惜,只求周萍不要彻底抛弃自己。

  当她被周萍的绝情逼到在亲生儿子面前坦露她与周萍那乱伦畸形的爱后,她以为这是对绝情的周萍最残忍的惩罚,抱着玉石俱焚的信念她要周萍为她留下,至少是带她一起逃离周家。可无论如何她也没想到老天的安排比她更无情更残忍。当自己和周萍那段羞愧的事实如一巨雷刚划破漆黑的夜空,接着的一个惊雷击碎了每个人残存的希望,周萍和四凤竟是同母异父的兄妹。蘩漪也被这突如其来的惊雷击醒,她恐慌得捂住嘴不知所措,她惶恐地忘着周萍,悔恨地对周萍解释“萍,我,我万想不到是——是这样,萍——” 对周萍的担心已经使她彻底忘了自己的痛楚,她恐惧因为她太明白自己面前的这个男人是怎么也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更不会处理这个残局的,他该怎么办,他的心一定很痛,他的心一定很慌。蘩漪此刻除了心疼和担忧这个可怜无辜的男人外,心里充满了后悔,她后悔,后悔如果自己不闹是不是就不会这样,他后悔自己如果不阻拦周萍和四凤的出走,那么现在周萍就不必面对这个残忍的事实,她后悔后悔得讨厌自己,只为这个站在她面前已经呆讷到令人心疼的男人。四凤最先反应过来这一切都将无法面对,明天没有一丝丝的希望,她冲出门口奔向雷雨,绝望地拉起那条漏电的电线,善良单纯的周家二少爷想去拉住四凤,结果两人一起双双被电死了。两了最纯情最无辜的年轻人成了上一代人三十年爱与恨的牺牲品。怯懦的周萍面对这一切选择彻底逃避举枪自杀了。

  蘩漪疯了,因为她后悔自己的自私伤害了亲生儿子的感情,而自己永远没有机会补偿对儿子的愧疚;她恨周萍的绝情,恨自己的自私伤害了周萍,更恨这个孽债深重的周家,恨老天爷无情的捉弄。这个女人被自己如火的情和恨彻底烧疯了心。

  俯视这部戏,无论他是热情如火还是冷酷无情,无论他是纯洁善良还是狡诈阴毒,无论他是坚强勇猛还是胆怯懦弱,最后都逃不开命运的安排,在老天爷面前每个人都是渺小可笑的可怜虫。《雷雨》吸引我的不只是它那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而是曹禺用细腻的手法塑造出来的8个性格鲜明、丰满生动的戏剧人物。也正是这些鲜活的人物造就了《雷雨》这部话剧的永恒经典。

  《雷雨 日出》读后感(五):读《日出》——人之道 损不足以奉有余

  “天之道其忧张弓与?高者仰之,下者举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老子《道德经》七十七章

  《日出》是曹禺先生创作的一部经典话剧,这部戏极力阐述的是一个很现实的社会形态,一个鲜血滴滴的残酷不公平的“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形态。呼唤和信仰推翻这种社会形态的必然性。

  这部戏剧的角色里有金融大亨,有地皮无赖;有银行家、经理、小职员,有交际花、妓女;有富家公子、寡妇和小白脸;有书呆子、叫花子等等,他们没有绝对的主角,每个角色在这部戏里都占有相等的轻重,他们只是互为宾主,交相陪衬,他们各自的生存状态合成了这部戏,共同烘托出一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人之道也。这里充满了尔閲我诈、虚情假意、冷酷无情、痛苦无奈······。作者同情小人物的悲惨命运,痛恨那些冷酷无情、荒淫无耻的腐烂阶层的嘴脸,为了宣泄这满腔的愤懑,作者在戏剧里安排了这个阶层的破败,给人一份值得兴奋的希望,暗示会有个伟大的充满阳光的未来。

  可单凭这一阶层的败落就真能改变这“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人之道吗?有多少人相信黑暗过后,新生的太阳能平等地照耀每一个人,阳光会公平地属于每一个劳苦大众?

  《日出》里的理想主义者方达生和现实主义者陈白露,他们一男一女,一个傻气,一个聪明,都是所谓的有心人。他们痛心疾首地厌恶那腐恶的环境,都想有所反抗。然而久经风层,看尽人间百态的舞女陈白露面对这样的现实社会她气馁了,在日出到来之前她选择了放弃。“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她看透了自己是无法反抗和改变黑暗的,她相信终有一天太阳会照进每个人的心里,但是她清楚太阳不会是她的,她断然选择在黑夜里永远睡去。 方达生,是个永远活在自己心里头的书呆子,他空有一腔同情和理想,怀着一肚子的不合时宜,整日地思索斟酌,长吁短叹要做点什么,要与一切黑暗现象战斗,他要改造世界,独立把太阳唤出来。 当听到那嘹亮的劳动号角,看到即将迎来的日出,方达生狂喜地喊着:“太阳就在外面,太阳就在他们身上,你跟我来,我们要一齐做点事,跟金八拼一拼。” 当全局就此落幕,对这个渺小的好心人我对他只有怜悯,又有谁能相信他能唤起新生的太阳?

  读完《日出》,留给我的感觉是一种落寞的悲哀。我不是曹禺先生喜欢的好读者,因为我并不相信“损不足而奉有余”这样的人之道会彻底改变,这样的社会形态会被彻底颠覆。我甚至觉得曹禺先生自己也不是很相信,他只是不愿把这部戏仅仅停留在揭示残酷的人生世态这个层面上,因而努力牵强地表达和暗示太阳最终会属于所有劳苦大众。

  也许我是个现实主义者或说是悲观主义者吧,我觉得社会就像个金字塔,"太阳"不会只属于哪个阶层,也永远不可能平等地分配到没个角落,更不可能彻底属于金字塔的最底层,我只祈盼阳光能永远灿烂,让金字塔底层的生命得到更多太阳的光和热。让每个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阳光。

  小灯泡

  2011.07.31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