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奈的绘画》的读后感大全
《马奈的绘画》是一本由[法] 米歇尔·福柯著作,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17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奈的绘画》精选点评:
●满篇的“表象”“表象性绘画”看得我一直黑人问号,最后反应过来是repésente……然后想起积哥关于represent应该翻译成“表征”,翻译成“再现”你就low鸡了的教导。你们就不能注明原文么,我这种low鸡好不容易有一本书能看懂栽在这种词上真是死不瞑目。
●前面部分为福柯谈论马奈的录音整理,后半部分是关于福柯谈论马奈的评论文集。马奈作为印象派的先驱,在与传统绘画之间几乎立了一条泾渭分明的线,将画面平面化,具有正反面;对内外光源的处理;对观者立场的思考,让画本身具有可看性。
●看大家都在吐槽后面的评论部分我就放心了
●福柯的半癫狂与马奈的半执着,太切合了。
●哲人看画
●虽然我一直不喜欢思想家对于艺术自以为是的提纲挈领式的总结和分析,尤其是黑格尔的艺术发展理论实在是让人有些不忍直视,思想家总是把整个艺术史的发展纳入其历史逻辑或者将艺术的片段作为其哲学思想的佐证。但是福柯这本书还值得一读,不是在于他完全逃出了这种怪圈,而是用一种踏实的方法使得论述到了一种勉强能被艺术史家接受的程度。在讨论马奈绘画的时候福柯充分做到了论从图出,由对于马奈的十多幅作品的观察总结出其作品的三个特点,从而有了tableau-objet的概念。另外本书还附了数十篇关于马奈和福柯的研究文章。十分中意本书的装帧,除了不是很牢靠以外。
●前43页是福柯讲座录音稿,其余部分是关于福柯和马奈的各方解读文章,成书有拿福柯当噱头之嫌。对马奈的了解仅限于在奥赛看到的几幅原作,读完确实刷新认知,不过仍会怀疑艺术与思想的关联,揣度解读是否只是把艺术作品纳入自己的理论认知体系,好在福柯三部分的分析算是有理有据。书中杜夫回忆自己见福柯的段落读来令人感动,相信对于杜夫而言是恒久的激励。又,翻译拗口。
●第一,是好书。第二,翻译实在太烂,两位译者已经毁了福柯《疯癫与文明》,再接再厉。这本书福柯演讲部分因为相对直观,还是能读。其他论文翻译异常晦涩,术语怪癖。
●只有福柯的部分是最有用的……讀完恍然大悟。感謝狗屁不通的譯文,讓我再次明白了學法語的重要性
●就看过两个人写马奈,陈丹青和福柯,都颠覆了我在美术欣赏选修课上学的社会主义文艺理论那套东西
《马奈的绘画》读后感(一):对于绘画存在的解构
自自文艺复兴以来就被强调的在二维平面上表达三维世界的理论在马奈的画中被击溃,画仅仅是墙上某一块的装饰物,不是人眼视界的延伸。
马奈用了三种方法解构了绘画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将观察者置于虚无,超脱了以往的认知。
福柯的演讲内容太少了,纸张不错。
《马奈的绘画》读后感(二):意料之外
全书174页中只有前43页属于福柯——而且是根据他讲座录音整理下来的衍文。后面那些内容都是西方评论界对马奈作品的解读。可惜的是,西方油画尤其是印象派、后印象派以及新印象派的画家作品,从来就没有一个解读标准,就像我们看待红楼梦一样,一人一眼,一人一心。关键是如何还原马奈进行原始创作时的社会背景,至于他用了哪个模特,还是当作画家的风流韵事比较合适。这本书被豆瓣打分8.5太虚了,应该都是冲着福柯的大名给的分,而且应该有很多没有认真阅读的读者附庸了风雅。
top:插图的《铁路》,觉得多数艺术史称其为《圣拉扎尔车站》,这是马奈以薇陀琳•茉兰(Victorine Meurent)为模特创作的“圣拉扎尔车站”系列之一。
《马奈的绘画》读后感(三):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虚构,不在于让人看到不可见,而是要让人看到可见物的不可见性是多么的不可见。”
“话语与形象各有自己的存在方式,但他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我个人认为,因为言语的产生,我更关心话语的存在:这些事件因其独特的环境产生影响并留下痕迹,他们在这种历史存在中继续生存领发挥无数显性或隐性的功能。”
——米歇尔·福柯《文与言》
“我就不想和你们泛泛的谈马奈,我想我只向你们介绍马奈的十或十二幅画作,我将试图分析或至少解释对他们的一些看法,我不是笼统地谈论马奈,甚至不会谈到那些无疑是马奈绘画最重要和最为人熟知的方面。”
空间
《波尔多港》
《马奈的绘画》读后感(四):《马奈的绘画》笔记
1 画布的空间(物质、面积、高度、宽度)的处理:
·用符号意指或象征非感知的距离,突出油画是垂直的、没有景深的两维平面的事实:扁平的面积――封闭的空间;压缩描述场景的厚度――景深的缺席;缩小的人物――距离的缺席
·纵横线的游戏表现绘画具有的物质性,即画布的内在几何机理:纵横线的交错――画布的编织
·正反两个方向的目光使一个平面变成有正反面的平面,表明有某种应该看的东西在油画中是不可见的
2 光照(外界实光,非画内表现光)的处理
·外面和正面的实光(扁平无阴影)与传统、经典、虚构的内光(阴影凹凸)之间的:
- 替代
- 交替使用:内在的异质性(《草地上的野餐》中的“两根手指”)
·观者的目光即光源,观看即照亮
·人物成为房屋与露天、内与外、光与影、明与暗、生与死的界限
3 观者的位置的处理
发挥油画不是一个规范空间的特性,对观者所处的稳固和确定位置进行排斥
总结:
物-画/实物-绘画,即摆脱表象本身,发挥油画纯粹的、实际的、物质的甚至是物理的特性,比如画前移动的观者、用实光直打的画面、经过加强的纵横线条、景深的取消。
《马奈的绘画》读后感(五):美术类学生必读
读这本书之前,可以先去看看海德格尔海老公公评论梵高《农鞋》的一段文字,然后再找夏皮罗对海公公这段评述的批判,最后再找德里达对这两个人撕逼的评论。
在当下历史的“叙事价值”很多时候是超过历史对“真实的揭示”价值的。
海公公、夏皮罗、德里达的公案,以及福柯各种角度对历史的切入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点,在不可能真正还原历史上的真实时,由历史出发形成新的知识生产在更广义的层面上,比单纯的计较“历史真相”本身或许更有意义。
福柯的大开大合的气度格局,使得甘扬这样的古典学者也认为他是绕不过去的,“西方读到福柯就行了,后面没啥有价值的”。
本书是福柯对马奈绘画的一种假说,事实上福柯的理论都是假说。仔细读来他的很多言说和理论是不一定靠谱的(可以参加附录中一些艺术史学者对福柯的批判),但是正确与否在这里不重要,重要的是福柯从马奈出发,形成了很多艺术史学者不敢下的判断(从“治史的严肃性”的意义上来说,艺术史学者也不可能去下这种判断),而这种判断是福柯权力话语、知识考古学等批判的武器在艺术史上的一次简单的运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很多事情的确从马奈开始,福柯的这种论述又是对的。
书中一些略显过分的图像学分析(比如十字交叉线)福柯认为是对画框的暗示,如果换成弗洛伊德,如果他也认为这是一个贯穿马奈绘画的特征的话兴许就是另一套说法:对十字架的暗示。或许也是生效的,所以不必在意这些细节的正确与否,这都不重要。
对于普遍文化水平捉急的美术生来说,直接读福柯无疑是一件极其痛苦无效的事情,但从这本和美术直接相关的书籍开始了解福柯是一个非常好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