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虎日》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虎日》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2020-09-20 17:2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虎日》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虎日》是一部由庄孔韶 / 王华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虎日》精选点评

  ●啊,这是哪个课上的,可能是蛟哥放的

  ●拍的好 no one speaks。

  ●不知道有没有书单纯影片对彝族戒毒仪式理解还是不够完整

  ●最近彝族习惯法貌似挺火……

  ●建议搭配阅读:《我的凉山兄弟

  ●余老师医学人类学

  ●有时候很多所谓科学是战胜不了“迷信”的!

  ●仪式背后的文化力量

  ●啊……

  ●7.5

  《虎日》观后感(一):中国那端的另一种生活

  2002年的云南宁蒗彝族用家族禁毒仪式来戒毒,效果貌似不错。这时戒毒行为一个人来说,包含着对庭乃至家族的责任,它经受着一种神圣力量的帮助和监督,而不只是所谓道德层面或是法律层面的要求。通过戒毒仪式,人们他们能戒毒成功。这时的戒毒,靠的是一种信念片尾一个男人的戒毒仪式上,别人抬着一只黑猪在男人一家人面前进行火堆、转圈、放血等各种仪式行为,旁边有主持者在用我听不懂的语言念念有词说着咒语。 那家中的三个年龄尚小的孩子,应该都不怎么明白他们看到的这些行为是什么意思吧。甚或连他们的父母也不能说清楚。从小对这些仪式的耳濡目染,对他们来说,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影响呢?对神秘力量的敬仰规约着他们的行为?还有什么呢?我不知道突然联想到之前才看的知乎上《怎样向孩子解释你的专业》,这些家庭的孩子从小接受父母关于医学、经济学法学等各种现代科学的潜移默化教育,他们长大也许顺理成章子承父业。 这都是发生我们这个中国。我不知道现在是否还有类似《虎日》中的那些仪式。 其实,无所谓好或不好

  《虎日》观后感(二):现在的“虎日”是什么样的?

  这大概是我写于2013年的影评,下面是节选。

  一直没有去过这个地方,去看看这个地方的变迁,多年之后,也只能问自己,如今的“虎日”是什么样的?

  ……

  写于2013年5月

  现代社会,多数人的观念中,贫穷地区或者部落都被打上“落后”的标签,不仅是经济水平,还包括在他们的文化。民族志电影告诉了我们不同文化存在意义,《兰屿观点》中雅美人传统文化祭典重拾族群记忆,在《虎日》和《最后的山神》里,彝族人和鄂伦春人也通过他们对信仰坚守实现灵的回归内心诉求

  在彝族历法上,“虎日”]是举行宣战仪式的日子。《虎日》记录了云南宁蒗县跑马坪嘉日家支在虎日这一天举行的戒毒盟誓大会,意在将消禁毒品视为维护家族生存的战争。很多人会认为,彝族人用仪式来戒毒的行为过于迷信和滑稽,因为现代科学总是反复强调“科学即权威”这一观念,并且将所有吸毒者都同一对待,却忽略了群体间文化传统的差异。影片中彝族人用古老的习惯法以及信仰仪式的力量,借以调动巨大的族群认同道德的力量与族众教育的力量,使吸毒者们回归家的怀抱,用家训约束他们的行为,当心灵不再漂泊,信仰破土重生,吸毒者复吸率大大降低,这便是仪式举行的意义——信仰对人性的召唤。族群认同在危机中得到升华,古老的文化遗产同样可以使地方人民除弊兴利,为自身赢得美好的未来。

  《虎日》观后感(三):越轨与规训

  正如安东尼•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所言,如何驾驭现代世界这头“猛兽”,降低作为现代性后果的高风险成为当代人类所必需思考的问题。除书中所举的核战争这一远离我们视野的风险,伴随着工业技术的提高,毒品作为现代工业产品,也已严重威胁到当今社会的安全。本意为满足寻求精神享受而制造出的毒品,如今的人类却“再也不能支配自己用符咒呼唤出来的魔鬼”。吸食毒品对身心二者的摧残,使得作为个体的人不仅无法承担社会所要求的义务,甚至会因失去理智而破坏社会的安全与秩序,而这也使得绝大多数群体都将吸毒作为严重社会越轨行为,先后加以禁绝。禁绝的方式虽各有不同,然在大多“现代社会”,一方面,对待“越轨”的吸毒者所采取行动的是将其看作 “过失犯”,在医疗机构以及暴力机构的监管下,在规定场所进行隔离,切断社会联系,以断绝其与毒品的接触,意欲将其重新整合到社会之中。然结果却不遂人意,从世界范围来看,复吸率高达90%以上。另一方面,依法律将吸毒者定义为“罪犯”加以惩罚。然而除略降低吸毒率外,也使得吸毒者在戒毒后更加难加以重新融入社会,最终再次滑入毒品的深渊。总的来说,面对毒魔,“现代社会”显得有些束手无策。 让我们先把视线转向庄孔韶先生所拍摄的记录片《虎日》。这部只有17分钟的影片记述了在云南宁蒗县的跑马坪乡,名为“金古忍所”的彝族家支为盟誓禁毒而在彝历的“虎日”这一天,举行了盛大的仪式。家支成员聚集在一起,宣布毒品为“魔鬼”,而彝族人将要与其进行一场“战争”,从此与贩毒有关的人都是彝族人的敌人。在仪式过程中有由毕摩所领导的喝血酒、刻誓言以及吸毒者在保证书上按手印等进程,在傍晚还有毕摩为吸毒者的家庭举行除秽仪式。就是这样一些在“现代社会”看来难以理喻、毫无科学性可言的仪式,确保了家支内的戒毒的成功。22名吸毒者中成功戒毒的就有19人,成功率远远高于诸多“现代社会”。这不得不让我们陷入深思,为何在这样一个经济落后、法制观念单薄、“文化素质”低下的地区,却能将这样一个让人束手无策的难题得到了一些解决。更进一步来说,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又能否看到禁、戒毒工作的“希望之光”呢? 阿瑟•克莱曼在其著作《道德的重量》中曾区分了“定位去全人类适用的”普适性道德与地方性道德,将二者的区别运用到本问题中,吸毒是不道德的行为事实上尚未成为被人类各个社会群体所接受的普适性道德,在彝族家支内部,吸毒一开始并非就是不道德的,对他们来说,道德准则基于家规,而古老的家规是不认识现代的毒魔的。仪式一面将大家集合到一起,使得各成员“又回到了家规的怀抱”,另一方面,将毒品作为家支敌人这一准则传达给了家支的每一个人。如前所述,地方性的道德准则是家规,而将禁毒纳入到家规中也就实现了禁毒作为“他”之道德准则到“我”之道德准则的转变而被所有人所铭记。而在当地道德力量之强大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如吸毒者阿宏所说“只要再复吸,活着就没有意义了。我们父母亲、妻子儿女也就没有活着的必要了。”正是这样一种道德的“强制力”使得吸毒者在毒瘾与道德之间多选择了道德,而在毒瘾难抑时甚至出现自杀以保全自身以及家人的名誉的行为。那么为什么各方面更为“进步”的“现代社会”,道德的重量却日渐式微?道德的力量来源于社会,而现代社会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个体化”,社会逐渐退出人们的精神领域,不再作为一种单独的精神力而存在。社会对人,也如福柯在其著作《规训与惩罚》中所论述的,退居到幕后,以 “全景敞视”的形式进行监督,并通过肉体训练、纪律等形式规范人的行为。而在彝族社会,家支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仍存在与每个人的心中,并通过仪式展演得到不断强化,故而在面对毒品危机时,这种力量也能帮人们度过危机,战胜恶魔。

  《虎日》观后感(四):也谈《虎日》中两对力量的较衡

  最近在整理大学以来各门课程的阅读笔记以及论文作业。大部分情况下,这些作业上交之后就得不到回应,从此沉寂于文件夹内。因此萌发摘录作业的片段上传社交网站的想法,以资讨论,或有可能得到批评与建议。

  如需转载,邮联1063853495@qq.com。未经同意,禁止转载。以下为正文。

  *2017年秋季学期 人类学概论

  《虎日》全名为《虎日——小凉山民间戒毒的人类学实践》。这部片子由庄孔韶、王华先生导演,拍摄于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跑马坪乡沙力坪村,并于2002年上映。该片讲述了小凉山金谷忍所家族在“虎日”(彝族宣布战争的日子)举行戒毒仪式一事,并荣获2003年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中国地区最佳实践奖、2005年第16届公共卫生会议暨电影节特别提名奖。

  这部片子获此殊荣,笔者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其表现的内容引人注目。族群仪式文化是人类学一直关注的内容。二是这部片子有较大的应用意义,其戒毒模式有推广的可能性。实际上,这部片子给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观点:在特定条件下,群体仪式契约与个人意志的交融可以有效遏制吸毒复犯。

  在这场戒毒仪式中,我们可以看到两对力量的较衡:其一为人的文化性与生物性之间的较衡。这对力量的较衡是影片直接告诉我们的信息,是存在于影片本身的内容。其二则更多从“我们”的角度(即观影人的角度)出发,它就是文明所谓的落后性与现代性之间的较量。

  金谷忍所家族所在的大小凉山地区,是彝族聚居之地。历史上,这里曾是鸦片种植地区。新中国成立后,鸦片种植遭到禁止,大小凉山地区也曾有一段无毒品时期。后来,由于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少数民族聚居的地理环境的特殊性,毒品再次在这片土地上肆虐。毒品肆虐的原因有很多。然而笔者的一个兴趣点是,该地区的毒品,有很多都是通过家支传递。这点庄孔韶先生在2007年的中国民族报的采访中亦有谈到。家支在汉人社会中约等同于“家族”;同时据庄介绍,家支之间并不允许通婚,这点与汉人社会有很大的不同。这里提到家支这一概念,实际上是为了下文的进一步阐述。

从此以后,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我感觉到再吸毒就对不起亲朋好友、妻子儿女,再吸毒就是自杀。

  片中,金古拾萨(原吸毒者)如是说。这里,我们可以留意“亲朋好友”一词。在我们关于戒毒的认知中,一般而言,吸毒者都会被送到戒毒所,依靠药物以及自我意志进行戒毒。然而相关经验已经表明,此种方法的毒品复吸率较高。我们回头看《虎日》,金古拾萨表示愿意接受“亲朋好友”的帮助。这里,其吸毒者的身份是从属于作为家支成员的身份的。换言之,在金谷忍所家族中,他是一个需要大家帮助的人,而不是“吸毒者群体”这一边缘群体的一份子。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他绝对有理由有理由戒毒成功。也许这里有夸大文化性作用的嫌疑,但笔者认为,人的心理对生理有极大的调节作用。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就是“意志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事实上,“亲朋好友”这个角度体现了一种人性关怀。我们常听到的临终关怀、社区关怀也是这个道理,他们都强调关注群体中人的心理。这里可以给我们一个启示:在建立戒毒所时,是否可以在考虑生物性戒毒的同时,更加注重戒毒者的心理关怀、环境关怀?毕竟吸毒者复吸,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理成瘾所造成的。诚如阿宏所说:

我的心情非常激动,家族禁毒仪式之后,我再也不想吸了!从今天起,我将会在家里好好劳动,至少要呆满两年。”

  在人的文化性与生物性的力量较衡中,生物性从来不能占据主导作用。只有当二者在某种程度上进行磨合,戒毒才有更大的成功可能性。

  与此同时,在影片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虎日”仪式的场景。从金谷杨林宣布戒毒家盟誓开始,我们可以看到彝族人民的各种节日仪式:取猪胆牛胆、杀鸡、喝血酒;毕摩口中所念的“咒语”、嘉日光体念的宋词、众人将鸡摔在石头之上;在阿宏家进行的戒毒洗礼仪式……当看到这些仪式时,我们会感到奇怪,甚至会对仪式是否能发生作用感到疑惑。然而结果出乎意料,吸毒者戒毒成功,且这种方法的戒毒成功率高达87%,最低也能到达64%。此外,这部片子一经播出,便得到了彝族人民的共鸣。

  事实上,很多地区都存在着不同的仪式。笔者曾参与进农村地区的仪式之中。但仪式在现代社会中,似乎开始变得难以理解。一个例子是,当笔者在课堂上观看影片,影片出现喝血酒、刻石等仪式时,课堂上有了小小的骚动。由此,我们不禁追问,这与现代社会的理念有诸多“龃龉”的方法,为什么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功率?

  在族群社会中,个体是重要的一份子。我们有理由相信,族群社会中的个体联系紧密程度远比现代社会的高。涂尔干曾经在《自杀论》中讨论过个体与他人联系的紧密程度与社会自杀率之间的关系。他得出的结果是,过高或过低的紧密程度都会使自杀率上升。在戒毒这一例子中,笔者认为,由仪式营造出的文化氛围使得个人的联系感加强。在此种氛围下,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团体的互动也得到了强化,戒毒者戒毒成功的概率也就随之上升。

  实际上,仪式不仅对戒毒者个人产生了作用,它对参与仪式的其他人也同样具有效力。诚如加日日尔(嘉日家支的头人)所言:

是因为我们又回到了家规的怀抱了。只要我们能紧紧地握着自己的家规,就是立即死也是值得的。

  戒毒仪式将所有人聚集起来,使所有人重新明确一件事情:不能违反家规。吸毒违反了家规,我们要维护家规,所以我们也要坚决抵制毒品。这种治理逻辑颇似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谈到的“长老权力”。在这里的话我们姑且称它为“家规权力”。而前面谈到的“亲朋好友”,发挥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环境的关怀作用,从更深的角度来讲,他们也是在履行维护“家规权力”的义务。

  仪式首先作用于戒毒者个人,使个人产生更深的信念;然后作用于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使个人与他人的联系加强;最后作用于他者,使他们产生义务(更多是道德上的义务)。三个维度共同发生作用,如此,我们便可理解为何虎日模式能够取得高成功率了。

  然而这种仪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是否有普世意义?未见得。在现代社会中,虎日模式背后隐藏的仪式文化,或许只能在“虎日地区”运作。既如此,那么我们究竟能在虎日模式中学到点带什么?我们可以借鉴一些怎样的经验?

  第一 、加强关怀性文化建设。某种程度上,戒毒所类似于监狱一类的国家暴力机器,被投进去的吸毒者是“异类”。即使戒毒成功,他们也不免成为了社会边缘团体。如此就走上了复吸的道路,陷入恶性循环之中。《虎日》中的自我与他者关系就给出了一些经验。建设关怀性文化,也许更有效用。不过具体如何落实,尚待商榷。

  第二、加强禁毒以及吸毒复吸危害宣传。实质上,《虎日》这部人类学片有禁毒的应用意义,“虎日”仪式模式在彝族聚居地区起到了很大的禁毒宣传作用。然而在其他地区推广戒毒的仪式模式,似乎难以实施。所以,笔者也只能“人云亦云”,建议从宣传的角度出发,尝试开辟宣传禁毒的新方式。

  总之,在《虎日》这部人类学片中,我们得以窥探彝族人民独特的禁毒模式。同时,文化性与生物性、仪式性与现代性这两对力量的较量也在其中得到了呈现。无疑,这是一部优秀的人类学影片,也是中国影视人类学中的一部杰出作品。《虎日》不仅展示了彝族禁毒生活的场景,也引发了我们更深一步的思考。这种特殊的“民族志”,也着实精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