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读后感100字

2020-09-19 20:4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读后感100字

  《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是一本由[秘鲁]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44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精选点评:

  ●《月亮和六便士》裡,高更的化身如同毛姆本人一樣,溫文爾雅的知識分子。而在《天堂》裡,略薩直呼其名,高更也如略薩一樣,熱情得如同野獸。都是傑作,但略薩無疑更接近高更。正如第四章裡梵高對高更的評語:不是用畫筆畫出的,而是用陰莖畫出的,那些美麗的色彩如同精液。另外高更外祖母的“小女子革命記”似乎更加好看。毛姆在宏觀結構上明顯沒有略薩這麼張揚。最近幾日連讀紀德,看過那份極度的隱忍之後,略薩的直接和奔放,別是一種趣味。

  ●高更传,气势磅礴,令人唏嘘,生与死的距离,精神的绝对漂移!

  ●高更的故事以及高更奶奶的故事,在奇数、偶数章节各在展开,似乎没有交叉的可能,因为那是两个时代的故事,但其探险的精神祖母与高更是一样的。

  ●虽说是两段叙述,但因篇幅相当,联系过于紧密,因而不能算是复调。我也是很自然地想到了野棕榈,私以为略萨还差福克纳一大截,福那种浑然交织然又互有补益的手法永远是越想越天才,略萨带着拉美的直接和热情,玩不来这套暗示。于是最为动人的就是生命力。突然转换的第二人称和名字的呼唤是一场带入感极强的自我质问,弗洛达更是个避免幸福的人,她有过多种可能最后只为斗士的自己庆幸,高更和梵高那段我当八卦看了。是触不到核心激不起媚俗又逃离不了引力的那种书。

  ●故事性强(高更外祖母是个逃离恶夫被法律压迫的女权觉醒者,工运先锋)。才能平庸。谢谢友邻提及让开眼。

  ●超我的外婆,本我的外孙

  ●又是一个时间的双线结构,略萨却用它来说明富于空间感的天堂。“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这原本是小孩子的游戏。而故事中的女权主义者弗洛拉和她的外孙艺术家高更在试图在构建一个人间天堂。译者说,这种尝试在现实中收到了种种阻碍,于是才有了“另外那个街角”的说法,于是才有了“地狱已经为他留好了位置”的说法。但我认为,这天堂更是一种信仰的错位,我不能说工人阶级与弗洛拉站在了同一面,然而他们都信仰极乐,只不过后者的信仰是庸俗化的,倘若他们缺乏独立于阶级的领袖,这只能是一种懒惰的、冒着傻气的信仰。“艺术探求和乌托邦理想的别样反思”,实际上这两个位置并不平等,艺术是关乎人类的,而乌托邦理想只关乎人们的政治理想,况且二者有关但实无必要结合。令人欣慰的是,关于纯粹艺术的探求,既毛姆之后,我看到了一种崭新的书写。

  ●略萨写高更丝毫不比毛姆逊色,更有人情味,也更接近历史上真实的高更吧

  ●我很庆幸两年前从书架上取下的是E.B.怀特而不是它...我实在是接受不了一本严肃文学里有这么多的[各种]性描写啊...

  ●画魔高更都快让撒略写成淫魔萨德了。。

  《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读后感(一):能不能写短评?不能就先留个短

  坦率的说略萨这本我来不动,所以给个"还行"。而因为暂时来不动,所以也不好说有没有吃透这本书。但起码现在的感觉是失望,没有看《绿房子》那么惊艳了,感觉就是挺中规中矩的一个故事,如果曾看过作者的惊世大作,那么只能觉得这本作者好像没啥追求了。

  嘛,也就是那么一嘴。以后再挖一挖吧。

  《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读后感(二):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

  全书二十二章,单数各章讲述高更外祖母弗洛拉·特里斯坦的故事;双数各章讲述保罗·高更的故事。这种双线结构正是略萨经常采用的,也算是驾轻就熟了。   可是略萨为什么把这两个人结合在小说中,我想标题预示着这个问题。天堂在另外的街角,暗示着天堂永远在前方,但似乎永远找不到。不过弗洛拉和高更却在不同的领域寻找着天堂,当然从表现上来看两人也没有找到,至少在自己的生前。可是现在来看呢?高更声名显赫,而弗洛拉追求的事业也风起云涌,成为着世界的潮流之一。天堂也许永远找不到,但是如果不去找的话,人类就永远不可能前进,牛顿说: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天堂也许就是在一个个巨人的叠加下的希望。

  《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读后感(三):逃离,反抗与追寻乌托邦

  也许是略萨在中国的知名度太低,同样是写高更的故事,《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在豆瓣上的阅读和评论数量不及《月亮与六便士》的千分之一。但是无论是从叙事广度,还是人性刻画深度上来说,略萨的这本写得比毛姆的要好很多倍。

  事实上我对高更的绘画兴趣不大,而更关心他的性格,命运和人生故事。略萨早年在秘鲁大学读书的时候,偶然知道如今被奉为世界女权运动先驱和社会革命家的弗洛拉·特里斯坦其实就是大画家保罗·高更的外婆。《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讲述的就是她们祖孙两代人的故事。

  本书采取的是双线叙事,单节讲述的是弗洛拉,双节讲述的是高更。弗洛拉的故事以她在生命的最后两年走遍法国各个城市,历经艰辛推广和组织《工人联盟》的经历为主线;高更的故事则以他在塔希提和马克萨斯群岛的生活经历为主线。作者通过全能视角,运用通感,联想和回忆的方式,不断交叉和变换“他”和“你”的叙事角度,讲述她们祖孙俩的性格和命运历程。很多读者可能会被这样颠三倒四的叙述搞得稀里糊涂,失去阅读的耐心和兴趣。其实作者在运用第三人称叙述的时候,故事时间是线性的;而用“你”,第二人称叙述的时候,则是作者与主角之间的心理对话,从而揭示她们祖孙俩的性格和心理状态。从这一点来说,略萨比毛姆更富有热情和同理心。

  高更心里只有自己的绘画艺术,女人对于他只是洗衣,做饭,在他性欲勃发时提供乳房和阴道的工具而已。甚至他连自己最好的兄弟舒芬纳克的老婆都要弄上床,这就是王八蛋干的事情了!略萨居然为他辩护,说“艺术家只依靠本能和直觉而行动,才不管资产阶级道德观那一套。。。”。这纯粹就是瞎扯!即使远在南太平洋的孤岛上,高更也从未在心灵上离开过巴黎,这个让他备受轻视,屈辱和痛苦的地方,所以他一辈子都在逃离,反抗和追寻艺术乌托邦。另一方面,弗洛拉逃离出不幸和痛苦的婚姻,回秘鲁时受到“女元帅”加马拉的激励而建立了她的人生理念:女性地位是文明社会的标志,争取妇女权利一定要和工人运动相结合。弗洛拉身上敢爱敢恨与反抗斗争的精神让我非常钦佩,而对高更就只有呵呵了。这可能是我的人生经历和有一个女儿的缘故吧。

  《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读后感(四):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你用死亡去追寻

  我很久没有看书了

  这个夜里

  我突击了200多页

  凌晨1点

  我提醒自己该睡了

  否则怎么迎接这新的一周?

  《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

  是不是南美的人都要执着的寻找天堂?

  略萨获奖之后

  我买了其五本书

  我看过美背美腿1美腿2的人民文学的封面

  但是没有读过一页内容

  我看过另外两本上海译文白色封皮小说的开端

  觉得无法进入阅读状态

  然而

  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不同

  这书是从书店买的

  :)

  双线的叙事结构

  时空的交替演变

  你知道TA们在本书的尾页之前会死亡

  你知道这些逆境都只是TA们灿烂一生的陪衬和铺陈

  第三人称和第二人称的自由转换

  你已经看穿爱恨生死

  你高高站在自由和艺术之上

  (不是月亮之上)

  你执着的寻找天堂

  你听到童年伙伴的声音回响在耳际

  先生/小姐,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

  你看到书中提到一只阉鸡

  这只阉鸡所衍化的是你身处其中的这个世纪!

  你看到那个冒充的牧师在她临终前施礼

  他能为她守候多久?

  多年以前

  关于爱的长久

  你曾在马尔克斯《爱在瘟疫蔓延时》的结尾中深深体味

  你看到那个古怪的家伙割掉自己的耳朵

  多年以后向日葵的颜色让你一片迷茫

  其实,又有多少人懂得

  那些最终被我们称为艺术家的人们

  他们曾经经历和舍弃了什么

  你看到阴阳人

  女同

  你看到150年前异邦人在荆棘中苦苦寻觅

  TA们执着的寻找天堂

  天堂在那里?

  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你用死亡去追寻

  《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读后感(五):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

  这是一部描写高更的小说。描述高更的小说,有两部比较著名,一是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另一本就是略萨的《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

  高更是与凡高同时代的画家,两人名声相当,是很要好的朋友,当然艺术家之间的友谊往往不靠谱,据说凡高发狂把自己的耳朵割下来就是因为不堪高更离他而去。

  除了绘画,其它方面高更不太能让世人接受。举几个例子:一是作为成功的金融界人士,在事业高峰时放弃工作,抛弃妻子和儿女,再没有尽到丈夫与父亲的义务,没给家里一分钱。当然,后来高更自己过的穷困潦倒,知道这点后他的丹麦妻子估计会有些慰藉。二是勾引好朋友的妻子。这个朋友在高更最困难的时候帮助过他。高更勾引成功后,又随意地抛弃,而且内心有丝毫愧疚感。三是在大西洋的塔希提岛上,高更频繁地更换伴侣,与土著女子们过着一种性混乱的生活。看上去他真的不是一个好人。

  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如果在当时,我指的是与高更活着的那个年代,让你选择上天堂的人,你会选择事业有成,家庭稳定,子孙满堂的高更,还是行为怪异,穷困潦倒,道德沦丧的高更?

  如果现在让你选择呢?

  艺术与道德,有的时候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作为凡夫俗子的我们,行事依据内心的道德。道德有善有恶,是我们行事的准则。我们宣扬我们认为善的东西,唾弃认为恶的东西。当然善与恶,本来就有点模糊不清,只是在某个时候,我们为它划出了一道界限。站在界限的这边,你就能上天堂。

  世人的天堂,一定拥挤不堪。

  高更有一幅画,叫《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画上是一些或坐或站的土著人,整个画面布满亮丽的绿色与橙色。这是高更最著名的画。对着电脑屏幕上的画,我看了许久,努力把画的内容与题目相联系起来。艺术,是那么让人心旷神怡,艺术,也是那么让人迷惑不解。或许天堂真的只在另外那个街角,我们永远也无法到达。

  好消息是,高更25岁才开始画画,35岁成为职业画家。我们当然无法选择自己的童年,但可以选择自己的成年生活。坏消息是,当我们在这个年龄时,大多数人已经快被生活压垮了。这个年纪开始画画?你一定是疯了。

  生活真是一个难题,我们往哪儿走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