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汉字学》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汉字学》读后感精选

2020-09-21 16:3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汉字学》读后感精选

  《汉字学》是一本由王凤阳著作,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8,页数:98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汉字学》精选点评

  ●体系全面论述周详,虽侧重现代,但仍是汉字学必读三本书之一!

  ●基本算是读完了,但时间仓促,不仔细的地方还有不少,尚待来日。王凤阳先生拓展王国维的籀篆论,重谈王羲之真伪,甄别汉字简化利弊等地方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王先生的思辨细密严谨,令人赞叹。天不假年,太可惜了。

  ●昔人已去。老师的老师。

  ●论文有救了!北师大汉字学和这本书的关系真的好深啊……

  ●读的是中华书局新出的版本,这本四处寻求都没找到,姑且从“想”列表移出吧。

  ●有知识,有情怀条分缕析振聋发聩之词莫过于此。

  《汉字学》读后感(一):关于“偶尔”和“偶而”

  王凤阳先生书里,有几处把偶尔写作偶而,看来这不个别现象啊,为啥? 又如“偶爾”這個詞,我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寫成“偶而”,甚至在我的《文字學概要》裏面也有痕跡,看校樣時已經改過了,但還有個別地方沒有改掉。——裘锡圭《談談進行古代語文的學習和研究的一些經驗教訓——基礎要扎實些,考慮要全面些》

  《汉语大词典》【偶2而】见“ 偶2爾 ”。

  《汉字学》读后感(二):后记中王先生自己写的内容提要

  下面我对本书的编排再说几句。

  本书的序论想说的是普通文字学中关于文字理论的一些知识,全书的总纲。

  体系论是探讨汉字演变历史过程部分改革论应该是体系论的组成部分,只是因为文字改革前的现实课题,所以独立了出来。

  字体论和字形论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应该放在一起读,书中所以把字体轮放在了前面,只是想为初学汉字学的同志提供点汉字历史面貌的知识,并不是本书的逻辑顺序,请读者将它和字形论连读。

  次序错落也带来叙述上的若干重叠,这也请读者谅解

  《汉字学》读后感(三):关于汉字学、字学、文字学

  王先生在第一章 汉字学和汉字改革 中说:

  小学这个名称固然不能反映反映文字科学实质,文字学这个名称固然明确得多,但仔细推敲起来,仍有不妥。文字是个大名类,它不仅可以概括汉字,也可以囊括古今中外的所有的书写符号体系。就汉族自身讲,对汉字固然可以称文字,我们在书中页常常用文字指汉字,这是立足与汉族的习惯说法

  按,我们传统的文字学,是个历史概念,与比较文字学是有些区别的。传统的文字学,实际意思就是字学,因为文是字的意思,字当然是字的意思,所谓独体为文,合体为字。古代当然就是汉族的字体,如果不进行比较,那么文字学就是汉字学,这么指称,从历史层面来讲,没有歧义。放在当下的语境种,就要进行区别。这其实还是把文字学按照当下的概念理解了。

  《汉字学》读后感(四):汉字简化运动摘抄

  第十九章汉字的改进 第七节 简化汉字的运动

  第一个不把简字当作正字的附庸而加以容纳,而是作为未来的正字加以提倡的是清末的陆费逵。1909年他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题为《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的文章,这是简体字运动的正式开幕。

  1922年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上提出《简省现行汉字笔画案》,这个提案是把简体字运动推向高潮的有力号召。

  1935年春,由文化界200人和《太自》《世界知识》《译文》等个杂志社共同发表《推行手头字缘起》。让第一批300个简化字出现在许多杂志上,和群众见了面。

  在群众要求和舆论逼迫下,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门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324字)。简体字公布后,马上受到反动知识分子的攻击,戴季陶竟演出了向蒋介石下跪,“为汉字请命”的丑剧,蒋也就下令教育部:“不必推行。”简体字表就这样在1935年8月公布,1936年2月夭折。

  抗战时期,简体字在抗日根据地得到广泛发展,当时油印的书报刊物都采用简体字,并且创造了许多新简字。这些字称为解放字。

  1956年公布《汉字简化方案》。

  字形的简化和繁化是现象,字形演变中的区别律和简易律才是原因。

  《汉字学》读后感(五):没有题目,或者题目未定,草(一)

  《汉字学》第十三章“形声写词法”13·8·4有这么一句:为词或词素制定符号的表意的汉字是绕过方言隔骸进行书面交际的最方便的工具。

  按,这句话里,“隔骸”一词素所未见,疑为“隔阂”,《现汉》第6版440页有隔阂一词,未收隔骸,姑存疑。

  命和令的关系问题:《汉字学》第十三章“形声写词法”13·10·2讲象声字的形声化的第二条道路——出于同源词和同音词的区别而形声化,比如最早只有“令”字,当“命”和“令”产生区别后,在“令”上加“口”成为从口、令声的形声字“命”。

  《汉字学》第十三章“形声写词法”13·10·3有句:祭祀是古代的大事,所谓“古之大事,唯祀与戎”。

  按,这句话见《左传·成公十三年》,原文是:“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沈玉成《左传译文》云:“国的大事情,在于祭祀和战争。

  《汉字学》第十三章“形声写词法”13·10·4有句:殷商时代的河流名、姓的分化最早,可见辨地与辨姓氏在当时社会的重要地位。

  关于字形与意义的关系:《汉字学》第十四章“从象形表意文字向记号表意文字的转化”14·2·4:总之,不论是在造字当时由于造字方法隐晦曲折使人不能因形知义也好,还是由于词义转移使字形与词义不能相应从而不能因形知义也好,它们的结果都是字形与所记词的词义的脱节。当人们不能根据图形去理解词义时,字形就失去了意义纽带的作用,人们也就只好根据社会习惯把字形看成所见的词的记号,按规定关系去死记硬背了。这样一来,许多字虽然就来源说是象形的,但就事实来说只能算是记号了。在这个意义上,象形文字及时没有其他因素的参与,也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流驶、随着文字使用年限的增加而记号化的。

  《汉字学》第十四章“从象形表意文字向记号表意文字的转化”14·3·3:任何文字,当符号与特定的词失去固有的联系,就意味着文字体系的蜕化。

  按,查《现汉》第6版1325页,有“退化”“蜕化”“蜕变”等词。退化是指生物部分器官变小,构造简化,功能减退甚至丧失;泛指事物由优变劣,由好变坏。蜕化指虫类脱皮,借指事物向坏的方面变化,多指腐化堕落。蜕变指(人或事物)发生质变。按照《现汉》的解释,这几个都不是什么好词,都是感情色彩不好的,但是退化、蜕化不一定就指不好的,就是说义项不够全面。

  王凤阳《汉字学》引《说文》,虽标明《说文》,其是文字全同段注,实际上所引文字是《说文解字注》不可不知。《汉字学》第十四章“从象形表意文字向记号表意文字的转化”14·6·4引“函”字,陈昌治《说文》:“舌也。象形。舌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