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政学堂》经典观后感1000字
《船政学堂》是一部由孙原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船政学堂》精选点评:
●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听一万遍话也不会嫌烦,不断追求进步不断创兴学习,这个道理说一万遍也不怕说烂。
●甲午
● 震撼而又令人痛心,那段屈辱的历史是永恒之殇。船政文化,早已深深烙印在福州马尾这个地名中。结局虽然悲剧,但这昙花一现的船政文化,永远不会为历史所忘记。因为,它是那个年代的中国人救亡图存的象征!而这部纪录片,便是那些往事的很好的再现。 我是土生土长的福州人,每当我路过青洲大桥,那片名为“马江”的1884年马江海战中福建水师全军覆没的水域的上方,东面是现代化的大型港口福州马尾港,西面远方的罗星塔下,则是一百多年前的福州港,和那个曾经有名的船政学堂。一新一老,让我回想起这段辛酸往事,不禁落泪…… 这片马江的碧波之下,是沉眠了百年的历史…… 国之耻,永不忘!
●看了前后几集,没预想的好。
●甲午,那时的青年学子,每一个都心系国家!
●很好,推荐
●从船政学堂到近代海军,它的发展和晚清的命运息息相关,看完一声叹息……
●回眸感伤120年,这部比《北洋海军兴亡史》拍的好
●从福州船政文化博物馆游览出来,站在马尾江畔,不禁无限感慨,唏嘘不已
●超级好看,强烈推荐
《船政学堂》观后感(一):生命点燃星火
每次听到片头曲,就心潮澎湃
他们十几岁,他们是我们上高中的年纪,他们学习的是把我们折磨的欲仙欲死的英语、物理、化学还有天文地理,关键是他们还没有什么电子词典一类的工具,连纸质词典都还是现编写的。在他们那个时代,这些是奇技淫巧,是好人家的孩子都不干的事情。
你高中的时候有多少雄心壮志,他们就有多少。船舶制造、矿冶、驾驶、管轮的技术打开了一扇门,打开的是通往西方的大门,甚至打开的是通往德先生、赛先生的大门。
他们读过德先生,他们读过赛先生,他们却用自己的生命,为一个既没有德先生,也没有赛先生的腐朽帝国献祭
——却用自己的鲜血,点亮了星星之火,让麻木的人苏醒。
外国人说,他们是一个死气沉沉的帝国的酵母
——然而一大团死面团,那里是几个酵母能唤醒的?
然而钱玄同说,譬如一件铁屋子,如果有人醒来,叫大家起来,或许有打破铁屋子的方法。
《船政学堂》观后感(二):反思
出乎意料的还不错。
以一篑为始基,自古天下无难事。 治学一定要扎实,穷根问底,不可有半点含混模糊。 多一日之功,便速一日之效。 对今日之教与学仍有启发。 专业的设计师和水手,不专业的统治者和官员,软弱无能加上无知自大,最终导致惨败。 果然没有头脑的领导是不值得服从的,牺牲都是白送死。若不能发挥价值,倒不如归隐。 一方面,自古以来敌人都来自北方草原,主要防线在西北。当时的统治者根本没想到强敌从海上来,完全与世界大航海时代脱钩。满清作为祖祖辈辈生活在关外的民族,根本看不懂海战。一方面,在闭关锁国中沉浸于大国之梦。从明代开始的封闭小农社会,亦即反映出统治者的眼界和气质。统治者是否有开放的意识形态,适当的好奇心,保持与外界的交流尤为重要。历史上任何一个强盛的国家都是心态开放,思想包容的。唯有如此才能快速进步,人亦如此。至于挪用海军费庆生等等,已经愚不可及,私欲大过天。福州船政培养人才之多,对近现代影响之深远,前辈精英的勤奋,才智和家国责任感令人印象深刻。
《船政学堂》观后感(三):腐朽制度下的牺牲品
纪录片《船政学堂》
林则徐是清政府里第一个提出建设海军的人,这个提议被皇帝否决了,直到20年后才终于有人做了。
洋务运动开始了,左宗棠也在1866年开始策划福州船政学堂的事情,还没正式开始,左宗棠因为工作调动被迫离开,于是请了沈保桢做这一系列事情。福州船政学堂是开启中国近代化的一大进步,然而新鲜事物的发展总是困难的,招生考试以及后来的学习里还要学习中国古文,并不全是学习造船驾船。“新生儿要用旧制度的襁褓取暖才能熬过最初的严冬。”
由于采取国内学习加出国留学的模式,船政学堂培养出来的人来不仅仅是海军方面,还有矿业,信息技术,外交,艺术等方面的人才。严复,陈季同,丁汝昌,萨镇冰等等。中国海军也有过扬名海外的时候,然而后期投入太少,经费不足,在甲午中日战争时几乎全军覆没,这部纪录片不敢看第二次,太气愤了,这些鲜活的生命都成了腐朽没落的清政府的牺牲品。
关于洋务运动时期的纪录片可以看看《幼童》
,官派留学生的故事,跟发展海军一样,几乎都是半途而废,只剩下一些无权无势的一腔热血的学生们和无实权的官员们在努力,有权力的人只顾自己利益,同样能看得人气得睡不着。
#纪录片##船政学堂#
《船政学堂》观后感(四):当我们在抱怨,在争吵的时候。总有一小群人,在思考,在努力。
甲午
1894年黄海大东沟海战没有击沉定远镇远,1895年却由于威海卫港口陆军失守,刘步蟾自裁,炸沉定远,林增泰自裁,镇远被俘。
李鸿章半辈子的心血沉没在黄海里。
这会儿,
镇远的船锚在北京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镇远舰船锚定远的船锚据说还在日本的“定远馆”里。
定远舰船锚并非没有传承
福州船政学堂培养了中国第一代造船工匠。
培养了陈季同这样的外交人才,
培养了严复这样的思想家,
培养了魏瀚这样的船舶工程师,
木壳铁肋舰龙威号是国产,后更名“平远”。
沈葆桢在率领福建水师保卫台湾的过程中,铺设了第一条电缆,建立机械开采的矿场,改革行政组织,编辑书本,兴办学校,为台湾的现代化定下基础。
李鸿章设立江南制造局,就是后来的江南造船厂。
后来的人们在评价李鸿章的时候,说甲午是:李鸿章一家对一国。
这部作品里记录了另一个说法:一校一级对一国。
庙堂谋败
甲午并非清国现代化之路上的首次败绩。
1879年沈葆桢去世。
1884年的马尾海战,由于当地巡抚不懂海战,以及清国的海防意识非常糟糕,最终法国海军完胜。
沈葆桢的棺材板怕是摁不住。
没有一整套现代化的政治,经济,军事体系,一定会出现“掉链子”的情况。
近现代启蒙
活着的严复,叶祖珪,萨镇冰,看着同窗同僚们一个一个的战死,要继续忍受谩骂,冷落,思考国家民族落后的原因,著书立说,教书育人,并把近现代思想散播开来。
他们比死了的刘步蟾,林增泰,恐怕要更加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