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冬对话周濂:到底是业力还是愿力,决定了我们的人生 | 第二期
周濂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北京大学哲学学士、硕士
前情提要:上期节目,两位老师讨论了哲学能帮助我们站在另一个角度看人生。本期节目,我们将用哲学的思考方式和前人的智慧,来分析人类未来的走向。
本文共1800字
阅读时长约5min
本篇内容略烧脑,能读完的人,恭喜你已超越全国85%的人。
01
人生到底是业力重要,还是愿力重要?
我有时候会问自己一个问题,人生到底是业力,还是愿力决定了我们的人生?
康德有一个很著名的说法,他说自由意志是否存在,我们永远都不知道,但是我们必须要假定自由意志是存在的,如果你不假定它存在的话,人生就没有意义了。这是一个道德上的公设。
所以有时我觉得学哲学的意义,可能就在于你思考的那些复杂问题,哲学家几句话就讲清楚了。杨绛老师说过一句话,叫做“你的问题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读书的好处就在于,它帮你画出了一张地图,这张地图上面已经有很多前人留下的足迹,告诉你哪条路走得通,哪条路走不通。
虽然现在人类科技的发展,有一套更加厉害的算法,它可能远超于你过往读书的经验,并且还会告诉你走哪一条路是最有效的,那我们就可以不去学习了吗?
打一个比方,就好像我们人类面对上帝,上帝全知全能全善,当我们仰望他的时候,我们觉得自己非常渺小,那是不是这就意味着我们普通人过自己的人生就没有意义了?
不是这样子的,我们知道上帝高我们太多,但我们还是要过我们的人生,还可以玩人类之间的游戏。
02
我思故我在
其实每个小孩都有天生的哲学感,或者至少他会提出一些跟哲学问题非常相近的问题,比如“我是谁”这个问题。
我女儿在两年前跟我提过“我是谁”这个问题,她也做过非常深入的思考,她说这个问题她已经想了三年半了。
但很奇妙的是,等到了我们这个年纪的时候,很多人不会去想这些问题了。当我在想“我是谁”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我是人民大学的教授,它是一个非常外在的标签和title。
关于“我是谁”这个问题,笛卡儿说过一句“我思故我在”。
也就是说,你可以怀疑任何外在的标签,但当所有标签都被怀疑掉之后,你有一件事情是不能怀疑的,就是我正在思考这件事情,我觉得这可能是人之为人最本质的东西。
03
人类如果放弃思考,还能称之为人吗?
透过思考,我们以为我们可以知道自己是谁,但是你会发现,人类科技的发展,已经对我们的生活方式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举个例子。本来你是可以决定自己怎么开车的,结果高德地图里郭老师突然说了句“前方拥堵,请向左转”。本来你平常不会左转的,但你发现左转后,真的避开了这一段拥堵,所以你会越来越听郭老师的话。
当越来越多类似的场景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比如你要看什么电影,要听什么音乐,要买什么东西,都有一套算法帮助你,而且这套算法比你自己设想的更符合你、更有效的时候,可能越来越多人就会放弃自己的想法,那么我们是否还可以称之为人?
这涉及到一个最根本的概念,就是选择的自由,即自由意志。
在大数据时代,的确各种各样的算法给我们提供了生活的便捷,我们可以相信高德地图的指引,但我觉得人之为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你有一些最根本性的选择,是不能交由他人来做决定的。
比如说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想跟谁在一起这样的问题,如果在这些人生重大问题上也follow了算法,那么我觉得你作为人的本质就彻底丧失了,你没有任何选择的自由了。
04
在思考“我是谁”时,人的理性是可悲的
笛卡儿说的“我思故我在”,它有一个前提是,你有所谓的自己,但是如果这个前提不成立呢?只是我们在观念上塑造了所谓的“有我这个人”,其实可能这个人也根本不存在。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假如你现在不是梁冬,只是一个实验室里的大脑,然后一些邪恶的科学家,往你的大脑里输入各种各样的信息,让你自以为是一个主持人,然后正在和周濂做哲学对话。
但是你会发现,归根结底,你在怀疑“我是不是实验室里的那个大脑的时候”,你这个怀疑本身是不可怀疑的,这是人类最后的一点确定性。
笛卡儿在《第一哲学成思集》里,就不断的逼问最后的那一点确定性,从最后的确定性,再重新反过头来建立整个人类知识的大厦。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类的理性的确是很可悲的,如果真的要去找那个唯一的确定性,只有那一点怀疑是不可怀疑的。
所以你要守护那点怀疑,守护那点选择的可能性,如果连这点都守不住的话,你就彻成为了一个算法的奴隶。
-END-
感谢你的耐心阅读
往期精彩内容
▼
读到这里,
恭喜你已经超越85%的人。
分享下你读完文章的感受吧~
去睡力铺,获取更多生命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