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政学堂》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船政学堂》是一部由孙原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船政学堂》精选点评:
● 历史书上对这个浓缩了近代中国海军建立历史的船政学堂,仅仅了是撩撩几字轻描淡写带过“船政大臣沈葆祯的主持下于1866年在福州设立”。沈葆祯殚精竭虑才在风雨飘摇中摇摇欲坠的清王朝建立了近代海军学校的雏形,一群智力超群的学童在周内便掌握了法语,那时候的人有志青年真的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我等学了进20年英语的还哑巴英语的甚是忏愧。 中法马尾海战,船政学堂的一切化为泡影,舰队被炮火击沉,学校被炸毁,学员死伤无数,就如赫德说的“真正的荣誉当属于战败的人们,他们奋战到底,并和焚烧的破碎战舰一起沉没”。左宗棠等洋务派苦心编织的海军强国之梦也就此破碎,主张海防的洋务派为中国海军点起了“星星之火”。
●第一代船政学堂的学生或许都是迫于生活的无奈而选择了这里,然而这些慧颖学子确实是优秀实干有胆魄,更佩服的是开创学堂的沈葆桢,难以想象当时他顶着怎样的压力把学生们培养得如此优秀。而当时的洋教习也是尽心尽职,为培养当时中国的近代化人才殚精竭虑。
●南洋北洋均不过黄粱一梦 一百多年过去了 感觉制度并没有变好多少 我这样是不是太悲观
●近代中国海军的起源
●看到第五集气到要死,就凭皇帝结个婚花费可以买三个战舰,挪用海军费用去修颐和园,清朝腐朽成这样,哪里可能靠几个大臣几十名学生能改变。落后就要挨打,在那样环境下在外留学努力想报效国家的船政学子
●跟《留美幼童》有一拼,对严复、陈季同、魏瀚、萨镇冰几位印象相当深刻,学堂的教学和实习很让今人反思;甲午海战一集中日两国对比气的牙痒痒,这般昏聩的政府不败简直没有天理,只可惜了那么多血气方刚、会通中西的船政学子。两个甲子过去了,天朝的制度问题解决了吗?面对先哲竟无言以对。
●时也,运也,命也。生不逢时的晚清洋务诸臣为天朝前途呕心沥血,也最终无法挽回腐朽满清的下沉,马江、甲午战败,帝国落日的余晖已尽,福建船政于历史上留下的光彩一笔,与帝国中兴的虚幻图景,如梦幻泡影,消失在历史的烽烟之中,成为国人永远的伤痛。洋务诸臣一生心血耗尽,却是黄粱一梦,船政英才,一腔热血,沦为为满清帝国陪葬的牺牲品。可惜成也晚清,败也晚清。中国近代史,每页都满注热血,却写成了幻灭。
●这个确实值得推荐,很好的教育片,感觉重点应该推介给从政的人看看,给那些官僚主义思想、个人主义思想严重的人看,看他们能从中学到什么???
●一声叹息。对马尾海战、甲午海战的战败有些为尊者讳。
●实在不错。挖掘得很深。
《船政学堂》影评(一):生命点燃星火
每次听到片头曲,就心潮澎湃
他们十几岁,他们是我们上高中的年纪,他们学习的是把我们折磨的欲仙欲死的英语、物理、化学还有天文地理,关键是他们还没有什么电子词典一类的工具,连纸质词典都还是现编写的。在他们那个时代,这些是奇技淫巧,是好人家的孩子都不干的事情。
你高中的时候有多少雄心壮志,他们就有多少。船舶制造、矿冶、驾驶、管轮的技术打开了一扇门,打开的是通往西方的大门,甚至打开的是通往德先生、赛先生的大门。
他们读过德先生,他们读过赛先生,他们却用自己的生命,为一个既没有德先生,也没有赛先生的腐朽帝国献祭
——却用自己的鲜血,点亮了星星之火,让麻木的人苏醒。
外国人说,他们是一个死气沉沉的帝国的酵母
——然而一大团死面团,那里是几个酵母能唤醒的?
然而钱玄同说,譬如一件铁屋子,如果有人醒来,叫大家起来,或许有打破铁屋子的方法。
《船政学堂》影评(二):反思
出乎意料的还不错。
以一篑为始基,自古天下无难事。 治学一定要扎实,穷根问底,不可有半点含混模糊。 多一日之功,便速一日之效。 对今日之教与学仍有启发。 专业的设计师和水手,不专业的统治者和官员,软弱无能加上无知自大,最终导致惨败。 果然没有头脑的领导是不值得服从的,牺牲都是白送死。若不能发挥价值,倒不如归隐。 一方面,自古以来敌人都来自北方草原,主要防线在西北。当时的统治者根本没想到强敌从海上来,完全与世界大航海时代脱钩。满清作为祖祖辈辈生活在关外的民族,根本看不懂海战。一方面,在闭关锁国中沉浸于大国之梦。从明代开始的封闭小农社会,亦即反映出统治者的眼界和气质。统治者是否有开放的意识形态,适当的好奇心,保持与外界的交流尤为重要。历史上任何一个强盛的国家都是心态开放,思想包容的。唯有如此才能快速进步,人亦如此。至于挪用海军费庆生等等,已经愚不可及,私欲大过天。福州船政培养人才之多,对近现代影响之深远,前辈精英的勤奋,才智和家国责任感令人印象深刻。
《船政学堂》影评(三):腐朽制度下的牺牲品
纪录片《船政学堂》
林则徐是清政府里第一个提出建设海军的人,这个提议被皇帝否决了,直到20年后才终于有人做了。
洋务运动开始了,左宗棠也在1866年开始策划福州船政学堂的事情,还没正式开始,左宗棠因为工作调动被迫离开,于是请了沈保桢做这一系列事情。福州船政学堂是开启中国近代化的一大进步,然而新鲜事物的发展总是困难的,招生考试以及后来的学习里还要学习中国古文,并不全是学习造船驾船。“新生儿要用旧制度的襁褓取暖才能熬过最初的严冬。”
由于采取国内学习加出国留学的模式,船政学堂培养出来的人来不仅仅是海军方面,还有矿业,信息技术,外交,艺术等方面的人才。严复,陈季同,丁汝昌,萨镇冰等等。中国海军也有过扬名海外的时候,然而后期投入太少,经费不足,在甲午中日战争时几乎全军覆没,这部纪录片不敢看第二次,太气愤了,这些鲜活的生命都成了腐朽没落的清政府的牺牲品。
关于洋务运动时期的纪录片可以看看《幼童》
,官派留学生的故事,跟发展海军一样,几乎都是半途而废,只剩下一些无权无势的一腔热血的学生们和无实权的官员们在努力,有权力的人只顾自己利益,同样能看得人气得睡不着。
#纪录片##船政学堂#
《船政学堂》影评(四):当我们在抱怨,在争吵的时候。总有一小群人,在思考,在努力。
甲午
1894年黄海大东沟海战没有击沉定远镇远,1895年却由于威海卫港口陆军失守,刘步蟾自裁,炸沉定远,林增泰自裁,镇远被俘。
李鸿章半辈子的心血沉没在黄海里。
这会儿,
镇远的船锚在北京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镇远舰船锚定远的船锚据说还在日本的“定远馆”里。
定远舰船锚并非没有传承
福州船政学堂培养了中国第一代造船工匠。
培养了陈季同这样的外交人才,
培养了严复这样的思想家,
培养了魏瀚这样的船舶工程师,
木壳铁肋舰龙威号是国产,后更名“平远”。
沈葆桢在率领福建水师保卫台湾的过程中,铺设了第一条电缆,建立机械开采的矿场,改革行政组织,编辑书本,兴办学校,为台湾的现代化定下基础。
李鸿章设立江南制造局,就是后来的江南造船厂。
后来的人们在评价李鸿章的时候,说甲午是:李鸿章一家对一国。
这部作品里记录了另一个说法:一校一级对一国。
庙堂谋败
甲午并非清国现代化之路上的首次败绩。
1879年沈葆桢去世。
1884年的马尾海战,由于当地巡抚不懂海战,以及清国的海防意识非常糟糕,最终法国海军完胜。
沈葆桢的棺材板怕是摁不住。
没有一整套现代化的政治,经济,军事体系,一定会出现“掉链子”的情况。
近现代启蒙
活着的严复,叶祖珪,萨镇冰,看着同窗同僚们一个一个的战死,要继续忍受谩骂,冷落,思考国家民族落后的原因,著书立说,教书育人,并把近现代思想散播开来。
他们比死了的刘步蟾,林增泰,恐怕要更加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