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春色撩人》观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春色撩人》观后感100字

2020-09-23 17:0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春色撩人》观后感100字

  《春色撩人》是一部由和晓丹执导,Émile Proulx-Cloutier / Wensi Yan / Xuan Zhao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春色撩人》精选点评

  ●本来能是个好剧本的,可惜这嘎演技和嘎台词实在是毁了这电影啊......

  ●女主27岁移民蒙特利尔,说法语,在图书馆工作先生是魁北克人。。。到这为止跟我的经历一模一样。很少当代描写女性一代移民的故事,尤其还是发生在蒙特利尔。她的故事很有代表性,虽然人人经历不同,但这种对人生对自我的寻找过程应该是大多新移民都过经历的。慢节奏,结尾没结论,有诗意

  ●融化的河流,静默的大江氤氲小溪月光下的温泉-我很喜欢导演这几处关于水的比喻。一个与神州大地弥漫着的成功格格不入的海外友人,无情地揭开民间生活伪善,也不吝对遭遇不幸亲戚施以援手邂逅一点春色,开始新生活。

  ●看了一半抑制不住要睡着啊,对不起这个票价

  ●#siff#

  ●哪怕只是短暂的从水底浮出来透个气,也足够了 A touch of spring

  ●苦中作乐的上一辈人,悲伤对他们来说,似乎是一件奢侈事情,就好像快乐我们一代人一样;初回大足的拍摄视角里吃饭的细节、吃大桌饭的对话、亲戚的抱怨选择片子细腻地方恰到好处,但男女之间不够极致叙述,让片子在下一个层次前停止;私人角度,很幸运选择了去看这个片子

  ●不是很分得清是讲故事还是讲情绪剧作还是偏弱。以为是在加拿大拍的电影。。看到后来蒙了。。#siff#

  ●有些地方略生硬 @siff 21

  ●女主的法语挺不错,与前夫,继外祖母冲突戏演得很有张力,剧情么 总有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调调

  《春色撩人》观后感(一):很真实

  大足成长北影毕业旅居蒙特利尔的女导演大概率是亲历者,虽然本人说这是fiction。基本观点还是离不开宗教这一路 但是最后女主角转变篇幅相比之下很弱了 不是一抹绿色以及看到历经苦难奶奶晚年收获幸福而能扭过来的。从女主家庭背景以及婚姻失败个性影响来看 心理疾病解决很大概率还会再次招致“苦难” 而且只会比这一次离婚更加猛烈 这touch也就只是一瞬。

  《春色撩人》观后感(二):一点点关于电影类型的感悟

  

今天刚看这个片子,感触深刻,聊一下。

丑话说在前面,也就是影片缺点。片子的翻译腔十分严重,台词十分不接地气明显可以看出来是由外国话(甭管英语法语)翻译过来的,不是导演一开始就用中文写的。然后就是演员着急的演技,尤其是女主角真是毫无层次可言,还有外婆的那种咋咋唬唬的感觉,还有群演。不过从制片的角度来讲,我十分能够理解,因为要找一个即法语说得好,又中文说得好的演员几乎不太可能,而且在大足那样小的城市里你去找群演和老太太这样的角色实在是不容易,又不是什么大制作。作为制片,感同身受,十分理解并且可以原谅这些问题(不服你做一次制片试试,在有限预算的情况下达到这种水平不错了)。但是就是这些微不足道的小问题最后对于影片的观感起到了致命的拉垮作用。没办法,这就是天意。

片子女性视角让我想到了前段时间的《春潮》,但是片子看完后给人沉闷的感觉让我想到了《南方车站的聚会》甚至是同类型风格的影片。但是仔细审阅春潮会发现,春潮里面每一场戏,是每一场戏都有观众肉眼可见,感受到的外在的戏剧矛盾冲突,而且冲突的指向性很一致。母亲自己内心冲突,母亲与女儿的冲突,母亲与孙女的冲突;女儿方面,女儿内心冲突,女儿与母亲冲突,女儿对自己孩子复杂的情感。母女两者,内外冲突兼具在每场戏里,指向明确的主题就是母女关系。而本片从剧本而言,看完感觉沉闷的原因就是女主的冲突在每场戏里面指向性不明确,不为观众所感知。每场戏的冲突有效元素太少,给人感觉很意识流,就是你要擦这个女主角的情感。如果是郝蕾那样演技好的观众是可以感受到的,或者来一个功力强的导演是可以的,但是没办法,条件有限。就不是说你不可以玩意识流,人家法国人玩意识流也很绝,但是条件都具备,导演演员等一系列水平都特别在线。国内的导演,刁亦男在南方车站里也搞了意识流,人家意识流就是影像超强,强好多,所以挨骂就很少,导演水平在那里,没办法。所以对于本片,不是说你不能这么搞,而是你条件有限或者没遇上对的演员,导致你搞出来效果不佳。我个人对于剧本还是很喜欢的,那种意识流的走向,在演员演技着急的条件下我顺着演员自身的情感走向还是可以跟得上的。然本子有一些小问题,对于不能要孩子这一点十分轻描淡写了,导致后面想要帮助红的动机不足。总之挺不错,考虑到有限条件下。毕竟,我是个宽容的制片哈哈哈哈。

  《春色撩人》观后感(三):别处春色,不问心事

  那个女孩叫芳芳,从蒙特利尔的冬天走来,清秀的脸庞写满冰冷和疲惫。这是影片一开始给我的印象。

  芳芳很认真的把青春给了这座城市,黄金十年,在异乡安家,而故乡成为回不去的远方。嘴边呢喃的是法文,枕边无言的是用力爱的人,她曾经拥有幸福。 失去原本拥有的幸福也是那么简单。看似平常的晚上,和丈夫的矛盾,充斥着无力感和怨愤。这不是一次失控的爆发,而是她一直没发现,原来他已经不在了。

  芳芳走了,画面切换到中国。 是出走,也是回归。她的故乡叫大足,当她回到这座小城时,草色渐翠,人群熙攘。这里有浓浓的市井气息,有喧闹而拥挤的街道,有活色生香的烟火气。 她见到已另有老伴的外公,和她同源而不同命的表妹,从十五岁时就暗恋她的男同学,还有许许多多的其他人。 亲朋好友们眼中,芳芳是优秀而幸福的。虽然这个判断更多的基于他们对海外华人生活的幻想。

  生活就是不如意十有八九,掀开了千疮百孔,盖上又岁月静好。远远看着是巫山云,走近了,不过是炊烟一缕。 外公现在的人生,童年的糖奶奶变成现在的继外婆。芳芳有过抗拒和不满,然而在走近她的世界,了解外公大限将至以后,她与这些心事和解了。 外公不过问芳芳的生活,芳芳亦不打扰外公的步调。无声无言而彼此理解和呵护,这是人们对生活的妥协,还是在历劫之后的成熟呢?

  芳芳的善良和柔软十分轻松的呈现在小侄女面前。大人经常犯错,但是会比孩子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明白自己的错误。多么戳心,成年人的苍凉,就是他们时常无法承担犯错的后果。

  芳芳时常沉默不语,她看着身边人的故事,想着自己的心事。善良的她不因痛苦而怀恨,也不因受伤而放纵。她始终真实而诚恳的在体会生活给不了的答案。

  老同学带芳芳去登山,苍翠的山间,云雾弥漫的水边,小船别过古桥,芳芳用心的看着一路风景。银幕上的中国山水美得与众不同,美于隐约和想象,美于湿润而暧昧的云雾和烟雨。

  这些开阔而别致的景色并不会带走芳芳的烦恼,但是却能舒展她的胸怀。没有过不去的坎,人生行至中年,颇遇坎坷。看透生活的真实面目,还要不要继续热爱生活?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芳芳选择了面对。电影的最后一幕,芳芳坐在蒙特利尔的家中,起身亲手打扫那一地的碎片。

  无论生命经历怎样的变故,她都还会是芳芳。

  这个夏末,难忘银幕里撩人的春意,遇见芳芳。

  2018年8月22日

  《春色撩人》观后感(四):一江春水向东流——致晓丹君与文思君

  《春色撩人》的上映,在华人稀少的蒙特利尔是一声响雷。如此盛景,皆因为你们,就算放眼整个加拿大,也当不做第二人想。自从周二慕名观影归来,心情始终忐忑,颇有一番想要叙述的冲动,却担心言辞不当挫伤多年友情。思忖再三,还是决定一吐为快,若有个别有伤大雅之处,万请担待。 周二黄金档的上座率并不令人失望,电影虽未到街谈巷议的火爆却也吸引了足够多的观众,这个也可以在排片上看得出来。然而纵观始终,除了摘假发等个别场景外,观众整体是极其沉默的,影片演职员表尚未出来时,大部分业已离场。 这是一部显而易见的作者电影。全片充满着女性思维的特征,在对自然景观调度以达到人心折射的暗示上,各个细节都处理地颇有想法,无论是圣劳伦斯河冲破冰层的春水还是大足近郊的田野,烟笼雾朦的江面都是极为舒服自然的流转衔接。影片的摄影充满着美和美的感知,是柔软的,是细腻的。 可惜的是,在观影过程中依然如坐针毡。最直观的说,影片的架构里缺少合理的flow,也就是呈现的过程。每一个节点充满着不知何所来,不知因何去的无名。虽然剧本里塑造了多样化的矛盾,Eric与不孕妻的生活价值观的选择,离家十余载的芳芳与新外婆亲情的隔阂,大家庭宴席上对红红的唾弃……这些矛盾都有一个共通的特点,是为了表现矛盾而故意设置的冲突。不孕妻对于孩子的渴望并不等同于暗示老公在同其他女人鬼混;对新外婆的隔阂也未至于要通过强烈的讥讽和冷漠来表现;荒芜的花圃也无奈承载着对外婆的思念;顶着悠悠众口把“孽种”孩子生下来的红红却在产后逃避至重庆以犯罪来面对她的耻辱。对了,还有那位被前妻催讨债务的幸运儿,竟莫名其妙地成为了芳芳精神的慰藉。就好像同学那辆突然出现的车,被更无所谓的街头交通争执而带走的镜头,这些无缘而至的冲突大大削弱了故事的合理性。在影片中,这些矛盾并没有找到一个合理的出口,却硬行在温泉那场戏里要满腔地释放出去,这是一段无法绕过的梗阻。 作者电影的一大痼疾,尤其体现在编导一手抓的情况下,陷于作者的窠臼中不可自拔。剧本里的线索多而繁乱,没有一条清晰的主线。编与导想要表达的东西其实并非看不见,却更多时候沦于自说自话。观众有自己的理解,同时也期待着一个完整而有趣的故事。是的,不孕妻对于孩子的渴望可以当成是中外价值观的一大差异,但席间吃瓜群众们对生儿育女侃侃而谈的时候,反方缺席了;红红的孩子被她当成了自我救赎的对象,红红被便衣拷走之后孩子也没有了然后;热情温暖的糖奶奶因为占领了她熟悉的家庭而迎头遭到天怼,如此强烈的精神头和对亲奶奶十余年的思念追忆被一捧眼泪火速冲淡了;老同学的失败婚姻并没有因为孩子而得到任何改观,却能无理无章地进入了她的身体和内心。影片里如此之多的楔子,让人对正文充满着目不暇接的期待。然后呢?糖奶奶“啪嗒”声泪俱下已经够尴尬了,也好过其他都是一个个的省略号……。就算是作者电影也不应该是这样的,一个角色性格丰满的塑造,势必需要一个推演的过程,而我们的主角在出场时,已经把所有的性格都已经安装好了,没有任何多余的地方来置放本应有的迷茫的眼神和自省的眼泪。 严文思对芳芳这一角色的把握,至少通过观影,可以感受得到倔强,讽言却讷语的特点,但有着格格不入的疏离感。是的,芳芳在任何时段都依然是一位任性的姑娘,她对她的生活场景缺少中庸的妥协,有着最直截了当的态度。想离婚就离了,想回国就回了,想怼谁就怼了,想离席拔脚就走,想联系红红就跑去重庆了,她丝毫没有对于生活细节的品研或权衡,而只有态度。感谢出国,让加拿大姨妈变成了大家倾羡的对象,可她身上除了调整过的价值观之外,没有任何移民的影子。说的难听一些,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芳芳沾上的愁是为赋新词,而非切切实实的迷茫和无奈。原本所谓在影片中期待的移民生活的重心,并不只是白手而起,或者家国观,自我身份的认知,也不局限于生活模式的转变,社会价值体系的分离。可能于我而言,是最最基本的如何活着。芳芳可能是幸运的,她不需要对于活着的诠释,她天然被宠爱着,就算离开了她熟悉的安全圈之外,也有一个从天而降的迷弟,给她指点迷津,带去生活的希望。这样的设定,无异于隔岸观火。 此外,影片中台词是割裂的,包含着方言与普通话,口语与书面语的割裂。或许是因为太熟了的关系,严文思精致的面孔与“芳芳”没有共鸣,她甫一开口,也因没有重庆口音的江湖气而严重出戏。整部影片对于台词的把握,是不接地气的,是高高在上的文艺气质。 当片末芳芳回到蒙特利尔的家,提起笤帚,打扫生活中那些支离破碎时,我方才好像想起这本不是一部讲述归乡的中国电影。我执拗地等待演职员表之后的告别,边上早已起身离场的观众跟我说,加拿大电影不兴彩蛋的,不要等了。这是一部魁北克制作的反映移民生活的加拿大电影吗?我问自己,也想问你。自从影片五六分钟时蒙城大雪街头那个车内侧颜镜头的切换开始,我心底里有种难以言说的羞赧,不知道你们是否也是一样? 作者电影并不应该是讨论的中心,她无不好之处,也不至于高于商业电影。有趣的是在你期待一部好的作者电影的时候,作为观影者,会强迫反省自己是否有资格去欣赏,去评论这样的一部作品。作为一个已经弃业的咖啡店小老板,我本没有资格批评这样一部怀有理想的作品。但作为一个老友,一个曾经相关的文艺从业者,一个有着10000小时以上银幕历程,将观影视乎正经事儿的糙哥儿,惟愿你们在一片歌颂赞美的掌声中,能听到一些不一样的声音,或许,大了说去,能提供一些新的角度。 梦想的光芒永不消逝,谢谢你的作品的鼓励,能让我重新提笔写下这样的一篇文章,互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