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乔恰里亚女人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乔恰里亚女人读后感1000字

2020-09-08 19:0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乔恰里亚女人读后感1000字

  《乔恰里亚女人》是一本由[意]阿尔贝托·莫拉维亚 / Alberto Moravia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3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乔恰里亚女人》精选点评:

  ●莫拉维亚少有的反映现实之作

  ●纯洁玷污纯洁,人性泯灭人性,邪恶滋生邪恶。少女少不经事,艳美无双,未识人间疾苦,何不让一场空袭,一次轮奸,使之坠入深不见底的苦难之渊!

  ●论战争对人的改变

  ●通过对两个小人物命运的刻画,表现了二战中老百姓浮沉不定、被屠杀毁灭的悲哀

  ●是一部小说一部电影,却曾是许多人的命运。

  ●二战中的意大利,真的是一个神奇得令人无言的民族。

  ●“ 生活也许是一种充满黑暗和谬误的可怜的东西 ”

  ●战争啊战争,人民啊人民

  ●切西拉,你是战争前的人,而我们是战争之后的人。

  ●没有欣赏到作者文字之美, 不欣赏也不喜欢两位女性主人翁. 或者生活是这么残酷, 但文字里带不出我的同情或者思考.

  《乔恰里亚女人》读后感(一):你生活,也让别人生活;让别人生活,你也生活。

  ——“如果这些人生活得不错,那我们可以想像,那些生活不好的人该是怎样过日子了。我在那里看到您的农民们是怎样生活的,他们住在牲口棚一样的房子里,像牲口一样地生活,吃得像牲口一样,穿得破破烂烂。在德国,没有一个农民是这样生活的,在德国,我们会因为我们的农民这么活着而感到耻辱。对这一切您怎么向我解释呢?”(这是一个德国法西斯中尉受邀一个意大利富翁,在宴席上所发出的傲慢责问。)

  ——“他们愿意这么生活,我向您保证,您不了解他们。”

  ——“正是你们这些地主想让农民们这么生活的,一切取决于这一点。 取决于脑子,你们是意大利的脑子,如果农民活得像牲口一样,就是你们的过错。”

  这是文中主角的对话:

  ——“中尉说话的时候,有一件事特别让我生气。”

  ——“什么事情?”

  ——“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纳粹分子,却说话有道理。”(指上面摘的那段对话)

  能够发现不公正的人,是好人,是他唯一不蔑视的人。

  《乔恰里亚女人》读后感(二):逃难女人回忆录

  这是一个逃难女人的回忆录。

  “我”的对战争的慢慢细数,那些“想当年”的字眼,给人深深的刺痛感。那该是怎样安祥的老太太在意大利午后温和的阳光下,坐在自家的阳台上,沧桑回忆过去的一幕幕……

  小说语言是我现阶段喜欢的平淡,看多了哪些严肃的词组堆砌,大家的平淡真实的语句,那样的不经意,可是每句都像针,刺得人生疼。一个小小的动作描述,一个细微的叹息,心里的无奈和苦涩换新,战争里那些扭曲的人似乎就出现在了眼前。物是人非。春天来了走,走了来,战争留给人无数的思考,人性的蹂躏,真诚的丧失,变态心理的滋长,可是,悲哀的是愤怒不再,仅仅留下了冷漠。冷漠的眼神,冷漠的心。应该是米凯莱,那个热情的反对主义者的死,就预示着战争将所有美好的东西都摧毁了。

  草草那些微不足道的冷漠情绪该脸红了的。昨天还在为着一些丁点的事情抱怨所有人包括自己。我晓得了,在这样的时刻,正常的难过开心都是幸福。当你想要哭而没有理由没有眼泪的时候,该是多么的可悲。所以,其实我们现在都是幸运的,好好对自己才是正事儿。

  其次,跟卡尔维诺冷冷的深度相比,或许我更欣赏的是莫拉维亚的“世俗”之情。因为更近。

  《乔恰里亚女人》读后感(三):当我们谈论战争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昔日,掀起市民文学运动高潮的柳永大抵着墨于才子歌伎的风流倜傥之事。固然北宋“实内虚外”的军事政策维持了这个国度片刻的宁静,但柳永专注于市井生活的文字还是能够在一千多年后再度引起共振。莫拉维亚恐怕也是如此,战乱,法西斯和毒素等扭曲的元素导致了这位原本以资产阶级生活为描写主题的意大利作家尝试着将镜头对准拼命阶层,尤其是罗马地区,比如本书反映的乔恰里亚。

  可以说,莫拉维亚的文字是柳永文字的升级版,经过战火的淬炼之后更加贴近人性本质,而在西方文学中,这样的一条寻根之路恰恰是那样的深入骨髓:只不过,莫拉维亚在另一个层面上获得了另类崇高。莫拉维亚的描写润物细无声,点点滴滴浸润中牵起了前后行文的纽带。本书当中的主人公也是如此:米凯莱,切西拉和罗赛塔,他们的命运都无法被单独决定。在战争这台碾碎一切的混乱机器中,人们互相倾轧和告慰,奔走于灵魂黑白世界的两极。

  在那个曾经暗无天日的不足一年时间里,切西拉和罗赛塔在远离罗马的土地上进行着人格博弈。战争大抵就像加缪描述的“鼠疫”,人人自保却不得。几位主人公的情感性格履历变迁都能从一个侧面上体现出这场法西斯灾难的无情。纯洁闪亮的圣女罗赛塔在被摩洛哥士兵轮奸之后人性沦丧,重返孔切塔家中之后,他不仅和那位向他隐瞒太久的克洛林多不断做爱还成为了孔切塔儿子们发泄兽欲的牺牲品。康德一直反对那种“为了享乐的循环行径”。更甚,在丝毫不顾及人性的战争中,何来伦理之说?昔日的大儒教条早已被罗马人扔进了台伯河中。

  纵观全书,罗赛塔并非自甘沦丧。这位罗马少女就像千千万万被塞进战争机器却无力抵抗的女人一样,任机器翻转腾挪人内心流血创伤却无力还击。被莫拉维亚憎恨的法西斯,在人性的维度上直接造成了罗赛塔的沉沦。然而,她的信条还在,她或许并未真正沉沦。当他在返回罗马之前还能唱出那种少女时代纯真的歌声时,我们彷佛望见了战争结束之后那道明媚的彩虹。

  战争中,无论饱读诗书的大学生,还是出生富裕的罗马少女,还是以做黑市买卖为生的男男女女,都成为了在某条拥有中轴的波动曲线上的零星质点。他们原本都有属性,却只能伴随着更强大的属性随波逐流,尽管他们并不愿意。当罗赛塔甘愿褪去清纯,穿上吊带丝袜欣赏高跟鞋沉迷于与男人做爱的时候,她的伦理观没有坍塌价值观却已经坍塌。无可奈何,在战争面前,柔弱的罗赛塔用贞洁沦丧诉说了不堪的妥协。

  没有任何一句话能够比雷马克《西线无战事》的开篇语更能描述生灵涂炭战争的本质:我只想叙述这样一代人,尽管他们躲过了战争,但终究还是被战争毁掉了。台伯河依然匆匆流淌,就像一直以来护卫罗马的那样。但是,莫拉维亚战争的笔触,已经让这条灵动的河流渗满了鲜血的腥气。

  她们,注定在劫难逃。但是,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位敢于用生命来对抗法西斯暴行的作家,无疑是意大利的幸运。

  《乔恰里亚女人》读后感(四):战争,一些人活着一些人死去——学会了什么?

  “我”原先也是一个被生活历练得能干而厉害的女人,并且有一种自信,认为生活只有单一的目的:获得资源,然后更好地活着。“我”熟悉那种方式,再熟悉不过,就像知道,一斤优质鸡蛋能换大约同等重量的上乘苹果;单身女人要得到异性的帮助,尤其借助于他们的性别优势时,付出一些代价是很有必要的。另一些事情“我”就不那么熟悉了,并且那些不重要,如同画中的远景,只有最富有学识的评论家才能对它评头论足。男人们谈论的事也不全是他们懂得的,他们喜欢夸夸其谈,“我”也有一些。男人和女人有时会很一样。或者是“我”学会了一点男人的行事方式。而“我”的小天使,罗赛塔却很不同,她的存在就像一只小雏鸡遇上一朵小雏菊时的场景。

  不过战争证明我们都是白痴。首先,“我”开始意识到,钱和财富有一天也会改变,富人变得穷困,而穷人变得一无所有。其次,没有人知道谁会赢了战争,什么时候,又以什么样的方式。人决定战争的开始,而上帝才能决定战争的结束。那又是因为,一切在不可阻止地发生,原先以为不正义的现在变成了正义。事实上,我们已经失去了正义和所有语言中差不多这个词包含的所有内容。在这种没有正义的环境中,一切为求生存的行为都是正义行为。我们大可不必觉得那些过了火的不能干,尽管去做吧,因为保不齐犹豫会使人丧命。

  “我”在逃往的日子中,认识了我们的米凯莱。在和平年代,“我”甚至不会用一斤劣等样鸡蛋和这样的人交换一斤水灵的苹果,我们说不到一起。这很有意思,在战争中,“我”却听到了米凯莱缥缈的声音,虽然有时也不完全能听清那种颤动的孩子般的不安和快放弃的挣扎来自哪里。起初“我”是想“我”应该和农民表现得不一样,“我”已是个经验丰富的城市移民;当然“我”也不是对乡村无知的城市人,至少“我”曾经熟悉过一个农村小镇。于是,“我”注意到米凯莱,和其他人不同,不仅仅认为他是个有不错前途的青年,更觉得他用一些同龄人该熟练掌握的,交换来另一些别人可能永远不会有的念头。当“我”本能地想迎战这些念头时,“我”常常不知对手是谁。与其说,“我”是被米凯莱或他的念头们吸引,被他完整、肯定又有些绝望的涉世未深所吸引;不如说“我”是被另一种声音吸引,不论它出自何方,它是为否定“我”曾经坚信的东西而来,并以此为乐。现在,战争本身也成为了这种声音,只是它不同于米凯莱的念头们那样像断线的风筝往远处飘去;战争是像陨石那样俯冲砸出一个提供死亡的深渊。“我”在想,风筝的那头和深渊或许相连。

  日子总是比悲惨更悲惨一些。“我”罗塞塔,“我”罗塞塔。谁都没有说过,战争的高潮和我们生命的低谷一定同时出现。此时的罗塞塔,生存的本能驱使她放弃意义——贞操、正义、爱……都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下对食物与性的欲望。战争中充满着自负可笑的原始欲望,把最珍视的美丽外衣——道德和正义,统统扒去。欲望于是引导赤裸裸的人类,什么都成为取得金钱和权力的工具,而金钱和权力又渐渐不如食物和性来的牢靠。最终,食物和性也失去意义了。人类和欲望像母鸡与蛋一样交织着,人类滋养欲望,让欲望以吞噬一切,最后以吞噬欲望告终。而我们这些微小的生命,于是曝露在一切无意义之下。我们曾经的危险来自于仍旧相信意义的存在,当米凯莱的风筝落入深渊时,“我”正经历着最晦暗的人生。此时,“我”开始明白一些米凯莱天真话语的含义。

  当想要摆脱时间一跃而起的时候,活着太悲伤,我们不得不伤痕累累地趟水;而活着又太美好,我们不愿浪费这被选中的机会。生命看到我们,而我们能看到什么?战争并没有给与最好的答复,因为人类不断犯着同样的错误,而错误又是人类享受这非圣贤的痛苦和快乐。

  《乔恰里亚女人》读后感(五):道德的分量

  道德,多少钱一斤?

  道德,怎么吃能填饱肚皮?

  道德,保质期又有多久呢?

  清晨,在校园散步,太阳刚刚升起,温淡和煦,清风微拂过草坪,树丛,带来一缕缕芳香。北方的五月,这是难得的好天气。可是脑海里却仍旧呈现出《乔恰利亚女人》中描写的景色。

  故事的主线是围绕一对母女“切西拉”和她的女儿“罗塞塔”逃亡经历展开的。

  切西拉本是一位乔恰利亚的农民,16岁时为了改变自己农民身份的地位嫁给了一位比她大很多的在罗马经营一家面包店的商人,尽管没有爱情,但她一直尽其能力坚守着宗教中忠贞的义务。即便在丈夫去世后,她仍旧把一切打理的井井有条。对于女儿她更是努力扮演着慈母形象,让罗塞塔接受修女教育,培养出了一个纯真和宗教熔铸在一起的圣女。

  可是,战争发生了。切西拉由于忙于生意,而错失与远在乔恰利亚的家人失去联系,后来她带着女儿辗转来到丰迪附近的农村的山里。在那里她们遇到了迷凯莱,一个完成了大学学业的青年,是个彻底的反法西斯主义者。也是一位使她们产生新的人生观的人。在这里她们遭遇到饥饿,轰炸和逃亡,人们的脆弱的神经不断被摧残,而求生的欲望也愈加强烈。虚伪,龌龊,卑鄙,不守信义也逐渐像瘟疫一般蔓延在人们的精神当中。母女两人不止一次经历了炸弹就在身旁爆炸的事件,也不断有身边的逃难人因战争而被杀害。米凯莱最终也因为了救罗塞塔而被德军杀害。

  在山里躲了整整九个月后,当盟军到来解放了丰迪,母女两人终于走出了山区,但却那时却无法回到被封锁的罗马。切西拉决定回到靠近瓦莱科尔萨的老家,而这正是不幸的开始。罗塞塔在教堂里遭到强暴后,沦为妓女。而这正是战争对人类的摧残,不论是罗塞塔,抑或是米凯莱,他们都只是世界中的一个微乎其微的可有可无的小分子,就像所有人一样,这是战争,别无选择时只有屈服。

  书中还有一个叫“孔切塔”的女人,她与丈夫和儿子利用战争的混乱,偷窃了不少东西,但她始终强调说“我们都是好人。这些物品的主人回来后,东西都会归还,现在无非是借用一下。”她还说:“你生活,也让别人生活。让别人生活,你也生活。”总之,战争来了,若我们不顺从战争,那么我们将无路可走。而罗塞塔也与孔切塔的儿子“罗萨里奥”发生关系。故事最终在罗萨里奥开车送母女两人回罗马的路上被强盗击毙。此时,他的死却也像是新生。罗塞塔唱出了先是迟疑而后又变得坚定的歌声,切西塔忽然明白了,她的纯洁的罗塞塔回来了,真正的纯洁是知识和经历堆积起来,而并非是缺少阅历和无知像纸牌搭建起的城堡。

  战争来临时,整日的炮声,会让人们变的麻木不堪。在经历了绝望,惶恐,对生的向往和对死的意愿后,自由成为切西塔最渴望的东西。在战争中的日子,人们不再会顾及欣赏自然,不再回顾及衣衫的破烂,不再会顾及教义中的美德,而当战争结束时,切西塔恍然大悟。正如书中说写:由于痛苦,我们终于从战争中走出来了。战争曾把我们禁闭在冷漠和邪恶的坟墓里。我们又走上了我们的生活之路。生活也许是一种充满黑暗和谬误的可怜的东西,然而,生活应当是我们唯一的依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