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柯与性》经典读后感有感
《福柯与性》是一本由李银河著作,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80元,页数:21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福柯与性》精选点评:
●《福柯与性》作为李银河老师对福柯著作的解读,相当于读书笔记差不多。不得不说福柯的思想是比较振聋发聩的可惜读书笔记还没写,没法做出更多评论。只会说福柯很能扩展思维跟视野。
●【2019年的第2本书】作为一本学术著作而言,真的浅显而且没有论述的逻辑可言。对于学习福柯的思想真的没有什么参考性。
●有点宽泛。想说的太多,但没有解释清楚,确实福柯所表达的并非几句话就可以概括。【福柯科普】
●了解福柯思想和阅读《性史》的辅助读本,值得一提的是李银河老师每章都把福柯的思想和国内现状联系起来一起分析
●有很多哲学流派的论述和思想, 由于研究的较深, 因此前半段多少有点晦涩, 不过还好是本导读, 帮助理解福柯和了解福柯有很好作用.
●友好,也因为友好可能没那么有深度,不过对于我来说是够了的
●李银河在结语里说,“读他的书是起码的,了解他的思想是重要的,然而更重要的是学会像他那样看问题,像他那样思考问题,分析事物,最终能够达到自己对事物作出福柯式的分析的境界。”“研究做久了常常会陷入一种困境:自己可说的话太少了。似乎所有的话都被别人说过了。除了一些经验研究的发现之外,人还能说出些什么是别人不知道的、没想到的、没说过的话呢?福柯是一个例外,他说出了别人没说过的话,他发表了与众不同的观点,他对别人翻阅过无数次的档案材料作出崭新的分析,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这是研究的最高境界,是每个有志于研究事业的人应当终生追求的境界。”
●大段大段的摘录他人笔下的福柯 有些失望
●对福柯的解读,很有启发
●福柯的原著啃不动就读读这本,终究是个懒人。
《福柯与性》读后感(一):一点感受
看完《福柯与性》,趁热来写一下自己的读后感。初识李银河,当然是因为她是旗帜鲜明的同性之恋的支持者。再识李银河,就是王小波真挚情信的对象。现在再看李银河,她是社会学家、中国为数不多的性学者。
早就听闻福柯,是以一种观神的态度仰视的。记得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说现在的社会科学学者能够扒到福柯的一点边边角角就算是了不起了。(也不知道确不确切)
虽说这本书有时候在大段引用福柯在《性史》里的原话,但还是觉得受益良多。福柯这位后现代理论学者,以一种没想过的角度来说性,让我有了很多新的思考。
1.我们谈论性,但是性始终是被压迫的。
成长到24岁,已经从更年轻时候的怯于谈性到现在敢于和人探讨性。以前一直认为这是一种对自己身体、欲望及性的解放。但现在看来却并不是如此,我们为什么谈论性?为什么要将性作为谈资?性本身就是最自然的东西,而没有固定的格式,更不该被人评价和摸索。以后决不再以任何形式谈论性。
2.人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对自我进行呵护。
自从上一次失恋后,我一直在拼命地关注自我。看了一些心理学书籍,也进行了很多的思考。算是彻底理解了张德芬在《遇见未知的自己》里说的:“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以前我一直不理解什么叫“先爱自己,别人才会来爱你。”这句话,现在也懂了。
福柯穷尽资料,梳理出古希腊人的自处之道,就是要从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呵护自己。不断地进行自省,以达到和谐之境。这和中国古代的中庸之道有所重合。要始终对自己的身体和精神保持警醒和觉察,先和自己好好相处,才有可能和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感触最为深刻的就是这两点,读完这本书突然觉得也许可以尝试着读一读福柯。当然应该是在读更多书的前提下了。
《福柯与性》读后感(二):福柯《性史》读后的再联想
福柯《性史》读后的再联想——沦为了的余秋雨和他手里抱的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过:“对于不能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
可是,看见那么多的“孩子们,坐上蒲公英,排队到天国”(何小竹诗《哀歌》),我们又不得不说。
在“512大地震”发生后,有三个人最引起公众的议论:范美忠、王石、余秋雨。分别为自由化的范美学、市场化的王石和家国化的余秋雨。
如果文化遗传的话,他们三位可能分别代表了三种文化基因:“不易一毛”的极端惜身哲学的杨子、管子的市场哲学和孟子的“舍身”国家伦理哲学。
然而,三位的言行一出,即刻遭遇网民群起而攻之:“范跑跑之歌”,“王八+二”的绰号、还有“含着眼泪劝含着眼泪”。
从身体政治学视野观察,范美忠在“山崩地裂那一刻”是肉身指挥灵魂,一路狂奔。不过,他剖析自己的魂灵,认为那一刻,除了自己的女儿,连自己的妈也不会去救——就此可以看出生理基因极度的自私;“地产大王”王石则以经济的目光,冰冷地拒绝“逼捐”,并划定了最高的界限——人民币十元;而作为文化学者的余秋雨含泪规劝失去孩子的灾民父母则是为了最高利益。
面对众责,范美忠做出了保持限度的道歉,从另一方面他导致社会伦理的大讨论;王石的公司则以一亿元作为之祭过,本人也随时保持辞职的姿态;而最有面子的余秋雨,还没有看到任何回应。
从三人的态度,人们可以看到范学忠个人修养中职业素质的缺陷;王石对“市场游戏规则”的遵照,还有余秋雨的“文化权力的内化”。
应当说,范美忠与王石二人的修正与调节是较为迅速的——客观上起了争论推动社会的进步,同时也检验着社会宽容程度。只有余秋雨的“文而化之”的极其缓慢的——这令人想起明末清初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文化强暴及清末民初的对剪辫子的痛哭流啼的伤心——这是一个极其缓慢的文化权力的内化过程。如果按照当代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在其专著《性史》的叙述,在正统的主流意志之下,余秋雨已经有了“男童的荣誉”和浑然不觉地沦为了“快感的对象”。
目前,范美忠、王石二位都已经分别表示了,只有余秋雨仍旧是“含着眼泪”还固执地跪那里奉献,并喃喃道:“君辱臣忧”,可是他的手里抱着的分明不是自家的骨肉……
“5。12”四川大地震周月于成都北门天开居
《福柯与性》读后感(三):福柯与性 趣味性阅读
李银河在结语里说,“读他的书是起码的,了解他的思想是重要的,然而更重要的是学会像他那样看问题,像他那样思考问题,分析事物,最终能够达到自己对事物作出福柯式的分析的境界。”“研究做久了常常会陷入一种困境:自己可说的话太少了。似乎所有的话都被别人说过了。除了一些经验研究的发现之外,人还能说出些什么是别人不知道的、没想到的、没说过的话呢?福柯是一个例外,他说出了别人没说过的话,他发表了与众不同的观点,他对别人翻阅过无数次的档案材料作出崭新的分析,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这是研究的最高境界,是每个有志于研究事业的人应当终生追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