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与躁郁症共处的30年》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我与躁郁症共处的30年》读后感锦集

2020-09-18 20:2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与躁郁症共处的30年》读后感锦集

  《我与躁郁症共处的30年》是一本由[美] 凯·雷德菲尔德·杰米森(Kay Redfield Jam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1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与躁郁症共处的30年》精选点评:

  ●作者也是够幸运能拥有那么多优秀的、对她不弃不离的人帮助她支持她,才能在对抗躁郁症的路上走那么远吧。

  ●人们不会质问断腿的人你怎么能站不起来,但是却很容易质问躁郁症患者:"你怎么能这样想不开"

  ●值得一读,赞同作者所说服药的必要性,很多东西感同身受,这病就像一条不愿切断的尾巴,追随一生,提醒你存在的深刻与意义,希望已经确诊的病友,坚持服药,不要放弃治疗。

  ●这本所谓的畅销书的叙事风格对我个人而言,简直是噩梦。看一半实在无法忍受了,弃了。

  ●这些年看过的非专业型心理类书中感觉最好的一本。它最大的特点在于作者从患者的角度描述躁郁症的同时,也站在了医者的角度;在充分了解患者的苦痛时,也确切明白治疗的重要性;在分享了疾病的各种学术信息时,也探讨了生命的各种特殊体验;可以说,它所带来的信息量是普通同类书籍的数倍;而较之于信息量更重要的是,它不仅真实,而且真切,更真诚。 也许,精神科医生们读它,可以更好地去了解患者的内心波动,并理解一些看似无厘头的行为;而对于患者们来说,他们不仅能从另一个苦痛的灵魂那里找到共鸣和些许安慰,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从这里知晓了所有他们将会经历的对于治疗和药物的一切抵触情绪,因而更有希望抱着治愈的信念而去避免重蹈覆辙。(好吧,我说得好像挺乱,但愿能被看懂吧!)

  ●“我经常听到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的钟声轻柔地响起:你必死。我对之深信不疑,它使人更加深刻地生活,带着自己仍然存在的急迫和感激。”

  ●作者叙述的能力实在令我无法深入体会到她的苦痛与挣扎。

  ●愿世界更多理解。意料之内的是突出强调要治疗要吃药,意料之外的是作者本人就是精神病医生,更加出乎意料的是,医生群体中躁郁症的患病比例远高于正常人群。作者治愈期间的好运道我是无法奢求,爱情这味良药在我看来根本就是付不起医药费的治疗类奢侈品。意料之中的是对抑郁和躁狂发作的描写,意料之外的是她竟迷恋轻躁狂期的思维活跃和骇人行动力,我承认那体验是很美妙但我宁愿不要,因为事后的痛苦和悔恨我承担不来。这本书最让我无法共鸣的大概就是,作者竟然在患病的情形下依然在事业上取得了这么多成就并且有正常的社交生活——她是怎么做到的?我理解不到。ps,摘一句最受鼓舞的话“从自杀重返生活的道路是十分寒冷严酷的,而且还会越来越寒冷;但是,凭着钢铁般的意志、上帝的恩赐以及最终出现的转机,我必将走完这条道路。”

  ●本想在这本书里发现些新的东西,可是没有,不够详细,有点白看了的感觉,或许是因为自己的经历而太熟悉那感觉了,甚至有点怕了,怕复发,复发是小事,引起的分析能力下降和记忆力减退才是最打击人的。

  ●讲的略乱,而且夹杂了大量毫无必要的作者本人的罗曼史,看得略烦略想烧,好啦我承认自己是死死团的。

  《我与躁郁症共处的30年》读后感(一):作者一副得了躁郁症很自豪的样子受不了

  全程没有看到她痛苦,反而觉得她得了这个病特自豪特艺术似的

  肤浅,浮躁,做作,不知所谓,装神弄鬼

  全程没有看到她痛苦,反而觉得她得了这个病特自豪特艺术似的

  肤浅,浮躁,做作,不知所谓,装神弄鬼

  全程没有看到她痛苦,反而觉得她得了这个病特自豪特艺术似的

  肤浅,浮躁,做作,不知所谓,装神弄鬼

  《我与躁郁症共处的30年》读后感(二):很有共鸣

  我在这本书的前面章节里看到了现在的自己,在后面的章节里看到了可能会发生的自己。

  在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做过咨询后,那里的老师向我推荐了这本书,希望我能在里面看到些影影倬倬。

  但是我仍是从内心否定这个事实,否定我的负面情绪和负面感受是由此带来的。我还是痴迷在它带来的高效,激情和快感中,无法停止,即使需要在时候付出惨痛的代价。

  但无论如何,每个人的自我和个体的存在都不应,也无法被否定。

  《我与躁郁症共处的30年》读后感(三):因为看到人性中最善良和最丑陋的部分,所以慢慢了解了关心、忠诚和豁达的价值

  我真诚的相信由于躁郁症,我感受到更多的东西,感受也更加深刻;拥有了更多的体验,体验也更为强烈;给与了更多的爱,也得到了更多;因为哭得更多,所以欢笑也更为频繁;因为经历过冬日,所以也更能欣赏春天;因为死亡如紧衣一般,所以我更了解生命的意义;因为看到人性中最善良和最丑陋的部分,所以慢慢了解了关心、忠诚和豁达的价值。我曾经看到过自己头脑与心灵的长度、宽度和深度,看到了他们是多么脆弱,也最终明白了他们的深不可测。

  《我与躁郁症共处的30年》读后感(四):不断游走于极度亢奋和麻木压抑的低潮之间de灵魂

  时而热情高涨、精力充沛、思如泉涌、疯狂采购、彻夜狂欢,宛若遨游天际;

  时而焦虑恐慌、坐立不安、暴躁易怒、情绪低落、反应迟缓、犹如堕入地狱。

  看到了这本书,才翻了几页就被作者生动的描述吸引住了。与书本上僵死的诊断标准和症状描述不同,本书呈现的,是一种完全发自内心的感悟和体验,让一个深受躁狂和抑郁双重情感障碍折磨的病人灵动地跃然纸上,让我们可以立体而又直观地看到一个游走在兴奋和低沉边缘的痛苦灵魂。

  《我与躁郁症共处的30年》读后感(五):看到别人眼中的自己

  读后更加了解什么是躁郁症,哪些行为属于躁狂(思维快速而混乱;阅读等学习障碍;强烈的购物欲;喜欢强烈的感受);将轻躁狂,躁狂,正常,抑郁等状态区分的更清楚。比以前更加接受服用药物。 私认为起伏不定的情绪虽然绚烂但还是有些空洞,平静稳定的生活虽然令患者觉得无趣,但却能够填补心中的黑洞带来踏实的幸福,但对于患者,心理上接受这一点需要一个较长过程。 印象较深的部分,一是在聚会上自以为是的魅力在别人眼里是躁狂;二是“losing one's mind"很形象的说明了患者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患者是没有正常人的思维能力的,也没有自知力的。

  我的世界是从什么时候从清晰变为混沌的,已经是那么久以前了,原来从我那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