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異數》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異數》读后感锦集

2020-09-23 19:0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異數》读后感锦集

  《異數》是一本由Malcolm Gladwell著作,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360,页数:2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異數》精选点评:

  ●忘得差不多了

  ●是什么造就了卓越?值得一看。

  ●10000小时的坚持,还是有一定启发性

  ●91「真棒,連讀兩本他的書純粹是出於巧合,這本比大開眼界那本好懂。一萬個小時的修煉嘖嘖再見」

  ●Better than Tipping Point. It's got so much to teach people, especially in regard to self-improvement and upward mobility. Great, simple read.

  ●繁体竖版真难读,听道长讲8分钟的时候还蛮好的,自己看都看不下去了

  ●颠覆了许多旧观念,醍醐灌顶~

  ●:“天分不是唯一重要的,更不是最重要的。只要智商超过120,你就跟智商达170的人成功的可能性一样大。”他觉得他只是找到了取得成功的共同点:比同辈人更努力地练习的机会,选择跟自己的文化传统匹配的探索领域。

  ●失敗不是一擊斃命,成功也不是一蹴而就。

  ●出生條件和成長環境決定一切的唯物論,但不得不說這就是人間實景。

  《異數》读后感(一):異數

  很好!推荐去看朱学恒的导读:http://blogs.myoops.org/lucifer.php/2009/02/18/outlier

  《異數》读后感(二):命运的反身理论

  是看了索罗斯的金融炼金术才想到给这本书写个书评的,实际上你可以认为是反身理论在命运这个层面的理解,就是有利-加强-最后是压倒性的优势,出现了一个有利的条件,天赋的原因、机遇的原因或者其他,使你可以不听的加强这些天赋,而你加强的天赋又让你获得了更多的能力和机遇,于是你不断加强,不断的获得,最后你达到了别人不可能企及的高度,天才产生了。所以不要说环境不重要,也不要说天赋不重要,实际上再你的生活中,你能成长成这样子,每一步都很起了作用,

  《異數》读后感(三):初看还行,再看了了

  前面几章说的还有几分道理,一个人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修炼之外(即一万小时的训练),还在于时代所带来的机遇。

  但到了第四章就有点牵强附会之嫌,作者认为家庭背景下的不同教育模式导致了同一智商水平上的人成功或失败,因为良好家庭教育下的人更加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这个观点有两个问题,第一就是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独立是否是两个冲突的概念,独立这一概念在作者看来是阻碍人前进的特质,因为独立的人不去主动争取资源,这个说法让我感到意外,同时,他认为表达自我意见是好的,有利于为自己争取资源,建立与他人之间的联系,这一论述和大众的成功学书籍所宣扬的人脉论似乎有相似之处;另外一个就是这一推理在中国社会的适用程度,或者是在东方文化下的适用程度,在东方人看来,喜欢表达意见的人才是没有教养的人,是会给他人带来麻烦的人,为人所讨厌。以自己为例,在台湾读研究所,原以为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可以积极主动一些,不必像在大陆战战兢兢,于是经常在课堂上向老师发问,谈论“学术”,我妈知道后说你这样不给老师面子不行啊,我嗤之以鼻觉得她是老古董,最后果不其然,我得了全班最低分,还不如那个每次上课都在睡觉的。

  再举一个去医院看病的例子,有一次身体有恙,去医院看了下医生,事前做过调查,选了一位从美国回来的资深医生,当时他的诊疗也都是双语会诊。因为我比较担心自身的病情,所以在给他描述了自己的状态之后,又多问了一些问题。比如“这个没关系吧,我这里也有点不舒服之类的”,都是毫无侵犯性的问题,但那个医生却说,“你要相信我的专业水平”。言下之意就是少逼逼,老子经验丰富,你一说我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所以,你们说呢?

  《異數》读后感(四):求真相的快乐

  作者: Monica

  看书之前,仅看书名时,还以为本书是某位成功企业家的励志传记,差点释卷而去。然而读完之后,深深庆幸,幸好没有因为先入为主的印象,从而错过一本精彩的社会类著作。在此,首先要感谢主持人的荐书。

  此书最大的特色是化繁为简。文字朴实、事例生动,循序渐进地阐明了成功的必要因素。

  整书篇幅很短,3小时内即可读完(中文版)。没有冗长的分析和乏味的说教,作者将一个个波澜起伏的真实故事串成一线,附以画龙点睛的评论,引领读者拨开迷雾,求得真相。虽说这是一本社会学类著作,却让我如同在看一部情节紧凑的推理小说。

  成功的要素,作者如此概括道——不仅跟个人的预见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和把握机会的能力有关,还需要这些可遇不可求的外部因素:你出生在何时何地,你父母的职业以及成长环境。这句话令我印象非常深刻。

  自古有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者中,孟老先生认为最重要的是“人和”,更强调人的因素。同样,回想起上学时,也曾学过“主观能动性”的重要。然而,本书认为,除了一万小时的刻苦练习——用来提高个人能力,还需要"一些可遇不可求的外部因素"——比如出生、家庭、成长环境。换言之,就是天时地利,上天所赐的机遇。

  本书的第一部分讲述的就是机遇的重要性,并在第三章中,列举了一个真实故事——有两个高智商的孩子,来自不同阶级的家庭。由于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的不同,成长轨迹截然相反。

  中产阶层父母更注重“协同培养”,积极地培养并评估一个孩子的才能、观念和技能,而贫穷的父母遵循的是“自然成长”的策略,他们认为自己的责任是照看孩子,但是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发育成长。虽然两者各有千秋,但是在实践层面上,“协同培养”的孩子由于经历丰富,因此更善于团队协作、善于用合适的言辞说服别人,更能为自己争取“权利”,换言之,后天的教育是他们获得更高的EQ,成功的概率更大。

  本书的第二部分讲述的文化的传承作用,诠释了文化的重要性。这与年鉴学派代表布罗代尔所提出的观点不谋而合。

  布罗代尔认为,决定历史运动的有三方面因素,表现为长、中、短三个“时段”。自然环境、社会组织和思维模式是在“长时段”中起作用的最重要因素;经济现象的起伏兴衰则在“中时段”中起作用;政治事件和军事冲突则只对历史进程中的“短时段”起作用,不产生根本性影响。

  自然环境决定了某个地域的社会组织和思维模式,并通过各色各样的文化展现出来。比如在权力距离指数(PDI)(重视和尊重权威的程度)较高的韩国,短短几年间飞机失事的比例大增。究其原因,竟是因为副机长对正机长过于尊敬,对他的错误判断无法进行正面纠正,从而导致了灾难…而当机组人员全部使用英语交流后,语言的改变减弱了PDI,使机组人员更紧密地合作,最终扭转了航空公司的命运。

  世界上没有偶然,只有必然。所有事情的发生都有迹可循。这本书从全新的视角,揭示了曾被忽视的成功的真相,启发读者思考事物的本质。

  最后我要引用书中的那位美国天才的一句话,他一生怀才不遇,却最终快乐地安度晚年——“我一直认为一个人越是接近事物的本质,他就越是生活得更好。”有时,改变一下思维习惯,努力去探寻真理和事物本质,于是活得更好更快乐。

  《異數》读后感(五):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异类

  《新约马太福音》中: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脑中根深蒂固的人人生而平等的我们总是不习惯这样的论调,我们更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是,仿佛一切都是不平等的,一分耕耘对于不同的人得到的往往不是一分收获。正如我们都会记得奥运冠军,而第二名及之后却鲜有人去提及或记忆。

  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了著名的二八定律: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约20%,其余的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出生为人,王公贵族和寻常百姓仿佛分别是那二和八,彼此不断的加强,但是历史告诉我们这样的定律是不稳定的。二和八始终是那个比例,而组成其中的事物或者人则是不断变化的。王朝的兴衰更替,企业的繁荣衰败,个人财富的增长和跌落,无时无刻不在鼓励我们要努力做到二,甩掉八。在通往二的路上,布满了层层障碍,而最大的悲哀可能就是你走的那条路终点就是八。

  成功永远是和时代有关,历史的文化的经济的。把握时代的脉搏,可以帮助我们选择更好的目标,这样才能避免我们选择八作为终点。看书总会觉得人生不完美在于机遇的不可控,从小的方面说是家庭及成长环境,从大的方面是无法选择所生的时代。仿佛成功或失败便成了注定的命运。二八定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我们是一种宿命。

  然而成功并不是随机事件,成功是由一系列可预知的、强而有力的优势环境和机遇组成。家庭和成长环境培养了我们的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而同时不同的时代给与不同的机遇,顺流而上,识时务者为俊杰。一个好的时代的确可以让更多的人获得更大的成功,比如十年之前,全国人大代表集中了房地产大佬,而现在则是清一色的互联网宠儿。但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更为普遍意义的成功与时代的关系并不大。时代的潮流只是放大或者缩小了成功的机率罢了。我们所需要培养的是这种预知与把握机遇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是这本书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万小时定律。研究发现,任何一个领域的世界级水平都需要起码10 000小时的训练。

2018两会人大代表左起:馬化騰、許家印、李家傑

  这本书列举了很多失败与成功案例背后隐藏的特殊规律,作者以异于常识-成功是个人奋斗至上的思路,把成功背后的原因拉长到家庭,社会,历史以及整个哲学影响层面,而最终归结于个人奋斗的才是我们能把握成功的普遍规律。通篇读来,种种怪异成功现象的背后其实隐藏了成功的本质特征,在我看来就是基于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正如书中结尾所说,所谓“异类”,就是那些获得特殊机遇之人-是那些耐心等待,当机遇来了就当仁不让把握机遇的人们。普遍意义上的异类,也就是在特定领域奋斗一万小时以上的人。

  在王安石的名作《伤仲永》中,仲永从指物作诗立就,邑人奇之到最后的泯然众人矣,虽然可悲可叹,却也阐释了即使天才也需要持续不断努力才能成功的核心观念。作为普通人,我们更应该在自身的基础上十年磨一剑,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极度缺乏的。所有的成功没有固定的范式,或者说成功的必要或者充分条件。相同的时代和选择,即使同样的努力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正是差异性个体的成功才装点了我们人类历史的璀璨星河,而持久的成功者的异数永远是那些在长久刻苦训练中勇敢把握机遇的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