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守望的距离》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守望的距离》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3-30 21:2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守望的距离》经典读后感10篇

  《守望的距离》是一本由周国平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5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一):守护人生那些永恒价值

  曾经在网上看过一场周国平先生演讲,在演讲中,周国平就“如何衡量幸福”的问题,进行了别开生面分析。他认为自己是个幸福的人。从他的《人与永恒》、《周国平文集》、《守望的距离》等一系列富有理性散文集中,我们可以探知他至少是一个懂得幸福的人。因为他的散文,几乎都是围绕“幸福”这个命题而展开的思辨。

  他思辨幸福、研究幸福,并将思辨、研究的过程结果诉诸笔端,与读者分享。他说:“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简而言之,便是“照看好命,安顿好心”的八字箴言。周先生一语道破天机,用简简单单的“八字箴言”简明扼要总结了获取幸福的方法

  《守望的距离》是周国平散文集,几乎汇集了他1983年至 1995 年 4 月的散文作品。里面分12辑,近百篇文章,每一篇散文都让人觉得扣人心弦,诸如《思考死:有意义的徒劳》《从生存向存在的途中》《诗人执著和超脱》《论怕老婆》等。每一篇散文都是他的沉思,从中可以看出,周国平对生活充满激情热爱,对人生充满睿智与希望。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二):守望幸福快乐

  收到这本《周国平散文集》,我在茶余饭后、闲时睡前读周国平的文章,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呀。这本书非常厚重,其实也不必从第一页依次看起,随意翻到哪一页读来,就会觉得心情平静。他的文章就像是一位人生导师,用他那富有文采和哲思的文笔给予你灵魂的抚慰和心灵启迪

  周国平的散文,使人有一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之感。他的文章虽然思想深邃内容艰深,但语言简洁风格清新。纵观周国平的每一篇文章,篇篇都是有感而发的,字里行间绝少华丽的辞藻,文字质朴、语法自然娓娓道来水到渠成,读之如沐春风,如临清流。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三):那些来自生活的永恒哲学

  散文,作为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自唐宋出现以来,倍受读者的喜爱著名学者哲学家作家周国平先生说:“散文最讲究味。一个人写散文,是因为他品尝到了某种人生滋味,想把它说出来。散文无论叙事、抒情、议论,或者记游、写景、咏物,目的都是说出这个味来。说不出这个味,就不配叫散文。”我觉得这话十分中听,且这点在他的著作――《守望的距离》中有了完美诠释

  这是一本比较完整的散文集,汇集了作者从1984年以来或有感而发,或应约而做的一些个人感悟信息庞大,涉及到了很多关于生活的诸多问题。看如今的文学创作市场,虽说坚持写作的不少,写小说,写散文,写穿越,写励志故事……但是如作者这般笔耕不辍长久坚持下来的人却不是很多,且内容优质,尤其是在感悟人生和进行哲学思考方面,令人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地安静下来。

  每个人的人生中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会困顿不安,会迷茫不前,也会茫然不知所挫,周国平也不例外。不过也真是由于这些特别时期,才使得他变成更好的自己。记得在书中曾提到一代伟人爱默生提倡的一种“创造性的阅读”,就是: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解;听别人发言是为了使自己能说话;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我想阅读的最终意义就在此了,这才是真正的开卷有益

  幸福,是一个特别的词汇,多少人为他痴狂,一直被人执着追求着。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幸福其实是一种不太确定东西,虽然大多数人把愿望实现视为幸福,可是,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一旦实现了,还会有新的愿望出现,而人类就一直在不断追寻幸福的路上。如此看来,幸福是个悖论,人们似乎永远得不到幸福,不过在追逐幸福的过程中,又暗含着让人充满动力的希望。多么矛盾结合体,让人无奈,也让人欣喜

  生与死,同样是让人无奈的事情,因为谁也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也无法决定自己的死亡。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短暂的,只有那么几十年。前半生大多无忧无虑,后半生则磨难重重,甚至当我们还没准备好面对死亡时,它就那么来了,那时就会发现还有那么多事情没有做。这时,作者就提出了一个假设,假如人都是可以永恒不死,那么谁又会珍惜这属于自己的大好时光呢,只怕每天都会浑浑噩噩的度过。而在知道生命有限以后,就会自觉地去珍惜,因为人们都想让自己的人生充满价值,不白来世上一遭。

  人生的幸福、平淡的生活、男人女人、读书的思考、生命的意义、智慧的哲学、永远的未完成、天才命运、淡泊的心、守望的距离、生与死、爱与婚姻、简单与复杂对话与独白……这些每一个都让人备感沉重而又内涵话题,其内容阅读起来让人印象深刻,忍不住地去思考。

  通过一点一点地阅读此书,我发现正是由于这些问题从古到今一直都存在,是所有人都会在不经意间去思考的东西,所以《守望的距离》才会这么地深入到读者的心中。而作者正是利用自己最喜欢的哲学思考着关于人生、关于生活、关于永恒的价值,如同一个智者,静静地从世俗中超脱出来,守护着人类的精神世界,就算染上世俗,依然初心不改!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四):哲思随笔

  记得在《试卷中的周国平》中就曾经说过,十多年前,就从朋友所赠之书《守望的距离》中第一次接触到了周国平的文字。他的文字非常细腻,充满了思想的感性,并处处体现了所习哲学打下的烙印,对人生的思索充满了哲理。其文字不疾不徐地将人生道理或是他的人生感悟给读者娓娓道来。

  十多年的时光,消磨了我青春热情,也吹肿了青春的身躯,十多年前的《守望的距离》已不知去往何方,而今看到浙江人民出版社再版的这本《守望的距离》,想起多年前本书带给我的美好阅读感受,于是又情不自禁地将之收入囊中。这也是人性的一种贪欲在作怪吧。

  《守望的距离》最早出版于1996年,距今已有21年,在这21年的时间里,它一版再版,迄今为止已再版8次,可见其受欢迎程度。本书内容虽然接近500页,事实上它却并非什么长篇大论,或经过精心构思的大部头史书或小说一类,接近500页的内容实则汇集了周先生从1984年以来发表的几乎所有散文。这些散文或长或短,所反映出来的无不是周先生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及对精神生活问题的相关思考,如果一定要给这些散文概括个名字出来,这应该称之为中国社科院研究学院出身的哲学家或作家周先生的日常哲思随笔,头衔太长,简言之哲思随笔。如果用周先生自己的说法便是“守望的距离”。在与时代潮流保持一定距离的情况下,去守护人生中那些永恒的价值,瞭望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

  既然是对人生普遍意义的思索,在阅读的时候便不能求快,需细细研读,带着一颗浮躁之心,功利之心,是没有办法在他的文字里获得安宁的。可如果是带着一颗困惑之心,求知之心,在他的文字里也许能找到一种感同身受顿悟

  周先生对自己所学知识的体悟,对人生的细腻思索在十多年前触动了我,却依然未将我引向喜爱哲学之路上来。也许对我而言,哲学这是门爱智慧之学,对于智慧,也许我终是不爱并拒之于门外的吧。十多年后的我再看本书,并非对周先生本人有什么抵触,恰相反,他的文字一如既往地吸引人。只是在涉及哲学领域,当看到国外的那些所谓哲学家一个个被引用时,我那不良的比对心理开始隐隐作祟。这导致我很难静下心来去深察周先生想表达的思想。

  举个“栗子”,在阅读《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中,周先生列举了他所喜欢的哲学家尼采嘴中经常谈到的一个朋友——爱默生。里面谈到了爱默生的超验主义,周先生说超验主义死了,但爱默生的智慧永存。接下来的解释中,我看到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是这样的“人心与宇宙之间有着对应关系,所以每个人凭内心体验就可以认识自然和历史真理。”我根本就没来得及看下一句话,只这一句,我心里就自觉地,不经大脑思索地想到了我国明代思想家,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先生曾经说过的话:“吾心即宇宙”“心即是理”,那位19世纪的爱默生的哲学思想真是的他自己的,还是抄袭自我国16世纪明代的这位大家呢?除了一个是现代白话,一个是文言,我真是看不出二者有什么不同。很有意思的就是,接下来的话,周先生说的恰是我国的这位思想大家阳明先生,不过他比较客气地说是思想上的相似。按我的看法来说,这就是语言表达的不同,其思想内核是一模一样的啊。

  另外还有一位被提到的古希腊大哲苏格拉底,高中学哲学时,这些国外的所谓哲学家们出现在课本次数绝对比国内的古时先贤们出现在哲学书中的概率要大得多。但是很悲哀的是,我总是在这些西方大哲的身上看到我国古时先贤的影子。我真的不相信,所谓的先贤他们的人生经历是如此的相似,他们的观点惊人的雷同。苏格拉底与咱们的先师孔圣人出身的年代惊人的接近,就连思想也惊人的相似。身份也惊人的相似,都是大教育家!夫子生于公元前551年,逝于公元前479年,苏先生则生于公元前469年,逝于公元前399年,似乎东方我国的孔夫子亡了十年,西方那边便诞生了苏格拉底先生。孔夫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苏格拉底则死于不抛弃哲学的思想。孔夫子说“吾有知乎,吾一无所知也“,苏格拉底先生则说”我知道我一无所知“种种的雷同巧合对比下来,这是真实的历史,还是根据东方的版本编造的一部西方哲学故事?

  原谅我吧,在看这些哲学思想随笔时,我的思绪会无意识地从国外自动匹配到国内有着相似观点的思想家,哲学家或教育家身上。这也许是好事,让我随着这些西哲思想,再一次重温东方的哲学思想,这也许是坏事,让我总有种盲目乐观自信。不管怎么说,在阅读的时候,我”沉睡的感受唤醒了,失落记忆找回了“,对于一本书来说,它的价值也就实现了吧。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五):《生命本来就没有名字》

  如果你只看现在的流行小说或者一些网上作品,那么你永远都无法理解有一种文笔叫大师之作,看几页就如三伏天饮山泉,你很难不被那看似简单却找不到漏洞的语言折服,你也很难不看着看着便成为了大师的粉丝

  看周国平大师的书你如果没有静下心来,是体会不到那种超拔凌云的思维深度,令你整个身心都战战兢兢,仿佛一个不注意便乘风归去,书的前半部分基本上是在探讨哲学意义上关于死亡的各种观点,对于古希腊的一些哲学家及尼采黑格尔等人深入浅出的剖析,很多深奥晦涩难懂的理论在大师的笔下脉络竟是如此的清晰,你甚至不需要很多基础性的知识,只要跟着大师的思路去走,不知不觉间你会发现我突然懂了这么多,并且都深深的印在脑海不可思议

  他的散文里没有矫揉造作装腔作势的东西,也没有无病呻吟的做作,写得亲切自然随和无比,遣词用句朴实无华,可谓大拙若巧。文笔更是清新隽永如临山川生死这么沉重以及复杂难言的人间大事,在大师笔下也如门前小溪,寥寥数笔便清澈见底,有几尾游鱼都一眼望穿。

  看这本书我用了很久,每一页基本都有令我惊奇地方,而对大师的知识储备更是佩服不已,前面已经觉得这是最高山,谁知下一页便又见喜马拉雅,这种感觉贯穿阅读的全过程,一次一次的带给我全新的高度及深度,然后恨相识大师太晚。

  书的中间写的更接地气一些,毕竟生死的问题怎么说都太大了些,但是依然没有离开哲学,即使其中一篇在写苏东坡的诗词,但是写到最后还是落到了对于诗与哲学的观点上,那就是“哲学是诗的守护神”,很有启发性的思考,文章能下酒在我从前看来不过是夸大的修饰词,但是现在知道我错了,看这本书的时候确实是就想喝二两,种种观点都深入我心,并且没有一点点的说教,春雨无声。

  后面则更是天马行空,男人、女人、爱情、游记、格言寓言故事,内容很杂,但也都没有脱离哲学,阅读起来只觉得舒服痛快,没有一丝一毫的不畅。什么叫好的文学作品?这就是,文学性、思想性及艺术性高度统一,散文大师的诗性真情更是在文中随处可见,讲真,看过大师的散文,我这篇文写的都有点忐忑,委实差距太大了,眼前有景道不得的那种窘迫实体验了一回,然后方知自身文学素养缺失的不是一星半点

  本书也可以作为哲学入门,对于哲学的理解大师自有其体系,在深入浅出的文字后面理解一些形而上学的东西,对于初学者再合适不过,很适合放在床头夜深人静的时候读上一两篇对于人生的思考,找到心灵深处的平静。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六):思考中的取舍

  喜欢在闲暇时读散文是近一年来的变化,以前不懂得欣赏,会因为作家名气而随意翻阅一下,读过一些鲁迅、老舍、冰心等大师的文章,但只觉得那是作者对生活经历的情感表达,虽然偶尔会渗透一些有意思的思想,积极的、消极的、激进的、保守的、哲思的,也有很多具有文学性的、时代性的观点,或者是关于生活态度的,但我对此并不感冒,因此印象不会太深,对周国平的印象也是如此,也许我从前也读到过他的散文,也许没有,都记不清了。

  周国平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是中国研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著有《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作家,畅销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散文集和随笔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人与永恒》等作品深受大众喜爱,多次出版再版。而《守望的距离》是迄今为止周国平最完整的一个散文集,其中汇集了他从1983 年至 1995 年 4 月的散文作品,这段时间对他而言是一段特殊而重要的岁月,因为在这期间,他的生活中发生了一连串意想不到的变故,因而书中文章多是对于人生难题的思考,诸如生与死、爱与孤独、执著与超脱、苦难与幸福等。

  事实上,每个人对于生命和生活都会有过这样那样的思考,在感到幸福时,在取得成功时,在心感孤寂时,在遭遇挫折时,不管热爱不热爱生活,这些都是难免要经历的,而在面对这些时,一道道所谓的人生难题,不过就是关于人事物的两面的思考罢了。

  我是在很偶然的情况下翻开手边这本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再版的《守望的距离》,老实说,其清雅的封面是吸引我的主要原因,舒适的色调让人产生一种想要静心阅读的念头,阅读他的散文,感觉就像是在观察整个世界,观察别人的生活,观察自己的内心,这是意想不到的收获,是一个看生活看世界的新视角,正正是一个观者的角度,也许这就是周国平先生所说的“守望者”。他说:

“守望者”的职责是,与时代潮流保持适当的距离,守护人性的那些永恒的价值,瞭望和关心人类的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

  每个人的对于人生的思考角度都会有所不同,三观对此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时代的发展、社会的特点和人生的经历正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写这本书期间,周国平的生活发生了一连串的变化,如他在序中所说:

那时候,我刚读完研究生,以接近不惑的年龄迎来了迟到的青春,身上有使不完的劲,一切都仿佛正在开始,要在哲学的事业上有一番作为。然而,也是在此期间,在我的生活中发生了一连串意想不到的变故。

  搁下了他的学术计划,周国平花了更多的时间思考让他困惑的人生难题,然而这并没有将他带离哲学的轨道,在哲学上的收获给了他莫大的帮助。他用文学的角度谈哲学,用哲学的眼光看生活,文笔出色,文章流畅,观点表达清晰,其中不乏华丽辞藻,但不够精炼,笔锋也较为温和,可言语虽不犀利,却不乏力量。

  虽然各界对周国平先生的评价参差不齐,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文字细腻且深刻,有种让心安静下来的力量,他所表达的诚然是他的内心所想,在他的散文里,不仅能读到周国平对于外界的看法,他对自己的剖析,对自己的坦诚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而且,我还能从中隐隐窥到当时那段我还没来得及经历的时间里的中国社会的普遍形态。

  有许多人生哲思的感想,在我这个年龄里都是无法感悟出来的,即便读懂了文字,也只能读到其表面的那层显浅的意思,我特别喜欢书中第四辑到第七辑的文章,绚烂与平淡,执着与超然,这都在于取舍之间,在就好比在《平淡的境界》一文中所说的“以平淡为散文的极境”,要做到文字的平淡质朴和凝聚简练,主要是靠删减和修文,这就是取舍。

  人的心境和智慧都会随着年龄而改变,随人生历练而变化,沉淀或升华。有的人喜欢热闹,有的人喜欢静谧,这就是选择和取舍。像是这种在喧嚣中求宁静、在浮华下找淡泊、在生活里涨智慧的,也只是众多人生态度中的一种罢了,像周国平先生的思想,是有智慧的,但每个人对此的理解却不尽相同,毕竟这本就因人而异。而在我看来,只要能学会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看生活,看自己,就已然算是一种保持守望的距离的境界了。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七):关于生死的小思考

  像很多人一样,早早的听说了周国平,但从来没有去看过他的作品,之前唯一看过的,应该算是半本《妞妞》,在新华书店里,站着看了一点,知道了结局,也没有兴趣去买一本回家了,直到有一天,无知的老公买回来了一本《妞妞》,还被我说了一顿,不是说这书不好看,而是因为有了孩子的人,这种书还是不能看的,随便几句话,眼泪都会哗哗的,所以,可以说,这本书之前,我就看过三分之一本周国平。。。。。。

  《守望的距离》是他早年的散文作品集,十几二十几年前的作品,现在读来仍然还是很有感触的,感觉尤其是他关于生与死的思考,简直是说到了我的心坎里。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在陪爸爸住院,他做了个小手术,在医生看来,这并不是一个很大的手术,一天十几例,我也努力让自己不要乱想,保持个平静乐观的态度,但是我自己知道,心里还是有些忐忑的,还是有点不安的,对于亲人的离开,我还没有做好准备,也许这是永远也无法做好准备的事情。当然对于自己的死,更是一点都不敢去想的问题。周国平说过,无论是谁,当他初次意识到只有一个人生这个令人伤心的事实时,必定会产生一种幻灭感。是的,我想这是一定的,所以人们才会创造出神话,创造出天堂、神仙、轮回,我想这也是一种自我安慰吧。

  想起了我的女儿,她今年5岁,从四岁的时候,就开始思考人死后会怎么样子,有一段时间,这简直就是她每晚睡前必问的一个问题,从一开始人为什么都会死,到后来人怎么才能不死,到后来死后去了哪里?直到现在知道了自我安慰,偶尔会说想找到长生不老药,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还有我们大家都吃了,然后大家永远生活在一起,每当她在想这些问题的时候,会忍不住伤心的哭起来,简直是要让我无语问苍天啊,而她所追寻的答案,也许已经被无数的人所追寻过,没有任何的答案,我给她的回答,也只能是从天堂说起了。。。。现在想想,也许我也在回避这些问题,看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看着父母一天天的老去,我知道人总要走到那个地步,而且不知道早晚,仔细想想,其实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也怪不得女儿想到这个问题就会哭了,我也是有一种想哭的冲动的。很多的绘本也会讲到生与死的问题,最精彩的算是《一片叶子落下来》。当我讲给孩子听的时候,有时候自己也会被感动到,我们为什么要活着呢?也许只是为了经历春天,经历夏天,经历秋天,经历冬天,既然你不害怕春天的生长,夏天的热烈,秋天的绚烂,为什么要害怕冬天的消逝呢?这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消逝,也是人生中的一部分。看到这段的时候,我热泪盈眶,老公看到这段的时候,迫不及待的写下了个书评,记下了自己的感慨,孩子看到这段的时候,拒绝再看这一本书,汗。。。。也许,再过去许多年,当她再次拿起这本书的时候,会有更多的感想了。

  从《守望的距离》想到了生死,这个沉重又复杂的话题,其实千百年来被无数的人所探索,没有答案,或者说没有真正自己内心的答案,到现在来说,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自从有了孩子,自从孩子问我这些问题后,我就一直在思考,我想,我将会一直思考下去,谨以此文记录了一下我们关于生死的讨论,对于此书,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能引发人们无限思考的书,也就发挥了他的价值。。。。。。。。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八):以文会哲,以哲融生

  如果说东野圭吾是个高产作家,那么周国平是个热销作家,为何要将两个领域两个地域的不同作家拿出来对比,无外乎因为他们具有相同的特质——高产、热销、长期。两者一个在日本一个在中国,一个在1985年出版第一本书一个在1986年出版第一本书,两人书籍的出版及再版都接近一百大关。区别在于:东野圭吾出版了将近百本作品,周国平再版了将近百版作品,由此可见,高、热、长可谓是他们俩作为作家最明显的标志与成就,而《守望的距离》的再版又在这百版的势头上添了一把火。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九):我们守候着,我们期望着

  周国平在《守望的距离》书中说:“守望者”的职责是,与时代潮流保持适当的距离,守护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瞭望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

  我理解的守望,是守候和期望。生活总有不容易,人生总会有荆棘,但我相信我们都拥有一颗强大的心,不管遇到再大的风再大的雨,我们都能想尽办法安然度过,因为我们都有一个强大的宇宙。正是因为人生中的不完美才慢慢成就更完美的我们。

  《守望的距离》这是迄今为止周国平最完整的一个散文集,汇集了他从1984年以来发表的几乎全部散文。本书写作期间,他的生活发生了一连串变故,因而偏多对于人生难题的思考,诸如生与死、爱与孤独、执著与超脱、苦难与幸福等等。事实上,这些问题是每一个热爱人生但又难免遭遇挫折的人都会面临的。也许正因为此,本书在今天仍不断获得新的知音,包括一茬一茬成长起来的可爱的青年读者。

  《守望的距离》共有十三辑,每一辑都有属于它的主题。周国平说:我身上必定有两个自我。一个好动,什么都要尝试,什么都想经历。另一个喜静,对一切加以审视消化。世人何不是如此,对待一个难以决策的事情,心里总是在纠结,就像两个小人在打架,做着争斗。我们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只有把你放在一个特殊的环境里,经历一段难忘的历程,有的人才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不过就是给自己时不时地戴上面具,生活才会如此多姿多彩。

  他在书中谈人生境界。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现实的利益世界中,随波逐流。人应该在现实世界中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他告诫人们,不要让琐屑的生活淹没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园,一个人拥有了精神家园,他就拥有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他谈生活,再绚烂的生活最后都会归于平静,最后你会发现平平淡淡是最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他谈幸福,他说幸福是爱心的充实,是一种活得有意义的鲜明感。而我们现在的好多人定义的幸福是白富美,高富帅,最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皇帝班的做姿,纵然这些他都拥有了,他就幸福了吗?不一定,就像萨特他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却在垂暮之年吐露了他的心声:“生活给了我想要的东西,同时它又让我认识到没多大意思。”凡事没有绝对,都是相对的,人不可过于执着,有时在转角真的以遇到你想不到的风景。

  周国平喜欢对死亡进行探讨,死亡与人生意义在某种方面紧密相连。人固有一死,因此在对待名利方面,他进行了感叹“我们短暂的生命过于拥挤,我们把太多的光阴抛洒在繁忙的工场和喧闹的市场。”一个人如果把生与死的问题都看得如此透彻,那他绝对是把人生勘察了一遍,他看到了人生的全景和限度,所以才会拥有豁达的胸怀。为什么好多人都忌讳,反感,甚至不愿触及这个话题,只能说我们还是经历的太少,见识得太少,思考得太少,没有他那种豁达的境界吧!

  他在探索人生之谜,寻求人生真理。他的每一篇文章都能让我们重新找到自我,让我们对自己有一个新的认识。只要你是个爱生活的人,我想我们都能从中找到共鸣,心灵得到慰藉。我们守候着,我们期望着……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十):幸福的距离——评《守望的距离》

  《守望的距离》是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作家周国平先生的散文集。书中阐述的是周国平先生对于生活中小而可见的事情所思考的自己的看法:饱含哲学思辨,人文思想和人生寓言,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对于人生价值、悲观与乐观的生活态度、淡泊名利等等哲学问题都深入浅出的做了诠释,既能让我们明白内涵,又有自由思考的空间让我们深入研究。本书虽然是上个世纪的作品,却依然能扣人心弦,发人深思,因为我们都是热爱生活之人,都希望寻求到人生的意义与真谛。经得起时间的书才能称之为经典,进而成为世人膜拜的真理。

  “生与死”、“ 爱与孤独”、“ 执著与超脱”、“ 苦难与幸福”等等,事实上,这些问题是每一个热爱生活但又难免遭遇挫折的人都会面临的。当我们面临这些问题时又难免迷茫、困惑与无助,这本书就如同一位智者,我们指引方向,指明道路。

  幸福是一种太不确定的东西。有人认为幸福就是吃饱、穿暖,其实不然,幸福不只是物质上满足,更是精神上的美好。幸福是在生存基础上存在,在良好社会生态环境下发展,在各幸福体内实现的相互满足和相互认同(同等的尊重信任)的生活。

  苦难,是指痛苦和灾难。在生活中,人们总是会遇到一些不好的事情,只有正确的对待,才能克服苦难,找到幸福所在。只有苦难这一对立面存在,当幸福来时,你才会倍加珍惜。

  幸福与苦难看似是相反的意思,其实彼此相辅相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是古代思想家孟子的一句话。它道出了一个真理:一个成功的人士,必定在其成长的时候经历过多次的苦难。没有苦难的人生是不完整的,苦难,不仅为你的成功积累经验,而且还是生命中永远的美丽。经历了苦难,幸福就会接踵而至。

  几乎所有人都把自己向往而不可得的境界称作“幸福”。我觉得这一定义着实到位。不必羡慕他人的幸福,当人们苦苦追寻幸福时,殊不知,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幸福不用刻意追求,在你不经意的时候,幸福就会悄然降临。幸福是平凡的,需要我们带着一颗感受幸福的心去生活,这样幸福就会永远和你在一起。幸福是种感觉,真正的幸福与金钱无关,与住别墅开名车穿裘皮无关,与高官厚禄无关,真正的幸福是心灵的安恬,精神的充实,和谐的情感,平静的生活。

  人生的幸福主要取决于你对生活的态度,只要不受各种外在条件的影响,生活处处春暖花开。只要不把心思总放在名利上,就会对苦难视而不见,生活就会充满乐趣。按着自己的步调,适时低调,勇于抓住自己的机会,走好自己的人生旅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