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读后感100字
《秘密》是一本由[法]菲利普·格兰伯尔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页数:1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秘密》精选点评:
●浅显地说,这就是一从小患有妄想症或者说精神分裂的孩子,妄想成真于是发现家庭丑闻的故事……(这么薄的一本书历经几年吾重看了多少遍开头才终于在今天一口气看到最后啊。
●一本小书
●一开始以为恋兄搞基异装癖倾向..结果后来讲了一个有着很沉重背景的故事...PS.女人有时候对于爱情内种玉石俱焚飞蛾扑火的态度..真让人纠结...
●~~嘿嘿 ~~··好喜欢~很薄 很感人~!
●P.G.其實也蠻文藝的 這個書可以看一看
●来自父辈的爱与痛的传承,懦弱与坚强的对撞,逃避与承担的抉择。面对至亲犯下的错误,爱的力量让胆小的孩子瞬间成长为一个坚强而有担当的男子汉。爱将如何继续,痛是怎样的绵长,战后出生的一代仍然承受着战争所带来的创伤,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一个少年为自己、为父母、也为从未见过面的哥哥所走过的救赎之路,情节不多,却极为动人。优美简洁流畅的译笔更为文章增色,强烈推荐。
●20100304
●当他爸妈跳下楼的那瞬间,爱情廓然开朗
●翻译流畅隽永 后半部分的人名校对有问题
●可以
《秘密》读后感(一):秘密
关于犹太人的战后的故事。
埋藏在他们心中的所有罪恶,所有不安,都化成了秘密——一个所有人都知道的秘密。
关于“我”幻想的哥哥,原来名叫西蒙,死在集中营了。敌人是谁?纳粹党?还是玛雅塔?
当汉娜抽出身份证时他们就该明白了,这不是不小心,而是经过深思熟虑抉择的结果。与其待在丈夫身边望着他与玛雅塔心照不宣的暧昧,还不如走向死亡,走向所有人的必经之路,在儿子的陪伴下。
于是自私的汉娜以一句“他是我儿子”宣判了儿子的死刑。带走所有对马克西姆的牵绊,也带走了所有的愧疚,给了马克西姆一生的包袱。
印象最深的是这么一句话“当他飘飘然的时候却想起了汉娜的脸”
朝思暮想的人终于占有了,但为何会在这一时刻想起生死未卜的汉娜呢?
《秘密》读后感(二):To be a better mum
读毕此书,在同其他读者一样为人性长长嗟叹一声之后,不免思量这场悲剧的源头究竟在何处。
整个异常惨烈的悲剧,导致几个家庭几代人的不幸,源起只是因为一个母亲不经意的一瞥,捕捉到丈夫心猿意马的蛛丝马迹,顿时心下一片悲凉,愈加积累之后在战争的催化作用下采取了报复性的无异于自杀行径的方式去面对。
此间我想到了另一位日本作家东野圭吾所著的《恶意》一书。主人公处心积虑地导演了一场谋杀,不因被害者对其造成了任何伤害,更大程度上是从一开头就没来由的恶意。果真是没来由吗?看到最后一页你就会明白,同样的,真正的源头只是凶手的母亲在他小时候对邻家男孩流露的那一丝不屑。仅仅是一丝一毫也足以像种子一样飘进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最终长成人格扭曲的参天大树,结出恶果累累。
空叹造物弄人有何用?我们定一定神,要知道这因果报应的道理。
更要知道一个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力,超乎你所有的想象力。
如果你稍稍有点良知,不想制造出贻害人间或软弱悲惨的一代,女人就去做个好妈妈,男人就去娶个真正的好女人(要知道巧言令色鲜矣仁呐)。
To be a better mum.
ut how?
欲为人母
先正其心
忧思不断
怨气深重
子孙后代
贻害无穷
(same to men)
《秘密》读后感(三):急转
一个孱弱的少年,自己没有继承爱运动的父母的强健体魄,于是就幻想自己有一个哥哥,一个英俊强壮的哥哥。偶然的事情,使他一点点的发掘过去,发觉自己的幻想不是凭空的,他真的有一个没见过面的哥哥。
这样的开头真的是有点老套,我第一次看到这里就把书扔一边了,后来再接着看的时候才发现一切不像看起来那样平静。
日子回到了二战期间,欧洲被血与火洗礼的日子,犹太人最黑暗的年代。当他父亲在自己的婚礼上遇到他母亲,惊鸿一瞥就已注定了一场悲剧的发生。即使战争的年代艰难的生存都无法磨灭一个感情被抛弃的女人的愤怒,于是“那年轻脆弱的女子竟然瞬间变成了复仇女神美狄亚,牺牲自己和儿子的性命,供上神龛,祭奠伤痕累累的爱情。”
他终于慢慢理清了事情的脉络,卸去了父母多年心头的枷锁,也走出了哥哥的阴影中。
整个故事开始用一条平缓的河流,不疾不徐,俄而,一个急弯,霎时惊涛拍岸,而后再次归于平静,只是这一路走来,它在也不是开始的样子了。虽然是那样一个天翻地覆的年代,故事也只是描写了普通人的一点点的片段,没有宏大叙事,也没有催人泪下。只是娓娓道来,却没有一句对白。
《秘密》读后感(四):涟漪
零碎的讲述,尚显稚嫩的笔法,没有什么技巧的布局,一个人对父母的缅怀,一个家庭在特殊时期的故事,这本书委实还是卖贵了。
其实这一类书不应该算是我喜欢的类型,因为太简单。读过《朗读者》的人,知道什么叫做珠玑,一本薄书也可以读的很累心。读过《追风筝的人》的人,知道什么叫做轻盈,一目十行也能领悟其中的情感。提这两本作品,是因为前者也是写的二战时期的故事,内容很沉重,笔法很凝重。《秘密》同样讲的是二战时期犹太人的故事,但是切入点就有了天壤之别,做个比较的话,就是一个从社会去写,一个从人去写,从人去写,带点自传的色彩,没有任何的铺陈装饰,就太简单了,甚至简单过了《追风筝的人》(我对这本书的定义就是简单),简单到连情感都难以升华了。
可是虽然简单,我却推荐,是因为那一点涟漪,湖面总是静止的,也没有暗潮涌动,但是扔下一块石子,就会泛起阵阵微波,然后很快又归于平静,应该就是这本书给人的感觉。
涟漪是因为这本书里面包含了无数的东西,无数却都是蜻蜓点水,也许还没有抓住,就已经沉寂了。纳粹对犹太人的残害是背景,爱情与道德是生活的挣扎,种族和国籍是社会的冲突。近看是我的父母隐藏着的有违伦理道德的一场追求纯粹肉体欲望的秘密,远看是一场战争下诱发的人性自我的抗争和决绝。他们的故事可能发生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这是有关人性的考量,但又因为战争的推波助澜,滋生了社会的因素。
作者的讲述是平淡的,没有太多的主观情感,无论是对人性本身还是战争,内容也没有故能玄虚的地方,所以你不要有太多期待,但是用心体会的话,总是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告诉你这是一本可读的书,不是那么强烈,淡淡的像作者在书里的自述一样,去读一个已知的秘密。
《秘密》读后感(五):爱与痛的传承
爱与痛的传承
正如获得巨大声誉的畅销小说《朗读者》的作者施林克是一位法学家,以代表作《秘密》一举获得2004年度法国中学生龚古奖的作者菲利普•格兰伯尔也并非专业作家,而是一位精神分析学家。法学缜密严谨的特性赋予了施林克作品深沉、严肃、思辨的气质,而菲利普•格兰伯尔的精神分析学出身让他得以以细腻动人的笔触深入刻画每位当事人的心路历程,使一部仅有7万字,且并不以故事见长的小说获得巨大的成功。
也如同施林克的《朗读者》,菲利普•格兰伯尔也将《秘密》的写作重心落到了二战结束后,战争对无辜卷入者和非亲历者的巨大影响上。然而不同的是,《朗读者》的主人公米夏尚还有可能通过躲避汉娜来回避来自爱人的罪孽,而《秘密》中的主角“我”的爱与痛则来源于父母传承,是责任的担负、是亲情的必由、是良心的抉择,它流淌在血液中,沉淀在肌肉里,深深地渗入骨髓,无论是犹如露易丝的轻轻挥手、亲人们的缄口沉默还是像父母一样最终选择双双自杀,因爱得来的痛,因亲情而不得不承受的罪孽是始终无法逃避的。而正是在这种无法逃避的罪孽中,为了保护父母,胆小自卑的男孩一夜长大了,从难以接受到勇敢面对,从独自访寻真相到最终把哥哥被纳粹抓捕后的情况告诉父亲、帮助父亲摆脱心魔,直至整理哥哥的照片汇集到反战作家手中编册成书,从恐惧到悲戚,至愤怒再到平和,弱小的男孩完成了自己的心灵救赎之旅,成长为真正的男子汉。尽管主人公“我”的心灵救赎完全不同于《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独闯硝烟中的阿富汗带回备受虐待的索拉博,以现实功利的眼光看,这种救赎和米夏去美国寻访受害者遗孤一样,都是仅仅只能填补心灵的空洞,而于事情本身、对于逝者却总显苍白。然而,在悲剧面前,强壮、帅气、一直是各种赛事冠军的父亲的成人的世界坍塌了,孱弱幼小的“我”我无法指责父亲马克西姆,尽管以任何时代的眼光来看,他都难以称得上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人,他以自己的出身为耻,风流成性又因西蒙的母亲有钱而将其娶进家门,却在婚后出轨,直接造成了西蒙母亲的决绝与西蒙的死亡,而他最终的结局却令人唏嘘---昔日美貌如花的妻子如今已成为半身不遂的老太婆,自己青春不再,爱犬因自己的疏忽意外离世,再加上得知西蒙死亡的真相----诸多重压与不安让他选择了惊世骇俗的自杀方式----抱着妻子一起跳楼,他终究是个受害者----战争中,除了少数既得利益者,没有人不是受害者。尽管作者并未明示,我却不得不猜测,其实马克西姆是早已猜到前妻自杀式的行径并非不小心而是故意为之,只是他不敢面对这个因自己的过错而造成的后果,靠步步逃避,时时欺骗自己得以苟延残喘,直到“我”将事实说破,悬崖边的他再也无处可逃。战争再次显示了它的强大,它的威力绵延数十载,反复折磨着卷入战争的亲历者和因爱卷入亲人世界、承担了亲人的爱与痛的非亲历者。
在父亲马克西姆身上,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个体在战争与历史面前的宿命感和无力感。而通过对家族中最长寿的两个女性露易丝与雅思黛的刻画,作者无疑成功地表达了世界永恒的主题----善良、宽恕、爱与原谅。尤其是爱丽丝,这个残疾女人外表丑陋却极为善良,作为忘年交,她是开启整个秘密的钥匙,是使“我”强大起来的催化剂,也是沟通年幼时封闭自卑的“我”与外界的一扇窗。是她,在西蒙的母亲遭遇婚姻危机时坚决地投给她一个支持与鼓励的眼神;是她,在西蒙的父亲逃出封锁区后帮助西蒙的母亲照顾店铺;也是她,试图冒着生命的危险解救纳粹口爪下的西蒙;还是她,尽管洞悉了整个事情残忍的真相,却率先原谅了马克西姆与塔妮雅,并也成功地说服了雅思黛。一个渺小的女人,身上却闪耀着金子般的光芒。
从整体来说,作为小说,《秘密》的故事情节略显单薄,而爱与痛的传承,懦弱与坚强的对撞,逃避与承担的抉择,爱之悠远,痛之绵长,作者对人物情感的刻画与充分把握让一本盈盈在手的小书大放异彩,是小说最大的看点。此外,翻译虽有小瑕疵,但总的来说译笔优美简洁流畅,亦为本书增色不少,因此强烈推荐。