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身份与暴力》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身份与暴力》的读后感大全

2020-09-09 19:42: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身份与暴力》的读后感大全

  《身份暴力》是一本由[印]阿马蒂亚·森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身份与暴力》精选点评:

  ●森在很大程度上与伯林多元文化的思想合拍的,但是在陈列那些东方、伊斯兰教徒对全球化、科技发展做出的贡献时,他居然不自觉的掉入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另一个吊诡的陷阱!再补充一点:森的身份暴力说仍处于因果逻辑中,即有身份幻想才会产生暴力冲突,施密特却直接省略了这个逻辑线索,提出一种物自体式的敌我关系,只要是他者,具有他者性,那么就是敌人,斩钉截铁无须原因。此说法暂且聊备一格,虽则我现在怀疑一切已成的合法性,尤其是这类声称自己具有先天的、形而上的合法性的说法。

  ●梁捷年度推荐

  ●最佩服老外这点了,就一个一句话的观点就楞能整本书出来。其实就是说我们都有多重身份,你不仅是个穆斯林,你也可以是个父亲,工人等等,blahblah。而你的那个讨厌的身份,好像那些混蛋特意提醒给你的。就好象反犹的人会故意忽视你除了犹太人的其他身份。作者好像挺反感亨廷顿那套理论的。

  ●真正撼动人心的作品

  ●1.看完感觉没多大收获,关注点全在政治层面,不涉及身份对个体社会生活的影响。2.感觉译文很不流畅,绕。3.结构关系混乱,章节之间无呼应无递进。

  ●着眼于这个动荡不安的世界,森的诊断给人以惊喜:身份的过度单一化强调使得本该是根本的同质特征却在我们的视界消逝,从而导致了仅占支流的宗教、文化上差异成为了人间惨剧的祸端。尽管本书给出的医治方案还尚待验证,但对于社群主义与“文化冲突论”的批判却给我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本书并非毫无瑕疵,例如尽管篇幅不大,但就论述过程而言,似显稍许冗余。

  ●其实我倒觉得是本比较平庸的书,并没有太多新意的观点,也没有基于更丰富的史料,无非是视野更开阔些。主要讲人们的多重身份和其中的优先选择权,基本在围绕宗教身份展开。

  ●社群主义者并没有促成不同社区文化的相互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反而将社区文化作为一个身份认同后的偏执力量,加剧了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

  ●赞

  ●解毒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良方。

  《身份与暴力》读后感(一):书评

  第一个书评传不上去,估计说错话了。没心情再重写了。

  每个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些身份起作用,把这些身份归类分析也许是个很有意思的是,我们有那些身份?父亲,丈夫,儿子,中国人,职员,佛教徒,异性恋者••••••

  《身份与暴力》读后感(二):《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

  跳出因《文明冲突》理论给世界已深深划出的鸿沟,让我们看看实际的世界是怎样的。多元化的社会必然让我们有了多元化的身份,这个简单普遍的真理一直被我们忽视,人们习惯用于受某种煽动力量的蛊惑,被选择性的忽略一部分凸显另一部分,陷入非理性的误区。

  《身份与暴力》读后感(三):不要将人类渺小化

  我们的文化身份极为重要,但还要看到,文化身份尚有许多限制。

  第一,文化虽然重要,但它并不是决定我们生活和身份的唯一重要因素。其他因素,诸如阶级、种姓、性别、职业、政治立场,也会起到很大作用。

  第二,文化也不代表一种统一的特性。同一种一般的文化环境下,存在大量的差异。例如,当今伊朗,既有保守的阿亚图拉,也有激进的持不同政见者。

  第三,文化也不是静止不变的。

  不要将人类渺小化——这也是本书的核心所在。

  对人类生活而言,最关键的莫过于选择与推理的责任。

  重看感觉意义还是很大。

  《身份与暴力》读后感(四):以书为镜,可以明己。

  以书为镜,可以明己。

  一个人拥有多重的身份,身份之间有重合有交叉。当事情发生的时候,站在不同的角度上看自己,才能对自己有更加清楚仔细的认识。这也是出于对自我多重身份的考虑。所谓立场、角度、身份、标签,差不多都有类似的意思,而认识到要换身份换角度去看待自己并真正地去做,就是一种成长的智慧。

  如果面对一个事情,自己感到愤怒。这样狭隘的考量似乎只考虑了自己是个愤怒的人的这个身份。而转念一想,自己也有宽容恻隐的一面,只是在这个特定的时候,愤怒的身份被过分强调了出来而已。想到这里真正又觉得很奇妙。以此自勉。

  有时候是别人蛊惑你,有时候甚至是自己在教唆自己。如果能够再多建造一座理智的关卡,或许可以抵挡更多有的没的的洪水猛兽吧。忽然发现,读书的意义在这里又有了体现。

  《身份与暴力》读后感(五):作者关于身份的看法和我很多地方相似

  暂时没看

  以后一定要看。

  先记着。

  人类的身份不过是人的幻想。

  想到两个人

  海德格尔:人本身属于他人之列并且巩固着他人的权力。

  萨特:每个人对于他人来说都是多余的人。

  两句话都是无可辩驳,也就是说人不能失去周围人,否则不能称为人,因为会失去身份沦为人间失格。

  支撑人类伦理的是身份,身份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幻象。

  幻象的理由很简单,将全人类看成一个人,想象地球被装进一个塑料袋。那么这一个“人”和周围没有与“人”的关系而只有与“非人”的关系,那么身份也就消失了。

  我又想到,霍金的两个宇宙终结猜想的其中一条,所有一切坍缩回大爆炸之前的那一点。那么说来连宇宙都是没有身份的,因为他也没有与周围一切的关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