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100字

2020-10-13 19:5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100字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本由[德] 歌德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元,页数:14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少年维特之烦恼》精选点评:

  ●从年代来看,觉得当时有一些思考很有意义//然而缺乏共鸣...

  ●一个简单的故事。虽然感情丰富,但还是不太能接受德国人表达感情的方式。

  ●感谢爸爸禁止我读这本书,感谢妈妈把书藏在弟弟找不到的地方。 绿蒂可爱?哪里可爱?有婚约的女生钓着别的男生可爱?海王可爱?好气哦。 要是彼此都单身,怎么着都行,可既然决定进入一段关系,必须有底线。 这个维特呀,难怪好多年轻人效仿,可不就是轰轰烈烈嘛。殉情耶,惊天地泣鬼神!(天地鬼神根本不为所动) 自我催眠式的情绪也太饱满了吧,还是理智一点比较好啊。

  ●“我爱他 轰轰烈烈最疯狂 我的梦狠狠碎过却不会忘“ 喜欢却不敢说 因为这样就可以留在他/她身边了吧。连这样都是好的。可会有一天 喜欢的情绪会不可以抑制吗。是像维特,还是像绿蒂。不知道。一直觉得感情无法控制。那些不可抑制的情感情绪从来都不应该用“道德”来审判,它们应该属于“非道德”的,而非“不道德”的。

  ●我发现愈是篇幅短小的小说,前言一般都巨长。可能是为了凑页数,让书看起来更扎实更像书,但其实完全没必要这样。必须扣一分。

  ●我从此不再计较生命以往和将来的得失,无论是爱情还是友谊,可能是我总是在失去,可是谁不曾以及将失去过什么呢,从童年时的一个美丽发夹到最终了时我们的生命。

  ●很优美的文字。

  ●除了这个版本封面的维特都是异教 尊重德国浪漫主义蓝衣少年的形象

  ●歌德的文字真的太喜欢,但是浪漫主义者太过敏感的内心无论如何也喜欢不来。小时候一度迷恋这种名著文绉绉的翻译腔,时隔多年重读还是那么的喜欢...

  ●2011.8.8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一):摘录

  6.19 从此以后,太阳,月亮,星星都静静地照常运转,我却不再知道何谓白天,何谓黑夜,我周围的世界全部消失了。 6.21 我生活得极其幸福,上帝留给圣徒们过的日子也不过如此。不管我今后的命运如何,我可不能再说,我从没享受过欢乐,生命中最纯洁的欢乐。 6.29 是的,威廉,人世间唯有孩子们最贴近我的心。 8.12 人类的天性都是受局限的。人对欢乐,忧伤,艰苦的承受都有一定限度,一旦超过了,就会导致毁灭。这里不存在强或弱的问题,而是他在道德上或肉体上能够承受多大的痛苦。 8.18 凡事使人幸福的东西,总会成为他不幸的源泉。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二):读后感

  决定在看其他评论之前先写写自己的看法。维特之所以最后自杀其实前面就有伏笔,争论自杀时他谈到之所以选择结束生命是因为太痛苦,而唯一逃离痛苦的方法便是结束生命。维特因为对绿蒂的爱得不到回应而痛苦万分,唯有杀掉他自己来获得救赎。其实我觉得相当讽刺,维特在死前说他自杀是为了让他们得到幸福,但真的是这样吗?这只会让他们更痛苦,而且枪还是绿蒂给的。书中最后也提到绿蒂的生命垂危。而且我总觉得最后的那句话“没有法官的照顾,一切都不可能按维特生前的愿望进行”也是在讽刺,但具体我并没看透。维特一直声称绿蒂是爱他的,但其实绿蒂并不爱他。绿蒂爱的是他的丈夫,对于维特,只有尊敬与崇拜。与她,他是她的蓝颜;与他,她是他的爱人。他对她的爱蒙蔽了他的双眼。外界说这是自传,但我不明白歌德为什么要以自杀结尾,因为现实中他并没有自杀,他想表达什么?最后插入的大段诗又想表达什么?原谅我的蠢笨看不出来。

  因为前面大段大段的书信体,还是诗歌性的,看得我真心吃力,所以并没有太注意细节。果然还是比较喜欢最后的叙述式。现在去看看其他热评。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三):难道你们就不是吗?

  一封又一封寄不到未来的信里,满是世界的冷眼,也满是自己的冷眼。回环交错的是看似变迁不辍的大自然,是维特螺旋跌宕的心绪,也是风云莫测的未来的阴影。当维特从宫中回来,那两颗菩提树被挪走的时候,“故园无此声”是最应景的一句话。

  很久以前读《少年维特之烦恼》时,囫囵吞枣也不求甚解,不过是将其当做苦闷少年的爱情悲剧罢了。但是到了现在这个年纪,回去翻自己的摘录,会发现充满智慧的话大部分确是与爱情无关。毋宁说是一部“爱情史”,不如说是一部“少年史”,这“少年”是维特,也是歌德。但是歌德终究活了下来,维特却死去了。活下来的人们只能在痛苦的生活中寻找乐趣并为这仅存的乐趣讴歌以此来鼓励蒙骗自己生活真美好吗?这种妥协,为了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妥协,这到底是成熟呢?还是不成熟呢?

  靴子,蓝色燕尾服,黄背心。晴空、幽谷、深山、荒原。故事里的风景和色彩相比人物平铺直叙的独白,显得宏达而绚烂,那是少年世界的模样。书信体制造出与维特的直接对话,让叙事声音、读者和人物处在了相对的两面。是否可以说,23岁的歌德正处于这样一种矛盾的心态,他也渴望和自己的对话,和过去和未来对话,来纾解眼中景依旧年少,心中语却被迫慢慢老成的悲哀呢?

  兀地想起《情人》的开头了:“我认识你,我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对于理性社会的现代人来说,或许杜拉斯笔下的这种情感更容易使人动容。那么,维特的时代消失了么?不,每个人的人故事里,依然都有一把“契诃夫之枪”,枪声何时想起,不过是早晚的事儿。每个人都是维特,都是绿蒂,也都是阿尔贝特。毕竟,生存还是死亡,在人类面前,依旧是一个问题:是的,我不过是地球上一个漂泊者,一个流浪汉!难道你们就不是吗?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四):少年的烦恼

  很难说自己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看完这本书的,开头看得比较认真,后面基本是在扫视了。

  有趣的是知道了维特的经历原来是歌德的亲身经历,歌德也曾经爱过一个有夫之妇,不过歌德没有自杀,自杀的是他的一个朋友,所以维特的故事事实上是歌德的经历和他朋友经历的一个结合。

  有几个人物印象比较深。

  一个是菩提树下善良的妇女,开头满怀希望等着丈夫拿钱回来,可是丈夫不但没有拿到钱,路上还生了病,要不是好心人救助,就死半路上了。

  另一个是极度迷恋雇主——一个寡妇——的青年长工。当最后被解雇时,居然把新来的长工杀了,“谁也别想娶她,她也别想嫁任何人“。维特想要维护他,为他辩解,完全不顾道德和法律。

  而在山谷碰到的采花的疯子,在不是开花的季节采花。最后发现是绿蒂的另一个仰慕者,被绿蒂的父亲赶走后,居然就疯了。只知道采花给他心爱的人,而维特对他又是满怀同情,就在想,也许疯狂的时候才是幸福的。

  维特参加了一个不是他这种人参加的舞会,最后被嫌弃,算是被赶出来了。这个事情上,维特又是多么对阶级反感,后面颇有几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味道,辞去了公使的差事。

  维特是拥有极其细腻情感的人,而又是坚韧不拔追求理想的理想主义者,当现实不能实现时,只能“辗转反侧,难以入寐”。可能正是这种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让维特在这个世界上受尽痛苦,最后选择自杀。当第二天维特被发现自杀的时候,维特还没断气,但是很痛苦,垂死之人,身体僵硬,只有肺部在起伏,这时候的反应是“大家都盼着他早点断气”。自杀反而对他来说是一种解脱。最后入葬,“几个工匠抬着维特。没有任何一个教士为他送葬”,维特一直是一个注重内心感受超越一切道德的人,从他为青年长工苦苦辩解的行为就可以看出来,所以在世俗社会看来,他纯粹是活该,多愁善感而又不管不顾道德。

  歌德说写完这本书自己就解脱了,作为读者,看完后,有些事情也应该放下了。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五):维特死亡线条梳理

  我主要使用的版本是侯浚吉翻译的《少年维特的烦恼》 ①维特对绿蒂之间爱情无果的苦恼、忧郁;②维特对社会的失望,社会地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倾轧;第一与第二导致③维特自己身心的抑郁与沉闷、悲伤,尤其是第一导致维特彻底丧失继续存活下去的欲望。如果是一般人也会将自己的不幸归咎于外在世界的阻碍, ④维特却将这些怪罪于自己,这些不幸都是自己造成的(P95那位精神病人给维特的启示) 。虽然维特不想活了,但并不是他选择自杀的理由,他要自杀还需要一个考虑:自杀并不是懦弱的表现,只是面对困境的一种选择而已,。当这些条件都具备之后,维特向阿尔贝特借枪,在午夜十二点选择与死神同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