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组读后感100字
《行动组》是一本由唐·温斯洛著作,青岛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5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行动组》读后感(一):The old school practice is obsolete
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各种组织,公开的、秘密的、光荣的、肮脏的……任何一个组织对新加入的成员都有不同的要求和规定,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准则——忠诚。
缄默法则(又叫Omerta)是源于意大利黑手党家族的一条最重要的法则:凡是家族成员,无论出现任何情况,其本人及其家人在警方面前均应保持缄默,绝不可告密。这是黑手党家族中神圣而不可侵犯的至上公理,也是黑手党能够在各国警方的严厉打击下始终保持根基不倒的原因。在遥远的中国,洪门弟子在摆香堂入会时也会背诵“洪门三十六誓”,其中一项就是关于对社团的绝对忠诚,所谓“出卖兄弟,三刀六眼”就是指这一条。除了各种犯罪组织和秘密结社,其他各种组织、团体都要求成员保证绝对的忠诚,警察团队也是一样的。
有人说“曼哈顿每个人都是疯子”,而能够在龙蛇混杂,帮派割据的北曼哈顿地区混得有头有面,只靠一个人的单打独斗显然是不行的。行动组就是纽约警察局的一个小团体,也是一个结合紧密,相当排外的兄弟会。他们在街头行动,周旋于毒贩、黑手党和各大少数族裔聚居区之间,努力维持着北曼哈顿地区犯罪分子之间的动态平衡。行动组坚不可摧,内部四名成员结合得犹如铁板一块,而他们之间的纽带就是绝对的忠诚和绝对的信任。在行动中只要有兄弟在自己身后,任何一个成员都可以毫无顾忌地向前冲锋,而行动结束后的各种“外快”也绝不会被内政部察觉到。作者创立了一个让任何一个人都心之所往的理想化工作团队,有爱尔兰人、有意大利人、有黑人还有犹太人,来自美国街头的移民后裔组成了一个神奇的小团体。行动组就像是Windows系统中的桌面弹球游戏中的弹珠,在北曼哈顿这个由LED彩灯、按钮、光带组成的桌面上冲撞穿梭,游刃有余,而守着弹珠不让其掉下桌面的两块挡板就是“忠诚”和“信任”。
近年来,黑手党家族的缄默法则在各种法律条款的逐步完善中逐渐松动、瓦解,越来越多的家族成员为了保护自己或家人而选择成为证人。越来越多的组织和帮派内部都出现了信任危机,人们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选择妥协,老一派的做法在年轻人眼中已经成了过时的玩意。书中数次提到了美国著名的黑帮题材电视连续剧《黑道家族》(The Sopranos),在这部剧中,Jersey家族的干部Salvatore Bonpensiero 被警方抓住把柄,而选择背叛家族,当他在女儿的婚礼上被要求戴上窃听器时,他在卫生间里紧张、焦虑、害怕、喘不过气的情绪演绎得极富感染力。在本书中,行动组中也出现了“背叛者”,这个背叛者有他自己的原因和苦衷,每当看到他戴着窃听器“执行任务”时,我总能想到卫生间里颤抖的Sal,让人感到可怜可悲,更感到可恨。
最终,行动组还是成为了过去时,虽然作者在故事的最后让“反面角色”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背叛者终究是背叛者。路易斯·佩妮笔下的伽马什探长一尘不染,坚决与肮脏腐败决裂斗争到底,尽管团队里的人称他为“叛徒”,可我对他却充满了敬意。而行动组中的“背叛者”,不管作者给他怎样洗白,最后做出如何正义之举,在我眼中他始终是一个背叛了兄弟和团队的可耻的叛徒。
《行动组》读后感(二):怼特朗普的人
唐·温斯洛这个名字对中国读者较为陌生,但在美国却成名已久。根据资料,他迄今为止共出版了21部作品,本本叫好又叫座,作品质量非常稳定。他的作品《野蛮人》被大导演奥利弗斯通拍成了电影,《The Power of the Dog》(台版译名《犬之力》)、《The Cartel》、《The Border》即将被福克斯拍成剧集。温斯洛的作品大多聚焦在美国的毒品、走私、犯罪等社会问题上,作者本人对美国的社会矛盾、毒品犯罪、贫富差距等议题也很关注。
唐·温斯洛是个很有个性的人,今年上半年,为了表达对特朗普执政的不满,温斯洛宣布暂停写作,将全身心投入到推翻特朗普“暴政”的事业中。按说温斯洛和特朗普在禁毒等问题上的目标诉求是一致的,为什么会如此反感懂王呢?我觉得对待毒品的态度只是温斯洛对社会不公的关注的其中一方面,而特朗普加剧了社会不公,加速了社会分裂,这些都是与温斯洛的理念背道而驰的,所以他才会如此痛恨特朗普。
温斯洛写给中国读者的信有什么样的作者,就有什么样的作品。这本《行动组》是温斯洛的第一本简体中文版,主要内容仍然是作者一直关注的警察与黑帮毒贩的对立冲突,进而将公检法政客FBI等等形色人员都被卷入这个灰色地带,引发出一系列事件。阅读本书能感觉到一种特殊的质感,像看《the Wire》剧集的感觉。
《行动组》这本书是个不折不扣的大部头,厚达近600页,书中登场人物众多,警察活动在舞台中央。书中的主人公马龙并不是通常小说中的完美角色,他自己在书中也多次承认自己远非完人。他和同僚们知道作为警察有一些不可踏足的禁区,但还是多次越线。正如书中人物那样,如果你习惯了特权、金钱、威望和巅峰的感觉,你会退回界内并承认自己犯下的错误吗?这是一个涉及人生和价值观的哲学拷问。马龙一心爱着警察事业,好胜心驱使他铤而走险,已经无法回头了。
书中的情节与元素并不鲜见,在很多小说中都可以看到,但在温斯洛的老练笔力加成下故事的展开还是十分抓人。在全书有限的篇幅内作者触及了多个美国的社会热点:毒品、枪支暴力、黑帮、种族歧视。全书的基调灰暗粗犷,讽刺了美国社会的种种乱象。在温斯洛的笔下,警察不再是通常警察小说中的那种不食烟火的犯罪惩戒者的空洞形象,而是还原成了一个个七情六欲的人,为了工作,他们整天和街头巷尾的混混打交道,过着把头挂在枪上的日子,一不小心就有可能送命。为了生存,他们必须放下身段把自己全身也抹上尘土,捕猎者和猎物的界限已模糊不清,没有猎人和狼,只有狐狸和狼。在真实的世界,警察不仅是犯罪终结者,有时也可以成为犯罪制造者。
这是我阅读的第一本温斯洛的小说,感谢青岛出版社,能把这么一个好作家的经典作品引介到国内。这本书从策划出版到上市经历了很多波折,有一段时间我几乎以为要夭折了,是青岛出版社的各位老师的锲而不舍最终让这本好书得以出版。600页大部头的精装只卖69元,绝对是良心定价。虽然我不是什么大V,但我还是要尽绵薄之力呐喊:这是一本货真价实的良心好书,喜欢读小说尤其是犯罪小说的爱好者一定要买,错过真的会后悔。只有让出版社看到读者的热情,才有继续出版的动力,我们才能看到更多温斯洛或者说其他作家的经典作品!
《行动组》读后感(三):永不停歇的博弈
外壳红与内封黑,正义与邪恶,永不停歇的博弈
《行动组》恰到好处的勾勒出了一幅“移民”与“反移民”的景象,借用悬疑、犯罪小说的外壳绘制了反映社会图景的写实作品。“种族主义”、“毒品战争”这些热门又敏感的话题都在本书中占有了不菲的篇幅,相较于此,我个人更中意的是小说中对现实中所谓“正义与邪恶斗争”入木三分的刻画。现实世界早已不是黑白分明,游走在灰色地带的个人,被卷入了时代的洪流所绘出的暧昧、模糊的灰色英雄形象是这部作品着力刻画的。
警察在当代东西方文坛都占据了重要地位。无论是美国侦探小说中常见的“硬汉派”还是日系推理中独树一帜的“警察小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对这种暴力机关内因权力而产生的腐败的讨论。另一方面,这一类型作品在不惜笔墨讨论体系本身腐败问题的同时,主人公大多保持了“出淤泥而不染”的形象。但本作《行动组》却不是这样,开篇即是主角身陷囹圄的场景,北曼哈顿之王的“堕落”已成定局。这样一部反套路的、以警察为主角的小说想要探讨的主题自然不仅限于系统本身的腐化。以这样的一个场景为开局,作者借纽约哈莱姆区各方势力之间的博弈与主人公在各方之间疲于奔命为了自己所珍视的东西左右奔袭的场景互为映衬,将全书化作了一部关于正义与邪恶,理想与现实的博弈。更以最后颇为英雄主义式的结局,暗示了这样的博弈永不停歇。
《行动组》中关于“聪明钱”、“中间人”等等的刻画,其实基于冷冰冰的法则:成本与受收益。警察对抗犯罪的收益就是所辖片区犯罪率的下降,而实现这一收益的途径既有打击犯罪也有双方的握手言和。选择后者意味着腐败的产生但同时也意味着获取相同收益的成本大幅下降。后者自然成为了常见的选择。然而整个社会的运行并不仅仅依赖于低犯罪率,警察系统也不过是政客们彼此博弈的一个小小环节。至此各方踏入场地,加入这一没有硝烟的战局。正如马龙最后所说,如果说“腐败”的警察换来的是街区的低犯罪率,那么政客的所作所为轻易就打破了这一切。以好警察为信念的马龙,可以允许自己为了实现好警察这一最终目标而污染双手,却永远也无法接受好警察这个信仰被人轻易的打破。他对“好警察”的执念,既成就了他被曼哈顿之王的称号,也成为了他陷入深渊的最后一个助推。
各部分的标题颇有趣味回到大的层面,本作探讨的不过是美国这个移民社会的一个角落,反映的却是全球化世界下种族与阶级之间越来越深的鸿沟。本书每一部分的标题都是一个节日,最后在独立日迎来高潮。讽刺的是,无论是圣诞节、复活节这样带有宗教色彩暗示着美国梦与新教伦理间密切关系的宗教性质节日,还是独立日这样带有家国情怀的节日;都掩盖不了这个国家内部阶层分化与种族鸿沟加深的事实。更进一步,这种割裂只是世界动荡的一个缩影。不同的国家被固化在生产链条的不同角落,所处位置略高一些的国家难以升级腾出位置,下面的国家却早已拼命想要跃升。正如哈莱姆街区,传统黑人帮会与来自拉美的多米尼加帮派之间的战争,既是传统毒品与新型毒品之间战争,也是美墨边境毒品战争的升级,更是美国境内移民亚文化之间的争夺,归根结底不过是有限资源情况下不同阶层为了自己利益为了如何分配蛋糕的赤裸裸争夺。这种争夺具化为政客们关注的失业率与经济增长,具化为国家暴力机关对犯罪率的关注,具化为不同宗族间对生存空间的争夺,最终表现为由经济而起的全球化在文化割裂之间日益分崩离析。
作为个体可以如同马龙般选择,挑起重重争斗后离场,捍卫了自己的信仰也证实了自己还是一个好警察。可是作为国家机器,面对这样的永不停歇的内外博弈,又当如何选择?
《行动组》读后感(四):属于这个时代的美国警察小说
《行动组》读后感(五):致命的血色馈赠
《行动组》是美国作、编剧家唐·温斯洛出版于2017年的作品,也是他第一本被引进国内的作品。与他之前或之后的作品相似,都是关于警察、毒品、街头暴力以及贪腐……。或许真的是无巧不成书,《行动组》一书的背景与近期美国国内的形势也极其相似,激烈程度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区别在于,唐·温斯洛为引发全美骚动的事件精心打造了一个令人心碎的起源,一个虚实难辨的警察故事。
简单地说,《行动组》是美国纽约警察局试图让街头秩序重回正轨的精锐组织,全称是北曼哈顿特别行动组,由54名警探、卧底、预防犯罪警察以及制服警察组成。在这个组织中,特立独行的警探丹尼·马龙领导下四人行动组最为风光,丹尼·马龙横扫街头的努力让他被敬称为北曼哈顿之王。可是长达18年的警察生涯,让他耳闻目睹了种种罪恶,街头暴力与内部斗争让他身心俱疲,对现状不满的他,终于走出了无法回头的一步。与此同时,种族主义极其敏感的大环境,因为一次警察枪击非洲裔美国人的事件引发暴动。家人、爱人、朋友以及同事,都被卷入这场毁灭型的事件。
在《行动组》一书中,警察枪击14岁的非洲裔少年迈克尔·贝内特,政府与警察局对真相再三掩盖,引发非洲裔群体的不满;丹尼·马龙带领的行动组,深受上司的压力,要面对克利夫兰五口灭门惨案、本地黑帮与多米尼加黑帮因为毒品引发的暴力冲突、军火交易案等等重案;以及,丹尼·马龙个人的情感纠葛与生死存亡。在有限的空间辗转挪移,唐·温斯洛为读者勾勒出一个大到美国社会,小到街头巷尾,甚至是细微到个人内心深处的多维立体世界。精心构思且面面俱到的精彩情节迫使读者层层推进,直面最为核心的美国社会问题。阅读感受可以用“酣畅淋漓”一词来形容。
众所周知,“黑人的命也是命”是美国非洲裔民权运动最广为人知的一句口号。2020年5月26日,非洲裔美国人弗洛伊德在街头被警察拉下车,继而暴力跪压颈部导致死亡,引发美国全国范围的抗议活动,随后以打、砸、抢的方式演变成为延伸全美的暴力骚乱。早在3年前,《行动组》就准确的再现了这一幕。小说背景是美国纽约著名的非洲裔聚集区—哈莱姆,这里是非洲裔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犯罪的中心,毒品肆虐的现状,让行动组不得不介入其中。唐·温斯洛通过警探们在街头的种种遭遇,指出所有的一切,究其根源,是道貌岸然的美国富豪及其支持的政治人物们无能导致,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勾心斗角推卸责任、甚至通过街头犯罪操控局势。与此同时,底层人民却不得不忍受日益严重的黑帮胁迫、街头暴力与毒品危害,种族主义也随之成为城市无形无解的顽疾。人们甚至“宁愿相信一个诚实的暴徒,也不愿意相信华尔街的那些混蛋”,由此可见一斑,当不满情绪到达顶峰,怒火街头则将成为必然。不夸张地说,唐·温斯洛凭借个人敏锐地观察力和判断力,早早预测了必将到来的悲剧。
与此同时,小说的主角警探丹尼·马龙是爱尔兰裔,子承父业干了警察,表面上八面威风,实则身心饱受煎熬。一方面,他处于英雄警察之子的光环下,从制服警察一路走到独立领队办案的警探,被奉为“北曼哈顿之王”,收到种种荣誉的眷顾加持;另一方面,他却不是白璧无瑕。他熟知街头的一切,种族对立、贩毒团伙、黑手党、暴力杀戮;他了解警局内部的流程,“干净钱”、“脏钱”、“容易钱”、“聪明钱”甚至是“晴雨表”;他面对内部纷争和调查,上级、同事、内务部、联邦调查局。他处事游刃有余,对同组兄弟关爱有加,面对黑恶势力重拳出击。可是,再好的掩饰也填补不了18年警察生涯被腐蚀的内心,常年积累下来的负面能量让他行事乖张。他想要自己的生活,却妻离子散;想要保护好友,却成为背叛他们的关键;想要扫灭罪恶,最后与之同流合污,生活最终还是压垮了他。这不由让人想到美国著名小说家詹姆斯·艾尔罗伊创作的《洛城四部曲》,尤其是《洛城机密》,尤其是巴德·怀特。同样是流光溢彩下的罪恶都市,同样是由荣誉、鲜血与罪恶紧密围绕下的命运,不由得让人心生叹息。
幸福的人或许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人却确确实实拥有各自的不幸。在唐·温斯洛的构思中,丹尼·马龙注定是充满矛盾的悲剧人物。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他只能遵从自己的内心,努力在愧疚与痛苦的泥潭挣扎,试图寻求灵魂的片刻安宁。唐·温斯洛不想用一个纸板人物打发读者,他通过插叙、顺叙和倒叙等等方式,全方位的将丹尼·马龙展示给读者,不做过多解读,让读者去判断所有。没错,渎职、贿赂、敲诈勒索、妨碍司法公正、持械抢劫、杀人、贩毒,丹尼·马龙一路走来让人触目惊心。他是贪污腐败的警察、杀人犯和叛徒。可是,对家人、朋友、同事,甚至是混迹街头的吸毒者,他又是另外一幅面孔,对孩子既愧疚又深爱、对情人无比耐心和温柔、对朋友真挚的关心,对罪行毫不留情,都是清晰可见。这不禁会让人深思,到底是什么造就了他,并随后腐蚀了他,最终又毁灭了他?当他一无所有,冲进枪林弹雨,与毒贩与变节的警察激烈交火,丹尼·马龙的形象似乎瞬间又产生了新的变化。复杂的内心世界,矛盾的行事准则、炙热的真情实感,坚持到底的正义情怀,让丹尼·马龙成为最具硬汉色彩的警察角色,强烈的吸引力让人想到上个世纪钱德勒笔下的冷硬私探。至少对我而言,拼尽全力却穷途末路的人,值得让人心生同情,哪怕他曾经罪无可赦。
只凭丹尼·马龙这个精彩的人物,《行动组》一书就已是立于不败之地。但是唐·温斯洛不会止步于此,为了确保故事整体的可读性,在环境、人物之外,还准备了各种让人瞠目结舌的血腥案件与暴力冲突。克利夫兰五口灭门惨案、军火交易案、赚钱男孩与黑桃帮火并案、警察、检察官与市政府官员贪腐调查案以及冲出哈莱姆的纽约大暴动。史诗般的黑色故事营造出怒涛般席卷而来的冲击力,让人肾上腺素随之飙升,这就是唐·温斯洛带给读者的血色馈赠,让人欲罢不能。
虽然厚达578页,虽然是第一次引进国内,虽然是有些许陌生,虽然翻译上还有些小瑕疵。但是层次分明的《行动组》一书确实是让人拿得起就放不下,令人印象深刻。阅读体验告诉我,这本书肯定会在书柜中拥有一席之地。同时我也坚信,唐·温斯洛以后必将成为类型小说爱好者耳熟能详且津津乐道的老友。《行动组》可能是近期肉眼可见触手可及的类型小说佳作。买吧,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