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天堂:爱》经典观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天堂:爱》经典观后感有感

2022-01-16 18:51: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天堂:爱》经典观后感有感

  《天堂:爱》是一部由尤里西·塞德尔执导,玛利亚·霍夫斯塔尔 / 玛格丽特·提塞尔 / Inge Maux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堂:爱》观后感(一):《天堂:爱》

  简直就是现实版的“Hot in Kenya”。

  尤里西·塞德尔 Ulrich Seidl从来没有以损耗观赏性来凸显自己的影像诉求。

  当视觉味蕾习惯成自然,他所追求的效果就达到了。

  两个平行世界,“爱”就是扯蛋。

  《天堂:爱》观后感(二):真愛難尋

  犀利揭示社會現實/人皆渴望被滿足的自私面,兩情不相悅之殘酷,強迫不來多麼辛酸可悲;歐洲白人女性遊客在非洲當地黑人男性眼裏恰如片中鱷魚池的爭相掠食,但他們的狂野威猛形象亦被剝削取悅淪為玩物,互不相讓的平等互惠全建立在金錢交易了───自是虛情假意逢場作戲一場,認真投入即吃虧上當。

  導演大膽描寫人性之黑暗、脆弱,無畏地正視使全片深刻有力,笑中帶淚面對無情的肥胖老態/壯碩胴體,靈魂乾癟的失落。

  《天堂:爱》观后感(三):渴求愛的漏斗...無止盡的飢「渴」

  人的一生旅程,是一趟真愛的旅程,

  都有意和無意地為自己進行一趟「尋愛的旅程」。

  大多數的人不斷地渴望愛、需求愛、仰慕愛...

  但一路走來往往跌跌撞撞'、傷痕累累!

  人們往往沈睡於「非愛」而以為是「愛」,

  用「渴愛」方式去「追尋愛」,

  用「非愛」方式來「表達愛」,

  這些「渴愛」如同有破洞的水壺,永遠都是填不滿的。

  這些「內心的渴求」都是從小受到父母、原生家庭、學校教育、社會文化、周圍環境、甚至是前世創傷所共同累積,形成潛意識的「制約」所導致的!

  潛意識及是人們無法察覺的一種存在狀態,

  讓人的生命的一部分處在「未進化的小孩」,

  這個敏感的內在小孩長期處在「停滯」的狀態,

  幼稚、無明、自私、任性……

  ,一而再地渴望愛的滋養。

  「不是愛」的基調即是內心根本的「恐懼」,

  而「恐懼」即是在「呼求愛」。

  《天堂:爱》观后感(四):老年女性

  《天堂》用两个故事讲述了老牛吃嫩草和嫩牛啃树根这两种并不算主流的爱情状态,表达了一种人人都需要爱情的社会和人生常态。这是尤里西•塞德尔的一个三部曲的第一部,这个三部曲将记录3个女人,3个假期和3段渴望幸福的故事。

  开始的时候特蕾莎还试图用真心寻找真爱,在几次被骗之后,特蕾莎也成了老手,懂得如何发号施令,从一个被剥削者变身成剥削者。

  如果说影片前半部分特蕾莎毫无所惧的坦露身体算是勇敢的话,那么影片后半部分众多演员的裸露戏份,则在银幕上上演了令人吃不消的“酒池肉林”轰炸。偶尔能坚持下来的观众,在面对最后长达数分钟的“裸体和器官戏”,也会陷入绝望之中。不过奇怪的是,导演尤里西将影片的尺度精准的控制在“勉强坚持”和“呕吐离场”之间,所以并没有出现大批媒体离场的“惨剧”。

  而如果查看导演尤里西.塞德尔的履历,不难发现其之前的作品《狗日子》、《进出口》(入围2007年戛纳影展)早就有“肉色无边”的“前科”。这位毕业于著名的维也纳电影学院的导演,完美的继承了欧洲导演偏好重口味的传统。几部作品全部剑走偏锋,并将焦点锁定在人类的欲望和堕落之上。《天堂》是其三部曲的第一篇,很难保证观众们不会再几年后的戛纳,再次遭遇尤里西导演的“肉欲大阵”。

  《天堂:爱》观后感(六):《天堂:爱》

  星级:★★★★

  如今六十岁的奥地利导演尤里西•赛德尔总给人淡定严肃的感觉,他的电影总是一不小心就让人看到地狱和人的兽性,他就像《钢琴别恋》那会儿的老乡迈克尔•哈内克,那股子个性和尖锐总让他的电影古怪但吸引力十足。“天堂”系列据说本来是想拍一部电影,因为赛德尔那个出了名的拍片习惯,如今成了三部曲,讲叙一个家族的三个女人各自在假期的经历,《天堂:爱》中是姐姐特蕾莎在肯尼亚,之后的《天堂:信仰》会是她的妹妹安娜踏上传教之路,已入围明年柏林电影节的最后一部《天堂:迷失》是安娜过于肥胖的侄女在夏令营爱上一位训练师。

  《天堂:爱》中一个肥胖的中年白人妇女来到肯尼亚度假,在那里优越感十足的到处找艳遇,一步步看清楚自己的价值。片中的露骨镜头曾在戛纳电影节一片争议,长达十五分钟的时间里,几个人肥胖的欧洲妇女在酒店房间和一个黑人男妓玩性派对,她们对着男青年各种性挑逗看谁让他勃起,而镜头真的毫无顾忌的拍摄了这一切。赛德尔把人当成了猴子来拍,故事里的人物就好比实验室里的小白鼠,他把小白鼠放进了一个迷宫,等到可怜的老鼠终于走出去了,它又被抓回了笼子里。

  这就必须说说前文提到的那个赛德尔导演出了名的拍片习惯,可能是拍过大量纪录片的缘故,他总是喜欢在纪录片的设置里拍剧情片,剧本只有详细的场景描述,没有任何台词,演员也是职业和非职业混合着来,在片场职业演员没有剧本。他们按照故事发生的时间的顺序拍,在场景和配乐方面有点像拉斯•冯•提尔发起的“道格玛95”宣言,当他们拍好的素材进了剪辑室会被重新评估,该不该用,这又决定了接下来的故事该怎么演。赛德尔拍片就像走迷宫,让片中的角色和观众觉得像迷宫也很正常。

  他的镜头演员虽然常常长的不够美,而且常常表现充满了兽欲的肉体和性场面,但他的画面和摄影却是美的像风景画一样。摄影师爱德华•拉奇曼和沃尔夫冈•泰勒算是御用搭档了,片中几乎都是固定机位和长镜头,几乎画面的每一个细节都被做到了极致,片中肯尼亚的环境宛如天堂,而现实却堪比地狱。最后期望尤里西•赛德尔早日步入大师级导演的殿堂。

  《天堂:爱》观后感(七):爱之信与望

  一个面目猥琐、皮肉下坠的男人挽着一个青春阳光从简约衣衫中喷薄欲出的女孩。她如花笑靥,婀娜多姿,闪耀夺目的珠宝与吹弹可破的肌肤如辉映的星月。他昂首拓步,名利场中所有的蝇营狗苟,家中恶妻的张牙舞爪似乎都被这场纯净的爱情稀释成才子佳人漫步花前月下。

  这个场景,我们太过熟悉。

  或者亚洲的黄色肌肤少女,体态轻盈如燕,牵着挂着布衫、踩着凉鞋的白种老男人招摇过市。

  这个场景,我们也不陌生。

  而种族、性别、财产、年龄的简明标尺下,人类一分高下:

  白种人好不羞耻地夺取高位。

  男人是情爱林里的猎手。

  有钱能使鬼推磨。

  唯有年轻,人人曾经享有,亦终将被岁月夺走。

  用来阐释篇首的两个情形,则似乎合情合理,毫无争辩余地。

  于是在这个电影里,导演悄悄调换了一个维度。

  色衰、有钱的白种…女人?!!

  只是猎手变成秃鹫,男人们仍旧盘桓上空,寻觅猎物,他们除了天赋的性别高地可倚别无它长。而期待爱情的女人们,只好买下欺骗带来的片刻安慰。

  明知是骗局,在被当面戳穿时也无法应对。只得慌忙用暴力掩饰焦虑。

  苍白肥硕的肉体赤裸横陈于镜头前,毫无遮掩。本是原始崇拜中的完美身材,却在现代被鄙弃。连自己也无法正视。四个女人间的对话显示了当代女性的普遍忧心。只有在这片“原始”的土地上,她们能纵情释放那些沉重不堪、压抑卑微的心绪:在狭隘单一的当代审美统治下,一切对于形体、年龄、面容的攀比所造成的肉体、心灵的痛苦。观众也从她们倾泻的欲望中体会到了放纵的满足感。然而这放纵被“责任”勒住。休止符是间隔十几分钟留在女儿语音信箱里的“亲亲,宝贝,爱你”和从青春期的女儿那永远得不到的关心和生日祝福。

  影片的表演真实得骇人。绝望的主妇们度假结束后,要重返篱墙内了。突然想起来不久前看到的一本杂志上介绍几对“非常”couple,其中一对便是一个白种德国女人与一个在度假时结识的当地捕鱼的年轻亚洲男性结合的故事。最后将男人带回故里成婚,从此过着甜蜜的生活。写得温情四溢,全然不似影片的绝望灰暗。果然,只要你对爱情信与望,怕是什么故事都能当做至高无上的真爱了吧。

  《天堂:爱》观后感(八):笑中有淚之天堂三部曲之愛

  你以為你是他們的神,其實你於他們(非洲男人)猶如等著餵食鱷魚的死雞,花錢買愛,享受白人到了黑人世界的優越,舒放你的快樂,卻是更讓人看清「窮得只剩下錢」的悲哀。

  導演用了最誇張的形式描述一堆放大了的情緒,愛、失望、寂寞、欲望、孤獨、失落,在這無愛紀裡,女人變得又老又醜又肥,將女人所需要的愛通過購買非洲年輕男子而得,誰知愛買不到,得到的是更清晰又嘲笑的現實。

  男人消費年輕美麗女子變作了老女人因為情感與欲望而消費年輕男子,並在強烈的種族優勢之下,對男人而言,情感是抵不上欲望的,而換過來,女人的情感佔先,以為可以在儘是優勢之下得到愛,以為可以更自如得展現真正的自己並且同時得到愛,以為這將是一個愛的天堂。而現實卻是一切早已化作了消費與欺騙。悉知女人心思的得儘優勢,這群老了醜了肥了的白人女人,面對同樣膚色的白人男人自然是與愛無關了,她們做不了自己,展現(展露)不了自己已久,加上中年婦女的生理欲望,更孤寂的情感需求,在一切壓抑已久的情況之下,在這個天堂的號召之下,由著看好戲,戲噱,變作黑人們的囊中之物。原來是其獵狩已久的,尋愛,被愛,需要愛,早被黑人們看得清清楚楚,出賣身體的遊戲,對於黑人男人,一定容易得多,真如遊戲一般,連親密的動作與手勢都由女人所需要一一指導,再用「 唯一 」、「愛不分年齡」等騙術套路令老女人們中招。當然,大家的把戲都不難被看穿,最後騙人繼續,只是對象由這一批變作了那一批。這樣的女人永遠不缺,缺錢擁有身體的年輕黑人亦同樣不缺。其實導演是誇張了,變回現實,同膚色的老女幼男比例亦一直放大。

  而最後,那個年輕的、稚嫩的、無經驗的黑人男孩,始終無法出賣自己從而無法完成主角的性要求,這是他的第一次,而之後呢,我們難道不可猜測得到嗎?而女主角與女兒的關係,其實是叫人唏噓的,永遠亦只有單方面的聲音,這所帶來的孤獨,卻在看清尋愛本質之後變得愈發刺眼。

  說回這些女人,反過來一想,又是值得可憐的嗎?她們的出發便是根植於種族優勢,有錢優勢之下,而由著「嘲笑」 變作「被嘲笑」,事實是她們根本知道於自己的悲哀所在,可現實又哪有這麼如童話故事/勵志故事般容易改變?這才是真真實實的。

  愛,別說這無窮誇張放大了的表現形式,我們身邊,又仍有多少愛呢,無欺騙的呢,誰人仍在執著?而醜人、肥人、老人的愛呢,垂下了的胸部,是否就沒了擁有愛與對視愛的權利了呢?我們都知道,無這種被剝削的權利,可是我們又知道,這是避無可避的現實,赤裸裸的,直擊。

  《天堂:爱》观后感(九):梦工厂

  发达国际的失去魅力的中年人或生活中的失败者,来到第三世界国家用自己的金钱和种族地位重新获取优越感和自我认同感,即使这样的天堂只能维持短暂的假期,他们依然乐此不疲的追寻并沉溺于这个虚幻的极乐世界中,自我沉醉。这样的事情在东南亚一带遍地可见,一个个秃顶中年男人牵着性感妖娆的当地年轻女人在海滩,夜市,酒吧街招摇过市,你侬我侬。在游客聚集的地方,一个个站街女浓妆艳抹的在街边等待嫖客或寻找“恋爱”的金主。这里是发达国家屌丝的天堂,是造梦的圣地。而本片中,尤里西.塞德尔将故事搬到了非洲大陆,游客众多的肯尼亚。寻找第二春的屌丝们换成了一个个肥硕油腻的中年大妈。特丽莎就是这众多追梦者里的一个。

  一开始特丽莎只是单纯的度假,面对朋友关于当地黑人的描述她既好奇又害羞,与她的那些早已驾轻就熟的朋友相比,特丽莎显得青涩稚嫩......面对沙滩上一拥而上的推销首饰的黑人们,她不知所措。塞德尔的影像风格在本片中几乎达到了巅峰。大量对称构图,固定镜头,高饱和度的色调,让黑与白的对比在视觉上显得更加具有冲击力。蓝天白云,海浪沙滩,一片静谧之下是欲望涌动的激流。直到特丽莎遇到了海滩上帮她赶走人群的年轻黑人蒙戈,特丽莎才算真正找到了她的“爱情”。她在狭小昏暗的房间里教蒙戈如何抚摸自己的乳房,如何舌吻,如何让自己舒服,直到最后完成性交。随之而来的便是谎言后的真相,蒙戈让特丽莎给自己的妹妹一笔治疗孩子的钱(实则是他的妻子),让特丽莎给学校的老师一笔爱心捐款,总之,上床前满嘴的爱如今变成了满嘴的钱,这是蒙戈最终的也是唯一的目的,而特丽莎被蒙在鼓里,天真的以为自己找到了爱情。直到她识破了蒙戈的骗局,她才正式步入了朋友们的行列,认清自己,告诉自己,如今的自己,只有钱和钱带来的性,没有爱。她与朋友们在房间里与一位黑人的淫乱狂欢可谓在压抑中的彻底爆发和对这个异国他乡彻底清醒的认知和接纳。这段全程露黑jj的荒淫场面毫无修饰可言,塞德尔依旧用纪录片般粗粝直观的镜头让一个个肥硕的老女人把玩着黑人的JJ,发出淫荡的笑声,黢黑的酮体与臃肿的酮体纠缠在一起。这是专属于尤里西.塞德尔的疯狂时间,在《狗日子》里有两男一女的羞辱派对。在《进出口》里有继父对妓女的调教和口交。而本片的种族混战可谓在视觉冲击,疯狂程度上更上一层楼。最后,特丽莎因为一个黑人不愿给自己添B而生气的赶走了黑人。此时的她已经清楚的知道自己在此的目的和对自我的认知,所以她独自在床上哭泣,为痴心妄想的爱哭泣,为松垮的皮肤和肥硕的脂肪哭泣,为这个只有钱和性的梦工厂哭泣,为丑陋而孤独的自己哭泣。

  《天堂:爱》观后感(十):欲望的天堂

  文学是个好东西,可以让观者体验到不同的人生。在文学里,你的有限人生体验可以得到无限倍数的扩展。电影是个好东西,可以使这些人生扩展变得更为具象和真实。观影多年,在体会了诸多人生的的光怪陆离之后,我似乎可以对一些电影产生某种直觉和预感。所以当看到德国电影《天堂:爱》(Paradies: Liebe)的标题的时候,自己对故事的预期就绝对是偏离“天堂”和“爱”这两个词汇的,事实也证明了我的预期。如果你喜欢20世纪著名画家卢西恩·弗洛伊德(Lucian Freud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孙子)后期的画风,那么你会对于电影《天堂:爱》的构图和各个角色感到似曾相识。但是不是谁都能够接受卢西恩·弗洛伊德笔下那种扭结迂阔肌理所表达的冷酷,所以如果你在片中没有看到期望中的美好,请对你的不适感采取妥协的态度。

  《天堂:爱》是“天堂三部曲”的第一部,影片的题材并不新鲜,但是在表达上堪称同类题材里最为写实的。片中充斥着大量直白的裸露,恐怕只有在观念最自由开放的国度里,才可以允许这种电影的存在。话说故事的主角是胖胖的特丽莎(Margarete Tiesel),足有五十多岁了,她来到肯尼亚度假,在这个过程里她自己发动了一次关于爱情的复兴。本片的导演是因为电影《狗日子》(dog days)而名声大噪的尤里西·塞德尔(Ulrich Seidl)。塞德尔一贯喜欢用职业演员和业余演员混搭的形式来进行拍摄,在本片中也不例外,所有的肯尼亚角色都是由业余演员扮演的。因此这部电影笼罩着一种纪录片的调调。《天堂:爱》里演员们职业与非职业的碰撞,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令人信服的效果,尤其是特丽莎对于一个黑人哥们的循循善诱,表现出女人的真切又易碎的欲望,还原出这个貌似天堂的国度里那些披着爱情薄纱的真相。

  你会一边看着电影,一边发出预知的叹息。这个为残疾人服务的妇人在安顿好女儿之后,离开奥地利来到肯尼亚。在偶然结识朋友的诱导下,加入到sugar mama的行列里。在这个梦幻如天堂的沙滩边上,她感受到了她理所应当得到的那份爱情和欲望。这是一个她从来不敢奢望的天堂,在这里她可以随心所欲颐指气使,而当地的年轻男子会竭尽所能讨这些年纪不小的女人们的欢心,前提是--双方达成一个公道的价钱。特丽莎一开始还不太适应,还会扭捏不安,当她遇到芒嘎的时候,所有自己的情绪和身体都已经做好了铺垫,于是一切顺理成章地开始了。芒嘎的体贴让她觉得逝去的青春打了一个回旋,那种感觉让她深深沉迷,并且越陷越深。爱情的幻象很快就破碎了,芒嘎开始了贪婪无度的索取,借口繁多不一而足。幻灭的特丽莎似乎并不灰心,她开始愈加无所顾忌地在其他男人身上榨取欢乐,但是她却更加难以排遣孤独,她的灵魂游移不定,在向着苦难内核延伸。

  影片的叙事分为两个维度,从生而为人的维度来说,特丽莎作为剥削者的代表似乎并不值得可怜,但她是可怜的;黑人青年们作为被剥削者,似乎值得可怜,但是他们的游手好闲又彰显着可怜之人的可恨之处。从社会环境的维度来说,电影语言毫不掩饰新殖民主义的构图,沙滩上白人与黑人之间永远隔着绳索和保安。就像现实中国际关系的缩影,代表着经济操控下的西方世界与非西方世界如此的难以交融。衰老的白人妇女来到肯尼亚寻欢作乐后扬长而去,但是年轻的黑人们依然对她们趋之若鹜。就仿佛非西方的文化成了西方生活的点缀,而西方的形态与时尚,却往往还是非西方模仿、追逐抑或欲罢不能的焦点。回到电影片名《天堂:爱》,爱在这里绝对不是爱,那么哪里是天堂?对于非西方来说,西方是天堂一样的存在;对于西方来说,非西方成了西方猎奇的乌托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