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酿的读后感大全
《私酿》是一本由榛生著作,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2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私酿》精选点评:
●某一个阶段喜欢的文字,如今看来真是苍白矫情到不行。是因为她们永远只能触及生活的表象而无法尽述实质与内核。
●非主流小说!很难懂好么!老娘看了好久啊!还有三本可爱的小苏苏在等着伦家呢!咩咩咩!
●人的一生 非要说清楚的话 是不是真的不多 诚意而朴实的书 因为密密麻麻 没有无聊的留白
● 感觉薄凉的文字
●zhen's
●我以为会是香醇清雅的小情怀,看罢却是蹩脚的哀伤。
●我想我是改变了 读了一篇就觉得过分矫情了
●“用文字刺绣的女生”,每个字都是一枚针,每针都能见血,确实。看这样一针一针刺出来的故事,必备瀑布一般强大的心情,有多少血痕都能给冲刷干净了,有多少痛都能给淹没了,否则一定中毒匪浅,死得很惨。
●走畸零纯情路线的大眼睛姑娘。
●有的短篇还不错。对食指那篇记忆犹新。
《私酿》读后感(一):不得不说,我失望了
请积攒勇敢,坚强,忍耐,纤细
请预备各种空缺和余地
请忧伤,请大声哭泣
请别忘记泪干后及时的笑意
请置好青春作伴妆,盛好爱恨穿心酿
请训练酒量
让我们以杯相照。
至此开始学习遗忘。
看到以上句子的时候,我捧着新到的《私酿》,高兴的无以言表。
可是,买到这本书到现在已经数月,仍然只看了不到一半。
真的,真的,没有想到会是这样,比较起来,我更爱她的博客。
那些食物,那些花,还有那些布艺。
我不知道,她是觉得她的读者长大了,亦或是她自己长大了,所以,她要寻觅一条看起来更高深的路。但是,高深不是这样的。高深不是故弄玄虚,高深也不是晦涩,连带爱情的影子都在这高深里冷去了,一如看到一个冷漠寡言却又不出彩的男子,毫无心动。
她,真的不适合这条路。
但我还是看在那么多年陪伴的情分上,一次次拿起,只是,又一次次放下了。
凉薄的小半生之后,爱情或许变了模样,不再像姜花那么凉,不再是那双臂弯,可是醉卧沙场,也是有波澜的,有温暖的,亦有彩虹的,尽管不够往日那般真诚。
玄之又玄的爱,死去活来,不是射手的风格。
在暴躁中寻觅一条温润之路,才是你啊。榛生。
《私酿》读后感(二):四年
四年,一个人可以做些什么?
读一所大学然后毕业,和一个人谈一段也许不会有结果的恋爱,学会一种技艺,赚钱买下房子,或者也许只是……虚度。
四年,一千四百六十个日夜,榛生做了什么?
她写出了一本书,叫作《私酿》。
榛生的名字在四年前已经走红,那时只要是国内顶级的文艺杂志,都可以看到她的作品。她有一枝婉转如踢踏舞的笔,在短篇爱情小说的领域,几乎成为一种旗帜,追随者众。她甚至开创了一种学院式文体,这种风格不仅被读者认可,甚至有一些人开始模仿她的笔法写作。据说,杂志们的发行量常因当期有榛生的名字而走高。
奖誉四起,光环照耀,也收到太多关于如何名利双收的建议,但榛生始终保有她惊人的沉静。她只是写,只是轻淡地生活。她,始终是一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女生。
一个人为什么可以吸引另外的一群人?那一定因她是美好的。这么多年,榛生的作品始终透露出她明显的个人气质,就是那些正直的情感、上进的心思、干净的对于感情的态度,以及那些无意间透露出的倔强心劲,她把教诲用机智幽默甚至调皮的笔调写给比她小的孩子们,让她们欣然接受,念念不忘。榛生一直有一种教女孩子向上向善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毫不刻意,因为她本身就是个好姑娘。
这也许就是榛生的骄傲。她不屑于去做一个低俗的人。她的灵魂高高在上,是任何人也高攀不起的女子。
当你打开私酿,就如同打开一颗丰富的内心,那是一颗见过世面但从不夸夸其谈,博览群书却从不炫耀的内心。这种低调举个也许不恰当的例子,就像真正的有钱人是不会四处夸说自己家有多少存款,穿了什么名牌衣服,戴什么珠宝,去哪里旅过游,在交际的场合上他们大抵通身素朴,如果非要展示的话,也只会把华丽的衣饰给自己的仆人穿穿。这才是见多识广的高明。而榛生的骄傲,是气质里透出的饱读诗书之后的清淡,多少人爱极了这种清淡。
私酿,是榛生一直以来的一个理想--一本由自己写作,并由自己绘制封面和插图的书。榛生并没有学过画画,但是,她的小画却充满灵气。天份这种事情,有时候是没有任何道理可讲的。
榛生说,写作是一件孤独的事情,唯其孤独,才显纯净。而很多人说,榛生是一个太过干净的女生。那也许是因为她那永远不合群的气质,那份带着冰碴的小孤傲,以及那清澈映照光与美的心思吧。
《私酿》读后感(三):爱由心生
毕业以后已经很久没有想把一本书收入囊中的冲动了。这本书是和同事为了琢磨选题在书城闲逛的时候她抽出来推荐给我的。
青花瓷般的封面,亮红色的腰封,后面附带一本亲密小诗集。
想买这本书更多地是为了后面附送的这本诗集,我很喜欢。
当时就背下来其中一首:
如果他爱你
一个人如果不爱你
无论如何他也不爱你
你长高了他不爱你
你头发长了他不爱你
你会做天底下所有的菜肴他不爱你
你为他去死,死时他还是不爱你
一个人如果爱你
无论如何他也会爱你
你是个矮子他爱你
你剃光了头发他爱你
你倒掉他做的所有菜肴他也会爱你
他为你去死,死时他仍是深爱你
这首诗读完我就一直握紧书呆站在那里。心生无力。想笑着流泪,要提掌捂胸。
我想我是被击中了。
爱就是这么毫无道理没有原因,可爱可笑又可怜可悲。
一切皆因心生。
为了这本诗集,我力荐这本书。
《私酿》读后感(四):《女镜》——摧枯拉朽的邂逅
三年前写的评,只是单评《女镜》的,现在翻出来,于是发之。
总觉得20岁之前的文字比22岁之前好,24岁之前又更差一点,现在就完全成渣了。
《女镜》——摧枯拉朽的邂逅
时隔半年 再读《私酿》 感触大不一样了 也许是因为离大榛写作时的心境更近了些
第二次的《女镜》和第一次是决然不同了
与老六的相遇是我最钟情的一段
只用眼神触碰就明了的彼此 略带情欲味道的躁动
少女细瘦苍白能清楚看到青筋的手指 湿哒哒的指印
伸手拿书的样子 应该是眼角眉梢都带着强装的淡定 却又有种无声的霸道
分离 重逢 全部恰到好处
所以一切皆是巧合 那么理所当然 却又出人意料
接下来的一段让我爆喷
大榛写到:秋天的时候,老六把情感作秀用的男友甩掉,开始跟我住校外。
情感作秀这个词用得多么精辟!老六这样的女孩 追求者应该前赴后继 她不喜欢 却坦然拉男生做垫背 做自己取向正常的标识牌
不得不说 实在喜欢这样把男人践踏在脚底的作为 傲视的姿态
但是紧接着的一句让我心里一紧
她说:足有一年,像是心无旁骛的做好友,实际上是怕进化太快双双死于早衰,感情也要省着用啊,这年头!
激情如果有储量 总会有用完的一天 细水长流当然好过拼命挥霍
不是不知这道理 只是有时候太过于顺着自己的意愿 感情太骄纵 欲望赢过了理性
于是以飞蛾扑火的姿态 放肆抛洒 去跪下 把她的脚抱在怀中
老六许下 一直就这样 就好
美好莫过于和喜欢的人穿同样的衣服 结同样的发辫
靴子 发夹 胸罩 耳环 牙膏的牌子 拖鞋的款式 都一模一样
擦过同样护手霜的两只手相牵 甩得高高的走在太阳底下 那一刻 会觉得什么都是好的
嘴唇接触柔软的嘴唇 小臂内侧那一块最柔软细腻的温暖 也只属于一个人的脖颈
然后赵枢出现 一切崩盘
赵枢是毒药 他用完美的性爱 征服了一个在肉体上不够坚守的女人 他让她明白男人的好处 引诱她背叛 他的行为间接让老六酗酒 放纵 精神错乱 最后死亡
他是所有罪恶的源泉
同样 男人是女性之爱最内核的破坏者 她们彼此欣赏平衡的关系往往会被异性的介入而打破
甚至男人 会让彼此相爱的女人反目
女性是比男性更加美好的生物 我从来都不怀疑这一点
女性更加能够嗅出爱人身上 不同于以往的味道
接着老六的反常行为 就完全在预料之中了
酗酒 绝食 暴打
举着菜刀在家里到处追杀背叛了她的人 的确是喜感的画面 好像有点夸张
但又觉这是那么的应该 可以被理解被原谅的崩溃
也曾经试过放松 在潜意识里最大限度进行反抗
杀人 自杀 再自然不过
所以后来她死了 死在打开的冰箱前 冷气令尸身完整 无臭
周围是她用酒精擦干净的房间 几大排的空气清新剂 她死得依然好看而干净
镜 是映射这个世界的
我们看到的就是真实的吗 那么是自己真实 还是镜子里的自己真实?
社会认可的就是对的吗 或者我们认为是对的 才是真的正确?
他们眼中的颠倒 以一个女孩的死作为最终的纠正
结束之后 将有另外一种生活 沿着正常的轨道缓缓行进
这样就是完满了吗?
我坚信没有任何女孩儿的同性情结是天生的
只是她们命中的 那个灵魂 住在一具同性的躯壳里
所以 就刚好喜欢上了一个女人
《私酿》读后感(五):爱是那颗终于世俗的心
我和很要好的一个朋友——自从她结婚后就断了联系。当她还在和现在的老公拍拖的时候,就经常恨铁不成钢地责备我要求太高非常挑剔,为了加强她的观点,她还老是把当时的男友拿出来举例子,比如说:你看啊,我认识他的时候他还在读研,一无所有地,他长得不高也不帅,嗯,家境一般,呃,家里还是乡下的,balabala。。。后来我见到她老公,个子是不高,配她倒尽够了,长相一般,但也没见不得人;如今在一家政策性银行工作,薪水不算太低;家里头的确在县里,但父母都在当地一家全省知名的企业工作,他妈妈走出来,那气势横扫的,绝不是没见过市面的乡下妇人。小两口结婚前由男家出钱购置了一套100多平米的二手房,因为位于闹市区,房价和装修都不便宜。
其实真的没必要这样类比,爱情不是用一条条标准度量出来的,身高要多少,相貌要怎样,工作要如何,也许每个人心里会有一个预先设想的框架,但是无数个后来发生的事实证明了,只要感觉对了,所有的标准都可以被随意拔高或降低,甚至弃之不用。所以,我不是反感她说的话,我只是觉得,吾之所念,干卿何事。于是,朋友之间因为慢慢缺少可以共同分享的话题——男人,友谊也就渐渐枯萎了。
再说回来,也不全是因为缺少话题而变得生疏,还有一种让我自己也无法解释清楚的抗拒让我不愿意继续分享她的人生。我是生平第一次从头到尾参加一场传统和正式的婚礼,从筹备到梳妆到出门到过门到酒宴,我觉得很不适应很尴尬。新娘穿着俗气的珠片裙子画着看不出本来面目的浓妆,好好的秀发被定型水整得像一条条僵硬的钢丝,疲惫完全没有喜气的新郎,三八爱现的伴娘,魂不守舍一直进入不了状态的新娘父母,还有意气风发直想把婚宴办成大型交际会的新郎父母,都让我无所适从手足无措。我没办法体会新娘急欲想生下小孩的心态,就像没办法想象婚礼竟然也是拉拢同事上司熟人关系的平台,就连酒桌上一群老同学的调笑恶作剧都让我隐隐头疼,婚礼就是为了捉弄新郎新娘然而等他们在自己结婚的时候捉弄回来?我好像从云端“砰”一声跌到地面,被摔得晕头转向。
婚礼还没结束逃离现场的时候我觉得有一部分自己死去了,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想一直想,到今天我还在一直一直地想,我到底失去了什么。
我想我大概是太理想化了吧,我一直以为相爱是两个人的事情,就算不能像书中的爱情故事一样柔肠百结迂回宛转惊天动地生死两难,也至少是相对浪漫、平和,相对私隐的,视野变得那么狭小几乎可以将父母亲人朋友周遭的风景人物忽略不计,心情变得那么瑰丽把所有平凡事物都看成水月、繁花,落幕的时候又是那样怅然若失雨雪凄风的,总要唱成一首不忍卒听的歌,才够深刻,才叫爱情。我把自己困在所谓的回忆中太久了,也被自己肆意虚构添加的想象欺骗太久了,所以明知道她的道路才是正确的,却不肯正视无法接受。
一直在读着《私酿》,老实说那些故事能迸出教人惊艳的闪光仅仅是因为作者擅于在将近结尾时挑起出人意料的转折,实际并不能在脑海里留下多么深刻久远的印象,读后终将忘却,这么说挺遗憾却是事实。但是每个故事毕竟还是将我触动过,对爱的取之如缁铢,用之如泥沙,爱与憎恨,永远不朽,爱情就是那根遗失的食指。。。没有他人的爱情故事,满足我翻检血肉的自虐自伤,看似隽永深情的语句,合乎我企盼渴望的某种完美,于是,自以为沧海桑田的我,一次次在这些虚构里试图寻找真实。
是的,在真实的渴望和真实的现实之间,不得不低头不得不妥协不得不承认L-O-V-E这四个字母其实并没有那么天下无敌,爱情说到底只是那颗终于世俗的心。
我要在,就在今天,宣布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