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笔杆子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笔杆子读后感100字

2020-09-22 16:10: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笔杆子读后感100字

  《笔杆子》是一本由刘超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的203图书,本书定价:24.80元,页数:2009-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笔杆子》精选点评

  ●报章连载,这种书就是好连载,才了三个人,就改登唐山大地震了,郁闷。读了金岳霖陈独秀傅斯年,一记。

  ●很不错,值得看

  ●脾气

  ●又看了一遍,不禁落下泪来

  ●有点像现代网络名人简介什么的..............

  ●电子书并不全,有些遗憾。等近期买的书看完再考虑入手。何兆武先生推荐,定是可以一读的。文章质量参差,但印象深的几篇确实非常耐读。很是喜欢写陈独秀,沈从文张爱玲的三篇,苍凉一词可概括,读来十分心酸刘文典写得有趣然,更重要的应是大师本人的魅力吧。

  ●某些细节某些话真的是好,但是有些就不能苟同了。以及,太喜欢这些大师们了XD

  ●2015.03.09

  ●读此书令我等尚存志气的庸人心绝望之感。

  ●科普书

  《笔杆子》读后感(一):身虽不能至,向往

  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怎样的情形,我极尽想象,仍不得而知;然而却分明感觉得到浪淘不尽,俊杰齐现,一时多少风流!一个有关灾难的时代,一个有关于风流的群体,当时很无奈,回头再看时却格外精致

  《笔杆子》读后感(二):评价有理据,情感尚需抑制

  有的篇目比较好,如介绍潘光旦先生的那一篇。大部分是在平实叙述,而属于作者自己观察很少。对于朱自清先生作品的评价(在俞平伯那篇里),有些不太客观私货。对树理的研究肤浅了,不如去看看李辉的《风雨中的雕像》中的赵树理。还有对沈从文先生用“乡巴佬”这个称呼,有点不恰当,毕竟这个词含有很大的歧视成分,不如改用“乡下人”就行了。

  《笔杆子》读后感(三):我生有涯愿无涯

  书本身写的一般,有些错漏字眼,但读此书仍然大有裨益,因为之前读这些泰斗事迹多是零零碎碎看过,未曾集中读许多,这次看完本书所思所想甚多。内心灵魂震撼章太炎辜鸿铭王国维梁启超……诸公事迹令我叹绝!反顾自身,以为鄙陋,不忍自视。唯有倍加好读勤学多思,使明心见性,增益我所不能是也!

  读过此书,半是激荡、叹服,半是伤感、长吁。被当年风起云涌的时代气氛所激荡,为老辈文人学者身上的名士风范所折服;同时为当今传统文化衰微学术气氛不佳而伤感,尤为在某个年代身处艰厄受尽凌辱的大师们一恸哭!

  长歌可以当哭,如今我无歌诗可当哭,全因激情悲情相会郁结于心,无可纾解,在此物质至上,文化衰微的年头里,我小小女子一己之力顾全不得大局,只能管理我自己,纵使没有惊世奇才,没有天赋异禀,起码也不是精神羸弱智商低下的姑娘,能尽力读书思考获点新知,也不愧对自己,不愧对曾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付出毕生心血的大师们。这个时代缺少大师,我一叹自己晚生九十年,二叹此生有涯,但梁漱溟先生说,“我生有涯愿无涯”,怀着此种心愿,唯愿安静读书,平和做人,不负此生。

  《笔杆子》读后感(四):读《笔杆子》

  想开始了解民国了才知道原来这两年是民国热,我是对外界的体察太微弱了。昨天去了汉街的文华书店(这书店真是太棒了,希望台湾的诚品更棒),才看到有个专门的书架来放关于民国的人和事的书,封面设计大都很漂亮,让人忍不住摸一摸,只可惜我是个穷书生啊,那么贵的价格里面一定是包括了封面的价格的,嗯......不过我情愿看普普通通的但有内容的书,其实省图书馆里的藏书已经让我垂涎不止了,那一排排书架,一条条书目,让我简直想吃住在图书馆,突然想起洪根姿“相当一个图书管理员”的理想是多么的靠谱啊。

  说一说民国吧。我不是因为什么民国热才想去了解民国的(会不会周围的环境或多或少给了我一点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不知道。),这一点还是让我感觉欣慰的,因为我并不喜欢人云亦云,受别人的思想影响。我一直都向往出生在那样一个“乱世”,我总是想,如果让我选择一个出生的年代,那一定是民国或者70年代。为什么呢?因为充满了艰苦,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因为充满了传奇,充满了有故事的人。就像我喜欢特种兵一样。我喜欢聪明的、有故事的人,也希望能成为一个这样的人。那就从民国的大师开始吧,在省图办了借书证,第一次借的三本书就是这本《笔杆子》,还有许纪霖的《大时代中的知识人》,还有孔庆东孔爷爷的《正说鲁迅》,希望从大概的了解开始,在读史,再读这些大师的作品。我不知道这样的顺序对不对,因为总有人说要读就读真金,而我选择了以铁渣开始,但其实我读的也不是哲学,历史总是很难还原到真实的,读一读大家的解读还是没什么坏处的,只要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懂得明辨是非是好。

  这本《笔杆子》可以当做一则则小故事来读,但是对这些大师的生平和成就并没有完整的概述,并不完全是我想要的书。我的记忆力没有那么好,读完全书,文字的力量不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甚至可能搞不清谁是谁?哪个故事发生在了谁身上?这个人到底是几几年出生的?他和前面讲述的那个人是师生吧?和在前面那个人是同侪吧?所以读的时候会有这样种种疑惑和困扰,所以这本书具有故事性但不具有我需要的系统性、科学性、完整性。也有可能作者的著书意图原本就是讲述一个个散的小故事,但是如果我不能将同一个时代、关系紧密的一群人的故事串联起来,也不能由此想象出这个人完整的形象和性格,那么这一个个小故事的意义何在呢?

  或许是我的理解能力还不够强,作者没有错的,写的还是很好,但我会多读,多理解,希望能找到更多适合我的书。

  《笔杆子》读后感(五):文人傲风骨,大师真性情

  最近,季羡林先生、任继愈先生相继去世,中国一夜之间痛失两位大师,神州大地又掀起了关于“大师”的讨论。恰巧看到这部《笔杆子》,写得就是大师的小故事,腰封上赫然写着“何兆武倾力推荐”,想到何兆武先生的推荐,终究是不会错的,所以直接买了一本回来看。

  书中记述了中国二十世纪前半叶曾活跃在各自文化前沿领域的各位大师的掌故、逸事。沈从文的土、金岳霖的痴、黄侃的狂,还有章太炎、梁启超、王国维、梁漱溟、闻一多、朱自清、丰子恺……读着他们的“八卦”故事,也许你会忍俊不禁,然而掩卷沉思,又不得不被大师们的治学态度、处世品德所感动。正是这些大师们的独特存在,才构成了那个逝去时代的独特风景。

  若想寻一本文化人读的闲书,我想这本书是再合适不过了。晚近学界、旧日文坛,那些个“风花雪月”“恨情仇”都在这字里行间鲜活起来……

  那个年代,大师、名士性情多是有些古怪的,因此也引出了不少趣事。徐志摩与陆小曼举办婚礼,请来老师梁启超证婚,梁启超却板起面孔引经据典大加训斥。梁每说一句,都叫一声“徐志摩”,又叫一声“陆小曼”,如此反复,在场宾客都已提心吊胆起来,梁启超仍顾自训斥:“徐志摩,你这个人心情浮躁,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求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祝你们这次是最后一次结婚!”说得徐志摩面红耳赤。这样的婚礼恐怕“是中外古今前所未闻之婚礼矣”!

  还有一件沈从文的课堂趣事。在中国公学第一次登台时,这位已经小有名气的作家在讲台上紧张得连自己的名字都记不起来。上讲台后,他足足站了十几分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后来,终于说话了,可是十来分钟就把整堂课的内容讲完了。这时,离下课尚早,他拿起粉笔写道:“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课,人很多,我害怕了。”可恰恰是这个“土得掉渣儿”的人,写出了情人间最温暖的词句:“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大师们有的,不仅仅是恃才傲物的古怪脾气,他们于学术的执著、于乱世却不逐流的风骨,在现代鲜有人及。章太炎晚年痴迷于书,常常半夜起床站在书架前翻阅,直到天明;张岱年在耄耋之年仍写出了《中国伦理学思想研究》;李健吾不图名利,终身坚持创作;刘文典当面大骂蒋介石;熊十力“文革” 中宁折不屈……他们当中的每一位,都是一面旗帜。

  书中所述金岳霖二事,尤其让我记忆深刻。一事是林徽因去世多年后,梁思成与另一女子结婚,而金岳霖还是独身一人。一日,他出面请挚友知交到著名的北京饭店赴宴,大家都过去了,却还闹不清是什么特别的日子。直到开席的当儿,金岳霖站起来说:“今天是徽因的生日。”多年后,当有人将一张林徽因的旧照呈在年近九旬的金岳霖面前时,他忽然来了精神,紧紧捏着照片仔细端详。许久,才抬起头,像小孩求情似的说:“给我吧!”

  另一事是五十年代思想改造运动时,他的挚友冯友兰因为经历比较复杂,被迫多次交代,却总不过关。金岳霖因为素与政治无涉,经历清白,过关比较快。组织上让他去冯家做工作,以帮助冯友兰转变思想和立场。一进门,金岳霖就大声说:“芝生,你有什么对不起人民的地方,可一定要彻底交代呀!”说着扑上去就和冯友兰抱头痛哭。每读至此,我不禁眼中泛起泪光。

  这书中写的,是故事,亦是大师的学问、大师的风骨、大师的真性情!读着这书,我们似乎回到那个年代,就在校园里,与大师不期而遇。纵然先生们已长眠于地下,然而,有人正在念想着你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笔杆子读后感1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