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问》经典读后感有感
《水问》是一本由简媜著作,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176 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水问》精选点评:
●看不下去的抒情少女
●当三毛离我们远去,现在我们枕边放的是简媜。吸引我读她的是这句介绍语,果然不负我之所望,一口气读罢,轻轻浅浅地喜欢上这个用情的女子。“深情即是一桩悲剧,必得以死来句读。”喜欢了很久的这句话,就是出现在这本《水问》里的第132页。这才只是她的第一本书。
●前几篇讲花花树树 特别像高中语文课本的感觉
●高级青春忧伤体,胜在有股英气。
●简帧的第一本书,书中果然有难掩的稚气青涩和属于青春的狂傲与故作哀愁。曾经无限迷恋这个写起文章来词藻信手拈来大气凛然的作者,现在嘛也就一般,算是真心敬佩她古文功底和遣词能力,向往她快意滂薄的气度
●彼时简媜尚读大学,行文带有青春文学惯有的毛病:虽有灵性,但底蕴不足。简而言之,华而不实,缺乏深度,一副为抒情而抒情的架势。越往后气质越沉淀,虽仍稚嫩,但胜在少女情怀青葱无邪。有友邻说,我老是觉得她(简媜)在刻意模仿三毛。此册给人感觉确有三毛痕迹。
●气象比不过朱天心,路数比不过萧丽红。
●简媜的文风始终是温柔又有力道,从最细腻平凡的事物中体悟最真的生存道理。她既能在看花赏景时优雅旋转,也能放下身段阅读市井小巷的喧闹拥挤。
●到底是惨绿少年,嫩得快滴出水。可惜我爱的,还是再过些年,待到生活给了她扼喉之感,才迸发得出真正的裂帛之声吧。
●春天,像一篇巨制的骈俪文。而夏天,像一首绝句。青年,成年,临近中年,读者阅读的时间线和作者写作的时间线高度契合,是一种运气也是一种默契。
《水问》读后感(一):破茧
如果,有醒不了的梦,我一定去做, 如果,有走不完的路,我一定去走; 如果,有变不了的爱,我一定去求。 如果,如果什么都没有,那就让我回到宿命的泥土!简单的话,却给我另样的体会,把一个女人的痴与爱写的如此美好
《水问》读后感(二):久读不腻
好似平常话语一般,却娟娟细语,包含深情。大学时光的简单纯粹,水瓶后面直白的感情,对海的一往情深。。。多多的柔情,好多的依恋,清新优美的文字,阅读越爱,时不时的一两句箴言独白,品来有一种深深的认同感。好喜欢:)
《水问》读后感(三):一定要经常拿来品读的书
很欣赏她,文字太细腻太耐读。
爱字不易写,但愿你湖心风纹,勾勒一笔一划.且让萍水相逢的,在湖畔栏杆,拟下他们的约誓.
且让相识的,用你的神话湘绣成他们的嫁纱.
让常年分离的,偶然相聚.
让幽怨的,冰释所有的尘土泥沙,让他们知晓,聚是一瓢三千水,散是覆水难收.....
《水问》读后感(四):自然不足,文笔有余
这本书是简媜大学时期的作品,整本书贯穿的风格从开头便显现出来。文字中透露出来的是一股超凡又倔强追求,感情分配表达的又十分尽兴。不足是有一种无病呻吟之感。
文笔自是不错,高中时引用者颇多。单拎出来文艺气息十足,组合在一起却觉得并无甚特殊意义,仿佛是为了写而写。
总之并不是很喜欢,但还是看完了。个中缘由不提也罢。
《水问》读后感(五):也许也该去看看三毛
一直在课上听到她的名字。后桌有,借的时候就告诉我说我可能不太看得下去。确实如此。也许我最喜欢的,还是她的《荒野之鹰》,也许,她后来的文字,比如《烟波蓝》会更适合我,而非《水问》。因为,其实我并不想从一个年轻女子娇柔的文字里寻求柔软的感触,除了令人欣喜的比喻却没有太多深意的东西在绚丽多情的文字之外闪着光芒。
也许我的期望是,知她以什么姿态风骨立在青春肩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