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乌金》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遍地乌金》是一部由黎小锋 / 贾恺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遍地乌金》精选点评:
●有导演意识 不强 有冲突有真实有感动有生动的人物 但是拖沓逻辑顺序差重复镜头多无效镜头有 大部分镜头效果一般冲击力不够 但是导演确实用心 可以有更好的剪辑 不深入无答案
●不看不知道,挺好的纪录片,行业与人性,就是信息量有点大,太碎。
●剧情有点断层的感觉。
●天朝的现实总是赤裸裸的。参考:[NHK][纪录片]中国煤炭运输业实态。
●太长了吧
●并不认同这样的片子,我认为它是没有意义的,除了让创作者拿了奖和钱,既不能改变现实,也对外损害了国家的形象,让西方对中国误解更深。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看法,并不欲强加给别人。
●总体还算有意思,但各个部分有些不平衡,司机的部分略多了些
●今天看江城,何伟去到延安,然后榆林,他对榆林的描述并没有提到煤矿。但是看到榆林这两个字我才想起来看过这部纪录片,google了半天,都是信天游,榆林风味,最后才找到它。看的时候深受震撼,暴利者与无依无靠者共存,以及破坏殆尽的环境,接近枯竭的资源,没有人想以后会怎样,没有人敢想以后
●老板娘那段好,野心被人藏起来了。
●【第二届凤凰视频纪录片大奖参赛作品】煤矿题材纪录片。整体节奏和重点都有些问题。长度也略长。不过作为当代现实主义社会纪录片还是很不错的。覆盖面比较广泛,采访深度不够。后面焦点集中于运输司机与信息部,几乎和煤矿脱节。三星半
《遍地乌金》观后感(一):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开篇采访了几个不同年代的煤矿工,有人满意现状,有人不满意,有人不确定。这也是各行各业中国人的心态写照。不同的是挖煤的危险性相当其他行业比较高,风险高应该高回报才是,可事实未必如此。
而开卡车的人面对超载、罚款还有翻车等意外,还有被偷油之类,这也是所有开大卡车的人面临的问题,不超载超速就赚不到钱,有时候就是拿命博来赚钱。
中介老板娘的大金链亮了,很社会人。她口中一言不口就用炸药炸人的老公不见其人却已“跃然纸上”。
这几年煤不值钱,很多煤矿倒闭,煤老板也不投资电视电影了。 寒冬不但在煤矿行业降临,和美国的贸易战,更多行业会迎来隆冬,勒紧裤腰带的日子已经来到。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遍地乌金》观后感(二):遍地乌金
煤是“乌金”,煤矿也有许多耸人听闻的暗箱操作,贾樟柯剧情片《站台》、《三峡好人》与李杨电影《盲井》中都有涉及。黎小锋在三年拍摄过程中也遇过险情,个人安全受到威胁,及在井底拍摄的部分素材遭到删除。他说在“富源信息部”会略感安全,因老板娘杜凤凤的泼辣爽利,见多识广。尽管,她也不时抱怨哭诉,因个人婚姻与感情的不幸。俗谚云“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即陕西米脂产美女而绥德出美男。杜凤凤为米脂女子,一副“公鸭嗓”,烟不离手,饱经风霜而别有韵味。
《遍地乌金》观后感(三):被忽视的辛酸 / 纪录片里的蓝海战略
看之前听此片的名字一直都以为这应该就是一部关于中国挖煤私矿行当的写实纪录片的,虽然这基本上已经是一个接近于烂街的题材了,从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到李杨的《盲井》再到王超的《天国》和最近红火的蔡尚君的《人山人海》都或多或少的对此题材有或深入或浅出的涉及以及描写。但是毕竟都是些剧情长片,作为纯粹的纪录片我之前还没遭遇过,因为这个题材如果作为记录片来说,所涉及的层面过于广泛,尤其是对于一些官商直接利益的纠结是在复杂,难免对于深入一部的挖掘会造成极大的麻烦,或者如陆川的《可可西里》一样,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只得被迫一笔带过,太多的问题无法正面去回答,最后反而显得影片交代的略显仓促和保留。那么,黎小锋和贾恺是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的呢?我抱着比较好奇的态度去参加了今天下午的这个观影会。
确实,影片开始的30分钟,从对于矿上工作人员的采访,对煤老板的采访,一直到对于整个煤炭产业链的速写的部分基本都紧扣了这个主题,一直都是按照我想象中的剧本井然有序的行进着,但是到了纪事的部分,导演做了一个很大胆的尝试,就是把之前所铺垫的部分全部给抛开了,也就是说,从30分钟以后到142分钟的电影结束,此片已经和煤矿运作的主体没有关系了,也基本和片名《遍地乌金》没啥关系了,导演将自身跳到了更高的层面上,从另一个角度去省视运煤的重卡与运输信息公司这两个相关的产业在整个产业链的夹缝中求生存的艰辛与坎坷。
人人都知道挖煤苦,苦如下地狱,每日都在几百米的地下辛勤劳作,而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面临塌方,冒顶,灌水等等突如其来的的灾难,可以说下矿基本上是以命博取一点点微薄的得以糊口收入的一种极端卑贱的生活方式(影片在开头的速写阶段也着重了笔墨提到过此点),但是,整个煤炭行业的产业链是绝不止下矿这么单一的工作的,工人们挖出来的煤需要运输出去变成钱来支撑整个矿场的运作并养活自己以及矿主和整个乡镇甚至是县政府,那么作为整个煤矿产业链的另一环,重卡的运输以及作为矿场与运输系统的链接点的信息服务公司,虽然在整个产业链中并不像矿工一样随时面临着未知的死亡威胁与突发性灾难,但是他们的是否就没有生存的压力了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而影片所着重的地方便是这些附属产业所面对的种种往往容易被人所忽视了的生存的压力,矿工虽然工作辛苦甚至面对着随时会发生的人身安全的威胁,但是毕竟是在一个相对正规的工程体系之中,每天干活到月拿工资,虽是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工作,但是却不用为生存以外的事情而操心。但重卡的运输司机与信息站点的小老板们就不一样了,他们则要面对更多的吃拿卡要更多的坐地起价更多的执法不公,按照其中一个重卡司机所说“拉把,拉一趟赔一趟,不拉吧,每天空着车还得交租”面对这种两难的局面,生活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煎熬,信息服务部面对村民的坐地起价,从起初的抱团到最后的私下的协商相互的背叛,所谓的共同进退的誓言与协议在利益与生存面前显得那么的可笑和不堪一击,而除了被背叛的当事人以外,我们似乎都没有权利去指责他们,因为这一切只不过的为了生存,在赤裸裸的生存面前,似乎一切都变的不那么重要了。。。
以前在一个机缘巧合的情况下看过《蓝海战略》(我一般是不怎么看这种经济策略类型的书籍的),这部纪录片的成功之处就是它非常合理的运用了《蓝海战略》,将眼光放到了往往被我们所容易忽略的生存角落,以往一提起煤矿,我们第一反应想到肯定是那些苦难的矿工生存状态而忽视了其他环节人员是艰辛,而此片则将整个生态系统彻底剖析,将角落里的辛酸诉诸于阳光之下,让我们去正视艰辛,并且去思考,去督促当权者加以改善。
《遍地乌金》观后感(四):人间疲软,大地沉重(柯鸣谦)
榆林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大地之下是蕴藏着无比丰富的煤与油气资源。这些资源带给当地人的并不是丰饶和欢愉,它反而像是加重了地心引力,吸引了外来的投资蜂拥而至,又将底层的人们牢牢地困在这片诅咒之地。这个世界好像倒过来一样,人们脚下的土地反而成了他们背上无法承受之重,整个社会的责任被甩给他们的肩膀,他们却命比纸薄。
影评人 / 柯鸣谦(上海政法学院)
在拿到片子以前,我对这部关于煤矿的纪录片的想象是:摇曳的镜头跟着矿工们进入到矿井深处,煤矿开采的细节被一一记录下来,过去在新闻中不断出现的矿难事故的背后,这些细节(狭小逼仄的矿井、嶙峋狰狞的矿石、粗重的呼吸声以及压迫感,这些依然是我的幻想)幽灵般的浮现。然而,在这部影片中,除了开头时候摄影机随卡车开进深深的隧道,在矿井入口处停留了一会儿,煤矿的内部结构算是呈现给观众了,其余的两个多小时里,再也没有关于煤矿现场的任何记录。另一方面,在这部片子中,导演也没有把镜头对准那些凭借煤矿一夜致富的煤老板们,或者犀利生猛地去记录这一群体在暴富之后穷奢极欲的生活。围绕着煤矿这一话题,即使是纪录片也能找到许多戏剧性的素材,但我们的导演却放弃使用那些煽动性的镜头和剪辑技巧,只是再平淡不过地记录着那些位于煤矿生意边缘的人们的挣扎与疲惫。
因此,这部纪录片以记人为主,与煤矿有关的事和物则是随着对人物的了解深入而牵扯出来。影片中导演选取的人物,有运输煤矿的重卡司机、煤矿信息部的老板、普通的矿工、当地的居民。一个接着一个人物,从工地到公路,从潮湿肮脏的宿舍再到由于煤矿塌陷造成墙体断裂的居民房屋,一张有一张面孔在我眼前走过。人的问题是片子的焦点,而体制、社会、国家的种种问题都隐藏在人们叙述的背后。导演忠实地记录下这些最底层的人们的声音,通过他们的叙述,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幅煤矿世界荒诞的浮世绘。
一位工人:他们村子里的人动员起来阻止煤矿开采,要求煤老板赔偿村民损失,村中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与煤老板谈判,后来煤老板从外地找来打手,险些杀掉这个老人。而他们村子则因为煤矿的过度开采,地底下已经全被挖空了。整个村庄被放在一张薄薄的地皮上。
王老板:地方官员为了应付政绩考核与行政发包体制,上门请求乡镇上的商人们去做煤矿生意,一面又以安全问题为借口干涉施工,变相索取贿赂。
一位居民:他清楚地记得十一月十七日十二时,煤矿塌陷,当时平躺在床上的他一下子变成侧卧,他召集当地居民去中央上访,中央答应解决这个事情,回来后,当地政府却稳如泰山,一动都不动。
一位卡车司机:为了能赚到更多的钱,他不得不超载运送煤矿,而超载运煤又面临着被交警罚钱。同时,交警也会因为各种理由盘剥卡车司机们,如果司机不换水箱,就会因此而罚款,而换了水箱后又会因为私改车型而罚款。
信息部杜老板:由于承包商的层层转包,当地市场的房租大幅上涨,60多家信息部联合抵制,但联合很快就从内部瓦解了,有的信息部私下与承包商达成协议交了租金,有的说好与其他信息部一起撤出当地市场,却等别人走了以后自己留下来独占市场,有的虽然走了但留下一些人观望,等到时机成熟再回来。而承包商则派人在信息部里做“卧底”。
所有这些真实的故事就像一篇篇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短篇小说,而语言却充满了黑色幽默。卡车司机既要面对煤老板的压榨,又要面对体制的盘剥,而水箱的例子,正像是约赛连面对“第二十二条军规”那般的无奈......在信息部抵制租金上涨的这一部分,我们看到的则是囚徒困境般的博弈问题。每个信息部的老板都希望租金能够回落,他们以为联合起来以撤出当地市场为威胁,可以迫使承包商降低租金,却又互相不信任,怀疑他们当中的人背信弃义与承包商私下达成协议交付租金,杜老板坚持不交租金,唾弃那些与承包商“勾结”的信息部老板,并承诺与大家一起离开当地,但最后却独自留了下来继续赚钱。理性的经济人这一假设在此处根本无需受到质疑,人与人之间无关乎信任,只关乎博弈。
在这部片子里,导演采访的那么多人中,信息部的杜老板是个性最鲜明的一个,也是占据影片比重最多的一个人物,导演坦言在采访的过程中他与杜老板聊得比较投机。在杜老板之外的那些人物的脸上,我看到无不是悲伤、苦涩、最重要的是疲惫。同样,整部影片的基调就是疲软。那位运输煤矿的重卡司机讲到,他总是没日没夜的跑运输,并且等在煤场,煤一出来装上车就得马上走,如果煤半夜出来,那他是不可能等到天亮再出发的,我想象着他是一匹过度操劳的老马,而身后卡车上的煤则化身为高大严厉的黑衣主人,骑在他的身上,挥动皮鞭催他前行。工人们因为过度的劳动而疲惫,村民们因为过度的反抗而疲惫,而煤老板们疲于应付官员们过度行使的权力。
榆林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大地之下是蕴藏着无比丰富的煤与油气资源。这些资源带给当地人的并不是丰饶和欢愉,它反而像是加重了地心引力,吸引了外来的投资蜂拥而至,又将底层的人们牢牢地困在这片诅咒之地。这个世界好像倒过来一样,人们脚下的土地反而成了他们背上无法承受之重,整个社会的责任被甩给他们的肩膀,他们却命比纸薄。杜老板吐着烟向我们抱怨她每日赚钱的艰辛,她还说自己尝尽了人间的苦头:开过饭店、搞过粮油、贩过蔬菜、开过服装店、开过舞厅、办过台球、养过三轮。她走在风沙里,由画外音讲着这些故事,在此之前是她一个人面对着镜头坐着,突然就留下了眼泪,再往前,她与一个跑运输的卡车司机在信息部里跟着音乐跳舞,其他人都高兴的看着。我想起讲故事的那个卡车司机,有一次,他坐在自己的卡车上等着装煤,播放手机里内置的一段铃声,那只是一段有节奏的电子铃声,他一个人坐在那里盯着手机发呆,直到这段“音乐”放完以后镜头才切换了过去。司机说他总是会头疼,需要吃药,那种药他已经吃了十几年了。烟和药给人们提供的都是一种麻醉,当现实的沉重和命运的叵测让人们不敢再直视眼前这片深渊的时候,烟让他们看不清现实,药让他们看不清自己。
结尾的时候,导演又带我们从杜老板的故事回到重卡司机身上,他由于疲劳驾驶而在开车的时候睡了过去,卡车被撞成了稀巴烂,所幸他人没有受伤。因为这次的事故,他欠了十多万的债,把家里的钱都赔进去了。这等于是说过去的辛苦全都白费,一切又要从头开始。这部影片最终还是以疲惫结束。这疲软的人间就如同电影的开头,镜头在黑暗的隧道里摇摇晃晃的向前走。至于榆林,随着地下能源竭泽而渔,它还能在这黑暗的隧道里走多久?两百年?三百年?我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